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本自然不是吹噓的。
雖說《三國誌通俗演義》最初的一萬冊進入了遠航水師,但隨著“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傳唱,這書不僅為儒士所喜歡,更為一些市井百姓所推崇。
儒士喜歡,是因為該書貼合他們的心思,劉備才是正主,曹操是賊,諸葛多神。
市井喜歡,是因為該書精彩絕倫,跌宕起伏,既有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方,也有令人咬牙切齒的時候,五丈原更能引無數人傷感……
清源縣隻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縣,太過安寧,安寧到了連行人也不多,確實沒幾個人談論《三國誌通俗演義》,可陽曲就不一樣了,這裏是山西的省治、太原府的府治之地,也是大族、富戶集中之地,太原府學、陽曲縣學都在這裏。
那,這酒樓就有人說三國,聽得太過投入,不知不覺就喝高了……
徐允恭登上酒樓,看到顧正臣便走了過去,行禮之後坐了下來,低聲道:“先生,山西各地知縣、知州、知府,全都朝著陽曲而來。大同知府鄭彥康、平陽知府吳一川,潞安知州許好問等人都已經到了,還有一些知縣尚在路上,預計集議之前趕來沒問題。”
顧正臣微微點頭,將一杯酒推給徐允恭:“有魏國公的消息嗎?”
徐允恭端起酒杯一飲而盡,伸手抓過酒壺:“隻與費布政使接觸過一次,沒去找大同知府詢問父親之事,我們一旦公開露麵,那陽曲的人就能猜到先生到了。此時距離集議還有幾日,先生選在這裏會麵,顯然是想暗訪陽曲吧?”
顧正臣看向講書人,緩緩地說:“暗訪談不上,隻是想安靜地看看陽曲底層的百姓。聽說歐陽駙馬離開這裏了?”
徐允恭給顧正臣添了酒:“歐陽駙馬在陽曲停留了幾個月都沒動彈,可一聽說先生到了山西,便動身走了,聽說向北麵去了。”
“北麵,該不會是大同吧?”
顧正臣問。
徐允恭搖了搖頭:“沒準確消息,但有這個可能。”
顧正臣端起酒杯,低頭看著:“若是跑到大同,那就有意思了,說不得還能見上一見。”
徐允恭也不太明白,歐陽倫也沒得罪過先生,先生也沒想過將歐陽倫怎麽著,他怎麽還刻意躲開,總不能是因為打砸鋪子的那點事吧,事已經過去了,誰會一直揪著不放……
顧正臣到了陽曲,並沒有去布政使司,隻是在城池遊蕩,看看店鋪生意,問問稅如何,出城看看百姓、田地,與老人在村口說話,順便嚐一嚐老人拿手的刀削麵……
一連多日,顧正臣都在暗處看著,這天,剛觀察過信訪司,便坐到了府前大街口的茶棚裏,聽聽歇腳的路人說些什麽,順帶看看府衙外有沒有什麽動靜。
正品著茶,蕭成腳動了動,踢了下凳子。
顧正臣眯著眼看去,隻見儒袍方巾的林唐臣坐了下來。
林唐臣招唿著店家上茶,然後看著顧正臣,難掩激動之色,低聲道:“既然你做了些偽裝,不動聲色待在這裏,那我可就不行大禮了。闊別多年,能在這裏見到,真好。”
顧正臣看著來人,欣慰地笑了:“說起來,咱們是好多年沒見了。”
林唐臣當過泉州府通判,而當時的泉州知府正是顧正臣。
後來顧正臣離任,林唐臣升任泉州府同知,今年年初調任太原府通判。
林唐臣眼眶有些紅潤:“土豆、番薯的事我都聽說了,沒想到那些年裏,你正在做一件如此偉大的事,土豆高產的消息也傳開了,那一天,我足足買了二十斤肉,讓全家人吃了個飽,就是想告訴他們,好日子要來了……”
顧正臣聽著林唐臣的絮叨,心中暖暖的。
林唐臣喝了口茶水:“唯一有點遺憾的是,出福建的時候聽說福州種了土豆,可我人已經要到山西來了……”
顧正臣看著林唐臣,緩緩地說:“是不是感覺有些憋屈,在泉州為官多年,多年考核優良,不僅沒有向上升遷,反而被降為通判,一下子調到了太原府?”
林唐臣咕咚了幾口,哈了口熱氣:“不欺瞞你,剛來的時候確實憋屈,怎麽也想不通,甚至休沐時有幾次飲醉,寫了幾首酸詩惆悵,你也別笑我,我隻是個俗官,做不到你那種雲淡風輕。”
“可後來聽說朝廷委任了一位河北巡撫使,還說要來山西,我才算是明白了過來。感情這次被貶官,是有意為之,不是我有罪責,哪裏做不好。想到這裏,我便燒了酸詩,重新振作起來。”
顧正臣將茶壺推了過去:“你倒是個真性情。”
林唐臣直言:“也就是在你麵前我敢說這些話。”
顧正臣手指轉動著茶杯,看了看左右,低聲道:“你來山西,確實是我奏請下來的。這次山西之行,不容易做,一旦做不好,還容易引無數罵名。我已經做好聲名狼藉的準備了,希望你也做好這個準備。”
“呃?”
林唐臣詫異地看著顧正臣。
顧正臣沒有笑意,十分認真地說:“興許在這一次山西之行後,你會被彈劾,甚至可能迴家閑幾年,不過沒關係,到時候你多寫幾首酸詩惆悵下,熬一熬,還是可見日月。”
林唐臣的臉色變得凝重起來,身子微微前傾:“我聽說,都司、行都司,包括平陽府、洪洞縣,已經安排了招募軍士之事,林林總總下來也應該有二十幾萬了吧,還不夠嗎?”
顧正臣微微搖頭:“若是夠了的話,還用費勁將你們調來,還用我來山西嗎?”
林唐臣深吸了一口氣。
招募軍士,軍士移民,這一手下來二十幾萬人,如此大規模的遷移,已經夠震驚山西了。可在顧正臣這裏,怎麽看,都像是遠遠不夠的意思。
那會是多少?
總不能一口氣移五十萬人出山西吧?
顧正臣看著想要詢問的林唐臣,擺了擺手:“這種事你不必知道,免得這兩天睡不著。後日集議時,該知道的自然會知道……”
雖說《三國誌通俗演義》最初的一萬冊進入了遠航水師,但隨著“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傳唱,這書不僅為儒士所喜歡,更為一些市井百姓所推崇。
儒士喜歡,是因為該書貼合他們的心思,劉備才是正主,曹操是賊,諸葛多神。
市井喜歡,是因為該書精彩絕倫,跌宕起伏,既有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方,也有令人咬牙切齒的時候,五丈原更能引無數人傷感……
清源縣隻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縣,太過安寧,安寧到了連行人也不多,確實沒幾個人談論《三國誌通俗演義》,可陽曲就不一樣了,這裏是山西的省治、太原府的府治之地,也是大族、富戶集中之地,太原府學、陽曲縣學都在這裏。
那,這酒樓就有人說三國,聽得太過投入,不知不覺就喝高了……
徐允恭登上酒樓,看到顧正臣便走了過去,行禮之後坐了下來,低聲道:“先生,山西各地知縣、知州、知府,全都朝著陽曲而來。大同知府鄭彥康、平陽知府吳一川,潞安知州許好問等人都已經到了,還有一些知縣尚在路上,預計集議之前趕來沒問題。”
顧正臣微微點頭,將一杯酒推給徐允恭:“有魏國公的消息嗎?”
徐允恭端起酒杯一飲而盡,伸手抓過酒壺:“隻與費布政使接觸過一次,沒去找大同知府詢問父親之事,我們一旦公開露麵,那陽曲的人就能猜到先生到了。此時距離集議還有幾日,先生選在這裏會麵,顯然是想暗訪陽曲吧?”
顧正臣看向講書人,緩緩地說:“暗訪談不上,隻是想安靜地看看陽曲底層的百姓。聽說歐陽駙馬離開這裏了?”
徐允恭給顧正臣添了酒:“歐陽駙馬在陽曲停留了幾個月都沒動彈,可一聽說先生到了山西,便動身走了,聽說向北麵去了。”
“北麵,該不會是大同吧?”
顧正臣問。
徐允恭搖了搖頭:“沒準確消息,但有這個可能。”
顧正臣端起酒杯,低頭看著:“若是跑到大同,那就有意思了,說不得還能見上一見。”
徐允恭也不太明白,歐陽倫也沒得罪過先生,先生也沒想過將歐陽倫怎麽著,他怎麽還刻意躲開,總不能是因為打砸鋪子的那點事吧,事已經過去了,誰會一直揪著不放……
顧正臣到了陽曲,並沒有去布政使司,隻是在城池遊蕩,看看店鋪生意,問問稅如何,出城看看百姓、田地,與老人在村口說話,順便嚐一嚐老人拿手的刀削麵……
一連多日,顧正臣都在暗處看著,這天,剛觀察過信訪司,便坐到了府前大街口的茶棚裏,聽聽歇腳的路人說些什麽,順帶看看府衙外有沒有什麽動靜。
正品著茶,蕭成腳動了動,踢了下凳子。
顧正臣眯著眼看去,隻見儒袍方巾的林唐臣坐了下來。
林唐臣招唿著店家上茶,然後看著顧正臣,難掩激動之色,低聲道:“既然你做了些偽裝,不動聲色待在這裏,那我可就不行大禮了。闊別多年,能在這裏見到,真好。”
顧正臣看著來人,欣慰地笑了:“說起來,咱們是好多年沒見了。”
林唐臣當過泉州府通判,而當時的泉州知府正是顧正臣。
後來顧正臣離任,林唐臣升任泉州府同知,今年年初調任太原府通判。
林唐臣眼眶有些紅潤:“土豆、番薯的事我都聽說了,沒想到那些年裏,你正在做一件如此偉大的事,土豆高產的消息也傳開了,那一天,我足足買了二十斤肉,讓全家人吃了個飽,就是想告訴他們,好日子要來了……”
顧正臣聽著林唐臣的絮叨,心中暖暖的。
林唐臣喝了口茶水:“唯一有點遺憾的是,出福建的時候聽說福州種了土豆,可我人已經要到山西來了……”
顧正臣看著林唐臣,緩緩地說:“是不是感覺有些憋屈,在泉州為官多年,多年考核優良,不僅沒有向上升遷,反而被降為通判,一下子調到了太原府?”
林唐臣咕咚了幾口,哈了口熱氣:“不欺瞞你,剛來的時候確實憋屈,怎麽也想不通,甚至休沐時有幾次飲醉,寫了幾首酸詩惆悵,你也別笑我,我隻是個俗官,做不到你那種雲淡風輕。”
“可後來聽說朝廷委任了一位河北巡撫使,還說要來山西,我才算是明白了過來。感情這次被貶官,是有意為之,不是我有罪責,哪裏做不好。想到這裏,我便燒了酸詩,重新振作起來。”
顧正臣將茶壺推了過去:“你倒是個真性情。”
林唐臣直言:“也就是在你麵前我敢說這些話。”
顧正臣手指轉動著茶杯,看了看左右,低聲道:“你來山西,確實是我奏請下來的。這次山西之行,不容易做,一旦做不好,還容易引無數罵名。我已經做好聲名狼藉的準備了,希望你也做好這個準備。”
“呃?”
林唐臣詫異地看著顧正臣。
顧正臣沒有笑意,十分認真地說:“興許在這一次山西之行後,你會被彈劾,甚至可能迴家閑幾年,不過沒關係,到時候你多寫幾首酸詩惆悵下,熬一熬,還是可見日月。”
林唐臣的臉色變得凝重起來,身子微微前傾:“我聽說,都司、行都司,包括平陽府、洪洞縣,已經安排了招募軍士之事,林林總總下來也應該有二十幾萬了吧,還不夠嗎?”
顧正臣微微搖頭:“若是夠了的話,還用費勁將你們調來,還用我來山西嗎?”
林唐臣深吸了一口氣。
招募軍士,軍士移民,這一手下來二十幾萬人,如此大規模的遷移,已經夠震驚山西了。可在顧正臣這裏,怎麽看,都像是遠遠不夠的意思。
那會是多少?
總不能一口氣移五十萬人出山西吧?
顧正臣看著想要詢問的林唐臣,擺了擺手:“這種事你不必知道,免得這兩天睡不著。後日集議時,該知道的自然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