終於,道末將自己的方案提交出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道末的意見是,在原來皇學的基礎上,在宮中增設“皇學館”。


    之前隻是在皇帝身邊設置幾位關係至近的宗親子弟做伴讀。但是現在則是要擴大範圍,讓更多的宗親子弟,其中甚至包括遠支宗親,也都包括進來。甚至一些非常固山子弟,以“護衛”“伴當”的名義進入皇學館伴讀。


    道末提出這個建議的理由倒也是角度獨特,那就是:少年陽氣盛。而宮中之所以有陰祟,原因就是載淳出生之後,已經“十餘年未聞嬰涕之聲”。有生有死,才是人間,如果在一個人群裏,不管是一個家庭,還是一個族群,如果長期沒有孩子出生,那本身就已經是一種不祥之兆。


    可是皇宮大內紫禁城,本來就是隻有皇帝一個真正的男人,皇帝如果不生,哪裏來的嬰孩?


    可是,如果把大量的少年少女引進宮中,讓他們以皇帝同學的名義一起學習成長,就會營造出宮中仍有大量青壯生命力的現象,從而讓一切陰祟不能增長。


    另外,除了建立“皇學館”道末還建議宮中無後的女子抱養嬰孩收為養子,總之就是盡量讓宮中有“人氣兒”。


    而對於皇學館,道末又有一番規劃。


    首先,皇學館不能像從前的皇學那樣,單純以教學為主,而是要有更強大的體驗環境。也就是說,需要實習和實踐。


    要在宮中模擬出各種接近真實的體驗場景,讓學生們將所學知識在環境中真實的應用。


    這些場景包括:村莊、農田、作坊、集市、牧場、書院、醫館,甚至還有戰場!


    為什麽要有戰場呢?


    因為貴族必須上戰場。


    這是道末從各國的貴族教育中總結出來的,同時也是非常符合黛青傳統的一種模式。


    道末認為,黛青的皇族和貴族們自古以來就是以軍事為第一職業的,所以身為皇學館,一定要提高對於軍事的重視。


    對此,兩宮和四王非常認可。作為帝國最頂級的統治者,他們當然最希望黛青中興,但是他們同時也最不希望黛青“換血”。如果皇族、權胄、世家的子弟不能“中興”,那麽即便黛青有一天真的強大了,那麽崛起的帝國還會把他們這些人捧得這麽高嗎?


    而且,兩宮尤其是西慈對於宮裏多一些大姑娘小夥子,更是非常歡喜的事情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們太渴望孩子了。孩子多了,才會熱鬧,才有樂趣。


    也才會忘記自己正在慢慢變老。


    但是這個方案很大程度上與諸多“祖製”相抵觸。


    當然,“違背祖製”的事情也不是頭一迴了,隻要大家都願意,辦法總是有的。對於道末所說的“以陽克陰”的說法,兩宮是非常相信的。而對於四王來說,這是一個可以讓自己獲得更多分享皇權的機會。上書房的師傅們樂得教育機構得到擴大和發展,因為那意味著他們將獲得更高的地位和榮譽。


    而這些人就是討論皇學館事宜的全部參與者,準確的說兩宮四王才是討論者,上書房的師傅隻是“備顧問”,有問題的時候問一問,隨時準備好應答就是了。


    至於普通大臣,這裏其實根本沒有他們發言的機會,因為說到底這是皇室的家事。


    所以,在毓慶宮的惇本殿的西配殿內,兩宮居中正坐,四王則分列兩邊側坐,一幫原本在這裏辦公的上書房師傅們卻都離開本位在在下方侍立“候旨”。


    在簡單交流過後,大家共識已經達成,差的就是個說得通的名義了。


    奕欣先說:“皇學當然可以擴大,。但是一下子放進這麽多孩子,怎麽篩選,怎麽管理,那還真是個問題以前也沒有這麽幹過。沒什麽經驗可循啊。”


    “咱們黛青沒有經驗,可以參考洋人的規矩嘛,外麵都在‘洋務’宮裏也不妨‘洋務’一下。”奕誴說道。


    “那洋人的皇室又是怎麽辦學的呢?招一大幫人都進到宮裏嗎?”奕譞問道。


    “這咱們哪兒知道啊,問問他們。”奕譓一指站著的一排上書房師傅說道。


    奕欣看了看,李伯約也站在其中,便說:“李伯約,你們吉利國的皇子是怎麽讀書的啊?”


    李伯約早就知道今天肯定少不了要問到他的,因此也是做足了功課,果然第一個就問到了自己。當下出列,向前欠身,施了個三十度的鞠躬禮,然後答道:“感謝親王殿下對我的信任。不過我雖然生於吉利國,但我的父兄都隻是世襲子爵,並非高級貴族。所以對於皇室的受教育情況我並不是了解得很直觀,僅限於一般的知識。


    但是親王殿下既然問起,那麽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十五世紀,當時的國王享利八世為了教育他的王太子愛德華而建立了第一所宮廷學校。而擔任老師的都是當時的飽學之士。王太子的學習科目包括古籍經典、吉利語、蘭西語、大利語、數學,以及係統神學。


    到了十八世紀,吉利國開始效法蘭西國的皇室教育模式,喬治三世陛下的王子們分別被送進了愛丁保、牛津、劍橋等高等大學進行學習。當然,他們並沒有在任何一所大學畢業,因為他們認為參加畢業考試是不必要的。


    而當今吉利女王兼印度女皇維多利亞陛下,是喬治三世陛下的孫女,肯特公爵的女兒。但是肯特公爵在她還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因此她隨從其母利時國公主迴到利時國,在其舅父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的監護下接受教育。利奧波德一世是意誌帝國所屬的薩克森王國的王子,他曾經先後娶過吉利國和蘭西國的公主為妻,還曾經在羅斯國的軍隊中服役。因此對於教育,他有一套自己的理念,這也體現在他為年幼的女王所設計的獨特的教育模式。


    那是一套融合了意誌國、蘭西國和羅斯國的各種特色的綜合教育模式。其最大的特點是,標準化。


    簡而言之,就是這位舅舅國王製定了一套學習成績的考評標準,每個科目都會有多種考評方式,但是所有的方式最後都會整合成一個固定的分數成績。最直接的解釋就是,做對多少題就得多少分。當一個科目達到一定的分數時,就算及格了,否則就是不及格就要受到批評、責任甚至處罰。而當成績達到一個較高的分數時,就視為優秀,優秀要得到表揚和獎勵。所有的科目都是這樣計算的,然後還要計算總成績和平均成績。


    而且,不僅是這樣管理孩子,也是這樣的管理老師。據說這套東西是他在意誌國當王子和在羅斯國當少尉時的經驗心得。


    這套方法給女王打下了很深的嚴格和律的思想基礎,使她日後登基為王時,可以用一種數字量化的方式來考評整個帝國。這非常有用,事實上當今女王治下的吉利聯合王國是有史以來最強盛的時期。


    然而同時,女王的老師們卻大多是一些所謂的自由主義者,他們推崇每個人有個性和自由。或許這是一種補償的機製吧。嚴格的遵守外在紀律的同時,內在卻保持了個性的自由。……”


    李伯約細細的講述著吉利國王室曆代的教育模式,尤其對於當今女王及其子女的教育最為詳細。


    他倒是夠認真的了,可是上麵聽的幾位,都快睡著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夢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哈什納達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哈什納達爾並收藏清夢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