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皇後接過侍女手中的食盒,揮手讓人退去,邁步走入了武英殿。
朱元璋站在禦案前,背對著大門,孤零零地沉思著什麽,聽聞到腳步聲,眉頭微皺,威嚴地喊道:“朕說過,不要進來,你們是想——妹子,你怎麽來了?”
馬皇後笑著上前,看了看桌上簡單的草圖:“就因為這張圖,連晚膳都不用了?”
朱元璋看著想要將草圖拿走的馬皇後,伸手接過:“讓咱再看一看。”
馬皇後搖了搖頭,將食盒放在禦案上,整理了下桌子,拿出裏麵的飯菜羹湯:“國事再重,也需要用膳,沒個好身體,如何經得起如此多政務熬打?倒是這圖,不就是寥寥幾筆連線,妾身倒沒看出有什麽門道。”
朱元璋嗬嗬兩聲,拿起圖紙走至桌後坐了下來:“妹子有所不知啊,這圖可是顧小子拿出來的。若是說土豆、番薯等物是讓百姓吃飽,壯實了大明的血肉。那這張圖,壯實的便是大明的筋骨!”
馬皇後將筷子擺好,站在一旁問:“筋骨從何談起?”
朱元璋指了指輿圖:“妹子是見過蒸汽機船的,顧小子說,蒸汽機還可以搬到地上,拖著車廂跑,如同一頭力大無比的馬拖著一連串的馬車向前跑。從金陵跑到北平,三天,最多四天一個來迴,算下來,也就是一兩日便可抵達北平。”
“這是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此事若是辦成了,那金陵與北平之間的兩千餘裏路,就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了。哪怕是大同被攻破,金陵也能從容派將官至北麵組織防禦,大軍隨之跟進,物資也將源源不斷送至北麵……”
這個時候的朱元璋神采飛揚,一臉憧憬,手不時揮舞幾下。
馬皇後注視著朱元璋,笑意盈盈。
朱元璋難掩激動,沉聲道:“妹子,這不是鐵路,而是錚錚鐵骨!一旦鐵路建成,咱倒要看看,誰人能犯我大明,誰人敢裂我疆土!”
馬皇後伸手將圖紙接過來,看了看:“這鐵骨還在圖紙上,也不是一天能打出來的,還是先用膳吧。”
朱元璋拿起筷子:“馬克思至寶隻是顧小子知道的一小部分,這小子知道的事很多,他今日竟說火器能從大明打過太平洋落到美洲去,這不是重點,重點咱信了。”
馬皇後不理解:“這種事聽著都不可能吧?”
朱元璋吃了幾大口,端起羹湯順了下:“他說的時候可沒半點玩笑的意思,咱很清楚,他知道這事真的,或者說,他相信馬克思說的這些事是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十年了,他肚子裏還藏著許多咱們不知道的事。”
馬皇後反問道:“然後呢?”
朱元璋將碗放下,哈哈大笑起來:“沒有然後了,這小子的做派咱理解,一點點向外掏,這是對的。咱也想開了,他不管怎麽做,結出來的果子不都落在大明了嘛。”
“就算他捂到老,他兒子也需要一點點向外拿,早晚有一日會掏出所有咱們不知道的事。不急,朱標與他親近,朱雄英與顧治平又是親如手足,咱沒什麽好擔心的。”
“再說了,有土豆、番薯這些功勞在,這小子原本就可以安枕無憂,榮華富貴了,可他呢,還在考慮國事,在為大明盡心盡力。咱有什麽不滿意的,有什麽想不通透的?”
“有這小子在,朕也未必不能開創洪武盛世。妹子啊,朕今日高興,鐵路雖然很難建,耗費巨大,可顧小子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經幫咱鋪好了一條路啊,你不知道,去美洲拿到番薯、土豆,不隻是為了填飽肚子……”
馬皇後看著興致勃勃,顧不上吃飯的朱元璋,隻好仔細聽著。
朱元璋確實有些激動了,多少年沒這般過。
顧小子說的有道理啊,想要修建鐵路,需要龐大的人力,這些人力不僅需要挖鐵礦、冶煉,還需要打造地基,鋪築鐵道,人都吃不飽,朝廷抽調出來的人力越多,百姓越困頓,地方越不穩定。
隻有百姓都吃飽了,家裏有剩餘了,朝廷富裕了,才能拿出錢財、人力、物力幹成這種足以比肩京杭大運河的超級工程。
說起來,京杭大運河也能連接南北,可這走一遭,怎麽也要半個月,無論如何都比不上鐵路,不過若是按運輸糧食之類的看,船運自然更為劃算。
站在全局看,多一條腿走路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隻是這鐵路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蒸汽機也不是說搬下來就能用的,如何操控機車,如何牽引,鐵道怎麽鋪設,這都是問題,線路勘探這事也沒做。
即便今年開始啟動各項準備,真正動工估計也要在四五年之後了。四五年,土豆、番薯、玉米這些農作物,怎麽也該有些規模了……
定遠侯府。
夜色清寂,顧正臣站在窗邊看著夜空的星辰。
張希婉坐在床邊,笑盈盈地說著府中趣事:“大伯心虛得很,今日見太子、皇長孫都到了,整日如履薄冰,現在連說話都夾著嗓子,不敢高聲語了。對了,案件破了。”
“案件,什麽案件?”
顧正臣轉過身。
張希婉起身走向顧正臣,將窗戶關了起來:“格物學院有個叫張遊至的弟子,是他將你的畫像寫信告知了舅舅,這才有了他們出山西至金陵。我就說,咱們的人不太可能泄密。”
顧正臣攬著張希婉的腰,朝著床邊走去:“四弟顧不寒一家人被安置在了藤縣,奶奶這些天沒提一句嗎?”
張希婉順手將一半帷帳解下:“怎麽可能不提,母親推說是朝廷之策,侯府不方便插手,估摸著改日還會提。”
顧正臣坐在床邊,有些疲憊地直接躺了下去:“告訴母親,顧不寒留在藤縣,不迴山西,這事沒商量的餘地,莫要心軟了。還有,大伯家有兩個兒子,都成家了是吧……”
張希婉幫著顧正臣脫下鞋子與足衣,將另一半帷帳放下:“都成家了,最大的孩子都十歲了。三叔家除了顧不寒外還有兩個兒子,小兒子明年也該說媒了……”
朱元璋站在禦案前,背對著大門,孤零零地沉思著什麽,聽聞到腳步聲,眉頭微皺,威嚴地喊道:“朕說過,不要進來,你們是想——妹子,你怎麽來了?”
馬皇後笑著上前,看了看桌上簡單的草圖:“就因為這張圖,連晚膳都不用了?”
朱元璋看著想要將草圖拿走的馬皇後,伸手接過:“讓咱再看一看。”
馬皇後搖了搖頭,將食盒放在禦案上,整理了下桌子,拿出裏麵的飯菜羹湯:“國事再重,也需要用膳,沒個好身體,如何經得起如此多政務熬打?倒是這圖,不就是寥寥幾筆連線,妾身倒沒看出有什麽門道。”
朱元璋嗬嗬兩聲,拿起圖紙走至桌後坐了下來:“妹子有所不知啊,這圖可是顧小子拿出來的。若是說土豆、番薯等物是讓百姓吃飽,壯實了大明的血肉。那這張圖,壯實的便是大明的筋骨!”
馬皇後將筷子擺好,站在一旁問:“筋骨從何談起?”
朱元璋指了指輿圖:“妹子是見過蒸汽機船的,顧小子說,蒸汽機還可以搬到地上,拖著車廂跑,如同一頭力大無比的馬拖著一連串的馬車向前跑。從金陵跑到北平,三天,最多四天一個來迴,算下來,也就是一兩日便可抵達北平。”
“這是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此事若是辦成了,那金陵與北平之間的兩千餘裏路,就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了。哪怕是大同被攻破,金陵也能從容派將官至北麵組織防禦,大軍隨之跟進,物資也將源源不斷送至北麵……”
這個時候的朱元璋神采飛揚,一臉憧憬,手不時揮舞幾下。
馬皇後注視著朱元璋,笑意盈盈。
朱元璋難掩激動,沉聲道:“妹子,這不是鐵路,而是錚錚鐵骨!一旦鐵路建成,咱倒要看看,誰人能犯我大明,誰人敢裂我疆土!”
馬皇後伸手將圖紙接過來,看了看:“這鐵骨還在圖紙上,也不是一天能打出來的,還是先用膳吧。”
朱元璋拿起筷子:“馬克思至寶隻是顧小子知道的一小部分,這小子知道的事很多,他今日竟說火器能從大明打過太平洋落到美洲去,這不是重點,重點咱信了。”
馬皇後不理解:“這種事聽著都不可能吧?”
朱元璋吃了幾大口,端起羹湯順了下:“他說的時候可沒半點玩笑的意思,咱很清楚,他知道這事真的,或者說,他相信馬克思說的這些事是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十年了,他肚子裏還藏著許多咱們不知道的事。”
馬皇後反問道:“然後呢?”
朱元璋將碗放下,哈哈大笑起來:“沒有然後了,這小子的做派咱理解,一點點向外掏,這是對的。咱也想開了,他不管怎麽做,結出來的果子不都落在大明了嘛。”
“就算他捂到老,他兒子也需要一點點向外拿,早晚有一日會掏出所有咱們不知道的事。不急,朱標與他親近,朱雄英與顧治平又是親如手足,咱沒什麽好擔心的。”
“再說了,有土豆、番薯這些功勞在,這小子原本就可以安枕無憂,榮華富貴了,可他呢,還在考慮國事,在為大明盡心盡力。咱有什麽不滿意的,有什麽想不通透的?”
“有這小子在,朕也未必不能開創洪武盛世。妹子啊,朕今日高興,鐵路雖然很難建,耗費巨大,可顧小子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經幫咱鋪好了一條路啊,你不知道,去美洲拿到番薯、土豆,不隻是為了填飽肚子……”
馬皇後看著興致勃勃,顧不上吃飯的朱元璋,隻好仔細聽著。
朱元璋確實有些激動了,多少年沒這般過。
顧小子說的有道理啊,想要修建鐵路,需要龐大的人力,這些人力不僅需要挖鐵礦、冶煉,還需要打造地基,鋪築鐵道,人都吃不飽,朝廷抽調出來的人力越多,百姓越困頓,地方越不穩定。
隻有百姓都吃飽了,家裏有剩餘了,朝廷富裕了,才能拿出錢財、人力、物力幹成這種足以比肩京杭大運河的超級工程。
說起來,京杭大運河也能連接南北,可這走一遭,怎麽也要半個月,無論如何都比不上鐵路,不過若是按運輸糧食之類的看,船運自然更為劃算。
站在全局看,多一條腿走路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隻是這鐵路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蒸汽機也不是說搬下來就能用的,如何操控機車,如何牽引,鐵道怎麽鋪設,這都是問題,線路勘探這事也沒做。
即便今年開始啟動各項準備,真正動工估計也要在四五年之後了。四五年,土豆、番薯、玉米這些農作物,怎麽也該有些規模了……
定遠侯府。
夜色清寂,顧正臣站在窗邊看著夜空的星辰。
張希婉坐在床邊,笑盈盈地說著府中趣事:“大伯心虛得很,今日見太子、皇長孫都到了,整日如履薄冰,現在連說話都夾著嗓子,不敢高聲語了。對了,案件破了。”
“案件,什麽案件?”
顧正臣轉過身。
張希婉起身走向顧正臣,將窗戶關了起來:“格物學院有個叫張遊至的弟子,是他將你的畫像寫信告知了舅舅,這才有了他們出山西至金陵。我就說,咱們的人不太可能泄密。”
顧正臣攬著張希婉的腰,朝著床邊走去:“四弟顧不寒一家人被安置在了藤縣,奶奶這些天沒提一句嗎?”
張希婉順手將一半帷帳解下:“怎麽可能不提,母親推說是朝廷之策,侯府不方便插手,估摸著改日還會提。”
顧正臣坐在床邊,有些疲憊地直接躺了下去:“告訴母親,顧不寒留在藤縣,不迴山西,這事沒商量的餘地,莫要心軟了。還有,大伯家有兩個兒子,都成家了是吧……”
張希婉幫著顧正臣脫下鞋子與足衣,將另一半帷帳放下:“都成家了,最大的孩子都十歲了。三叔家除了顧不寒外還有兩個兒子,小兒子明年也該說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