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王看來知道得很多,不妨細細說來。”桓子淡然的語聲響了起來,瞬間便讓秦素拉迴了思緒。
冰冷的雪片飛入殘簷,落在麵頰之上,涼浸浸地。
便在這冰涼之中,她混亂無比的思緒,漸漸平定。
那到底已經是許多年前的往事了。
此刻的她應該感到慶幸,慶幸自己不曾降生在三十餘年前的潁川。
她凝下了心神,迴眸望去,便見莫不離冰冷的目光正掃了過來,見秦素看他,他便勾唇諷道:“你們不是說先帝有帝王之才麽?”
“確是帝王之才。”桓子澄淡然地道,麵無表情:“龍座之下,從來屍骨如山。設若易地而處,想來靖王絕不會有此斷然之舉,則我大陳必將陷入帝位之爭。而內亂一起,大陳怕就要亡了。”
竟是一句不落,字字皆是對先帝的褒獎與對靖王的低看。
莫不離的眼睛裏,像是結起了一層堅冰。
他沒再去看桓子澄,而是仰首望著漫天的大雪,麵容在一瞬間扭曲猙獰。
不過,很快地,他便又收起了神色,不冷不熱地看了看秦素與桓子澄:“此言,也算有理。”停了停,又勾起了一側嘴角:“爾桓氏久在遼西,想必對此亦知之甚深。”
這話便是在譏諷桓家之前被先帝打壓之事了。
彼時先帝動怒,桓氏滿門便不得不去遼西受了十多年的苦,先帝當年手段之厲,由此可見一斑。
聽了他的話,桓子澄卻是一派淡然,麵上神情更是疏冷,就仿佛那根本就是別人家的事情。
莫不離大覺無趣,扯了扯唇角:“都督大人不生氣?”
“先帝既滅不掉桓氏,又怕當時的太子、如今的陛下登基受阻,遂將我滿門逐出大都,此舉,堪稱老成。”桓子澄說道,居然是點評的態度。
莫不離這迴是真的吃驚了,定定地看了他半晌,搖了搖頭:“爾桓氏子孫,果然都是瘋子。”
見他二人言來語去,始終不及正事,秦素終是有些心切,便於此時插口問道:“皇叔方才說到,那心腹潛入王府報信後便死了,那接下來又是如何了?”
“你倒是個急性子,與他……倒是有幾分相像。”莫不離看著秦素,眸光悠遠,像是透過她在看著別的什麽人,半晌後,方重又繼續起方才的講述:
“那心腹匆匆說完遺言便死了,父王當晚便急招人手商議此事。隻是,王府中有著眾多先帝耳目,父王這廂才有異動,那廂先帝就立時知悉,其後雙方又是一番暗中較量,自不必細言。其後約莫十餘日,先帝卻也是好手段,竟是不知是從什麽地方探聽到了那遺詔現世的消息,且亦打聽到,那遺詔就藏在潁川某士族的手中。他大為惶惶,便尋了一個錯處,強令我父王閉門思過,卻是變相地將王府給看管了起來。我記得很清楚,那段日子,我就算想要出個門兒,也要上報先帝才行。”
他似是想起了彼時那段緊張而又壓抑的日子,麵上神情黯淡了起來,好一會兒後,方又續道:“當著眾臣之麵,先帝待父王卻是極好的,賞賜流水般地送到府中,口口聲聲說什麽‘孤之皇弟雖有小錯,卻不忍重罰’。隻是,那些賞賜父王卻是一樣也不敢動,就怕著了先帝的道。而在暗底裏,先帝卻是花重金找來了墨氏家族,叫他們去臥龍嶺挖龍脈,實則卻是要截斷黑河大水,引發洪災,生生將潁川一眾士族,盡滅於那場大洪水之中。”
“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桓子澄再度點評似地語道,語帶慨然,卻仍舊是那副麵無表情的模樣。
這冰冷無情的語聲,讓秦素略略失神。
天子一怒,伏屍百萬。
為了座下龍椅,多殺幾個人又算什麽?
可憐潁川那些無辜的士庶民眾,就這樣白白身死,且還死得如此糊塗,根本就不知道,他們的死,皆是為了那一紙遺詔。
秦素覺得有點透不過氣來,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氣。
南方的空氣,比之北方多了些溫潤,沁入鼻端時,似還有暗暗梅香,繚繞其間。
然而,秦素的心卻是冷的,冰的,不帶半點熱度。
如此說來,前世秦家被人滅了門,亦有前因,也不能說是純然地被旁人殃及。
秦家本身,也是有大問題的。
“那場大水,將潁川變成了一片赤地。”莫不離的語聲繼續響起,訴說著那段塵封的往事:“潁川士庶幾乎死了個幹淨,先帝卻還不放心,又秘派人手到處搜尋遺詔。萬幸的是,他始終沒見到那遺詔的影子,且潁川又發了疫症,先帝派去的人手也折損了不少,最後隻得無功而返。”
言至此,他的唇角又勾了起來,麵上是一抹諷笑:“這就是人算不如天算,老天就不叫先帝拿到那份遺詔,直到他死,他也是死不瞑目。”
“彼時,靖王在做什麽?”秦素插言問道,眸中隱著一絲不解:“為何不先下手奪下遺詔?”
聽得此言,莫不離麵上的諷意便散了去,麵色悵然,歎了一口氣:“先下手?談何容易?先帝的手段可比郭士禮那廝厲害多了。父王縱然派出了人手,卻遠不及先帝的速度快。父王後來亦曾向我言道,我們的人手一離大都,就遭遇到了多方截殺,待好不容易衝出重圍、來到潁川之時,水患已成、瘟疫橫行,那潁川左近更布滿了金禦衛蛇衛,舉凡可疑者,殺無赦。”
秦素沉默地聽著,心下又是一陣感慨。
先帝果然是雷霆手段,比之中元帝確實要強上許多,也難怪永平年間的大陳如此強盛。
思及此,她忽地心頭一動,轉眸看向了莫不離,遲疑地道:“難道說,潁川後來被趙國攻下,也是為了……”
“遺詔。”莫不離毫不遲疑地接口道,語中重又有了譏意:“帝王手筆,自是血腥得很。先以水淹絕潁川活路,後在永平十八年時,更以一場所謂的戰敗,將潁川拱手讓予趙國,其目的,就是要讓那份遺詔,永遠地沉落於異國他鄉,叫我父王再難有機會去潁川尋找。”
冰冷的雪片飛入殘簷,落在麵頰之上,涼浸浸地。
便在這冰涼之中,她混亂無比的思緒,漸漸平定。
那到底已經是許多年前的往事了。
此刻的她應該感到慶幸,慶幸自己不曾降生在三十餘年前的潁川。
她凝下了心神,迴眸望去,便見莫不離冰冷的目光正掃了過來,見秦素看他,他便勾唇諷道:“你們不是說先帝有帝王之才麽?”
“確是帝王之才。”桓子澄淡然地道,麵無表情:“龍座之下,從來屍骨如山。設若易地而處,想來靖王絕不會有此斷然之舉,則我大陳必將陷入帝位之爭。而內亂一起,大陳怕就要亡了。”
竟是一句不落,字字皆是對先帝的褒獎與對靖王的低看。
莫不離的眼睛裏,像是結起了一層堅冰。
他沒再去看桓子澄,而是仰首望著漫天的大雪,麵容在一瞬間扭曲猙獰。
不過,很快地,他便又收起了神色,不冷不熱地看了看秦素與桓子澄:“此言,也算有理。”停了停,又勾起了一側嘴角:“爾桓氏久在遼西,想必對此亦知之甚深。”
這話便是在譏諷桓家之前被先帝打壓之事了。
彼時先帝動怒,桓氏滿門便不得不去遼西受了十多年的苦,先帝當年手段之厲,由此可見一斑。
聽了他的話,桓子澄卻是一派淡然,麵上神情更是疏冷,就仿佛那根本就是別人家的事情。
莫不離大覺無趣,扯了扯唇角:“都督大人不生氣?”
“先帝既滅不掉桓氏,又怕當時的太子、如今的陛下登基受阻,遂將我滿門逐出大都,此舉,堪稱老成。”桓子澄說道,居然是點評的態度。
莫不離這迴是真的吃驚了,定定地看了他半晌,搖了搖頭:“爾桓氏子孫,果然都是瘋子。”
見他二人言來語去,始終不及正事,秦素終是有些心切,便於此時插口問道:“皇叔方才說到,那心腹潛入王府報信後便死了,那接下來又是如何了?”
“你倒是個急性子,與他……倒是有幾分相像。”莫不離看著秦素,眸光悠遠,像是透過她在看著別的什麽人,半晌後,方重又繼續起方才的講述:
“那心腹匆匆說完遺言便死了,父王當晚便急招人手商議此事。隻是,王府中有著眾多先帝耳目,父王這廂才有異動,那廂先帝就立時知悉,其後雙方又是一番暗中較量,自不必細言。其後約莫十餘日,先帝卻也是好手段,竟是不知是從什麽地方探聽到了那遺詔現世的消息,且亦打聽到,那遺詔就藏在潁川某士族的手中。他大為惶惶,便尋了一個錯處,強令我父王閉門思過,卻是變相地將王府給看管了起來。我記得很清楚,那段日子,我就算想要出個門兒,也要上報先帝才行。”
他似是想起了彼時那段緊張而又壓抑的日子,麵上神情黯淡了起來,好一會兒後,方又續道:“當著眾臣之麵,先帝待父王卻是極好的,賞賜流水般地送到府中,口口聲聲說什麽‘孤之皇弟雖有小錯,卻不忍重罰’。隻是,那些賞賜父王卻是一樣也不敢動,就怕著了先帝的道。而在暗底裏,先帝卻是花重金找來了墨氏家族,叫他們去臥龍嶺挖龍脈,實則卻是要截斷黑河大水,引發洪災,生生將潁川一眾士族,盡滅於那場大洪水之中。”
“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桓子澄再度點評似地語道,語帶慨然,卻仍舊是那副麵無表情的模樣。
這冰冷無情的語聲,讓秦素略略失神。
天子一怒,伏屍百萬。
為了座下龍椅,多殺幾個人又算什麽?
可憐潁川那些無辜的士庶民眾,就這樣白白身死,且還死得如此糊塗,根本就不知道,他們的死,皆是為了那一紙遺詔。
秦素覺得有點透不過氣來,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氣。
南方的空氣,比之北方多了些溫潤,沁入鼻端時,似還有暗暗梅香,繚繞其間。
然而,秦素的心卻是冷的,冰的,不帶半點熱度。
如此說來,前世秦家被人滅了門,亦有前因,也不能說是純然地被旁人殃及。
秦家本身,也是有大問題的。
“那場大水,將潁川變成了一片赤地。”莫不離的語聲繼續響起,訴說著那段塵封的往事:“潁川士庶幾乎死了個幹淨,先帝卻還不放心,又秘派人手到處搜尋遺詔。萬幸的是,他始終沒見到那遺詔的影子,且潁川又發了疫症,先帝派去的人手也折損了不少,最後隻得無功而返。”
言至此,他的唇角又勾了起來,麵上是一抹諷笑:“這就是人算不如天算,老天就不叫先帝拿到那份遺詔,直到他死,他也是死不瞑目。”
“彼時,靖王在做什麽?”秦素插言問道,眸中隱著一絲不解:“為何不先下手奪下遺詔?”
聽得此言,莫不離麵上的諷意便散了去,麵色悵然,歎了一口氣:“先下手?談何容易?先帝的手段可比郭士禮那廝厲害多了。父王縱然派出了人手,卻遠不及先帝的速度快。父王後來亦曾向我言道,我們的人手一離大都,就遭遇到了多方截殺,待好不容易衝出重圍、來到潁川之時,水患已成、瘟疫橫行,那潁川左近更布滿了金禦衛蛇衛,舉凡可疑者,殺無赦。”
秦素沉默地聽著,心下又是一陣感慨。
先帝果然是雷霆手段,比之中元帝確實要強上許多,也難怪永平年間的大陳如此強盛。
思及此,她忽地心頭一動,轉眸看向了莫不離,遲疑地道:“難道說,潁川後來被趙國攻下,也是為了……”
“遺詔。”莫不離毫不遲疑地接口道,語中重又有了譏意:“帝王手筆,自是血腥得很。先以水淹絕潁川活路,後在永平十八年時,更以一場所謂的戰敗,將潁川拱手讓予趙國,其目的,就是要讓那份遺詔,永遠地沉落於異國他鄉,叫我父王再難有機會去潁川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