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是假?
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有底。
徐達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
馮勝、李文忠也都不說話了。
顧正臣這些年來如何一步步走到今日的,在場的人可都看得很清楚,他沒有做過一件對不起大明,對不起朝廷的事,相反,他為朝廷、為大明做了許多有利有益之事。
如果不是顧正臣,大明想要站穩遼東,不出動二十萬兵馬遠征幾是不可能;如果不是顧正臣,大明邊鎮到現在還會嚴重缺乏戰馬;如果不是顧正臣,大明不會開海,也不會什麽蒸汽機船。
哪怕是攻取雲南,沒有遠火局的支持,明軍絕不會如此迅猛,在梁王根本沒反應過來時便殺到了昆明,在極短的時間內結束戰鬥!
還有高麗,它現在估計還是高麗,而不是朝鮮!
許多變化,是無數人努力的結果,但在這背後,顧正臣無論是親身參與了,還是沒有參與其中,他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局勢。
他沒撒過謊,也沒吹噓過什麽大話。
這一點,大家都很清楚。
朱元璋以篤定的口吻說道:“朕想了很久,知道這很不切實際,但這小子的恩師不是尋常之人,見識之廣博令人匪夷。”
“既然馬克思說有,那朕寧願信其有。大航海,不是為了海外飛地,也不是為了占據澳洲或其他,而是為了這畝產十五石、三十石,能活人性命的農作物!”
“朕知道,這幾年從納哈出、朝鮮那裏得了一些戰馬,雲南拿下來之後,茶馬古道再次暢通,加上民間養馬,朝廷確實能組建出兩萬至三萬騎兵,有了征討沙漠的底氣。”
“隻是——朕希望你們一個個耐心等著,等到顧正臣出去一趟,拿到了土豆、番薯,將這些莊稼在大明的土地上種出來,讓百姓不至於陷入饑荒,到那時,你們別說收拾元廷,就是打穿草原,朕也答應!”
徐達終於明白了。
眼下士氣旺盛,兵馬已基本到位,火器也經過了幾場大規模戰鬥檢驗,征討元軍的軍事條件已然成熟。
但——
這一些都需要考慮百姓,考慮民生。
大明開國到今年也不過十四年。
十四年,呱呱墜地的嬰孩到現在還沒長起來,疲困交加的百姓還沒完全恢複過來,許多地方一遇災荒便死人的情況還在發生,比如登州府!
打仗不打仗,不能僅僅靠打不打得過,實力如何。
現在不是開國初期,百姓累死了也必須頂上去,現在主動權掌握在大明手中,什麽時候打,打到什麽程度,都是大明說了算。
晚上那麽兩三年,百姓日子好過一些,有了盼頭,再去收拾元廷也不是不可以。國力一年增一分,三年之後,那就占據了更大優勢,還能少死一些軍士。
馮勝、李文忠也想通了,朱元璋認為大航海是最重要的事,這兩年不節外生枝,保持戰略定力,以防為主,等到顧正臣找到這些高產農作物之後,再去收拾元廷。
這樣做確實更為合適,畢竟高產農作物的出現,將會讓人心空前凝聚,讓百姓也有了盼頭,那運起糧草物資來,平日裏能走三十裏的,想想土豆番薯,那還不得走個四五十裏?
隻是,這土豆、番薯,靠譜嗎?
馮勝、李文忠心有疑慮,卻不好再說什麽,畢竟皇帝選擇相信顧正臣。
徐達看了看輿圖,想起一個問題,帶著疑惑問:“既然顧正臣都去了澳洲,帶來土豆與番薯不就是了,為何一直在說十月遠航,十月時,他不應該歸航了嗎?”
馮勝、李文忠對視了一眼,是這個道理啊。
朱元璋嗬嗬一笑,搖了搖頭:“朕可沒說這些東西在澳洲。”
“不在澳洲,那在何處?”
李文忠急切地問。
朱元璋指了指:“那,就是這裏,南北美洲之間,或是南美洲北部。”
李文忠吃驚不已,指著輿圖:“這,這要多遠?”
馮勝一臉難以置信。
徐達也沒想到,大遠航,竟是如此之大,如此之遠!
現在迴想下,當初自己在格物學院詢問顧正臣,為了這件事,他犧牲了值不值得。而他的迴答是,隻要有人完成任務,就是整個船隊隻剩下一艘大福船迴來,那也值得!
這個家夥,背負了太多東西,隻不過沒有說出來罷了。
朱元璋歎了口氣:“多遠,朕也不知道多遠,但估摸著,去一趟將近四萬裏。”
李文忠喉嚨動了動。
四萬裏?
娘的,這要是人走路的話,一天走五十裏,不論風吹雨打,一天不停,那也得走個兩年多啊,算上迴來,估計要五年之久!
李文忠有些不安。
自己可是將李景隆送到了顧正臣手裏,來迴八萬裏,他能受得了嗎?
朱元璋的目光從輿圖上移開,威嚴地說:“輿圖你們看了,馬克思至寶是什麽你們也知道了。現在,朝廷需要做好出航的一應準備事宜。”
“隻要是大航海需要調度的煤炭、木料等物資,立給!”
“隻要是大航海需要的錢財、糧食、醃菜、鹹肉等,立撥!”
“隻要是大航海需要的人手,立調!”
“隻要是大航海需要辦的事,哪怕是三更半夜,哪怕是你們人在病中,隻要還有一口氣在,就給朕——立辦!”
“無論是勳貴武將,還是文臣,朕隻說一遍,誰敢阻攔大航海,誰給克扣大航海所需物資,誰敢暗中使絆子,朕——決不輕饒!”
徐達、李文忠、馮勝肅然領命。
這就等同於大航海是最高級別的事,事到,必須立刻去辦,拖延不得,遷延不得!
從這一天開始,大航海的一應準備工作,事實上已經開始,船、人、物、錢糧,都在籌備之中。
一道道忙碌的身影,匆匆來,匆匆去。
驛使到了驛站,換了馬匹也不停歇,飛馬而去。
馬駒在草原之上奔跑起來,背上的虎頭少年手持弓箭,朝著天上的飛鷹射去。
一聲鷹戾之後,鷹振雙翅。
天保奴鬱悶地停了下來,迴頭看向父汗。
買的裏八剌哈哈大笑,言道:“莫要著急,你還不到彎弓射鷹的年紀。”
太師哈剌章給天保奴招了招手,至買的裏八剌身旁,低聲道:“納哈出、咬住、馬兒哈咱等人已悉數召集,隻等大汗集議。”
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有底。
徐達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
馮勝、李文忠也都不說話了。
顧正臣這些年來如何一步步走到今日的,在場的人可都看得很清楚,他沒有做過一件對不起大明,對不起朝廷的事,相反,他為朝廷、為大明做了許多有利有益之事。
如果不是顧正臣,大明想要站穩遼東,不出動二十萬兵馬遠征幾是不可能;如果不是顧正臣,大明邊鎮到現在還會嚴重缺乏戰馬;如果不是顧正臣,大明不會開海,也不會什麽蒸汽機船。
哪怕是攻取雲南,沒有遠火局的支持,明軍絕不會如此迅猛,在梁王根本沒反應過來時便殺到了昆明,在極短的時間內結束戰鬥!
還有高麗,它現在估計還是高麗,而不是朝鮮!
許多變化,是無數人努力的結果,但在這背後,顧正臣無論是親身參與了,還是沒有參與其中,他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局勢。
他沒撒過謊,也沒吹噓過什麽大話。
這一點,大家都很清楚。
朱元璋以篤定的口吻說道:“朕想了很久,知道這很不切實際,但這小子的恩師不是尋常之人,見識之廣博令人匪夷。”
“既然馬克思說有,那朕寧願信其有。大航海,不是為了海外飛地,也不是為了占據澳洲或其他,而是為了這畝產十五石、三十石,能活人性命的農作物!”
“朕知道,這幾年從納哈出、朝鮮那裏得了一些戰馬,雲南拿下來之後,茶馬古道再次暢通,加上民間養馬,朝廷確實能組建出兩萬至三萬騎兵,有了征討沙漠的底氣。”
“隻是——朕希望你們一個個耐心等著,等到顧正臣出去一趟,拿到了土豆、番薯,將這些莊稼在大明的土地上種出來,讓百姓不至於陷入饑荒,到那時,你們別說收拾元廷,就是打穿草原,朕也答應!”
徐達終於明白了。
眼下士氣旺盛,兵馬已基本到位,火器也經過了幾場大規模戰鬥檢驗,征討元軍的軍事條件已然成熟。
但——
這一些都需要考慮百姓,考慮民生。
大明開國到今年也不過十四年。
十四年,呱呱墜地的嬰孩到現在還沒長起來,疲困交加的百姓還沒完全恢複過來,許多地方一遇災荒便死人的情況還在發生,比如登州府!
打仗不打仗,不能僅僅靠打不打得過,實力如何。
現在不是開國初期,百姓累死了也必須頂上去,現在主動權掌握在大明手中,什麽時候打,打到什麽程度,都是大明說了算。
晚上那麽兩三年,百姓日子好過一些,有了盼頭,再去收拾元廷也不是不可以。國力一年增一分,三年之後,那就占據了更大優勢,還能少死一些軍士。
馮勝、李文忠也想通了,朱元璋認為大航海是最重要的事,這兩年不節外生枝,保持戰略定力,以防為主,等到顧正臣找到這些高產農作物之後,再去收拾元廷。
這樣做確實更為合適,畢竟高產農作物的出現,將會讓人心空前凝聚,讓百姓也有了盼頭,那運起糧草物資來,平日裏能走三十裏的,想想土豆番薯,那還不得走個四五十裏?
隻是,這土豆、番薯,靠譜嗎?
馮勝、李文忠心有疑慮,卻不好再說什麽,畢竟皇帝選擇相信顧正臣。
徐達看了看輿圖,想起一個問題,帶著疑惑問:“既然顧正臣都去了澳洲,帶來土豆與番薯不就是了,為何一直在說十月遠航,十月時,他不應該歸航了嗎?”
馮勝、李文忠對視了一眼,是這個道理啊。
朱元璋嗬嗬一笑,搖了搖頭:“朕可沒說這些東西在澳洲。”
“不在澳洲,那在何處?”
李文忠急切地問。
朱元璋指了指:“那,就是這裏,南北美洲之間,或是南美洲北部。”
李文忠吃驚不已,指著輿圖:“這,這要多遠?”
馮勝一臉難以置信。
徐達也沒想到,大遠航,竟是如此之大,如此之遠!
現在迴想下,當初自己在格物學院詢問顧正臣,為了這件事,他犧牲了值不值得。而他的迴答是,隻要有人完成任務,就是整個船隊隻剩下一艘大福船迴來,那也值得!
這個家夥,背負了太多東西,隻不過沒有說出來罷了。
朱元璋歎了口氣:“多遠,朕也不知道多遠,但估摸著,去一趟將近四萬裏。”
李文忠喉嚨動了動。
四萬裏?
娘的,這要是人走路的話,一天走五十裏,不論風吹雨打,一天不停,那也得走個兩年多啊,算上迴來,估計要五年之久!
李文忠有些不安。
自己可是將李景隆送到了顧正臣手裏,來迴八萬裏,他能受得了嗎?
朱元璋的目光從輿圖上移開,威嚴地說:“輿圖你們看了,馬克思至寶是什麽你們也知道了。現在,朝廷需要做好出航的一應準備事宜。”
“隻要是大航海需要調度的煤炭、木料等物資,立給!”
“隻要是大航海需要的錢財、糧食、醃菜、鹹肉等,立撥!”
“隻要是大航海需要的人手,立調!”
“隻要是大航海需要辦的事,哪怕是三更半夜,哪怕是你們人在病中,隻要還有一口氣在,就給朕——立辦!”
“無論是勳貴武將,還是文臣,朕隻說一遍,誰敢阻攔大航海,誰給克扣大航海所需物資,誰敢暗中使絆子,朕——決不輕饒!”
徐達、李文忠、馮勝肅然領命。
這就等同於大航海是最高級別的事,事到,必須立刻去辦,拖延不得,遷延不得!
從這一天開始,大航海的一應準備工作,事實上已經開始,船、人、物、錢糧,都在籌備之中。
一道道忙碌的身影,匆匆來,匆匆去。
驛使到了驛站,換了馬匹也不停歇,飛馬而去。
馬駒在草原之上奔跑起來,背上的虎頭少年手持弓箭,朝著天上的飛鷹射去。
一聲鷹戾之後,鷹振雙翅。
天保奴鬱悶地停了下來,迴頭看向父汗。
買的裏八剌哈哈大笑,言道:“莫要著急,你還不到彎弓射鷹的年紀。”
太師哈剌章給天保奴招了招手,至買的裏八剌身旁,低聲道:“納哈出、咬住、馬兒哈咱等人已悉數召集,隻等大汗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