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的標準其實不高,按照孟子的說法是這樣的,五十可以食肉,七十可以衣帛。
這個標準來看的話,許多所謂的治世是達不到這個標準的。
晉武帝出了一個太康之治,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看的話,同治中興確實比太康之治要好的多,我們用現代眼光來看,這件事情就是兩個字,扯淡。
關於這個同治中興,很多書上甚至都這麽說過,認為同治中興是封建王朝最後的迴光返照。
不管大家怎麽看,甚至有人覺得,鹹同中興還有同光中興,鹹豐和同治,同治和光緒。
反正不管怎麽算,同治就是在裏麵。
那麽,問題來了,同治到底幹了啥?
前期有兩宮太後,自己剛親政就死了,這怎麽個中興法?
我們先來說一個定義,所謂晚清,指的就是從1840年開始到1912年清朝滅亡,這段時間叫晚清。
而鹹豐在位的時候,太平天國鬧得很兇,鹹豐一直處於一個精神恍惚的狀態,而同治登基那一年,太平天國的南京被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攻下,這也是太平天國滅亡的標誌。
而國外的列強們也罕見的在這個時候沒有鬧事,因為該搶的已經搶走了,該賠的也都給了,所以大家都安靜了。
清朝也趁著這個時候開始修生養息,國庫裏麵的存銀最高的一年達到了驚人的八千萬兩白銀。
而我們所熟知的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製夷”等等這些也都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這麽來看的話,中興也沒毛病。
何謂中興?
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一個王朝從盛世到衰敗,再次崛起,這叫中興。
當時人來看,包括後幾十年,都持這個看法,我們來看那就狗屁不是。
隻不過,很可惜的是,清朝卻並沒有像日本一樣走向現代化。
從鹹豐死後的角度來看,似乎清朝要玩完了,但是運氣這東西實在是不好說,同治幼年繼位,結果一上台,太平天國沒了,列強也不折騰了,工業也有了基礎,看樣子一切都準備變好了。
這一切其實都是通力合作的結果,因為當時的慈禧幹不過慈安,人家是正牌皇太後,她隻不過是母憑子貴。
幹事的是以恭親王奕?為首的文官們。
而經曆過兩次鴉片戰爭的清朝大臣們,在滿漢之間的關係也得到了緩和,畢竟國家已經這個樣子了,稍微有點心的人都知道,不能再鬧騰了。
而對外國人來說,他們實打實的占了便宜,尤其是英國,他們看不起清朝,但是他們發現,如果不承認清朝,那麽所有不平等條約在法理上麵都是站不住腳的,所以他們盡可能的來扶持清朝,不讓他倒下。
因為英國是世界老大,所以列強們自然也是照著葫蘆畫瓢,給了清朝一些緩存的空間。
而有些外國人,則被中華文化所吸引,維護著清朝,這裏舉兩個例子來說
衛三畏,美國第一位職業漢學家
蒲安臣,美國共和黨創始人之一
這些人的評價都很複雜,但是確實阻止了列強在中國的一些強盜行徑。
內外都搞定之後,同治中心自然而然就出現了。
首先是國內繼續保持穩定,休養生息。
其次整個國家來修複社稷剛領,如果你看曾國藩家書,他的思想都是主體儒家思想,很好的貫穿了那個時代。
然後就是近代工業,在造船,采礦,鐵路,電報方麵,都是那個時代的一次新的嚐試。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建立完整的軍事工業並且訓練新式軍隊,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手握重兵的地方大員們沒有別的想法,最典型的就是曾國藩。
比如我們熟知的,江南製造局,長江水師,都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而清軍還罕見的沒有故步自封,開始雇傭起來了外國教官。
這些其實都是有效果,就連外國人都說,清朝正在向好的一麵發展,外交方麵清朝也學著西方,並且非常艱難的保持著中國特色。
到了這個時候,清朝這艘船居然還沒有翻船,真的是讓人想不到。
這個標準來看的話,許多所謂的治世是達不到這個標準的。
晉武帝出了一個太康之治,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看的話,同治中興確實比太康之治要好的多,我們用現代眼光來看,這件事情就是兩個字,扯淡。
關於這個同治中興,很多書上甚至都這麽說過,認為同治中興是封建王朝最後的迴光返照。
不管大家怎麽看,甚至有人覺得,鹹同中興還有同光中興,鹹豐和同治,同治和光緒。
反正不管怎麽算,同治就是在裏麵。
那麽,問題來了,同治到底幹了啥?
前期有兩宮太後,自己剛親政就死了,這怎麽個中興法?
我們先來說一個定義,所謂晚清,指的就是從1840年開始到1912年清朝滅亡,這段時間叫晚清。
而鹹豐在位的時候,太平天國鬧得很兇,鹹豐一直處於一個精神恍惚的狀態,而同治登基那一年,太平天國的南京被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攻下,這也是太平天國滅亡的標誌。
而國外的列強們也罕見的在這個時候沒有鬧事,因為該搶的已經搶走了,該賠的也都給了,所以大家都安靜了。
清朝也趁著這個時候開始修生養息,國庫裏麵的存銀最高的一年達到了驚人的八千萬兩白銀。
而我們所熟知的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製夷”等等這些也都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這麽來看的話,中興也沒毛病。
何謂中興?
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一個王朝從盛世到衰敗,再次崛起,這叫中興。
當時人來看,包括後幾十年,都持這個看法,我們來看那就狗屁不是。
隻不過,很可惜的是,清朝卻並沒有像日本一樣走向現代化。
從鹹豐死後的角度來看,似乎清朝要玩完了,但是運氣這東西實在是不好說,同治幼年繼位,結果一上台,太平天國沒了,列強也不折騰了,工業也有了基礎,看樣子一切都準備變好了。
這一切其實都是通力合作的結果,因為當時的慈禧幹不過慈安,人家是正牌皇太後,她隻不過是母憑子貴。
幹事的是以恭親王奕?為首的文官們。
而經曆過兩次鴉片戰爭的清朝大臣們,在滿漢之間的關係也得到了緩和,畢竟國家已經這個樣子了,稍微有點心的人都知道,不能再鬧騰了。
而對外國人來說,他們實打實的占了便宜,尤其是英國,他們看不起清朝,但是他們發現,如果不承認清朝,那麽所有不平等條約在法理上麵都是站不住腳的,所以他們盡可能的來扶持清朝,不讓他倒下。
因為英國是世界老大,所以列強們自然也是照著葫蘆畫瓢,給了清朝一些緩存的空間。
而有些外國人,則被中華文化所吸引,維護著清朝,這裏舉兩個例子來說
衛三畏,美國第一位職業漢學家
蒲安臣,美國共和黨創始人之一
這些人的評價都很複雜,但是確實阻止了列強在中國的一些強盜行徑。
內外都搞定之後,同治中心自然而然就出現了。
首先是國內繼續保持穩定,休養生息。
其次整個國家來修複社稷剛領,如果你看曾國藩家書,他的思想都是主體儒家思想,很好的貫穿了那個時代。
然後就是近代工業,在造船,采礦,鐵路,電報方麵,都是那個時代的一次新的嚐試。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建立完整的軍事工業並且訓練新式軍隊,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手握重兵的地方大員們沒有別的想法,最典型的就是曾國藩。
比如我們熟知的,江南製造局,長江水師,都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而清軍還罕見的沒有故步自封,開始雇傭起來了外國教官。
這些其實都是有效果,就連外國人都說,清朝正在向好的一麵發展,外交方麵清朝也學著西方,並且非常艱難的保持著中國特色。
到了這個時候,清朝這艘船居然還沒有翻船,真的是讓人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