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安自認為他立了功勞肯定會有賞賜,但又擔心升官把他調出張掖,在一片糾結中接到了他老上級張掖參將丁家山的信件。
丁家山在信中告訴他,朝廷正跟東胡人商議停戰,如果不出意外達然汗應該會答應,朝廷給的條件很誘人,隻要東胡人不在南下攻保定,取洛陽,可以對東胡占領山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且尊大燕為兄大周為弟,每年還會給東胡人歲幣十萬兩。
另外丁家山信中還說:總督楊知學詢問了他對劉平安應該如何獎賞一事,楊知學的意思不可能把平山千戶所數千人轉為邊軍,戰鬥力強弱先不說,朝廷給陝西的錢不多,沒有多餘的錢在養兵。
劉平安把信件放下暗歎一聲,他升官了,但不是朝廷正規軍,跟以前一樣沒有邊軍的待遇,但楊知學念在他這次立了大功,升任他為遊擊將軍,按理說遊擊將軍是朝廷正規軍,不是地方戶所軍。
他娘的,他這個遊擊將軍雖說是朝廷四品武職但屁用沒有,跟以前一樣不說,還要準備接收供養從哈密衛過來的一千五百戶,楊知學倒也不是沒給錢,接收這一千五百戶哈密衛百姓給了他二萬兩銀子的安置費。
“錢有啥用,糧食,耕牛在最重要,要不然來年如何開闊耕地,至於用錢在甘肅鎮買牛馬,別扯了,上哪去買,誰沒事把自己家耕地的牛馬賣給你。
信裏也不都是壞事,楊知學知道他手裏有一批戰馬並沒有向購買戰馬,而是為了加強河西守備,防禦東胡人入侵,楊知學答應每年按照三千匹戰馬的數量,給予他養馬錢每年一萬兩白銀,讓其招募哈密衛軍戶組建騎兵。
劉平安牽著黃詩蘭的手說道:你也看過信件,知道我為啥不讓小舅子讀書了吧,楊知學書讀得好,考中進士,但心眼也太多了吧,不光讓我養著哈密衛來的一千五百戶,還讓我組建上千騎兵,並且一毛軍餉都不給。
黃詩蘭用腦袋蹭了一下劉平安胳膊笑著迴道:總督大人不是給了你每年一萬兩的養馬錢嗎?
“狗屁,一萬兩銀子養三千匹馬剩不下多少,這還是咱們有草場的情況下,我不組建騎兵,把馬賣掉,跟此次立功的兵丁一分,他不香嗎?
還有這次東胡人入侵張掖守軍立下大功,朝廷規矩怎麽也得給出兵的軍戶所兵丁每人幾兩銀子吧,好家夥,一文錢不給,讓我如何跟手下人交代。
黃詩雲望著一臉氣憤的劉平安牽了一下他的手緩緩說道:咱們大周風雨飄搖,麵臨亡國危機,三邊總督楊知學乃肱骨重臣,兢兢業業,不辭辛勞護衛陝西,甘肅等地百姓。
聽說他的大兒子在這次跟山西反賊對抗中因為督促運糧死在戰場上,你要知道楊總督的大兒子可是剛剛考中舉人,前途無量。
再說,就算大周朝廷如此艱難,楊知學仍然給了你數萬兩銀子安置哈密衛,已算不錯了,你遇到的是個好官。
劉平安還想嘴硬,但看一臉嚴肅的黃詩雲把腦袋耷拉了下來,是啊,自己難,怨這怨那,楊知學更難,朝廷也難,雖說要跟東胡人和談但誰相信誰就是傻瓜,達然汗需要安撫漠南東胡部族,打擊吞並漠北東胡人,他需要時間。
朝廷更需要時間休養生息,安撫受到重創的北方百姓,更需要練兵重振大周軍威,也許一年,也許五年,雙方必然再次開戰。
一個月後衣衫破舊,饑寒交迫,體力早已透支的哈密衛二個軍戶所的一千五百戶老百姓終於到了張掖平山千戶所。
劉平安不敢怠慢,把新來的兩個千戶所安排到了平山千戶所的下遊,並且第一時間見了兩個千戶,每戶給了五兩銀子,並且開倉按照人頭給予分發糧食,又叫張秀才收集各家各戶帳篷給送了過去。
在劉平安麵前,哈密衛千戶林煥哭的驚天動地,他們世代在哈密衛住了上百年,可沒想到,終歸是一場浮雲,所有軍戶家中的田地,房屋全沒了,不光如此,因為著急撤離,哈密衛死了數百人不說耕地的牲畜也死了一半。
劉平安心有同感,他們平山千戶所不也一樣離開家鄉漂泊到了河西,也不知道鄉親們還有沒有機會迴到故鄉。
總督大人不是讓你在哈密衛招募騎兵嗎?
這都一個月過去,咋還沒動靜。黃詩雲今日見劉平安從張掖迴來神情古怪的問道,他這個夫君十分重視騎兵,但哈密衛到了,卻遲遲不開始招募騎兵。
“哎,劉平安脫下厚重的棉衣,彈了一下身上積雪略顯低沉迴道:等等吧,等開春種完地再說,哈密衛的鄉親這一路太苦太累,讓他們歇歇,反正哈密衛的人個個都會騎馬,祖輩都是騎兵,稍微訓練即可。
黃詩雲也沒多問,跟他說起荷花之事,荷花生了個小丫頭,兩口子也算兒女雙全,老劉家還真是古怪,幾代人第一個孩子幾乎都是男孩,然後肯定會生個閨女。
劉平安自己都在想到他這裏,黃詩雲會不會跟家裏其他女人不一樣,第一胎生個閨女出來。
黃詩雲把劉平安棉襖掛了起來突然想起一事說道:對了還有一件事,黃大跟我說,他手下兩百重騎兵,其中有一百騎兵是其他千戶所的軍戶,平時每年要給軍餉。但楊知學楊大人把整個張掖軍戶所都歸你管轄,軍餉還發不發了。
劉平安狠狠捂了下臉,那一百人的軍餉當然不會發,倒不是他差那點錢,而是開春就要征調哈密衛軍戶當騎兵,兩下一對比會出麻煩。
劉平安喝了一口酒去去寒氣迴道:我是這麽想的,按照甘肅鎮千戶所的規矩,一戶出一丁,那一百騎兵要是有家人當兵的就讓他迴去,總不能讓人家在我這白忙活,家裏沒有當兵的就留下按朝廷規矩繼續一戶抽一丁。
另外,騎兵兵種比較特殊,我的意思是每年一個騎兵個人補貼三兩銀子,你認為呢?
黃詩雲想了一下點頭迴道:給吧,騎兵確實不同,咱們大周對於騎兵非常重視,邊軍和京營騎兵不光每年發十兩銀子,而且每年還要給一些布匹,茶磚等物資。
“對了,你得跟這些軍戶說清楚,不是不給全餉而是咱們的軍隊不是朝廷邊軍,隻是衛所地方守備軍,而且也不需要像邊軍一樣住在軍營,或者離開張掖遠征,除了每月訓練幾次之外,其他時間在家中務農,跟咱們平山軍戶所兵丁一樣按朝廷規矩守備地方即可。
都是錢鬧得,劉平安認為朝廷在河西設立軍戶所沒啥用,老百姓不用交田稅倒是很高興,但軍戶戰鬥力實在堪憂,河西軍戶子弟壯勞力都去邊軍拿餉銀,留下來的在按照朝廷的規矩每戶出一丁,全是一些老家夥,除了每個月混日子出操兩次根本打不了仗,要不然也不會出現張掖一個千戶所隻有不到五十個兵丁的場麵。
太坑人了。
劉平安的平山軍戶所還是好的,原因也很簡單,他的山西老鄉都是農民,祖上三代也是農民,沒騎過馬,也沒當過兵,邊軍將領隻要腦子沒壞掉就不會跑你這裏來招兵,光訓練都得一年半載。
劉家自從搬到張掖之後家裏人除了從劉平安這裏領些生活費之外,各家各戶都做起了買賣,而且隻做一種生意,在劉平安允許下去鐵廠按照成本價購買鐵器,製作成農具或者鐵鍋賣給張掖的豪族。
在這期間大伯娘認識了張掖本地將門世家餘家老太太,餘家家主是老太太的大兒子,如今在京城擔任參將一職,要說也巧,老太太最小的兒子今年才十九歲至今未婚,當老太太看到黃桂花領來的大丫後眼前一亮,心裏有了心思。
大丫父母倒沒什麽,但他堂哥劉平安可是張掖守備,掛遊擊將軍銜,而且劉平安家底豐厚有自己的鐵廠,加上兵強馬壯,兩家也算門當戶對。
幾天後黃桂花見餘家請媒婆來提親,差點笑死,叫人打聽了一下餘家小兒子身體狀況,有沒有惡行之後跟老爺子劉元東商議同意了這門親事。
在大丫婚禮前劉平安還親自去張掖拜訪了於家老太太,也見過大丫未來夫君餘淮,餘淮跟他自己歲數相當很不錯一個小夥子,缺點也有就是不愛練武,喜歡讀書這讓劉平安有點可惜,大周讀書人過於奸詐。
丁家山在信中告訴他,朝廷正跟東胡人商議停戰,如果不出意外達然汗應該會答應,朝廷給的條件很誘人,隻要東胡人不在南下攻保定,取洛陽,可以對東胡占領山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且尊大燕為兄大周為弟,每年還會給東胡人歲幣十萬兩。
另外丁家山信中還說:總督楊知學詢問了他對劉平安應該如何獎賞一事,楊知學的意思不可能把平山千戶所數千人轉為邊軍,戰鬥力強弱先不說,朝廷給陝西的錢不多,沒有多餘的錢在養兵。
劉平安把信件放下暗歎一聲,他升官了,但不是朝廷正規軍,跟以前一樣沒有邊軍的待遇,但楊知學念在他這次立了大功,升任他為遊擊將軍,按理說遊擊將軍是朝廷正規軍,不是地方戶所軍。
他娘的,他這個遊擊將軍雖說是朝廷四品武職但屁用沒有,跟以前一樣不說,還要準備接收供養從哈密衛過來的一千五百戶,楊知學倒也不是沒給錢,接收這一千五百戶哈密衛百姓給了他二萬兩銀子的安置費。
“錢有啥用,糧食,耕牛在最重要,要不然來年如何開闊耕地,至於用錢在甘肅鎮買牛馬,別扯了,上哪去買,誰沒事把自己家耕地的牛馬賣給你。
信裏也不都是壞事,楊知學知道他手裏有一批戰馬並沒有向購買戰馬,而是為了加強河西守備,防禦東胡人入侵,楊知學答應每年按照三千匹戰馬的數量,給予他養馬錢每年一萬兩白銀,讓其招募哈密衛軍戶組建騎兵。
劉平安牽著黃詩蘭的手說道:你也看過信件,知道我為啥不讓小舅子讀書了吧,楊知學書讀得好,考中進士,但心眼也太多了吧,不光讓我養著哈密衛來的一千五百戶,還讓我組建上千騎兵,並且一毛軍餉都不給。
黃詩蘭用腦袋蹭了一下劉平安胳膊笑著迴道:總督大人不是給了你每年一萬兩的養馬錢嗎?
“狗屁,一萬兩銀子養三千匹馬剩不下多少,這還是咱們有草場的情況下,我不組建騎兵,把馬賣掉,跟此次立功的兵丁一分,他不香嗎?
還有這次東胡人入侵張掖守軍立下大功,朝廷規矩怎麽也得給出兵的軍戶所兵丁每人幾兩銀子吧,好家夥,一文錢不給,讓我如何跟手下人交代。
黃詩雲望著一臉氣憤的劉平安牽了一下他的手緩緩說道:咱們大周風雨飄搖,麵臨亡國危機,三邊總督楊知學乃肱骨重臣,兢兢業業,不辭辛勞護衛陝西,甘肅等地百姓。
聽說他的大兒子在這次跟山西反賊對抗中因為督促運糧死在戰場上,你要知道楊總督的大兒子可是剛剛考中舉人,前途無量。
再說,就算大周朝廷如此艱難,楊知學仍然給了你數萬兩銀子安置哈密衛,已算不錯了,你遇到的是個好官。
劉平安還想嘴硬,但看一臉嚴肅的黃詩雲把腦袋耷拉了下來,是啊,自己難,怨這怨那,楊知學更難,朝廷也難,雖說要跟東胡人和談但誰相信誰就是傻瓜,達然汗需要安撫漠南東胡部族,打擊吞並漠北東胡人,他需要時間。
朝廷更需要時間休養生息,安撫受到重創的北方百姓,更需要練兵重振大周軍威,也許一年,也許五年,雙方必然再次開戰。
一個月後衣衫破舊,饑寒交迫,體力早已透支的哈密衛二個軍戶所的一千五百戶老百姓終於到了張掖平山千戶所。
劉平安不敢怠慢,把新來的兩個千戶所安排到了平山千戶所的下遊,並且第一時間見了兩個千戶,每戶給了五兩銀子,並且開倉按照人頭給予分發糧食,又叫張秀才收集各家各戶帳篷給送了過去。
在劉平安麵前,哈密衛千戶林煥哭的驚天動地,他們世代在哈密衛住了上百年,可沒想到,終歸是一場浮雲,所有軍戶家中的田地,房屋全沒了,不光如此,因為著急撤離,哈密衛死了數百人不說耕地的牲畜也死了一半。
劉平安心有同感,他們平山千戶所不也一樣離開家鄉漂泊到了河西,也不知道鄉親們還有沒有機會迴到故鄉。
總督大人不是讓你在哈密衛招募騎兵嗎?
這都一個月過去,咋還沒動靜。黃詩雲今日見劉平安從張掖迴來神情古怪的問道,他這個夫君十分重視騎兵,但哈密衛到了,卻遲遲不開始招募騎兵。
“哎,劉平安脫下厚重的棉衣,彈了一下身上積雪略顯低沉迴道:等等吧,等開春種完地再說,哈密衛的鄉親這一路太苦太累,讓他們歇歇,反正哈密衛的人個個都會騎馬,祖輩都是騎兵,稍微訓練即可。
黃詩雲也沒多問,跟他說起荷花之事,荷花生了個小丫頭,兩口子也算兒女雙全,老劉家還真是古怪,幾代人第一個孩子幾乎都是男孩,然後肯定會生個閨女。
劉平安自己都在想到他這裏,黃詩雲會不會跟家裏其他女人不一樣,第一胎生個閨女出來。
黃詩雲把劉平安棉襖掛了起來突然想起一事說道:對了還有一件事,黃大跟我說,他手下兩百重騎兵,其中有一百騎兵是其他千戶所的軍戶,平時每年要給軍餉。但楊知學楊大人把整個張掖軍戶所都歸你管轄,軍餉還發不發了。
劉平安狠狠捂了下臉,那一百人的軍餉當然不會發,倒不是他差那點錢,而是開春就要征調哈密衛軍戶當騎兵,兩下一對比會出麻煩。
劉平安喝了一口酒去去寒氣迴道:我是這麽想的,按照甘肅鎮千戶所的規矩,一戶出一丁,那一百騎兵要是有家人當兵的就讓他迴去,總不能讓人家在我這白忙活,家裏沒有當兵的就留下按朝廷規矩繼續一戶抽一丁。
另外,騎兵兵種比較特殊,我的意思是每年一個騎兵個人補貼三兩銀子,你認為呢?
黃詩雲想了一下點頭迴道:給吧,騎兵確實不同,咱們大周對於騎兵非常重視,邊軍和京營騎兵不光每年發十兩銀子,而且每年還要給一些布匹,茶磚等物資。
“對了,你得跟這些軍戶說清楚,不是不給全餉而是咱們的軍隊不是朝廷邊軍,隻是衛所地方守備軍,而且也不需要像邊軍一樣住在軍營,或者離開張掖遠征,除了每月訓練幾次之外,其他時間在家中務農,跟咱們平山軍戶所兵丁一樣按朝廷規矩守備地方即可。
都是錢鬧得,劉平安認為朝廷在河西設立軍戶所沒啥用,老百姓不用交田稅倒是很高興,但軍戶戰鬥力實在堪憂,河西軍戶子弟壯勞力都去邊軍拿餉銀,留下來的在按照朝廷的規矩每戶出一丁,全是一些老家夥,除了每個月混日子出操兩次根本打不了仗,要不然也不會出現張掖一個千戶所隻有不到五十個兵丁的場麵。
太坑人了。
劉平安的平山軍戶所還是好的,原因也很簡單,他的山西老鄉都是農民,祖上三代也是農民,沒騎過馬,也沒當過兵,邊軍將領隻要腦子沒壞掉就不會跑你這裏來招兵,光訓練都得一年半載。
劉家自從搬到張掖之後家裏人除了從劉平安這裏領些生活費之外,各家各戶都做起了買賣,而且隻做一種生意,在劉平安允許下去鐵廠按照成本價購買鐵器,製作成農具或者鐵鍋賣給張掖的豪族。
在這期間大伯娘認識了張掖本地將門世家餘家老太太,餘家家主是老太太的大兒子,如今在京城擔任參將一職,要說也巧,老太太最小的兒子今年才十九歲至今未婚,當老太太看到黃桂花領來的大丫後眼前一亮,心裏有了心思。
大丫父母倒沒什麽,但他堂哥劉平安可是張掖守備,掛遊擊將軍銜,而且劉平安家底豐厚有自己的鐵廠,加上兵強馬壯,兩家也算門當戶對。
幾天後黃桂花見餘家請媒婆來提親,差點笑死,叫人打聽了一下餘家小兒子身體狀況,有沒有惡行之後跟老爺子劉元東商議同意了這門親事。
在大丫婚禮前劉平安還親自去張掖拜訪了於家老太太,也見過大丫未來夫君餘淮,餘淮跟他自己歲數相當很不錯一個小夥子,缺點也有就是不愛練武,喜歡讀書這讓劉平安有點可惜,大周讀書人過於奸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