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安王殿下的書房裏,安王殿下也憤而砸了一隻鎮紙,惱的喘著氣道:“舅舅這是怎麽的!這樣都……”
雖然是在自己的書房裏,麵對的又是他素來信重且知根知底的幾位幕僚,安王殿下這句話還是沒有說完,隻是幾人都知道這話後頭跟著的是什麽。
方鴻與既有這樣好的機會,已經讓海匪把齊王殿下抓了去,還要什麽贖金!一刀下去,豈不是就十全十美了呢!
便是千萬白銀又如何?
安王殿下想到這個,直是氣的牙根癢癢。
幕僚黃密道:“殿下息怒,據微臣看來,以方大人的謀慮,想必也如殿下所想,隻是那些海匪並不是方大人下屬,且盜匪之流,背信棄義,唯利是圖,並不鮮見,想必方大人也是十分無奈的。倒是事已至此,要盡快善後,才是要緊的。”
“黃大人說的是。”另一個幕僚盧嶽也道:“當務之急,殿下最好指派信得過的人前往江南才是要緊,江南密奏雖說能先遞在殿下跟前,但難保有別的渠道,就如齊王獲救這一條,便是直入了禦書房,若是有些咱們不知道的密折……”
盧嶽意有所指,安王不由便是一凜,江南事務,他心中當然是有分數的,方鴻與在江南的經營,多與當地世家來往為主,但背後通過世家與海盜有些牽連,他也是知道的,可是,到底牽連多深,即便是安王自己,也不確切。
可是,方鴻與和江南幾處世家,每年往安王府送的銀子有多少,安王卻是很清楚的,而這些銀子來路如何,安王知道,就算有些是能見人的,但至少大部分是不能見光的,更別提送到禦前去。
這些事情,若是因此次海匪之事被揭了出來,就有些不妙了,必須要確保江南此事不再起波瀾才是,安王殿下垂目想了想,輕聲道:“海匪膽大妄為,居然敢劫掠王爺,正該就地處決才是。”
“殿下英明。”幾個幕僚都說,盧嶽又道:“還有一事,殿下該與賢妃娘娘商議了,上一次殿下提議招程安瀾為四公主駙馬,原是極好的一件事,隻偏……”
那黃密連忙截斷道:“如今還有一個極好的人選,這一迴,殿下可要好生與娘娘並公主分說才是。”
盧嶽心中雖是覺得惋惜,可又不能指責方賢妃和安王如何,隻是如今想來,若是當初此事安王殿下重視了,當個要緊事辦成了,今日的格局隻怕就大是不同了。
當然,這會兒他就是沒把這話說出來,安王殿下心中也明鏡也似,前陣子此事沒辦成,他還沒當個要緊事,也同樣無非覺得隻是惋惜罷了,可這一迴江南之局,因著程安瀾一人之力攪成了這樣,消息一日一遞傳到安王殿下這書房裏,安王殿下才真是跌腳歎息不迭。
一日一個消息,迴迴都有程安瀾,不由的讓安王殿下想到,若是當初母親妹妹肯使使力……若是妹妹願意親自去跟父皇說……如今隻怕早不是這樣了!
他們當初,都太小瞧了程安瀾啊,雖然其實已經重視的願意用妹妹去招攬他了,卻沒想到這樣的重視竟然都還不夠!
也虧的安王殿下不知道韓元蝶在這裏頭的作用,不然大約連吐血的心都有了。
還有一家子更有吐血的心了,當然就是如今已經淪為整個京城笑柄的程家。
自那一日禦書房接了江南飛馬報信後,消息當然會傳出去,程家隱隱聽到些齊王殿下平安,隻還沒很清楚。接著,到了第三天頭上,江南總督正兒八經的奏折已經遞到了禦前,那一日正是大朝會,不僅是朝廷命官要上朝,五品以上的勳貴有爵之人也都要排班列隊聽一聽朝廷大事,也算是一項製度。
皇上知道兒子無恙,這一日自然喜氣的很,各臣工也覺得今兒的皇上好伺候的多,當然,私底下皇上還接了什麽密折,得了什麽好消息沒有,就隻有幾位大員近臣才得知了。
皇上命人念了江南總督梁越的折子,折子裏說的信息不多,無非就是江南諸衙門在欽差大人的領導下,如何查獲海匪的痕跡,又如何獲得準確情報,直搗海匪老巢,賴諸將士英勇,齊王殿下安然無恙。
梁越的折子裏,除了仰皇上的洪福,欽差大人的指揮,江南諸官員的努力,還大大的讚揚了原齊王殿下的侍衛首領程安瀾的英勇,如何奮不顧身,親身護住齊王殿下,身中數刀,還是把齊王殿下安然送出。
折子裏頭越是讚揚程安瀾在這次營救中的英勇表現,壽安伯程若清臉色就越青白,身子也就越佝僂。
折子念完了,皇帝道:“齊王涉險,朕心多日難安,幸而如今化險為夷,朕心甚慰。”
眾臣齊聲恭賀聖上洪福齊天。
皇帝笑道:“也是賴諸臣工用心,東安郡王不必說了,朕自是知道他的,江南諸官員也是兢兢業業,禮部且議一議如何封賞。還有程安瀾,小小年紀,能有這樣的忠心,實在難得,朕記得,他是壽安伯程若清的孫子吧?想當年其先祖便曾隨著武皇帝征戰,還救過駕,立過大功,程安瀾真是頗有其先祖之風啊!”
眾人的眼光齊刷刷的就都去看這位壽安伯了,平日裏這位壽安伯還真不是個多有存在感的人,大朝會出來站一站,也是活菩薩般不說話的,與其他朝臣說話,也沒有多大的交往,其實還不如他孫子程安瀾般在帝都名氣大呢。
可這會兒不同,十個人隻怕有九個都知道程安瀾被除族的事,前幾天大家夥不過當個八卦聊聊,或者當個笑話看,可這會兒,在程安瀾立了大功,皇上點名讚揚程安瀾的時候,就是個真笑話了,這種時候,按例,程若清當然要出來遜謝,沒得說皇上讚揚,你就真全盤收下的,可是如今程安瀾已經被程家開了祠堂,正兒八經的除族了,算不得程家人了,壽安伯若是還拿著祖父身份出來說話,那就是欺君,可是這會兒,皇上名都點了,他又不能裝聾作啞,不出來說話,頓時慌的了不得,冷汗都出來了,簡直巴不得自己索性死過去的好。
程若清還沒想到怎麽辦,皇帝見沒有動靜,已經疑惑起來:“程卿?沒有來朝會嗎?”
唰的一聲,眾人就看得更明顯一點了,皇帝順著眾人的眼光看過去,那裏老態龍鍾,抖抖索索,臉色蒼白的老家夥,不就是壽安伯程若清嗎?
這樣的狀況下,程若清那真是刀架在脖子上了,再怎麽也沒法子不出列,隻得跪啟道:“陛下記得不錯,程安瀾原、原是微臣孫子,隻是……隻是……隻是……”
隻是了半日,抖抖索索含含糊糊,最終還是道:“隻是已經將他除族了。”
“除族?”便是天縱聖明如皇上,也沒料到會聽到這樣一個答案,他讚揚了半日程安瀾,沒承想會有這樣一件事,到底皇上這些日子憂心齊王殿下去了,也就沒人敢拿程家的破事來打擾皇上。
“這是從何說起呢?”不過皇上今兒心情確實好,還有心情問上一句。
程若清的舌頭都不利索了,嘟噥了兩句誰也聽不清的話,才終於聽到他說:“原是微臣族中聽說程、程安瀾擅離職守,致齊王殿下身陷危險,實在是膽大妄為,不忠不孝,族中商議,程氏家族向來、向來忠君愛國,容不下這樣對朝廷不忠的子孫,才、才、才議定將他除族的。”
好容易這段話結結巴巴的說完了,程若清已經是汗流浹背,哪裏還敢抬一下頭。
皇帝頗覺得匪夷所思,都不由的停了一下才道:“聽說?朝堂沒有旨意,沒有邸報,卿家這是在哪裏去‘聽說’的?倒也奇了。卿家真是有點意思,單憑聽說,就把孫子除族了?這到底是你們家這除族是個玩笑呢,還是這個‘聽說’就真這樣深信不疑?”
皇帝一臉不可思議的表情:“連朕沒有經審都不好給人定罪呢,卿家單憑聽說就能將子孫除族,這樣篤定,莫非這其實不是聽說,是你們家也接了江南軍情奏報?竟比朕還清楚些!”
那程若清早就悔的腸子都青了,在眾朝臣的目光下,在皇上的逼問下,早已不堪重負,這會兒皇上語氣雖輕鬆,可話裏那誅心之論卻是明明白白的,什麽程家也接了江南軍情奏報這種話,聽在程若清耳朵裏,哪裏受得了,兩眼一翻,當庭就嚇暈了過去。
皇帝覺得這程家真是掃興,好端端的一個喜信兒,本要與群臣共享的,沒承想出了個這樣掃興的事兒來,有點厭惡的道:“朕有那麽嚇人麽?動不動就暈過去!抬出去吧。”
皇帝覺得有一點不舒服了,很容易就想要別人更不舒服,這會兒皇上真是特別厭惡這家子,便曉諭大理寺卿:“單憑道聽途說就認定子孫不忠而將孫子除族,別說朕,隻怕天下人都是聞所未聞,其中難說有何內情,或涉軍情奏報泄密?才得如此篤定,須得仔細的查一查。”
大理寺卿左梅生領旨。
雖然是在自己的書房裏,麵對的又是他素來信重且知根知底的幾位幕僚,安王殿下這句話還是沒有說完,隻是幾人都知道這話後頭跟著的是什麽。
方鴻與既有這樣好的機會,已經讓海匪把齊王殿下抓了去,還要什麽贖金!一刀下去,豈不是就十全十美了呢!
便是千萬白銀又如何?
安王殿下想到這個,直是氣的牙根癢癢。
幕僚黃密道:“殿下息怒,據微臣看來,以方大人的謀慮,想必也如殿下所想,隻是那些海匪並不是方大人下屬,且盜匪之流,背信棄義,唯利是圖,並不鮮見,想必方大人也是十分無奈的。倒是事已至此,要盡快善後,才是要緊的。”
“黃大人說的是。”另一個幕僚盧嶽也道:“當務之急,殿下最好指派信得過的人前往江南才是要緊,江南密奏雖說能先遞在殿下跟前,但難保有別的渠道,就如齊王獲救這一條,便是直入了禦書房,若是有些咱們不知道的密折……”
盧嶽意有所指,安王不由便是一凜,江南事務,他心中當然是有分數的,方鴻與在江南的經營,多與當地世家來往為主,但背後通過世家與海盜有些牽連,他也是知道的,可是,到底牽連多深,即便是安王自己,也不確切。
可是,方鴻與和江南幾處世家,每年往安王府送的銀子有多少,安王卻是很清楚的,而這些銀子來路如何,安王知道,就算有些是能見人的,但至少大部分是不能見光的,更別提送到禦前去。
這些事情,若是因此次海匪之事被揭了出來,就有些不妙了,必須要確保江南此事不再起波瀾才是,安王殿下垂目想了想,輕聲道:“海匪膽大妄為,居然敢劫掠王爺,正該就地處決才是。”
“殿下英明。”幾個幕僚都說,盧嶽又道:“還有一事,殿下該與賢妃娘娘商議了,上一次殿下提議招程安瀾為四公主駙馬,原是極好的一件事,隻偏……”
那黃密連忙截斷道:“如今還有一個極好的人選,這一迴,殿下可要好生與娘娘並公主分說才是。”
盧嶽心中雖是覺得惋惜,可又不能指責方賢妃和安王如何,隻是如今想來,若是當初此事安王殿下重視了,當個要緊事辦成了,今日的格局隻怕就大是不同了。
當然,這會兒他就是沒把這話說出來,安王殿下心中也明鏡也似,前陣子此事沒辦成,他還沒當個要緊事,也同樣無非覺得隻是惋惜罷了,可這一迴江南之局,因著程安瀾一人之力攪成了這樣,消息一日一遞傳到安王殿下這書房裏,安王殿下才真是跌腳歎息不迭。
一日一個消息,迴迴都有程安瀾,不由的讓安王殿下想到,若是當初母親妹妹肯使使力……若是妹妹願意親自去跟父皇說……如今隻怕早不是這樣了!
他們當初,都太小瞧了程安瀾啊,雖然其實已經重視的願意用妹妹去招攬他了,卻沒想到這樣的重視竟然都還不夠!
也虧的安王殿下不知道韓元蝶在這裏頭的作用,不然大約連吐血的心都有了。
還有一家子更有吐血的心了,當然就是如今已經淪為整個京城笑柄的程家。
自那一日禦書房接了江南飛馬報信後,消息當然會傳出去,程家隱隱聽到些齊王殿下平安,隻還沒很清楚。接著,到了第三天頭上,江南總督正兒八經的奏折已經遞到了禦前,那一日正是大朝會,不僅是朝廷命官要上朝,五品以上的勳貴有爵之人也都要排班列隊聽一聽朝廷大事,也算是一項製度。
皇上知道兒子無恙,這一日自然喜氣的很,各臣工也覺得今兒的皇上好伺候的多,當然,私底下皇上還接了什麽密折,得了什麽好消息沒有,就隻有幾位大員近臣才得知了。
皇上命人念了江南總督梁越的折子,折子裏說的信息不多,無非就是江南諸衙門在欽差大人的領導下,如何查獲海匪的痕跡,又如何獲得準確情報,直搗海匪老巢,賴諸將士英勇,齊王殿下安然無恙。
梁越的折子裏,除了仰皇上的洪福,欽差大人的指揮,江南諸官員的努力,還大大的讚揚了原齊王殿下的侍衛首領程安瀾的英勇,如何奮不顧身,親身護住齊王殿下,身中數刀,還是把齊王殿下安然送出。
折子裏頭越是讚揚程安瀾在這次營救中的英勇表現,壽安伯程若清臉色就越青白,身子也就越佝僂。
折子念完了,皇帝道:“齊王涉險,朕心多日難安,幸而如今化險為夷,朕心甚慰。”
眾臣齊聲恭賀聖上洪福齊天。
皇帝笑道:“也是賴諸臣工用心,東安郡王不必說了,朕自是知道他的,江南諸官員也是兢兢業業,禮部且議一議如何封賞。還有程安瀾,小小年紀,能有這樣的忠心,實在難得,朕記得,他是壽安伯程若清的孫子吧?想當年其先祖便曾隨著武皇帝征戰,還救過駕,立過大功,程安瀾真是頗有其先祖之風啊!”
眾人的眼光齊刷刷的就都去看這位壽安伯了,平日裏這位壽安伯還真不是個多有存在感的人,大朝會出來站一站,也是活菩薩般不說話的,與其他朝臣說話,也沒有多大的交往,其實還不如他孫子程安瀾般在帝都名氣大呢。
可這會兒不同,十個人隻怕有九個都知道程安瀾被除族的事,前幾天大家夥不過當個八卦聊聊,或者當個笑話看,可這會兒,在程安瀾立了大功,皇上點名讚揚程安瀾的時候,就是個真笑話了,這種時候,按例,程若清當然要出來遜謝,沒得說皇上讚揚,你就真全盤收下的,可是如今程安瀾已經被程家開了祠堂,正兒八經的除族了,算不得程家人了,壽安伯若是還拿著祖父身份出來說話,那就是欺君,可是這會兒,皇上名都點了,他又不能裝聾作啞,不出來說話,頓時慌的了不得,冷汗都出來了,簡直巴不得自己索性死過去的好。
程若清還沒想到怎麽辦,皇帝見沒有動靜,已經疑惑起來:“程卿?沒有來朝會嗎?”
唰的一聲,眾人就看得更明顯一點了,皇帝順著眾人的眼光看過去,那裏老態龍鍾,抖抖索索,臉色蒼白的老家夥,不就是壽安伯程若清嗎?
這樣的狀況下,程若清那真是刀架在脖子上了,再怎麽也沒法子不出列,隻得跪啟道:“陛下記得不錯,程安瀾原、原是微臣孫子,隻是……隻是……隻是……”
隻是了半日,抖抖索索含含糊糊,最終還是道:“隻是已經將他除族了。”
“除族?”便是天縱聖明如皇上,也沒料到會聽到這樣一個答案,他讚揚了半日程安瀾,沒承想會有這樣一件事,到底皇上這些日子憂心齊王殿下去了,也就沒人敢拿程家的破事來打擾皇上。
“這是從何說起呢?”不過皇上今兒心情確實好,還有心情問上一句。
程若清的舌頭都不利索了,嘟噥了兩句誰也聽不清的話,才終於聽到他說:“原是微臣族中聽說程、程安瀾擅離職守,致齊王殿下身陷危險,實在是膽大妄為,不忠不孝,族中商議,程氏家族向來、向來忠君愛國,容不下這樣對朝廷不忠的子孫,才、才、才議定將他除族的。”
好容易這段話結結巴巴的說完了,程若清已經是汗流浹背,哪裏還敢抬一下頭。
皇帝頗覺得匪夷所思,都不由的停了一下才道:“聽說?朝堂沒有旨意,沒有邸報,卿家這是在哪裏去‘聽說’的?倒也奇了。卿家真是有點意思,單憑聽說,就把孫子除族了?這到底是你們家這除族是個玩笑呢,還是這個‘聽說’就真這樣深信不疑?”
皇帝一臉不可思議的表情:“連朕沒有經審都不好給人定罪呢,卿家單憑聽說就能將子孫除族,這樣篤定,莫非這其實不是聽說,是你們家也接了江南軍情奏報?竟比朕還清楚些!”
那程若清早就悔的腸子都青了,在眾朝臣的目光下,在皇上的逼問下,早已不堪重負,這會兒皇上語氣雖輕鬆,可話裏那誅心之論卻是明明白白的,什麽程家也接了江南軍情奏報這種話,聽在程若清耳朵裏,哪裏受得了,兩眼一翻,當庭就嚇暈了過去。
皇帝覺得這程家真是掃興,好端端的一個喜信兒,本要與群臣共享的,沒承想出了個這樣掃興的事兒來,有點厭惡的道:“朕有那麽嚇人麽?動不動就暈過去!抬出去吧。”
皇帝覺得有一點不舒服了,很容易就想要別人更不舒服,這會兒皇上真是特別厭惡這家子,便曉諭大理寺卿:“單憑道聽途說就認定子孫不忠而將孫子除族,別說朕,隻怕天下人都是聞所未聞,其中難說有何內情,或涉軍情奏報泄密?才得如此篤定,須得仔細的查一查。”
大理寺卿左梅生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