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死,這水勁越來越大了,可如何是好?”
向振在暗無天日的狹小洞穴中,一路摸索,三天時間,才來到這處逼仄的洞口前,稍作歇息。
事實上,三天裏,向振摸索爬行的速度並不算慢。隻是洞穴又深又窄,還頗多彎曲與障礙,他多數時候,隻能一點點的爬行,根本遊不動身體。
有時候半天時間一晃而過,向振卻隻爬出幾十丈的距離,也無法自知。
而所爬路線,他倒大概記在腦中。
開始的時候,他應該是橫平逆行,爬過了不下數裏之遙,向振才來到一處較為寬敞的洞穴所在。
這裏的空間隻比悔過洞洞底空間稍小,卻有很多洞穴聯通至此。
本來向振不太明白這裏是什麽所在,但是,當他無意中數清聯通的洞穴共有十個出水口及一個入水口時,他霎時明白,十間冰室的極寒池水必是自此分流下去。
也難怪,向振在此感受到了更多的寒意。但要說十個出水口有冰寒之別,他實在感受不出來。
也因寬敞之故,借此空間,他難得的在此休整了一番。
雖是浸泡水中,隻能露出肩部以上原地休整,但向振已十分滿意。畢竟,他終於能站直身體,暢享久違的唿吸。
而這一番休整,向振也是收獲頗豐。
他不僅一次性吸足了辰元,將三級星辰暗隕內的辰元吸收一空,以致原本潔白的石頭也變成暗灰之色。如此一來,他冰冷的身體,也開始泛起暖流陣陣,既舒服又愜意,已十分適應體表極度冰寒的古怪冰水。而且,向振還在此進行了一陣黃靈力的凝煉。
果不其然,在懷揣兩塊星辰碎隕之後,向振不僅恢複了對靈氣的感知能力,也感受到他對靈氣的吸收速度大漲。
隻是在這山腹深處,實在沒有多少靈氣供其凝煉。
正是感覺洞中靈氣被吸收怠盡,而下丹田的黃靈氣略有充盈之時,向振才重新上路。要不,他還真地樂意在此修煉下去。
上路的洞口,向振自然還是選擇了那個唯一的入水口。
該入水口要更寬大一些,四五尺寬,向振縮著身體,在裏麵幾乎可以躬身行走。
但不妙的是,此洞穴先呈較緩的斜坡通向高處,數裏之後,它又一下變成筆直“飛瀑”。其通道猶如天梯,既光滑又陡峭,十分難以前行。
向振正是在此處通道花了太多時間,才靠四肢一點點的攀爬來到數裏之上的高處。
然後,他就不得不埋怨水勁越來越大了。
因為在這裏,洞口再次變得逼仄,不過一兩尺之寬,隻能說堪堪容身。而且,這裏的通道同樣是筆直往上。
同樣多的水流,通道變窄,水勁不大才怪了。
……
向振並不知道,他到這裏竟然已費了三天時間。
他也不知道,自這裏再往上,會不會還有數裏之遙。甚至,通道盡頭的洞口,是不是會再狹小一圈,以致身體根本無法通過。
所以,他已打起退堂鼓,想要迴頭去探九號冰室的那個小型出水口。
畢竟,他有種感覺,如果自九號冰室的出水口摸出去,當是進入室外大池。這點也沒有關係,因為大池外,肯定還有出水口通向素靈峰之外。
要不,素冰池豈不會水滿自溢?
除此之外,向振還有一層擔心。
他並非路癡,所以隻要稍想一下自己所爬過的通道,向振便能意識到,如果再往上爬行,他可能麵臨兩種結果。
第一種,他如願到達頂峰某處,然後逃出升天。第二種,他極可能要通向素靈峰的某處核心地帶,然後成為甕中之鱉。
這其實並不難猜到,因為素靈峰很大,但也隻有這麽大。
素冰池位於山峰的半腰偏上部位,那麽自山腹往上爬行,不是通到峰頂內部或峰頂表麵,還能通到哪裏?
不過,馬上向振又想到,既然文嬙正在素冰池冰室當中修煉,那他如果盡快出現在峰頂,豈不更容易逃脫?至少,不會驚動任何人……
整理了一下心緒,評估完成,向振這才堅定地繼續前行。
他的身體幾乎完全貼在洞壁之上,隻靠四肢緊緊攫住微突的石塊,才能一點點的上挪。其狀態,渾如一隻在通道中苦苦攀行的蝙蝠。
而且,還是在極強的水流之下逆行。
如果不是向振現在已為黃靈境修士,指力強勁,身體輕盈,他真的不相信一個凡靈修士,能堅持到現在。必然不可能!
很快,向振感覺到自己的前行速度似乎太慢,不禁生出一點緊迫感。
或許,可以嚐試一些黃靈修士的法力手段。
比如,之前他多次見過別人發出勁氣攻擊,以及被勁氣托住身體的施法。再比如,先前飛出毀過洞時,任師兄的幾句點撥,都讓他覺得可以借鑒一二。
顯然,飛行的關鍵,是要將黃靈氣運行到合適的經脈,以引導身體的上行。
那現在向上爬行,是不是也大同小異呢?
既然生出了想法,向振霎時變得躍躍欲試。
也不難開始,他直接將黃靈力往雙足引導。
雖說不識經脈,但憑著一點點的嚐試,然後體會雙腳上出現的簡單反應是舒適還是不適,向振自然能分得清楚一點簡單的對錯。所以不多時,他對雙足上行氣的幾種路徑與反應,都有了一點了解。
而再經過一連串小心的體悟,向振也意識到,其實雙足上並沒有多少經脈,局部的行氣方法也不多。
倒是在此過程中,他同時感受到,在其雙足及雙腿上,有一些特定的部位,而且還不在少數,當有黃靈氣通過時,便會出現輕微的阻滯感或加速感。
而當向振關注到這一現象,並細細感知後,他確認下來,這種感覺不會有錯,這些地方應當就是類似於靈根的七處體表氣穴一般,隻是作用不同,並非吸收靈氣之用……
這些跡象,顯然表明,行氣一定要配合經脈及眾多氣穴進行。
本來不多的經脈,向振還能湊合摸索,但眾多氣穴的發現,卻讓他有點束手束腳。
自然而然地,向振也意識到,法力的施展並不容易,還是得按既定功法來修煉。而他的嚐試,自然不能再胡亂進行……可別引發什麽不可預估的後果才好。
所以,向振終止了行氣的摸索,然後隻堅持一種行氣方式。
這種方式,便是讓向振感覺十分舒適的一種。
而在頻繁地重複地按此法行氣之後,他越來越有一種身輕如燕,甚至有種要騰空的感覺。
就這麽一路重複,向振先是緩緩爬行,然後是似飛似爬地逆流而上,最後他又有點騰空上升的架式。
向振在暗無天日的狹小洞穴中,一路摸索,三天時間,才來到這處逼仄的洞口前,稍作歇息。
事實上,三天裏,向振摸索爬行的速度並不算慢。隻是洞穴又深又窄,還頗多彎曲與障礙,他多數時候,隻能一點點的爬行,根本遊不動身體。
有時候半天時間一晃而過,向振卻隻爬出幾十丈的距離,也無法自知。
而所爬路線,他倒大概記在腦中。
開始的時候,他應該是橫平逆行,爬過了不下數裏之遙,向振才來到一處較為寬敞的洞穴所在。
這裏的空間隻比悔過洞洞底空間稍小,卻有很多洞穴聯通至此。
本來向振不太明白這裏是什麽所在,但是,當他無意中數清聯通的洞穴共有十個出水口及一個入水口時,他霎時明白,十間冰室的極寒池水必是自此分流下去。
也難怪,向振在此感受到了更多的寒意。但要說十個出水口有冰寒之別,他實在感受不出來。
也因寬敞之故,借此空間,他難得的在此休整了一番。
雖是浸泡水中,隻能露出肩部以上原地休整,但向振已十分滿意。畢竟,他終於能站直身體,暢享久違的唿吸。
而這一番休整,向振也是收獲頗豐。
他不僅一次性吸足了辰元,將三級星辰暗隕內的辰元吸收一空,以致原本潔白的石頭也變成暗灰之色。如此一來,他冰冷的身體,也開始泛起暖流陣陣,既舒服又愜意,已十分適應體表極度冰寒的古怪冰水。而且,向振還在此進行了一陣黃靈力的凝煉。
果不其然,在懷揣兩塊星辰碎隕之後,向振不僅恢複了對靈氣的感知能力,也感受到他對靈氣的吸收速度大漲。
隻是在這山腹深處,實在沒有多少靈氣供其凝煉。
正是感覺洞中靈氣被吸收怠盡,而下丹田的黃靈氣略有充盈之時,向振才重新上路。要不,他還真地樂意在此修煉下去。
上路的洞口,向振自然還是選擇了那個唯一的入水口。
該入水口要更寬大一些,四五尺寬,向振縮著身體,在裏麵幾乎可以躬身行走。
但不妙的是,此洞穴先呈較緩的斜坡通向高處,數裏之後,它又一下變成筆直“飛瀑”。其通道猶如天梯,既光滑又陡峭,十分難以前行。
向振正是在此處通道花了太多時間,才靠四肢一點點的攀爬來到數裏之上的高處。
然後,他就不得不埋怨水勁越來越大了。
因為在這裏,洞口再次變得逼仄,不過一兩尺之寬,隻能說堪堪容身。而且,這裏的通道同樣是筆直往上。
同樣多的水流,通道變窄,水勁不大才怪了。
……
向振並不知道,他到這裏竟然已費了三天時間。
他也不知道,自這裏再往上,會不會還有數裏之遙。甚至,通道盡頭的洞口,是不是會再狹小一圈,以致身體根本無法通過。
所以,他已打起退堂鼓,想要迴頭去探九號冰室的那個小型出水口。
畢竟,他有種感覺,如果自九號冰室的出水口摸出去,當是進入室外大池。這點也沒有關係,因為大池外,肯定還有出水口通向素靈峰之外。
要不,素冰池豈不會水滿自溢?
除此之外,向振還有一層擔心。
他並非路癡,所以隻要稍想一下自己所爬過的通道,向振便能意識到,如果再往上爬行,他可能麵臨兩種結果。
第一種,他如願到達頂峰某處,然後逃出升天。第二種,他極可能要通向素靈峰的某處核心地帶,然後成為甕中之鱉。
這其實並不難猜到,因為素靈峰很大,但也隻有這麽大。
素冰池位於山峰的半腰偏上部位,那麽自山腹往上爬行,不是通到峰頂內部或峰頂表麵,還能通到哪裏?
不過,馬上向振又想到,既然文嬙正在素冰池冰室當中修煉,那他如果盡快出現在峰頂,豈不更容易逃脫?至少,不會驚動任何人……
整理了一下心緒,評估完成,向振這才堅定地繼續前行。
他的身體幾乎完全貼在洞壁之上,隻靠四肢緊緊攫住微突的石塊,才能一點點的上挪。其狀態,渾如一隻在通道中苦苦攀行的蝙蝠。
而且,還是在極強的水流之下逆行。
如果不是向振現在已為黃靈境修士,指力強勁,身體輕盈,他真的不相信一個凡靈修士,能堅持到現在。必然不可能!
很快,向振感覺到自己的前行速度似乎太慢,不禁生出一點緊迫感。
或許,可以嚐試一些黃靈修士的法力手段。
比如,之前他多次見過別人發出勁氣攻擊,以及被勁氣托住身體的施法。再比如,先前飛出毀過洞時,任師兄的幾句點撥,都讓他覺得可以借鑒一二。
顯然,飛行的關鍵,是要將黃靈氣運行到合適的經脈,以引導身體的上行。
那現在向上爬行,是不是也大同小異呢?
既然生出了想法,向振霎時變得躍躍欲試。
也不難開始,他直接將黃靈力往雙足引導。
雖說不識經脈,但憑著一點點的嚐試,然後體會雙腳上出現的簡單反應是舒適還是不適,向振自然能分得清楚一點簡單的對錯。所以不多時,他對雙足上行氣的幾種路徑與反應,都有了一點了解。
而再經過一連串小心的體悟,向振也意識到,其實雙足上並沒有多少經脈,局部的行氣方法也不多。
倒是在此過程中,他同時感受到,在其雙足及雙腿上,有一些特定的部位,而且還不在少數,當有黃靈氣通過時,便會出現輕微的阻滯感或加速感。
而當向振關注到這一現象,並細細感知後,他確認下來,這種感覺不會有錯,這些地方應當就是類似於靈根的七處體表氣穴一般,隻是作用不同,並非吸收靈氣之用……
這些跡象,顯然表明,行氣一定要配合經脈及眾多氣穴進行。
本來不多的經脈,向振還能湊合摸索,但眾多氣穴的發現,卻讓他有點束手束腳。
自然而然地,向振也意識到,法力的施展並不容易,還是得按既定功法來修煉。而他的嚐試,自然不能再胡亂進行……可別引發什麽不可預估的後果才好。
所以,向振終止了行氣的摸索,然後隻堅持一種行氣方式。
這種方式,便是讓向振感覺十分舒適的一種。
而在頻繁地重複地按此法行氣之後,他越來越有一種身輕如燕,甚至有種要騰空的感覺。
就這麽一路重複,向振先是緩緩爬行,然後是似飛似爬地逆流而上,最後他又有點騰空上升的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