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極殿
劉平安臉色陰沉對安大鈞幾位內閣大臣冷聲說道:“你們都聽清楚,海運乃是大晉國策,不得更改,漕運不是長久之事,一旦出現河道堵塞,江南水患,北地糧價必然大漲,海運至少可以節省四成運費、何樂而不為,我不想在聽到有地方官員說起漕運。”
“皇上,漕運利國利民,既然運往京師的糧食走海運,那其他地方走漕運我們總不能不管吧,特別是江南到山東的漕運,朝廷必須定下章程。”胡橋生站起來提醒一句。
“地方上的事我不管,他們如何收稅,如何清理河道淤泥那是他們的事,朝廷不是有規製嗎?該交的稅他們一分不能少,多了朝廷也不要。劉平安擺了下手。
漕運當然在內地還會繼續用下去,想要直通京師他也不管,隻不過有一樣,朝廷北上的糧食必須走海運,防止有心人拿漕運說事。
“袁大人,我交代你的事辦的如何?”劉平安轉向工部尚書袁成章。
“皇上,前朝以前的造船圖紙都在金陵城,我已經分發給山東,江南、福建各私人船廠和工部治下的蓬萊船廠,今年會開始大量造船。”袁成章趕緊迴答。
這件事是劉平安一個月前交代給他的,走海運必須保證海上安全通道,那就必須打造水師,否則一切都是枉然,安全你都保證不了,還走個屁的海運。
“皇上,讓私人造船有些不妥吧。”安大鈞插了句嘴,他對於商人的看法很低,覺得這些人渾身都是銅臭味。
劉平安叫林大鑫給眾臣倒茶,對安大鈞說道:“不用管那些,商人造船賣給商人,蓬萊船廠隻造水師用的海船。”
“袁大人,你覺得如果想保證我大晉水師保護海防每年需要更替多少水師海船?劉平安又轉向了袁成章。
“皇上,一艘船能用很久,如果按照陛下您的意思以後每年給水師撥款十萬兩造船,足以保證海防,其實用不了這麽多。”袁成章掏出一張紙看了幾眼張口迴道。
劉平安點了頭,十萬兩確實不少,一艘1000噸的海船造價才2000兩,十萬兩確實用不了,船是小事,主要還得招募熟練的水兵。
“水師的駐地選好沒?”劉平安看向了安大鈞。
他並沒有把水師交給都督府或者地方,而是準備把水師納入兵部直接管理,地方巡撫監管。軍餉軍糧按照邊軍餉銀發放。
安大鈞點了下頭迴道:“一共設置三處水師駐地,蓬萊,泉州,舟山、一共9000人,地方上的水師朝廷不管,他們自己發餉,維護。
“那就這樣,諸位大人盡快選將招募水兵,把水師的架子弄起來,以後海運運糧的時候,水師要護衛糧船,另外給南方的海上商人說一聲,他們遠航經商的話,朝廷可以允許他們購置武器,護衛商船。”
“皇上,這口子開的有點大吧。”梁冠霖趕忙提醒,他擔心商人變成海盜。
哎...劉平安歎了口氣迴道:“大海之上危險無比,你不讓他們攜帶武器如何經商,再說了,就算朝廷不允許,難道他們是傻子,自己不會偷偷購置武器護衛,還不如直接允許呢,堂堂正正,省的雙方出現隔閡。
劉平安見眾臣不說話繼續說道:“告訴各地巡撫,朝廷自有章程,以前朕就昭告過天下,海上商人隻要按時納稅,就不要管其他的,他們就是帶人在海外占領地盤都不要管,別對海上商人過於苛刻。”
解決了海運、水師之事後,錢塘上奏把今年各邊軍軍費的事情說了一遍,大晉本來20萬邊軍,年初戶部寬裕,增加了2萬,邊軍人數達到22萬,除了三萬五千邊軍騎兵外,剩下邊軍步兵都駐紮在九邊防禦草原。
九邊的軍費是筆天文數字,光是軍餉一年就達到170萬兩,供養戰馬的費用超過80萬兩,軍糧費用也將近百萬兩銀子。
這還不算其他費用,光是軍械盔甲打造都是一筆天文數字,更不要說在馬政上的花銷,總共算下來,邊軍要600萬兩銀子。
這還隻是邊軍,全國其他地方守備軍的軍餉軍糧大約還要支付將近400萬兩銀子,這裏麵包括新建的水兵費用,江南,山東等地財政寬裕可以補貼地方守備軍,要不然會更多。
錢塘心情不錯,戶部今年沒有虧空,甚至有不少結餘,主要是地方官員的薪俸省下了一大筆錢,前朝有時要給地方官員發薪俸,賑災,大晉不需要,讓利給地方府縣太多,他們富得流油,當然了,少數邊地,朝廷還是要給一些錢財的。
下朝時劉平安心情非常好,戶部給皇宮撥付了80萬兩白銀,給皇族花銷,劉平安得意洋洋迴到後宮跟黃詩雲說起了此事。
這些錢可不光他們夫妻倆用,大伯,小叔都是王爺,幾個出嫁的公主那也是劉家人,也要給錢的。
哈哈哈哈,三娃嘴角朝天,邁著六親不認的步伐,大笑著,從內庫房拿走了2萬兩銀子,嗯,大伯娘帶著兒媳杏花,孫子劉進也拿走了2萬兩。
三丫拿走了1萬兩,大丫二丫,倆人一共拿走了1萬兩。最讓劉平安無語的是自家老娘孫大鳳叫自己宮內太監宮女搬走了十萬兩銀子,我的媽呀,你要那麽多錢做什麽?後來,劉平安才知道,孫大鳳心疼閨女,偷偷給了三丫兩萬兩銀子私房錢。
劉平安不想虧待宮內太監、宮女,反正宮內的人也不多,每人發了5兩銀子的恩賞,又讓老娘孫大鳳在慈寧宮騰出一個大房子開了家平價雜貨店,主要由慈寧宮尚宮管轄,給宮內太監宮女所用。
劉平安沒想到的是,雜貨鋪受到了宮內熱烈歡迎,特別是虎妞,每天都要跑好幾趟慈寧宮買東西,沒錢就管他太子哥哥鐵蛋要。
劉平安在宮內折騰外臣沒人敢嘰嘰歪歪,他早已跟朝堂大臣說的明明白白,皇宮之事,外臣不許過問。
劉平安擔心出現宋朝,明朝官員管閑事的習慣,特別是明朝,把老朱家的人逼得都不願意出宮,個個都做起了宅男。
劉平安臉色陰沉對安大鈞幾位內閣大臣冷聲說道:“你們都聽清楚,海運乃是大晉國策,不得更改,漕運不是長久之事,一旦出現河道堵塞,江南水患,北地糧價必然大漲,海運至少可以節省四成運費、何樂而不為,我不想在聽到有地方官員說起漕運。”
“皇上,漕運利國利民,既然運往京師的糧食走海運,那其他地方走漕運我們總不能不管吧,特別是江南到山東的漕運,朝廷必須定下章程。”胡橋生站起來提醒一句。
“地方上的事我不管,他們如何收稅,如何清理河道淤泥那是他們的事,朝廷不是有規製嗎?該交的稅他們一分不能少,多了朝廷也不要。劉平安擺了下手。
漕運當然在內地還會繼續用下去,想要直通京師他也不管,隻不過有一樣,朝廷北上的糧食必須走海運,防止有心人拿漕運說事。
“袁大人,我交代你的事辦的如何?”劉平安轉向工部尚書袁成章。
“皇上,前朝以前的造船圖紙都在金陵城,我已經分發給山東,江南、福建各私人船廠和工部治下的蓬萊船廠,今年會開始大量造船。”袁成章趕緊迴答。
這件事是劉平安一個月前交代給他的,走海運必須保證海上安全通道,那就必須打造水師,否則一切都是枉然,安全你都保證不了,還走個屁的海運。
“皇上,讓私人造船有些不妥吧。”安大鈞插了句嘴,他對於商人的看法很低,覺得這些人渾身都是銅臭味。
劉平安叫林大鑫給眾臣倒茶,對安大鈞說道:“不用管那些,商人造船賣給商人,蓬萊船廠隻造水師用的海船。”
“袁大人,你覺得如果想保證我大晉水師保護海防每年需要更替多少水師海船?劉平安又轉向了袁成章。
“皇上,一艘船能用很久,如果按照陛下您的意思以後每年給水師撥款十萬兩造船,足以保證海防,其實用不了這麽多。”袁成章掏出一張紙看了幾眼張口迴道。
劉平安點了頭,十萬兩確實不少,一艘1000噸的海船造價才2000兩,十萬兩確實用不了,船是小事,主要還得招募熟練的水兵。
“水師的駐地選好沒?”劉平安看向了安大鈞。
他並沒有把水師交給都督府或者地方,而是準備把水師納入兵部直接管理,地方巡撫監管。軍餉軍糧按照邊軍餉銀發放。
安大鈞點了下頭迴道:“一共設置三處水師駐地,蓬萊,泉州,舟山、一共9000人,地方上的水師朝廷不管,他們自己發餉,維護。
“那就這樣,諸位大人盡快選將招募水兵,把水師的架子弄起來,以後海運運糧的時候,水師要護衛糧船,另外給南方的海上商人說一聲,他們遠航經商的話,朝廷可以允許他們購置武器,護衛商船。”
“皇上,這口子開的有點大吧。”梁冠霖趕忙提醒,他擔心商人變成海盜。
哎...劉平安歎了口氣迴道:“大海之上危險無比,你不讓他們攜帶武器如何經商,再說了,就算朝廷不允許,難道他們是傻子,自己不會偷偷購置武器護衛,還不如直接允許呢,堂堂正正,省的雙方出現隔閡。
劉平安見眾臣不說話繼續說道:“告訴各地巡撫,朝廷自有章程,以前朕就昭告過天下,海上商人隻要按時納稅,就不要管其他的,他們就是帶人在海外占領地盤都不要管,別對海上商人過於苛刻。”
解決了海運、水師之事後,錢塘上奏把今年各邊軍軍費的事情說了一遍,大晉本來20萬邊軍,年初戶部寬裕,增加了2萬,邊軍人數達到22萬,除了三萬五千邊軍騎兵外,剩下邊軍步兵都駐紮在九邊防禦草原。
九邊的軍費是筆天文數字,光是軍餉一年就達到170萬兩,供養戰馬的費用超過80萬兩,軍糧費用也將近百萬兩銀子。
這還不算其他費用,光是軍械盔甲打造都是一筆天文數字,更不要說在馬政上的花銷,總共算下來,邊軍要600萬兩銀子。
這還隻是邊軍,全國其他地方守備軍的軍餉軍糧大約還要支付將近400萬兩銀子,這裏麵包括新建的水兵費用,江南,山東等地財政寬裕可以補貼地方守備軍,要不然會更多。
錢塘心情不錯,戶部今年沒有虧空,甚至有不少結餘,主要是地方官員的薪俸省下了一大筆錢,前朝有時要給地方官員發薪俸,賑災,大晉不需要,讓利給地方府縣太多,他們富得流油,當然了,少數邊地,朝廷還是要給一些錢財的。
下朝時劉平安心情非常好,戶部給皇宮撥付了80萬兩白銀,給皇族花銷,劉平安得意洋洋迴到後宮跟黃詩雲說起了此事。
這些錢可不光他們夫妻倆用,大伯,小叔都是王爺,幾個出嫁的公主那也是劉家人,也要給錢的。
哈哈哈哈,三娃嘴角朝天,邁著六親不認的步伐,大笑著,從內庫房拿走了2萬兩銀子,嗯,大伯娘帶著兒媳杏花,孫子劉進也拿走了2萬兩。
三丫拿走了1萬兩,大丫二丫,倆人一共拿走了1萬兩。最讓劉平安無語的是自家老娘孫大鳳叫自己宮內太監宮女搬走了十萬兩銀子,我的媽呀,你要那麽多錢做什麽?後來,劉平安才知道,孫大鳳心疼閨女,偷偷給了三丫兩萬兩銀子私房錢。
劉平安不想虧待宮內太監、宮女,反正宮內的人也不多,每人發了5兩銀子的恩賞,又讓老娘孫大鳳在慈寧宮騰出一個大房子開了家平價雜貨店,主要由慈寧宮尚宮管轄,給宮內太監宮女所用。
劉平安沒想到的是,雜貨鋪受到了宮內熱烈歡迎,特別是虎妞,每天都要跑好幾趟慈寧宮買東西,沒錢就管他太子哥哥鐵蛋要。
劉平安在宮內折騰外臣沒人敢嘰嘰歪歪,他早已跟朝堂大臣說的明明白白,皇宮之事,外臣不許過問。
劉平安擔心出現宋朝,明朝官員管閑事的習慣,特別是明朝,把老朱家的人逼得都不願意出宮,個個都做起了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