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說,孚郡王府在東齊省有不少產業,所以對於東齊今年的年景情況還是有一點了解的。至於東省地方官員的奏報,他根本直接忽略。


    可即使如此,那些王莊的匯報遠不如這些照片震撼。


    匯報隻是預測、分析,是一堆數字和文字,這可是實實在在的肉眼可見。


    過了片刻,奕譓終於坐下,閉上眼用手指按摩了一會兒自己的頭部。


    在場所有人都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奕譓按摩了一兒,終於又睜開眼,表情恢複了之前的平靜。


    “李先生,這些照片都是您親自拍到的嗎?”


    “是的,整部片子都是我在最近幾個月裏,在東齊省各地拍到的。”


    “為什麽,要給本王看?”


    “迴殿下,實不相瞞,我之前已經將這些情報向東齊省官員做了匯報,並且這次我來京師,也將這些情況整理成文件通過吉利國使館提交給了貴國各國事務處。但是,都沒有任何迴應。無奈之下,隻好打擾王爺您了。”


    “永祿。”奕譓輕輕的喚了一聲。


    “王爺,奴才真沒看過這些個呀。”永祿早嚇得跪地不起。


    “沒看過,可是現在也看著了。算你有功,迴頭到賬房領賞。”


    “王爺,這?”


    “這什麽這?這裏沒你的事兒了,先下去吧。”轉過頭麵向李伯約“此事既然本王知道了,本王自然會有安排。也自然會給李先生一個迴複。”


    事實上,饑荒這種事情,在黛青王朝統治下的中土幾乎是年年都有,隻不過程度各有不同而已。


    在黛青王朝之前的日月王朝的滅亡雖說是各種綜合原因,但一個最大的直接原因就是當時的中土連續數年出饑荒而,饑荒在激起農民軍的同時又導致了瘟疫,最終將號稱“史上最剛硬王朝”的日月王朝壓垮了。


    天災是可怕的,但是一個龐大而成熟的帝國如果運轉正常通常是頂住天災的。最終導致一個帝國傾覆的,其實還是天災的人禍。


    而偏偏現在的黛青王朝,就處於這樣的一種人禍狀態。


    有哪些人禍呢?


    一是賦稅太重。


    黛青國本來推行的是“永不加賦”的政策。


    泰熙五十一年(1712年),泰熙帝頒布了一道重要的諭令,即“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一政策的實行影響是巨大的,其後的君正朝又實行了攤丁入畝政策,自此,人丁稅徹底退出了曆史舞台。


    泰熙帝在諭旨中曾說:“朕覽各省督撫編審人丁數目,並未將加增之數,盡行開報。今海宇承平已久,戶口日繁,若按見在人丁加征錢糧,實有不可。人丁雖增,地畝並未加廣,應令直省督撫將見今錢糧冊內有名丁數,勿增勿減,永為定額,其後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錢糧……”


    正是永不加賦,推動了黛青帝國寬鬆和平的社會環境,使大多數底層百姓減輕了壓力。從而開創了傳說中的“泰翔”盛世。得到釋放的勞動力暴發出巨大的生產力,當時黛青帝國的經濟甚至達到了全球經濟的30%。可以說:“天下三分,黛青獨居其一,列強共享其一,其餘萬國共享其一”。


    然而,自德光年間,以福壽膏戰爭開始吉利國首先以堅船利炮打破了黛青帝國封閉的大門。隨後,而蘭西國、利堅國、羅斯國,紛紛效法,先武力威脅開道,後巧取豪奪落實,向黛青帝國索要各種好處。或要賠款,或要割地,或要特權。


    黛青國再富,也架不住這麽割肉啊。


    而且,洋人割地賠款之外,還要有大平軍、搓軍,等各種內亂。所有這些無一不需要用錢,國庫迅速變空。


    為了應付,朝廷隻好事實上放棄了“永加賦”的祖訓,開始巧立名目的增加各種苛捐雜稅。


    在這些稅外之稅的壓力之下,百姓很大一部分收入都要用來繳納額外的賦稅。如果風調雨順的年景,百姓尚能勉強維持溫飽,可是一旦出現各種災害,那恐怕就難以為濟了。


    二是朝廷允許百姓種植福壽膏。


    第二次福壽膏戰爭失敗後,福壽膏貿易開始變得合法化。福壽膏的吸食者無論如何就擺在那裏,供應福壽膏的卻隻有洋人,結果就是不僅吸食者身體垮掉,家破人亡,而且因此花掉的白銀最終還隻能外流。這種情況之下,有人就提出:與其白白被洋人賺錢,還不如幹脆咱們自己也種,讓福壽膏本土化,這樣最起碼還能少賠點。


    朝廷最終默許了這種觀點,於是百姓開始種植福壽膏。而種植福壽膏“其利十倍於種稻”,因此各地百姓紛紛改種福壽膏,導致糧食大幅度減產,即使是農戶很多也需要購買糧食方能度日。


    這種情況下,一旦出現災害,糧食供應不上,後果當然不堪設想。


    三是倉儲製度弱化。


    在封建王朝中,天災人禍都是時有發生的,為了應對災荒年景,曆朝曆代都會設立各極糧倉,從采買糧食,管理糧倉等都有一套極完備的製度。


    不過,製度是人定的,也要由人來執行和監督。一個王朝強勢的時候,執行力和監督力都會比較強,各項製度落實到位。


    而因為各種內憂外患,黛青王朝的管理力度幾乎形成虛設,倉儲製度也是日益衰弱。主管的官員,往往不僅不能及時添補糧食,防備萬一,反而侵吞、變賣倉庫中本就不多的糧食。倉儲幾乎就是個空殼子,


    那麽,一旦出現災難的時候,這最後一道防線也就不攻自破了。


    這些情況,奕譓都明白,其他王公當然也明白。而朝中實際操作的官員,自然就更明白。


    當然,兩宮和皇帝,其實無所謂明白不明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夢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哈什納達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哈什納達爾並收藏清夢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