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譓安排了多人品嚐了那些作物製成的食品,自己也嚐了一些,最終一致做出鑒定結果:“味道尚可,足以飽腹”。


    “能夠飽腹,就足夠了。美味不美味的,並不是最重要的。”奕譓對這個結果非常滿意,並詢問起“先知樓”的相關事宜。


    塔爾瑪當然不會提到載汲的事情,隻說這是一個叫做道末的道門弟子研發的成果。


    “道門,居然還有這等人才?以前我怎麽沒有聽聞過?”奕譓覺得,自己的情報網有必要強化一下了,居然完全沒有道末這一號人才的印象。


    “迴王爺,那道末法力高強,此次來羊州主要也是為了降妖除魔,所以人們往往隻注意到他的靈力。但是實際上他是個全才,各方麵的知識都有很深造詣。此次我們迴來,還是乘了他改造的西式輪船。此船速度極快,我們從羊州到翔津,居然隻用了兩天多的時間。”


    “這麽快?那豈不是比洋人的戰船還快?”奕譓不禁心中一亮,繼而問道:“依你看來,這道末是否有意出仕為官?”


    “迴王爺,道末出身道門,且年紀尚輕,故而性情自由散漫。但此人應智寶之請,職掌息風堂,又研發耐旱種子以應對旱情。可見經世濟民的仁心是很大的,隻是功名心不強而已。奴才曾與他交往多日,算得上投機,王爺若有興趣,奴才可以探問一二,想來,即或不能立即招募,也絕錯失一個人才。”


    “本王絕不能錯失人才。他立下如此大功,必須有所獎賞。你可以問問他,若是想入朝為官,本王可以為這推薦;若是尚入仕之心,也可在王府掛個虛銜,賞俸從優。至於這次的獎賞嘛,你既然與他相知,自然知道他喜歡什麽,可著他想要的來,務必打動其心。”奕譓果斷的決定。


    “嗻!奴才遵命。”塔爾瑪高興的接受了任務。


    事實上,塔爾瑪早就和道末提過希望對方能夠為孚郡王府效力的建議。


    至於道末的意思,他還是希望可以四方雲遊。一是天然本性如此,二是提升自己。還第三就是之前他從幼年就在山中修道,實在是太渴望四處看看了。尤其是從載汲那裏學到了很多外麵的知識的情況下。


    不過載汲的意思和塔爾瑪一樣,都希望他可以為王府效力。載汲的理由倒是非常的簡單直接:那樣就可以花王府的錢來做科研了。


    當然,載汲也不是隻為自己考慮,事實上他同時提出了三個令道末無法拒絕的理由:


    第一,即便加入王府,也不會有什麽人身限製,王府人員並不都是待在王府裏效力,更不都是忙忙碌碌,相反,閑散虛職多了去了。


    第二,道末打著官差或者王府的旗號遊走四方會很方便,最起碼地方官府不會給你製造麻煩。


    第三,有了官衣,才更適合跟塔爾瑪阿姨交往。


    其實,船上的小把戲,完全就是載汲策劃。載汲和道末二靈一體,所以載汲早就知道道末其實對塔爾瑪的感覺。但是道末性情散淡,並沒有過早建立家室的想法,而塔爾瑪已經到了婚嫁的年齡,恐怕等不起……而且道門和薩滿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通靈派別。


    所以道末一直有所顧慮,沒有表達。


    但是,載汲自有辦法……


    畢竟,載汲就住在道末的心裏,想做手腳,太容易了。


    總之,道末順理成章的同意為孚郡王府效力,條件也很簡單:不在王府坐班,有事召迴,無事自由;“息風堂”和“先知樓”作為王府的盟友,獲得王府的支持,並在需要的時候為王府效力;還有就是,請求孚郡王賜婚。


    就這樣塔爾瑪終於拿到了自己的嫁妝。


    道末從小父母雙亡,一直是在道觀長大,除了智寶之外,也沒有什麽親人,除了智寶給他在羊州租過一個院子,也從來沒有為自己置辦過房產。現在雖然成家了,還是不想被房子固定住。好在塔爾瑪的嫁妝裏,就有一處京城的宅院,索性就做了婚房。


    然後,又參考羊州的模式,把家改造成了一座固定的“先知樓”。


    雖然道末內心非常渴望出去雲遊,可是饑荒來臨之前,必須完成很多研發任務。為了研發需要,道末隻好住在家裏。至於載汲,有時在靈宮裏休息,有時則借用道末的身體親自進行實驗開發。


    除了耐旱作物的研發,更多則是投入到了新式運輸工具的研發之中。


    除了改造福興號的成功經驗可以應用於更多海運,陸路運輸也同樣重要。


    因為,災區大部分是位於內陸地區,雖然可以將糧食運送到港口和沿海地區,但是要把糧食有效的運送到內陸地區,還是更需要內陸的運輸工具。


    載汲甚至研發了一種飛艇,但是飛艇的造價高,製造時間長,行動慢,裝載能力也非常有限。


    “還是要開發鐵路運輸才行啊。”載汲說。


    事實上,黛青帝國此時已經有鐵路運輸出現了。


    堪忍世界最早的鐵路運輸出現在吉利國。早在光元16世紀,當時的吉利國采礦業發達,為了運輸礦石,運輸交通技術的提升需求非常迫切。當時的人們還在使用馬匹來拉礦,但是馬車在泥濘的土路上速度受到很大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開始鋪設石質路麵。這個辦法果然很好,但是人們很快發現,馬蹄對於土路其實是很適應的。馬跑在土路上甚至比在石頭地上更快。真正不能適應土路的隻是車輪。


    也就是說,隻有車輪才需要石質路麵,而馬匹並不需要。這樣把整條路都鋪上石質路麵,就明顯既費時間又費材料。


    於是,人們開始隻在車輪需要碾過的地方鋪設兩行石板,這就成了最早的石軌。再後來,改用用木頭做的軌道,木軌道比石頭軌道的更便宜,也更方便施工,唯一的缺點就是不夠結實。後來吉利國的一場戰爭突然結束,原本作為軍需品的鋼鐵失去了需要,一度導致了鐵價暴跌。礦場主們從中發現了利益,他們購買廉價的鐵皮釘在木軌上,這就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的“鐵軌”。


    在這個基礎上,人們又漸漸發展出純粹用鋼鐵製造的軌道。


    不過,最早的鐵路還是僅僅為馬匹所用。人們製造出t型的鐵軌,鋪設在道路上,供馬拉礦車行駛。


    光元1763年,吉利國的年僅27歲的大學技師詹姆斯·瓦特,在商人博爾頓的資助下改進了之前的老式蒸汽機,發明了瓦特蒸汽機,並成立了博爾頓-瓦特公司,開始批量生產瓦特蒸汽機。瓦特蒸汽機應用非常廣泛,礦場、紡織廠、煉鐵爐、麵粉廠和其他工業設備都用蒸汽機作為動力源。


    到了光元1825年,吉利國已經生產了一萬五千台蒸汽機,真正進入了工業文明。這一年正是黛青的德光五年,又過了僅僅四年,光元1829年,黛青德光九年,一輛以蒸汽機為車頭的火車載重僅約40噸,行駛了35英裏,雖然僅僅是35英裏,但卻是全世界的第一條鐵路。於是,英國的現代化之路加速前進!


    又過了十一年,也就是光元1840年,德光二十年,強大起來了吉利國發動了對黛青帝國的第一次戰爭——第一次福壽膏戰爭!吉利軍全勝,黛青軍完敗。就是從這場戰役開始,黛青帝國不僅結束了二百餘年的帝國盛世,同時也破碎了中土王朝兩千餘年上邦大國夢。


    由此可見,吉利國等西洲諸國超越黛青,正是從鐵軌開始的。


    而黛青自共治年間開始大力開展的“洋務運動”,是否推引進了鐵路呢?


    很奇怪,並沒有。原因也很簡單,黛青的各個階層,普遍反對引直鐵路。


    而且反對的還非常有道理。


    第一,鐵路會資敵


    黛青自德光年間與洋人交戰以來,一直處於劣勢。可以說是打一仗敗一仗,正是這些戰敗導致了黛青帝國的全麵衰落。但是,這些戰爭幾乎都發生在沿海地區,而沒有深入到內陸地區。如果內陸地區也遭到沿海地區那種打擊,黛青帝國可就很難維持了。而之所以洋人沒有深入內陸,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去,而是因為黛青的路太差勁了,土路都是好的,很多地方根本沒有路。洋人的大股部隊和機械車輛,根本無法長驅直入,因此隻能盤踞在沿海的幾個大城市之中。


    當然,隻是那些享受慣了的官員和軍隊不能進入,那些身懷恩賜的聖光會宣士們,是毫無畏懼的。他們還是會踏上進軍內地的道路。李伯約所屬的內陸會就是這樣一個以內陸地區為主要發展目標的機構。而李伯約本人也走過了東齊省內陸部分的大多數地區。


    好在這些宣士們對於黛青帝國是有益無害的。


    但是如果修建了鐵路,那麽任何洋都可以輕鬆到達那些黛青帝國最後的封閉地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夢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哈什納達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哈什納達爾並收藏清夢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