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再大的壓力也無濟於事,我不答應!
老顧氏抓著戒尺,目光變得冰冷起來:“顧家在洪洞這裏紮根了三百五十餘年,祖先可追溯宋仁宗時期,幾百年來,子子孫孫,在這一片土地上生根,形成了一個大宗族。”
“雖說朝代更迭,戰事不斷,起起伏伏,顧家丟了不少人,宗族一度萎靡不振,可顧家的根,沒有被動搖過!”
“你若是想要動這個根,我不答應,他們——”老顧氏指著一桌子的牌位與族譜:“這些人,也不會答應!”
顧正臣看著強勢的老顧氏,揉著被母親打紅的手麵:“祖母,現在是孫兒跪在這裏,你想怎麽說,都可以。可祖母想過沒有,若河北巡撫使不是我,而是某位尚書、侍郎或是布政使、監察禦史,那祖母麵對此事,還會說——不答應嗎?”
老顧氏臉色一變。
就是連顧安、張書,也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作為在金陵待了小半年的人,除了很清楚顧正臣鎮國公的功高位重,人脈廣泛到深不可測外,也很清楚,顧正臣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督察院禦史、各部侍郎、尚書……
若是這群人來山西主持移民,以這些官員和顧正臣的對立立場來看,顧家不僅會參與到移民之中,還會沒有任何反抗餘地,哪怕是顧正臣發話,這些官員也不會聽進去。
哪怕這事鬧到皇帝那裏,也無濟於事,官員合法辦事,誰能說他不是?
換個人,結局興許會更慘,那時候——顧家人除了坐在門檻之上或捶打大門嚎啕,什麽也做不了,眼睜睜地看著事情發生,更不會有什麽底氣,說出“我不答應”的話來。
顧正臣看著祖母,進一步解釋:“移民是朝廷之策,孫兒來辦,就是為了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山西移民之苦,不讓他們在移民開始、途中、落戶時,遭遇苛待!”
“若是祖母認為其他官員辦這事,好過孫兒辦這事,孫兒也不是不可以食言而肥,這就可以寫上書的奏折,請陛下將移民之事,全權交給戶部、禮部、兵部,督察院,讓他們來山西,我走!”
老顧氏手中的戒尺滑落而下,嗒的一聲,砸在地上。
顧正臣看了一眼地上的戒尺,便閉口不言。
老顧氏指著顧正臣:“你,你這是在逼我!”
說完,人就暈倒了。
是不是真暈,還是應付不了當下的局麵了不得不暈倒,那就不得而知了,總之,一群人慌亂了,將祖母給抬走了,還有人跑去喊大夫的。
張希婉看著坐了下來的顧正臣,輕聲道:“我去照看下祖母。”
顧正臣撿起戒尺,對林誠意、嚴桑桑道:“你們都去,不必留在這裏。”
林誠意有些擔憂:“夫君呢?”
顧正臣搖了搖頭:“我這會還是不要去為好,祖母最不想見到的就是我了。”
張希婉頗顯無奈,帶走了林誠意等人。
祠堂安靜了下來。
顧正臣坐著,對外麵的朱梓、馬三寶等人招了招手:“無妨,進來便是。”
馬三寶擔憂地看著顧正臣,喊了聲:“先生。”
朱梓、朱檀等人走入祠堂,在顧正臣的示意下坐了下來。
顧正臣深深歎了口氣,目光掃過朱梓、湯鼎、張承戈等人的臉,言道:“今日的事你們也看到了,你們是否也在想,我這樣做,對還是不對?”
朱梓不解地看著顧正臣:“先生大可不必如此,山西移民再多,也不需要動顧家人,不缺這麽幾戶。”
朱檀附和:“是啊,這樣做對他們來說,太過無情了。畢竟是自家族人,如何都應該多加照顧,而不是這般對待。”
顧正臣將戒尺橫在盤著的雙腿之上,看向朱梓、朱檀:“自家族人就需要特殊照顧,若是如此的話,是不是大戶也可以被照顧,士紳也可以被照顧,但凡是沾親帶故的,也能照顧?”
“都能被特殊照顧的話,那移民移的是什麽,留下來的又是什麽?”
“我知道親情的重要,我也珍惜家族的溫暖。隻是,有時候你們也會和我一樣,遇到一個路口,明明知道走哪一條路是對的,知道哪一條路能通往鮮花、掌聲、光明。”
“可到最後,你們卻轉身走上了另外一條路。因為你們知道,正確的路,從來都不是好走的路,甚至是,太難走了,難到了令人望而生畏!”
“但我還是希望你們記住,走正確的路,而不是走輕鬆的路!”
“你們的未來還很長遠,會麵臨各種各樣的選擇,有些選擇會成為影響你們命運的抉擇,如果你們清楚地知道,正確的路是什麽,那就堅持走下去,而不是被困難嚇退,被他人影響了決心!”
“有句話說得好,人間正道是滄桑,同樣,滄桑才是人間正道!”
“這世道,沒那麽多坦途,沒那麽多筆直麵對路,不經曆曲折,坎坷,被人質疑,甚至是被人唾罵,很難在正道之中堅持下去……”
朱梓、朱檀等人明白了顧正臣的心思。
他要走的是正道!
而這一條道,很沉重,甚至會很孤獨,有風有雨。
馬三寶思索著顧正臣話裏的意思,理解了顧正臣的考量,言道:“先生,我也會走正確的路,絕不會走上歪門邪道!”
朱梓有些不樂意地看了一眼馬三寶,然後對顧正臣說:“我也會走正確的路。”
看著表態的朱梓、朱檀,顧正臣隻是笑了下,並沒多說。
朱梓、朱檀的路,就不是他們自己可以選的,正確不正確,那是朱元璋說了算。
說起來,海外封王,何嚐不是另一種分家與移民呢?
朱元璋可以讓自己的兒子遠離大明,一去就是幾萬裏,雖說秦王附帶著自己的使命,可問題是,他事實上遠離了大明的根。
對朱樉來說,大明應該就是顧正臣心中的那一顆大槐樹。
不管祖母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罷,浩浩蕩蕩的大移民,終於要開始了,沒有誰能阻擋!隻是,其中的難處,顧正臣已經從祖母身上見識到了,接下來,便是真正的考驗了。
老顧氏抓著戒尺,目光變得冰冷起來:“顧家在洪洞這裏紮根了三百五十餘年,祖先可追溯宋仁宗時期,幾百年來,子子孫孫,在這一片土地上生根,形成了一個大宗族。”
“雖說朝代更迭,戰事不斷,起起伏伏,顧家丟了不少人,宗族一度萎靡不振,可顧家的根,沒有被動搖過!”
“你若是想要動這個根,我不答應,他們——”老顧氏指著一桌子的牌位與族譜:“這些人,也不會答應!”
顧正臣看著強勢的老顧氏,揉著被母親打紅的手麵:“祖母,現在是孫兒跪在這裏,你想怎麽說,都可以。可祖母想過沒有,若河北巡撫使不是我,而是某位尚書、侍郎或是布政使、監察禦史,那祖母麵對此事,還會說——不答應嗎?”
老顧氏臉色一變。
就是連顧安、張書,也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作為在金陵待了小半年的人,除了很清楚顧正臣鎮國公的功高位重,人脈廣泛到深不可測外,也很清楚,顧正臣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督察院禦史、各部侍郎、尚書……
若是這群人來山西主持移民,以這些官員和顧正臣的對立立場來看,顧家不僅會參與到移民之中,還會沒有任何反抗餘地,哪怕是顧正臣發話,這些官員也不會聽進去。
哪怕這事鬧到皇帝那裏,也無濟於事,官員合法辦事,誰能說他不是?
換個人,結局興許會更慘,那時候——顧家人除了坐在門檻之上或捶打大門嚎啕,什麽也做不了,眼睜睜地看著事情發生,更不會有什麽底氣,說出“我不答應”的話來。
顧正臣看著祖母,進一步解釋:“移民是朝廷之策,孫兒來辦,就是為了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山西移民之苦,不讓他們在移民開始、途中、落戶時,遭遇苛待!”
“若是祖母認為其他官員辦這事,好過孫兒辦這事,孫兒也不是不可以食言而肥,這就可以寫上書的奏折,請陛下將移民之事,全權交給戶部、禮部、兵部,督察院,讓他們來山西,我走!”
老顧氏手中的戒尺滑落而下,嗒的一聲,砸在地上。
顧正臣看了一眼地上的戒尺,便閉口不言。
老顧氏指著顧正臣:“你,你這是在逼我!”
說完,人就暈倒了。
是不是真暈,還是應付不了當下的局麵了不得不暈倒,那就不得而知了,總之,一群人慌亂了,將祖母給抬走了,還有人跑去喊大夫的。
張希婉看著坐了下來的顧正臣,輕聲道:“我去照看下祖母。”
顧正臣撿起戒尺,對林誠意、嚴桑桑道:“你們都去,不必留在這裏。”
林誠意有些擔憂:“夫君呢?”
顧正臣搖了搖頭:“我這會還是不要去為好,祖母最不想見到的就是我了。”
張希婉頗顯無奈,帶走了林誠意等人。
祠堂安靜了下來。
顧正臣坐著,對外麵的朱梓、馬三寶等人招了招手:“無妨,進來便是。”
馬三寶擔憂地看著顧正臣,喊了聲:“先生。”
朱梓、朱檀等人走入祠堂,在顧正臣的示意下坐了下來。
顧正臣深深歎了口氣,目光掃過朱梓、湯鼎、張承戈等人的臉,言道:“今日的事你們也看到了,你們是否也在想,我這樣做,對還是不對?”
朱梓不解地看著顧正臣:“先生大可不必如此,山西移民再多,也不需要動顧家人,不缺這麽幾戶。”
朱檀附和:“是啊,這樣做對他們來說,太過無情了。畢竟是自家族人,如何都應該多加照顧,而不是這般對待。”
顧正臣將戒尺橫在盤著的雙腿之上,看向朱梓、朱檀:“自家族人就需要特殊照顧,若是如此的話,是不是大戶也可以被照顧,士紳也可以被照顧,但凡是沾親帶故的,也能照顧?”
“都能被特殊照顧的話,那移民移的是什麽,留下來的又是什麽?”
“我知道親情的重要,我也珍惜家族的溫暖。隻是,有時候你們也會和我一樣,遇到一個路口,明明知道走哪一條路是對的,知道哪一條路能通往鮮花、掌聲、光明。”
“可到最後,你們卻轉身走上了另外一條路。因為你們知道,正確的路,從來都不是好走的路,甚至是,太難走了,難到了令人望而生畏!”
“但我還是希望你們記住,走正確的路,而不是走輕鬆的路!”
“你們的未來還很長遠,會麵臨各種各樣的選擇,有些選擇會成為影響你們命運的抉擇,如果你們清楚地知道,正確的路是什麽,那就堅持走下去,而不是被困難嚇退,被他人影響了決心!”
“有句話說得好,人間正道是滄桑,同樣,滄桑才是人間正道!”
“這世道,沒那麽多坦途,沒那麽多筆直麵對路,不經曆曲折,坎坷,被人質疑,甚至是被人唾罵,很難在正道之中堅持下去……”
朱梓、朱檀等人明白了顧正臣的心思。
他要走的是正道!
而這一條道,很沉重,甚至會很孤獨,有風有雨。
馬三寶思索著顧正臣話裏的意思,理解了顧正臣的考量,言道:“先生,我也會走正確的路,絕不會走上歪門邪道!”
朱梓有些不樂意地看了一眼馬三寶,然後對顧正臣說:“我也會走正確的路。”
看著表態的朱梓、朱檀,顧正臣隻是笑了下,並沒多說。
朱梓、朱檀的路,就不是他們自己可以選的,正確不正確,那是朱元璋說了算。
說起來,海外封王,何嚐不是另一種分家與移民呢?
朱元璋可以讓自己的兒子遠離大明,一去就是幾萬裏,雖說秦王附帶著自己的使命,可問題是,他事實上遠離了大明的根。
對朱樉來說,大明應該就是顧正臣心中的那一顆大槐樹。
不管祖母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罷,浩浩蕩蕩的大移民,終於要開始了,沒有誰能阻擋!隻是,其中的難處,顧正臣已經從祖母身上見識到了,接下來,便是真正的考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