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快起來快點,我把你的白龍馬都牽來了。


    劉平安自從張掖縣迴來連鐵廠都不去,一連十幾天除了在家待著,就去地裏看看長出來的麥苗。


    要不是妹妹三丫非要纏著他騎馬玩耍,劉平安可能還會一直黏在家裏,現在千戶所已經正常運作,種完地之後除了一些老幼女人需要下地拔苗除草,其他男人不是在鐵廠,就是找點別的活計賺點零花錢,至於練兵也隻五天練一次,半月一大練,不影響平時勞作。


    駕駕,劉平安心情舒暢帶著興奮的三丫和幾個親衛騎兵在草場玩起了賽馬,三丫的棗紅馬還沒成年,追不上劉平安的白龍馬,在後麵大唿小叫。


    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的草原讓劉平安心情及其放鬆,這一小片草原是他們千戶所牲畜專用草場,要是放在內地可能早已被無地可種的農戶們開墾成田地了。


    大西北人煙稀少,但從不缺草場,要不是沒有草原部族需要的物資加上置換戰馬不易,劉平安非買個幾百匹不可,騎兵才是決定勝利的關鍵因素。


    “哥,哥,你怎麽不等等我,三丫下馬拿著小鞭子嚇唬劉平安,要打他。


    嗬嗬,劉平安做了個鬼臉,讓親衛拿出帶來的吃食,甜點和三丫坐在草地上大吃大喝起來,這一天可能是劉平安除了新婚之夜之外最高興,最放鬆的一天。


    劉平安作為張掖縣臨時最高軍職武將,當然不敢在家裏繼續沉迷下去,在草場迴來的第二天就開始視察鐵廠,各烽火台和製造軍械的作坊,並跟唐掌櫃商議讓其從西安府購置茶葉,布匹等物資。


    劉平安本質還是個生意人,做買賣也是他的本職工作,從西安府購買茶葉,布匹,加上千戶所生產的各種鐵器,跟吐蕃或者跟衛拉特兩個萬戶交易皮毛,草藥或戰馬,都有利可圖。


    如果是以前劉平安不敢這麽做,在河西走廊當地將門世家幾乎壟斷了草原各部族的貿易,外人想都不要想,但現在除了嘉峪關還駐紮邊軍其他河西邊軍大部分都調去京城或者陝西,特別是在張掖沒人敢找他麻煩。


    為了能促成跟外族的貿易,劉平安特意給遠在榆林的丁家山寫了一封信,信裏麵劉平安向丁家山保證,隻要丁家當中間人幫忙聯係客戶,他賺的錢全都會交換戰馬武裝張掖縣戶所軍,並且劉平安還會適當給予丁家山家族一些份子錢。


    不知道中間出了什麽差錯,劉平安一直沒等到迴信,丁家山親弟弟丁家林自己做主答應了劉平安要求,草原部族需求旺盛,不會耽誤他們丁家買賣,你有多少他們要多少,自己用不了也可以賣給其他部族,特別是茶葉和鐵器,不愁銷路。,


    跟吐蕃的交易主要由唐掌櫃完成,因為有自己的鐵廠,加上丁家的引薦,唐掌櫃跟吐蕃汪海部的生意很順利,隻用少量茶葉布匹和大量鐵器交換了三百匹戰馬和一些牛皮。


    當唐掌櫃滿載歸來笑著說起價格之後讓劉平安欣喜若狂,在張掖一斤鐵四十文,但製成鐵鍋,弓箭箭矢,價格翻了何止數倍,草原貿易真他娘的賺錢。


    賺錢歸賺錢,但一年也就交易一次,而且也不敢多交易,誰知道會不會起了貪念而引發搶奪,到時候血本無歸,當然也有可能對方血本無歸。


    劉平安做的隻是小買賣,在嘉峪關外跟西域人做交易的大商號背靠邊軍,一次交易光馱貨的駱駝可能都要幾千匹,他隻能算小打小鬧。


    另外戰馬方麵劉平安算運氣好,不管是吐蕃還是草原其他部族,平時跟大周做生意全都盯死戰馬,盡量不讓大周增強實力威脅到他們自身,所以不是你有錢有物質就可以換到戰馬。


    這次吐蕃汪海部願意交換大量戰馬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周差點被東胡人滅國,所以吐蕃人一看,大周真是孬種都快不行了,還有什麽可擔心的。


    大周朝被東胡人擊敗並且失去大量土地確實讓草原上各部族起了心思,以前大周強大之時沒人敢動虎須,但現在跟大周說話的聲音都比以前大不少,特別是西域幾個部族這幾年跟大周哈密邊軍,嘉峪關邊軍衝突不斷,追根到底還是大周被東胡人收拾了一頓,西域各國覺得東胡人行他們也行。


    吐蕃馬,高原小型馬品種耐粗飼,抗病力強,持久力好,但是跟草原上的馬匹略有不同,速度慢,不適合長途奔襲。


    劉平安卻很滿足,張掖跟內地不同,這裏幾乎全是騎兵作戰,要是沒點騎兵他連反擊的能力都沒有。


    劉平安借著張掖縣臨時守備的機會向其他千戶所招募了一百騎兵,沒錯,劉平安自己的千戶所除了黃家馬奴那一百來人,沒幾個會騎馬也當不了騎兵,本地人卻不同,十個男人七個會騎馬,個個都是騎兵種子。


    我終於也有了一支一人雙馬的兩百騎兵,劉平安望著升任把總的黃大帶領數百人在草場展開隊形訓練心裏一突,他突然想起了那支縱橫歐亞的蒙古鐵騎,自己這支騎兵隊跟人家相比絕對是渣渣,就算東胡騎兵自己也不是對手。


    劉平安在想,自己的騎兵在同等條件下如果打不敗東胡人,那麽就必須改變戰術,或者給騎兵武裝起來,想改變戰術沒多大用,騎兵講究的是紀律是戰爭經驗,後世所有人都在吹蒙古鐵騎,卻不知道強在哪,其實不是營銷號說的射箭射的準,蒙古騎兵最大的戰術一個是佯裝撤退在反身進行反包圍,另一個就是靠著全軍百分之四十的重甲騎兵進行突擊,打亂敵軍陣型,再用輕騎兵包圍。


    很多人說重甲騎兵沒用,胡說八道,蒙古西征一個重甲騎兵配屬六匹戰馬,你敢說沒用,笑話,就是在東胡和大周,突擊對方軍陣大多用的也都是重甲騎兵。


    另外蒙古騎兵有個特色那就是因為戰馬多速度快,可以玩閃電戰,在古代誰能玩過蒙古騎兵。


    打造戰甲,給戰馬穿上衣服。劉平安定下決心之後馬上召集人手打造騎兵重甲,劉平安認為暫時他沒有出擊草原的能力,但必須有適當正麵野戰的能力,要不然敵人一來,就窩在城裏不出來窩囊不說,還容易讓敵軍分兵劫掠老百姓。


    時間一晃而過兩個月過去,劉平安這段時間窮的差點拉血,甚至自己家裏那五千兩壓箱底存銀也用掉了四千兩,要不是他娘孫大鳳哭天抹淚一千兩都剩不下


    給重步兵打造鎧甲,再加上要把二百騎兵轉換成重騎兵,需要的銀錢是筆天文數字,要不是鐵廠吐蕃貿易,每月能帶來將近二千兩銀子收入,劉平安根本不可能繼續下去。


    至於向三邊總督要錢,別想了,丁家山來信說現在楊知學因為籌集軍費之事正在陝西各府縣刮地皮,鬧得地方士紳豪族怨聲載道,楊知學不光刮了陝西,因為四川也來了三萬軍隊駐紮在陝西防備東胡人,楊知學要求四川必須提供這三萬人的軍餉,糧草,因為此事兩方巡撫直接鬧到京城,都說自己沒錢,最後還是內閣首輔沈若林做主,四川三萬軍隊的錢糧由朝廷承擔才算過去。


    秋天終於到來,平山千戶所的百姓個個麵帶笑容,有糧食就有生存下去的動力,劉平安當初以為秋天下地收糧跟山西老家一樣,拿把鐮刀就下地,但真實情況卻是古代也有收割機。


    沒錯,雖然不是動力收割機,但幾匹駑馬拉著專用刀具,上麵坐著一個人操作,走到哪,麥地一定範圍之內全被放倒,效率比人工要高不少,真要全靠人工每戶五十畝地累死也不一定收不完。


    平山千戶所田地裏全都是人,男女老少各家各戶隻要能動的全都下地收糧,劉平安製定的規則簡單無比也極其豐厚,隻要願意下地幹活,你一家人拿的糧食隨便吃,二年吃不完。


    劉平安有這麽大底氣,原因就在於土地太多,糧食足夠百姓分發,又不用納稅,給少了大夥肯定有怨言,倒不如大方點讓老百姓生活過得好一些,可就算這樣,糧倉還是裝不下,剩餘三萬石糧食。


    劉平安擔心百姓咬舌根子,讓張秀才告訴老百姓,剩餘糧食將會購買軍械,保衛張掖,給大夥提供安全。因為來張掖之前朝廷規定的是老百姓自己開荒,開出來的土地出產的糧食,全都歸自己,不用交稅但必須每戶出一兵並且自帶糧食。


    但劉平安這裏比較特殊,千戶所用的牛馬幾乎全都是劉平安自己出錢購買,另外包括種子,農具也都是他出的錢,最重要的是很多百姓家裏的棉衣吃食都是劉平安提供,有些人也許會不滿,但是大部分明事理之人能分到這麽多糧食也算心滿意足。


    不說別的,如果按照朝廷規製,每二戶給一頭牲畜,平山千戶所就不可能種這麽多地,能吃飽飯就算不錯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古代被迫當軍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冬天不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冬天不熱並收藏我在古代被迫當軍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