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候既是拜師,按理,我也應當教些本領。”


    “為師教你《心經》《般若經》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勝天般若》、《勝天王般若》、《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修持《心經》要在三個字上下功夫:“觀”、“行”、“空”。觀、行的結果不但是煩惱空,想要空煩惱的心也空掉,那個時候就是度一切苦厄。


    觀,有觀照觀察的意思。觀什麽呢?觀你的內心世界。內心世界之所以有煩惱,是因為對境生心。對境不生心,對境不起念,那就沒有煩惱了。如何觀照呢?觀照、觀察從字麵上來講,都屬於認識範疇的概念。能觀是智,所觀是境。


    能觀是智,包括器官的“眼耳鼻舌身意”及其功能。器官和功能佛教叫根與識,意根指的是四種心中的“肉團心”。現代科學是把意識的功能歸結於大腦,是說認識的功能依托在肉團心上。


    六識就是認識的能力。認識的對象是六塵。法有一部分是屬於主觀的。六根、六塵、六識,三個六加在一起就是十八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加上六根是十二處。這十二個地方是意識能夠產生和活動的地方,所以叫十二處。在此基礎上加上六識,就是十八界。


    為什麽叫界呢?六根、六塵和六識,每個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不會錯亂。比如說我們要喝水,水屬色法,為味界,舌是屬根身,是舌界。在喝水的過程中,感受到水的清涼,不會產生火的感覺,這是舌識界。味界、舌界、舌識界,各有界定。


    喝水一定是用口來喝,不會用耳朵來喝,這也是有界定的。意識認識外在的事物的時候,六根與六識各司其職,不會錯亂,這叫做界。有界定、界別、界限。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在《心經》裏麵叫做眾生法。一般都是從眾生法開始修。


    《心經》所講最重要的是觀五蘊,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我們生命的總體,從物質到精神都表現在五法上麵,是五法的聚合體。


    怎麽樣觀察到五蘊皆空呢?色法不會孤立的生起,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都是有條件的,不是孤立的,這是空的第一個含義。


    空的第二個含義,色法也好,受想行識也好,都有不穩定性。才起一念,馬上第二念又跟上來了,不穩定,表現出五蘊的無常性。


    第三,色受想行識,是在運動的。五蘊法都是動態的,所以是空。


    空的這三個含義,沒有先後,是同時的。所以五蘊皆空的空,不是說這個事情沒有產生以前是空,也不是產生銷往以後是空,而是正在進行中當體即空。


    隻有這個事情當體即空,你在觀察和處理一切問題的時候,才真正有意義。當你處理問題的時候了達一切皆空,才不會產生錯誤的判斷,不會產生執著。


    這樣判斷一定是準確的,一定不會起煩惱,一定不會有執著,一眼就把事物看得清楚。所以隻有當體即空,我們運用起來才有意義。


    你在正在進行中觀察空義,才能真正度一切苦厄。如果不是在正在進行中來觀察空義,那就是事後聰明了,沒有什麽意義。一切苦厄都是正在進行中的東西,不是空洞的,都是實實在在的。


    你要用觀的方法,了解五蘊所引生的煩惱,當下的,正在進行中的,然後用你所了解的空性、空義來指導我們的思想、生活和工作。


    了解了空性,看問題就全麵,可以避免偏差。因為有執著就一定會產生偏差,沒有執著了,看問題就不會出偏差,就會把問題看得很準確。第二個字:“行”。


    看到了以後,要把看到的知道的事情真正變成自己的思想,變成自己的認識,變成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必須要在行上達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夠真正運用自如。如果沒有達到境界,那麽知與行就會脫節,產生距離。


    要把知與行的距離縮短,甚至達到零距離,那就要在行字上用功夫。“行深般若”,就是要練習在最難排解的問題上,能不能照見五蘊皆空。


    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是很勉強的,要用很大的耐心、韌勁才能夠達得到。


    儒家,孟子講“食色性也”,食和財有關,色就是女色,這就是人的天性、人的本性。人在這個地方有所突破,苦厄就可以超越。超越了苦厄就能到達彼岸,就是波羅蜜多。所以彼岸就在此岸,要在行字上下功夫。


    如何才能做到臨危不懼、坐懷不亂?除了我們當下能夠用功夫,平常還要訓練這個心,看到任何事情都不動心。所以就要求我們在平常的修養上做功夫。把心經裏麵的經文深深地印入腦海裏麵,留在八識田中。


    修養功夫就是這個。念佛、拜佛、打坐、數息等等都是為了這件事,都是為了要在具體的引誘麵前能夠把握得住。


    獲得了這種修養的成就,我們在紛繁的世事當中就就能所向無敵、清淨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而且能夠轉化一切,那就是大徹大悟。


    在行的同時,還要在認識上下功夫,就是空字。


    空,在正式進入認識的過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可能一下子體悟到空是無常的、運動的、發展的,以及一切事物都是有條件存在的特性。從“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虛妄的”入手。”


    無夜覺得難學,也學不會,學這個也沒有用,於是問道“學這個沒有用,徒兒想學武。”


    師傅又開始吹噓,“那就教你蚩尤拳和禦劍、槍術吧。”


    無夜激動萬分“什麽是蚩尤拳?感覺很厲害。師傅教我。”


    師傅也來精神了,開始喋喋不休“蚩尤拳具有後發製人、後發先至、氣勢剛烈、步法穩健、招法多變、發勁爆猛、出手猛絕的特點。頭、肩、手、肘、臀、胯、膝、足、背九處可發招攻擊。蚩尤拳注重基本功的練習,尤其注重樁功。高樁健身強體,矮樁強其武功,平樁適用實搏。


    蚩尤拳講究禮儀武德,習練拳術也修煉人格。習蚩尤拳之人一般脾氣好,知禮節、重義氣、肯忍讓、誠實本分。


    同時,蚩尤拳還注重藥功,藥功分為製敵藥、治病療傷藥。傳說中的蠱毒就屬製敵藥之一。拳師也被稱為“打匠”,既教拳也幫人看病,蚩尤拳的跌打損傷藥自古都著稱於世。學拳必學藥,不學藥等於沒有學。”


    無夜終於忍不住了“啊?還得學醫,那算了吧,不學不學。”


    師傅頓了頓,“就教你劍術吧!學會了也能保命。”


    “一練劍講究十二個字,即:“點、攔、掛、劈、抹、雲、挑、撩、繃、提、刺、截。”劍全長三尺,實際應用時以尖端一、二寸處的鋒尖為主。揮劍時把要活,切忌握死,這樣才能運轉靈巧自如。練劍講究以空靈致勝,力求達到身劍合一。即“劍之所指,身勢隨之。”所以,在練習中要仔細體會其虛實、轉拆、進退、離合,逐步做到得心應手,協調一致。初練劍法,要練好架式,定勢要穩,不要求快。劍與練字道理相似。點、橫、撇、挪,結構走向等基本功不純熟,必定生硬鬆散,練不好字。練劍亦然。拳技講究手、眼、身、法、步,相互協調一致,劍術練習的道理與此相同。初學者絕不可忽視。劍步多為斜身拗步,身、勢、劍、步之進退虛實,起伏轉折,全在於腰部之靈活。如不能用腰,則劍法之剛柔合度,舒展大方的特點一也就談不到了。不以劍與對手較力,而以巧快為先。但凡對方出手,我即點刺其腕,與以同時進劍刺身,而不用封、架、沾。


    攔點:劍身側形,劍鋒向前、向下利用鋒尖點擊,起攻禦之勢,反劍向左、右攔取敵人之械,依敵擊我之中、下等部位不同,分外中攔、內中攔、外下攔、內下攔。應用劍之前部及中部,起禦護作用,為守勢。


    青雲:眼視彼持劍手起落虛實在何處斜視隆搖不動,小臂向內或外擰轉,用劍身刮去來之械。分上掛、內掛、外掛為守勢。擊但丁彼要路出劍之門使彼勢不得展且可散彼勢,揚臂舉劍,劍身正立或斜立,砍擊敵人,分正劈、斜劈,為攻勢。利用劍之前部或劍尖。係攻勢。格此法取格長敵短但格彼腕內外一二寸隨格隨出勢,刺但用攢梭等勢刺彼手並刺內外一二寸正刺更妙。劍身平出,利用劍鋒平麵擊敵,’為攻勢。


    身向東南,兩腳並步直立,左手反握劍柄,使劍直立於左小臂後。兩臂均內旋,兩肘略向身前牽引,右手握成劍指垂於身右側。挺胸、收腹、塌腰、鬆肩,頭項正直,目視正前方。


    左腳向左跨一步,上身左轉,右腿隨之跟步,與左腳並齊站立。右手劍指在跨步同時,屈肘至右臂內側,指尖向上,在右腳跟步同時,右臂向前直臂前指,手心向下,握劍之手隨之身轉,目視正前方西北。


    右手持劍平端收至胸前,左手劍指隨之屈肘向右扶於右腕,右腳踏實,左腳向前作跳步,右腳同時離地,兩手在左腳跳步同時,雙臂由兩側下方分開,劍尖向前,目視前方。


    上動不停,上身右轉,左腳向前上一步屈膝半礴,右腿膝部同時伸直成左弓步。右手持劍在左腳上步同時,劍尖繼續向左向上,再向右下方弧形繞環,直臂下劈,拇指一側向上。左劍指在右手運動同時,隨之由臂外側向下經腹部向左上方弧形繞環,屈臂上舉至左額上外側,拇指一側向下,目隨劍尖運動。此勢麵向正東。


    上動稍停,右腳後撤一步。同時左腳以腳尖為軸腳跟外展,腳尖點地成大虛步。上身在右腳後撤的同時,向右轉。同時右手持劍臂內旋,使手心向下,劍尖先向右劃弧,隨之向左,右臂經胸前直臂上舉,手心向外,劍尖向左稍低。左手劍指在右手上提劍同時,由左額下降扶於右小臂內側,隨屈肘上舉,拇指一側向裏,目視左方、動作時右肩要鬆,以腕關節為軸左右擺動。腰要活,收胸落肩,在劍上提頭頂之上時要挺胸。


    上動不停,左腳提膝隨向前落步,右腳亦向前一大步(即東南方),上身隨之左轉成右弓步。右手持劍在右腳上步同時,劍向後、向下、向前、直臂弧行繞環前撩,於肩臂相平,乎心向上。左手劍指扶右臂,隨同一起向前,目視劍尖。此勢上身略前斜。


    在向前方撩劍時,劍身隨右步同時動作,最後重心落右腳。”


    無夜聽得快睡著了,師傅剛要說什麽,無夜卻說“太難了,不按套路出招更厲害,這叫無招勝有招,隻要你兵器運用得當,那些所謂的劍法都是虛的,不學不學。”


    師傅無奈,“胡說,你這頑徒,朽木不可雕也!”


    說罷,頓了頓“你方才說難,我倒是有簡單的,道術、符籙、內丹、武學、守一、《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藥經》、《陰符經》、《道德經》、《南華經》、《黃庭經》、《文始經》……你想學哪一個啊?”


    無夜一時也不知如何是好,脫口而出,“能長生不老嗎?”


    師傅答“不能。倒是有一種方法可以延年益壽,追魂術,攝魂術,奪舍術。”


    “奪舍術是一種借別人身體還陽的方法。靈魂不死或死後神識非斷,肉體不過是精神軀殼、住宅的活證,稀奇莫過於所謂“借屍還魂”一事。借屍還魂的事態表現,是某人死後複活,人格、記憶完全轉換為另一已亡故的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死後魂魄占據別人的身體繼續活下去,如在《左傳·昭公七年》就有寫到“子產曰:“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馮依於人,以為淫厲。此法要想長生還需不斷換身體,若想不老,還需容顏永駐之法。奪舍本身就是魂魄跑進別人身體裏,不過人有三魂七魄,每奪舍一次,自己的三魂七魄殺死別人的魂魄,肯定會被別人的魂魄傷害,魂魄不像皮肉能長出來,胳膊斷了可能一輩子都長不出新胳膊,所以損傷一次就是永遠損傷,魂魄死了也就是魂飛魄散。”


    無夜很害怕“師傅,難道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師傅臉色大變,“倒是有一種方法,那就是被雷劈,渡劫,吃奇珍異草,不同的草藥能治不同的病,神農嚐百草,有些草藥吃了就死,怎麽樣都救不活,手斷了,吃仙草還能長出來,魂魄應該也是吃某種特定的仙草才能長迴原來的樣子。被雷劈渡劫修煉成神仙,也能長生不老。奪舍術有奪生和奪死兩種。奪舍活人,換掉魂,仍然用原來的魄;奪舍死人,沒有魄能直接使用,還要奪舍後繼續修煉來生出新的魄。”


    無夜想了想,初次穿越,保命要緊,“這個好,徒兒想學”


    深山的洞窟之中,天色漸暗,師傅傳授著古老的知識。


    此時,一名麵容清秀、帶著不屈之色的堅毅少年,正襟危坐,細細聽著師傅的教誨。


    他名叫無夜,是一名真傳弟子。


    該學的也都學會了,天遁、地遁、人遁、風遁、雲遁、龍遁、虎遁、神遁、鬼遁也都學會了。


    不出所料,剛學會就耐不住激動,連夜風遁,唿風喚雨化作一股雲煙竄到幽州城,故意引來別人圍觀,然後大聲告訴他們:“本公子從仙人那裏學來仙術,給你們看看本公子的本事。”


    化作一棵鬆樹。眾人圍觀叫好。無夜喜歡被誇獎讚美的聲音,他想萬世流芳。


    “尊師何名?”人群中有一人問道。


    無夜沒有迴答。


    炫技累了,就迴去了。突然腦子裏閃現一個問題,師傅叫什麽名字?


    迴到清水縣以後,他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師傅真名。以後出去自報家門,好跟人炫耀。


    “師傅,您叫什麽名字?”


    師傅端坐麵目慈祥“為師乃是寧封子,號龍蹺真人。”


    無夜疑惑,“寧封子?龍蹺真人?”心裏暗想,壞了,曆史中根本沒有這個人,神話裏也沒有,隻聽說過太上老君,菩提老祖,還真沒聽說過還有這麽個人,頓時恍然大悟,修仙的這麽多,說不定師傅就是個鄉野散仙,名氣肯定沒有那麽大,知道的人很少也正常。師傅或許,隻是一個老道士罷了,也許連神仙都不是,更不配和雷公,楊戩這些神仙並提。


    師傅也沒有說什麽,隻是笑,“你現已認識我,你我相遇機緣巧合,乃是天意,為師已將本領教與你,日後萬不可用於作惡,倘若闖下大禍,萬不可說是我教的,也不能提我的名字,否則教我知道了,定要將你剝皮抽筋,魂魄打入冥河飽受油炸刀削之苦。”


    師傅:“你,迴去吧”


    無夜:“師傅,您這是要趕徒兒走?”


    師傅:“哪裏來的迴哪裏去。”


    無夜:“好!師傅保重。”跪地磕了三個頭,淚流滿麵。


    師傅:“去吧,去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高冷男神竟是無夜哥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七七會開拖拉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七七會開拖拉機並收藏高冷男神竟是無夜哥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