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子澄的麵色越發凜然,往旁踱了幾步,便將衣袖輕輕一揮:“加派人手,繼續查。”
啞奴沉聲應諾,便沉默地退去了一旁。
桓子澄亦不再說話,隻負手仰望著夜空。
曲廊之外,月華如水,幾粒星子綴於天際,閃爍著清冷的光。
桓子澄出神地看著,麵色漸漸有些恍惚起來,似是想起了別的什麽事。
那一刻,他的唇角有著淡淡的笑,麵色柔和,無情亦似多情。
“啞叔,我想請你給晉陵公主帶句口信。”他驀地開了口,說的卻是與之前完全無關的一件事。
對於自家郎君與晉陵公主之間不可說、不能說的某種聯係,啞奴已經見怪不怪了。
他叉手應了個“是”,桓子澄便俯在他耳邊輕聲說了幾句話,複又言道:“若是晉陵公主還有疑問,啞叔隻需問她一句話:‘一曲《南山》何日還,彌悠不出誰可撰?’有此一問,公主殿下自不會再有疑問。”
啞奴默念著這句話,心裏是老大的不解。
這麽一句完全不具備任何威脅與恐嚇意味的話,真的能叫那晉陵公主就範?
他怎麽覺得行不通呢?
雖然對這位公主殿下不甚了解,但從二人有限的那幾次接觸來看,這位晉陵公主,隻怕不是什麽善茬兒,這就樣兩句詩,怕是不大可能讓那位公主殿下動搖的。
正在啞奴滿心疑惑之時,便聞桓子澄又道:“惠風殿之事,晉陵公主欠我桓氏人情,如今以此事來還,也算當得了。”
這話可比方才那句莫名其妙的詩容易理解得多,啞奴麵上立時便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一臉憨笑地道:“主公說得是。”
桓子澄淡然一笑,伸手接過了那隻白紙燈籠,說道:“此事宜早不宜遲,啞叔這便去罷。”
“諾。”啞奴躬身一禮,身形微微一晃,便消失在了夜色中。
庭院空寂,明月懸在大片的斷垣之上,仿佛一隻淡漠的眼睛,冷冷地看著腳下的這一片廢墟。
桓子澄好似有些悵然起來,立在月下出了會神,方才提著燈籠,緩緩踏進了月華的深處……
秋分一過,天氣便一日日地涼了起來,秋霜更兼秋雨,攜來滿城蕭瑟。
相較於天氣的日漸寒冷,大陳朝堂上卻顯得格外地熱鬧,大有將這秋日的蕭瑟也給變成烈日驕陽的意味。
便在中元帝將那麵匾額賜予桓氏後不久,朝堂上便掀起了一股“大家一起來彈劾”的熱潮。
說到這場彈劾風暴的始作俑者,那可是鼎鼎大名,便是名滿大陳的鐵麵郎君——薛允衍;而被彈劾的對象,則同樣地大名鼎鼎,亦是名滿大陳的美郎君——“青桓”桓子澄。
以薛允衍為首的一幹言官,這一迴齊齊將矛頭指向了桓子澄,對他展開了猛烈的攻勢。他們彈劾的內容基本上大同小異,有誌一同地將“孝義”二字變作了攻訐利器,直是將桓子澄罵了個狗血淋頭,一時說他“龜縮內宅,不思報國”、一時又斥他“不分君憂、不解民愁”,而更多的人,則將矛頭直指泗水關,罵他“錙銖必較,守桓氏如守財之奴”,簡直是要多難聽有多難聽。
總之,在言官們的口誅筆伐之下,這位絕世美郎君桓子澄,根本就是個不理政事,隻知道躲在家裏哭的膽小鬼,完全對不起皇帝陛下親筆書寫、殷殷賜下的那麵“孝義天下”的匾額,更對不起皇帝陛下賜予其父桓道非的“忠勇公”那“忠勇”二字。
通常說來,朝堂上的官員們彈劾來彈劾去的,底下的老百姓向來不會多問,他們也根本聽不懂那些之乎者也的拽文。
可是,這一次卻是與以往不同。
因為,無論是彈劾者還是被彈劾者,乃至於緊隨其後的跟風者,皆是名噪一時的俊男、美男乃至於絕世謫仙,於是乎,在這冷冷的秋風秋雨之中,大都百姓們的熱議卻大有燎原之勢,生生地將這朝堂正事也給弄出了另一種味道。
這其中傳得最廣、且也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便是關於薛允衍與桓子澄這兩位美郎君的“不可與人言說”的故事。
許多人都在私下裏暗傳,道這兩位美郎君很可能互相愛慕,而薛大郎之所以彈劾桓大郎,亦是因愛生恨,至於緊隨其步伐的江仆射,便擔當了離間這對美郎君的角色。
簡而言之,這三位美郎君之間的愛恨情仇、恩怨糾葛,你隨便挑個茶館坐一坐,便能聽到無數與之有關的版本,其跌宕起伏,直是難以盡述。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不隻是這幾位當事人,便是大陳的朝堂亦有些始料未及。
但好在這些傳聞到底隻在私底下傳一傳,並沒有人拿它當真。總歸那些小娘子們閑著沒事兒幹,自己瞎琢磨出點兒故事來娛人樂己,也是無傷大雅的。
再者說,斷袖之癖、龍陽之好,在今時還算是雅事。那些風流的士子們將這種事拔高到了一定的程度,大有“男女之事可鄙,而男男之風可尚”的架勢。於是乎,這傳聞也就甚囂塵上,一時間也難以禁絕。
相較於外頭的這些熱鬧,身處於風暴中心這幾位美郎君們,卻皆是行動平常,該上朝便上朝,該對罵就對罵,該揮毫的,自也是毫不留情地揮舞著筆墨,帶動一波又一波的彈劾高峰。
自然,那該按兵不動、龜縮不前的,也仍舊躲在宅子裏,就跟個死人一樣,對外頭的動靜不聞不問。
便在這朝野上下一片嘈雜之間,中元帝終於憋不住了,親自叫人傳了口諭,命散騎郎桓子澄自辯。
桓子澄被逼無奈,隻得上表自辯。而他不自辯倒還好,這一自辯,立時又引發了新一輪的彈劾。
這倒也不能怪言官們不近人情,而是這位桓大郎的自辯委實太過狡猾、太過不像話,什麽“願侍奉家君湯藥”,什麽“需於家慈跟前盡孝”,什麽“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
總之就是一副死賴著不肯表態的憊懶架勢,擺明了不想去泗水關殺敵,貪生怕死到了極點。
啞奴沉聲應諾,便沉默地退去了一旁。
桓子澄亦不再說話,隻負手仰望著夜空。
曲廊之外,月華如水,幾粒星子綴於天際,閃爍著清冷的光。
桓子澄出神地看著,麵色漸漸有些恍惚起來,似是想起了別的什麽事。
那一刻,他的唇角有著淡淡的笑,麵色柔和,無情亦似多情。
“啞叔,我想請你給晉陵公主帶句口信。”他驀地開了口,說的卻是與之前完全無關的一件事。
對於自家郎君與晉陵公主之間不可說、不能說的某種聯係,啞奴已經見怪不怪了。
他叉手應了個“是”,桓子澄便俯在他耳邊輕聲說了幾句話,複又言道:“若是晉陵公主還有疑問,啞叔隻需問她一句話:‘一曲《南山》何日還,彌悠不出誰可撰?’有此一問,公主殿下自不會再有疑問。”
啞奴默念著這句話,心裏是老大的不解。
這麽一句完全不具備任何威脅與恐嚇意味的話,真的能叫那晉陵公主就範?
他怎麽覺得行不通呢?
雖然對這位公主殿下不甚了解,但從二人有限的那幾次接觸來看,這位晉陵公主,隻怕不是什麽善茬兒,這就樣兩句詩,怕是不大可能讓那位公主殿下動搖的。
正在啞奴滿心疑惑之時,便聞桓子澄又道:“惠風殿之事,晉陵公主欠我桓氏人情,如今以此事來還,也算當得了。”
這話可比方才那句莫名其妙的詩容易理解得多,啞奴麵上立時便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一臉憨笑地道:“主公說得是。”
桓子澄淡然一笑,伸手接過了那隻白紙燈籠,說道:“此事宜早不宜遲,啞叔這便去罷。”
“諾。”啞奴躬身一禮,身形微微一晃,便消失在了夜色中。
庭院空寂,明月懸在大片的斷垣之上,仿佛一隻淡漠的眼睛,冷冷地看著腳下的這一片廢墟。
桓子澄好似有些悵然起來,立在月下出了會神,方才提著燈籠,緩緩踏進了月華的深處……
秋分一過,天氣便一日日地涼了起來,秋霜更兼秋雨,攜來滿城蕭瑟。
相較於天氣的日漸寒冷,大陳朝堂上卻顯得格外地熱鬧,大有將這秋日的蕭瑟也給變成烈日驕陽的意味。
便在中元帝將那麵匾額賜予桓氏後不久,朝堂上便掀起了一股“大家一起來彈劾”的熱潮。
說到這場彈劾風暴的始作俑者,那可是鼎鼎大名,便是名滿大陳的鐵麵郎君——薛允衍;而被彈劾的對象,則同樣地大名鼎鼎,亦是名滿大陳的美郎君——“青桓”桓子澄。
以薛允衍為首的一幹言官,這一迴齊齊將矛頭指向了桓子澄,對他展開了猛烈的攻勢。他們彈劾的內容基本上大同小異,有誌一同地將“孝義”二字變作了攻訐利器,直是將桓子澄罵了個狗血淋頭,一時說他“龜縮內宅,不思報國”、一時又斥他“不分君憂、不解民愁”,而更多的人,則將矛頭直指泗水關,罵他“錙銖必較,守桓氏如守財之奴”,簡直是要多難聽有多難聽。
總之,在言官們的口誅筆伐之下,這位絕世美郎君桓子澄,根本就是個不理政事,隻知道躲在家裏哭的膽小鬼,完全對不起皇帝陛下親筆書寫、殷殷賜下的那麵“孝義天下”的匾額,更對不起皇帝陛下賜予其父桓道非的“忠勇公”那“忠勇”二字。
通常說來,朝堂上的官員們彈劾來彈劾去的,底下的老百姓向來不會多問,他們也根本聽不懂那些之乎者也的拽文。
可是,這一次卻是與以往不同。
因為,無論是彈劾者還是被彈劾者,乃至於緊隨其後的跟風者,皆是名噪一時的俊男、美男乃至於絕世謫仙,於是乎,在這冷冷的秋風秋雨之中,大都百姓們的熱議卻大有燎原之勢,生生地將這朝堂正事也給弄出了另一種味道。
這其中傳得最廣、且也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便是關於薛允衍與桓子澄這兩位美郎君的“不可與人言說”的故事。
許多人都在私下裏暗傳,道這兩位美郎君很可能互相愛慕,而薛大郎之所以彈劾桓大郎,亦是因愛生恨,至於緊隨其步伐的江仆射,便擔當了離間這對美郎君的角色。
簡而言之,這三位美郎君之間的愛恨情仇、恩怨糾葛,你隨便挑個茶館坐一坐,便能聽到無數與之有關的版本,其跌宕起伏,直是難以盡述。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不隻是這幾位當事人,便是大陳的朝堂亦有些始料未及。
但好在這些傳聞到底隻在私底下傳一傳,並沒有人拿它當真。總歸那些小娘子們閑著沒事兒幹,自己瞎琢磨出點兒故事來娛人樂己,也是無傷大雅的。
再者說,斷袖之癖、龍陽之好,在今時還算是雅事。那些風流的士子們將這種事拔高到了一定的程度,大有“男女之事可鄙,而男男之風可尚”的架勢。於是乎,這傳聞也就甚囂塵上,一時間也難以禁絕。
相較於外頭的這些熱鬧,身處於風暴中心這幾位美郎君們,卻皆是行動平常,該上朝便上朝,該對罵就對罵,該揮毫的,自也是毫不留情地揮舞著筆墨,帶動一波又一波的彈劾高峰。
自然,那該按兵不動、龜縮不前的,也仍舊躲在宅子裏,就跟個死人一樣,對外頭的動靜不聞不問。
便在這朝野上下一片嘈雜之間,中元帝終於憋不住了,親自叫人傳了口諭,命散騎郎桓子澄自辯。
桓子澄被逼無奈,隻得上表自辯。而他不自辯倒還好,這一自辯,立時又引發了新一輪的彈劾。
這倒也不能怪言官們不近人情,而是這位桓大郎的自辯委實太過狡猾、太過不像話,什麽“願侍奉家君湯藥”,什麽“需於家慈跟前盡孝”,什麽“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
總之就是一副死賴著不肯表態的憊懶架勢,擺明了不想去泗水關殺敵,貪生怕死到了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