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案件的線索還很少,不少事情需要深挖,一時半會不會有大的進展,自然也沒必要跑到江浦去。
熱氣如一堵牆,悶著每一個人。
晚風艱難地試圖將這麵牆推倒,一腳下去,絆倒了莖稈,枯黃過半的葉子倒在地上,無比留戀地看著天空。
“顧堂長——”
袁生看著彎腰查看的顧正臣喊道。
顧正臣伸手將枯黃的葉子拉了下,沒用力葉子便從莖稈上脫落,站起身來:“葉子黃枯,不少莖稈也從青色轉為了褐色或黑色,出現了一部分莖稈歪斜、傾倒。沒錯,這就是快成熟的標誌,我想用不了五日,這土豆也該開挖了。”
袁生笑得燦爛:“終於要等到這一天了!”
司馬任搓著手,急切地問:“侯爺,那遠航的水師將士們?”
顧正臣想了想,言道:“我去找陛下問過再說。”
水師諸將士大部去了水師總營,在太倉州那裏,隻有一部分人留在了金陵,現在土豆要熟了,這些人也該迴來一趟了,至於是水師將官都迴來,還是遠航上下將士全都迴來,這事需要朱元璋決定。
環顧周圍的土豆地,從發芽,到青葉滿片,再到如今青黃漫漫,人如同站在縫隙裏,看到白駒一閃而過,這日子就沒了。
與袁生一起進入武英殿。
朱元璋拿著枯黃的土豆葉子,看向顧正臣:“確定五日之後可以開挖?”
顧正臣迴道:“土豆要完全成熟,大致需要五日。開挖也可以稍晚一兩日,以便於朝廷安排。”
朱元璋心情大好,帶著幾分玩笑的口吻問:“小子,你有幾成把握豐收,別到時候開挖時全都是歪瓜裂棗,產量極低,丟了你的臉麵,也丟了皇室的臉麵。”
顧正臣含笑:“臣要臉麵,也誓死維護皇室臉麵。”
“這奉承話朕愛聽,袁生,你一直在照看土豆、番薯,看有把握?”
朱元璋將目光投向袁生。
袁生不苟言笑,行禮道:“臣第一次見到土豆之物,對其生長習性,結果產量並不了解,不敢僅靠揣測搪塞陛下。但臣可以保證,這一茬千餘畝土豆,細則之上要求的事我們全都做了。”
朱元璋的笑意消散了。
顧正臣無奈地搖了搖頭,在一旁幫著袁生說話:“陛下,袁院長就是這樣的人,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沒看到產量之前,他不會妄下結論。”
朱元璋微微點頭:“稼穡之事,確實容不得誇誇其談,袁生盡職盡責,農學院的人也確實辛苦了。”
顧正臣問道:“土豆將熟,開挖在即,臣有個不情之請。”
朱元璋起身走了出來,順手拿起一把團扇:“土豆挖出來,產量驚人,便是遠航水師的榮耀之時,你作為最大的功臣,有什麽不情之請,盡管說便是。”
顧正臣正色道:“陛下,開挖土豆,遠航水師即便不全員而至,也應會有部分人來金陵,但這些人裏麵必然不包括陣亡軍士的家眷。臣懇請陛下給一道旨意,將陣亡在遠航途中的五百四十三個水師將士家眷帶至金陵。”
“也好讓他們親眼見證,這些人的兒子,丈夫,父親,到底是為了什麽犧牲的,犧牲的是否有價值,也好讓他們知道遠航的偉大,犧牲得偉大!”
朱元璋扇著風,注視著顧正臣:“你說的有道理,既然周召死了,水師左都督還是由你來當吧,這事你來辦,朕放心。另外,遠航水師將士,但凡七日內能趕迴來的,都迴來吧,若是趕不迴來,等土豆挖出來將消息傳過去便是。”
顧正臣拱手:“臣領旨!”
朱元璋見顧正臣額頭出了汗,便將團扇遞了過去:“天有些熱了,可莫要熱暍了。”
顧正臣接過告退而去,出了武英殿便扇起風來,對袁生道:“照顧土豆有經驗了,番薯事宜也寫得清楚,後續收番薯時我應該不在金陵,你來負責看著,並確定好收獲日期。”
“顧堂長放心。”
袁生知道顧正臣要去山西,拖家帶口僅僅來迴一趟就要小半年,更不要說還要在山西停留一陣子,趕不上九月份番薯收獲。
顧正臣出了皇宮,看著不遠處林白帆趕著馬車,想到袁生還要迴田地,便將團扇遞給了袁生:“借陛下的話,天有些熱了,可莫要熱暍了。”
袁生接過團扇,人有些麻木。
陛下給你的,你轉手就給送人了,這,這合適嗎?
顧正臣上了馬車,對林白帆說道:“安排人給趙海樓傳話,所有參與過遠航的將士、文職人員,以最快的速度返迴金陵,陣亡將士家眷全部接至金陵,記住,沿途不可生出任何事端。”
林白帆應道:“一定辦妥。”
土豆將熟,皇帝下旨七日之後休朝三日,並命禮部籌備祭天地事宜。
太倉州。
湯和拿著一份文書直皺眉,山東水師分營希望早日拿到蒸汽機寶船,為供應遼東糧草提供更好幫助。
遼東糧草多數是山東起運,尋常船隻確實受限,冬日更難補給。
一旦有了蒸汽機船,糧草供應也將方便得多,哪怕是初冬也不影響,隻是尋常蒸汽機大福船運輸能力有限,而蒸汽機寶船被顧正臣給摁住了,不允許給地方水師……
“隻好駁迴了。”
湯和歎了口氣,簽過一份公文,抬頭看著急匆匆走進來的黃元壽,眉頭微抬:“看你這樣子,似乎是金陵有消息了。”
黃元壽哈哈大笑,將文書遞過去:“急報,土豆即將成熟,遠航水師金陵再集結!”
“終於要熟了啊。”
湯和起身,看過文書之後,嗬嗬笑道:“水師歸來時,定遠侯沒讓咱牽馬墜鐙,這一次若是土豆高產,我就是將他丟,也丟到馬背上去!”
黃元壽的笑聲震在大殿之中,轉而道:“定遠侯特意吩咐,要讓犧牲將士的家眷前往金陵。”
“通知下去,一日之後準備妥當,悉數前往金陵!”
湯和下令。
這次是見證榮耀的時刻,也是這些人該親自參與、見證的時刻。
少一個,都不好。
熱氣如一堵牆,悶著每一個人。
晚風艱難地試圖將這麵牆推倒,一腳下去,絆倒了莖稈,枯黃過半的葉子倒在地上,無比留戀地看著天空。
“顧堂長——”
袁生看著彎腰查看的顧正臣喊道。
顧正臣伸手將枯黃的葉子拉了下,沒用力葉子便從莖稈上脫落,站起身來:“葉子黃枯,不少莖稈也從青色轉為了褐色或黑色,出現了一部分莖稈歪斜、傾倒。沒錯,這就是快成熟的標誌,我想用不了五日,這土豆也該開挖了。”
袁生笑得燦爛:“終於要等到這一天了!”
司馬任搓著手,急切地問:“侯爺,那遠航的水師將士們?”
顧正臣想了想,言道:“我去找陛下問過再說。”
水師諸將士大部去了水師總營,在太倉州那裏,隻有一部分人留在了金陵,現在土豆要熟了,這些人也該迴來一趟了,至於是水師將官都迴來,還是遠航上下將士全都迴來,這事需要朱元璋決定。
環顧周圍的土豆地,從發芽,到青葉滿片,再到如今青黃漫漫,人如同站在縫隙裏,看到白駒一閃而過,這日子就沒了。
與袁生一起進入武英殿。
朱元璋拿著枯黃的土豆葉子,看向顧正臣:“確定五日之後可以開挖?”
顧正臣迴道:“土豆要完全成熟,大致需要五日。開挖也可以稍晚一兩日,以便於朝廷安排。”
朱元璋心情大好,帶著幾分玩笑的口吻問:“小子,你有幾成把握豐收,別到時候開挖時全都是歪瓜裂棗,產量極低,丟了你的臉麵,也丟了皇室的臉麵。”
顧正臣含笑:“臣要臉麵,也誓死維護皇室臉麵。”
“這奉承話朕愛聽,袁生,你一直在照看土豆、番薯,看有把握?”
朱元璋將目光投向袁生。
袁生不苟言笑,行禮道:“臣第一次見到土豆之物,對其生長習性,結果產量並不了解,不敢僅靠揣測搪塞陛下。但臣可以保證,這一茬千餘畝土豆,細則之上要求的事我們全都做了。”
朱元璋的笑意消散了。
顧正臣無奈地搖了搖頭,在一旁幫著袁生說話:“陛下,袁院長就是這樣的人,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沒看到產量之前,他不會妄下結論。”
朱元璋微微點頭:“稼穡之事,確實容不得誇誇其談,袁生盡職盡責,農學院的人也確實辛苦了。”
顧正臣問道:“土豆將熟,開挖在即,臣有個不情之請。”
朱元璋起身走了出來,順手拿起一把團扇:“土豆挖出來,產量驚人,便是遠航水師的榮耀之時,你作為最大的功臣,有什麽不情之請,盡管說便是。”
顧正臣正色道:“陛下,開挖土豆,遠航水師即便不全員而至,也應會有部分人來金陵,但這些人裏麵必然不包括陣亡軍士的家眷。臣懇請陛下給一道旨意,將陣亡在遠航途中的五百四十三個水師將士家眷帶至金陵。”
“也好讓他們親眼見證,這些人的兒子,丈夫,父親,到底是為了什麽犧牲的,犧牲的是否有價值,也好讓他們知道遠航的偉大,犧牲得偉大!”
朱元璋扇著風,注視著顧正臣:“你說的有道理,既然周召死了,水師左都督還是由你來當吧,這事你來辦,朕放心。另外,遠航水師將士,但凡七日內能趕迴來的,都迴來吧,若是趕不迴來,等土豆挖出來將消息傳過去便是。”
顧正臣拱手:“臣領旨!”
朱元璋見顧正臣額頭出了汗,便將團扇遞了過去:“天有些熱了,可莫要熱暍了。”
顧正臣接過告退而去,出了武英殿便扇起風來,對袁生道:“照顧土豆有經驗了,番薯事宜也寫得清楚,後續收番薯時我應該不在金陵,你來負責看著,並確定好收獲日期。”
“顧堂長放心。”
袁生知道顧正臣要去山西,拖家帶口僅僅來迴一趟就要小半年,更不要說還要在山西停留一陣子,趕不上九月份番薯收獲。
顧正臣出了皇宮,看著不遠處林白帆趕著馬車,想到袁生還要迴田地,便將團扇遞給了袁生:“借陛下的話,天有些熱了,可莫要熱暍了。”
袁生接過團扇,人有些麻木。
陛下給你的,你轉手就給送人了,這,這合適嗎?
顧正臣上了馬車,對林白帆說道:“安排人給趙海樓傳話,所有參與過遠航的將士、文職人員,以最快的速度返迴金陵,陣亡將士家眷全部接至金陵,記住,沿途不可生出任何事端。”
林白帆應道:“一定辦妥。”
土豆將熟,皇帝下旨七日之後休朝三日,並命禮部籌備祭天地事宜。
太倉州。
湯和拿著一份文書直皺眉,山東水師分營希望早日拿到蒸汽機寶船,為供應遼東糧草提供更好幫助。
遼東糧草多數是山東起運,尋常船隻確實受限,冬日更難補給。
一旦有了蒸汽機船,糧草供應也將方便得多,哪怕是初冬也不影響,隻是尋常蒸汽機大福船運輸能力有限,而蒸汽機寶船被顧正臣給摁住了,不允許給地方水師……
“隻好駁迴了。”
湯和歎了口氣,簽過一份公文,抬頭看著急匆匆走進來的黃元壽,眉頭微抬:“看你這樣子,似乎是金陵有消息了。”
黃元壽哈哈大笑,將文書遞過去:“急報,土豆即將成熟,遠航水師金陵再集結!”
“終於要熟了啊。”
湯和起身,看過文書之後,嗬嗬笑道:“水師歸來時,定遠侯沒讓咱牽馬墜鐙,這一次若是土豆高產,我就是將他丟,也丟到馬背上去!”
黃元壽的笑聲震在大殿之中,轉而道:“定遠侯特意吩咐,要讓犧牲將士的家眷前往金陵。”
“通知下去,一日之後準備妥當,悉數前往金陵!”
湯和下令。
這次是見證榮耀的時刻,也是這些人該親自參與、見證的時刻。
少一個,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