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號稱長江第一港。
早在三國時期,孫吳就已是“乘海授淵”,戰船遊弋,水師踏浪。
到元代時,太倉更成為了江南最大、最出色的深水良港,在太倉的官方糧船占據了全國糧船的三分之一以上,每年給大都轉用漕糧超過一百六十萬石,加上商船在太倉匯聚,海洋貿易頻頻,又有“六國碼頭”的名聲。
太倉的昌盛背後是完善的港口設施,雖說大明開國之後,太倉落魄、蕭條過一陣子,加上開海還沒開到太倉州,整體上還沒恢複到元廷時期繁盛的狀態。
但——
水師操舟訓練,船隻的停泊,軍士的駐紮,蒸汽機船隻的海試,包括出海糧食等物資補給,很多時候都會太倉州,這帶動了太倉州的發展。
隻是這麽久,一直沒有做好太倉州的定位,沒給它一個“名分”,現在隻是敲定下來罷了。
船隊抵達太倉外海,隨後不久,又一支船隊加入了航行,一路南下,直奔福建而去。
蒸汽機噴薄著黑煙,送走晚霞,迎來啟明星。
奉天殿。
朱標邁步出班,肅然道:“父皇,兒臣反思廣州朱亮祖之害,百姓狀紙如山,堆怨無數。高家港鹽場一個小小提舉,罪惡滔滔,以灶丁為驅口……”
“為疏民怨,順民意,正天道,當給萬民上訴、控訴、揭發檢舉作惡官吏一個通途,以信訪之策監察地方官吏,迫使官吏不敢亂作為,胡作為,不敢行苛政,頻徭役,禍害百姓……”
吏部尚書阮畯眉頭微動,看向戶部尚書範敏。
範敏麵無表情,低頭看著腳麵。
刑部尚書開濟仔細聽著朱標的話,原本以為隻是尋常奏報,可越聽越是驚心,越聽越是震撼。
朱標意氣風發,侃侃而談。
這是自己成為太子以來,第一次針對一件事拿出全麵的方略,不再是處理別人奏報上來的事!
雖說信訪司是朱棡、顧正臣提議的,但他們隻是拿了個相對粗略的設想,真正將其形成可執行的方略的是自己。
這一份文書,包括了設置衙署、安排人員、品階俸祿、信訪規製、信訪監督、越級信訪、信訪抽查、信訪官吏晉升等多個層麵,詳實具體到了拿出來就可以執行的地步。
為了這一份文書,朱標沒少費心神。
今日,當驚天下!
朱標肅然道:“正所謂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於天下府州縣設信訪司,廣傳消息於民,準民一次信訪無果,跨縣信訪,二次信訪無果,跨府信訪,三次信訪無果,跨行省信訪……”
開濟深吸了一口氣。
這他娘的就是將官員放在了百姓的監督之下啊,隻要官員貪汙枉法、害民虐民、勾結大戶欺壓百姓,那這百姓就能到信訪司訴苦,讓信訪司之人具寫書信,或是自己去找測字先生寫出書信,以謀求昭雪。
這種允許跨縣、跨府、跨行省信訪的做派,那就等同於告訴了所有人,你收買一個縣的信訪司官員是沒任何用處的,你收買一個府的信訪司官員也沒用。
哪怕是布政使,你收買了一個行省的信訪司官吏,那你也白搭,你總不可能去收買外麵行省的人去吧……
等到事後追查信訪司不作為時,一查一個準。
阮畯連連點頭,十分認可,待朱標說完之後,便走了出來,表態支持:“臣以為,監察禦史雖有作為,可難免有些人收受賄賂,耳目閉塞,如廣東,如山東,如兩淮等。既是監察禦史不能作為,那就應該設置信訪司,讓百姓自己申訴冤屈。”
禮部侍郎李叔正走了出來,言道:“陛下,臣認為信訪司之策確實可行,隻是天下府州縣那麽多,一一設置信訪司,恐增官吏數量三千有餘,這筆俸祿……”
朱元璋看向戶部尚書範敏:“戶部能擔得起嗎?”
範敏走出,手中笏板動了動:“臣盤算,設信訪司之後,每年朝廷增支俸祿在四十萬石以上,對戶部來說,著實不輕鬆。然察查廣州,貪官汙吏所害民之慘,再察查鹽場奴役灶丁之兇殘,計貪官汙吏所得,折糧下來,哪個都在數萬,甚至是數十萬石。”
“故此,若能借信訪之策,減少大貪惡貪,寬於百姓,臣以為,朝廷每年出四十萬石,可為百姓節省下來的,可能是四百萬石!以小支出,換大安寧,戶部願全力支持信訪司。”
朱元璋含笑,欣慰不已:“好一個以小支出、換大安寧。開濟,你認為太子之策可行否?”
開濟走出,肅然道:“臣乍一聽聞,原以為信訪之策不可行,行不通,可隨太子詳說下來,臣敬佩萬分,太子思慮之周密,安排之精巧,部署之合理,實屬難得一見。”
朱元璋嗬嗬一笑。
這封文書的出現,意味著朱標已經深刻意識到如何使用權力,如何分配權力,如何監管權力了。
朱標,可成大器!
朱元璋起身:“既是沒人反對,那就按太子之策先行安排下去,開春之後設信訪司。至於人手,那就從明年春闈中的舉人裏挑選一批吧。另外,信訪司官吏不必三年一考核,兩年一考核,優則升,賞其廉,劣則罷,追其責。”
“陛下聖明!”
官員齊聲。
退朝。
百官開始興奮了,一個個散朝之後就開始結伴而行。
無它。
今日衙署封印,除留守少量官吏外,大家該迴家的迴家,該串門的串門,金陵迎來了最熱鬧的臘月。
東宮。
朱標抱著女兒,對顧青青道:“你讓人去一趟格物學院,明年開春之後,外宣學院的人手,孤要用。”
顧青青含笑:“殿下打算先用在何處?”
朱標嘴角微動:“何處,自然是鹽場!”
鹽場那麽多利,那麽多鹽,一年下來,帶給朝廷的鹽稅隻有可憐的六十萬兩,一年煎鹽六萬萬斤,才得六十萬兩?
合著說,一斤鹽,朝廷到手的隻有一文錢?
朝廷虧了就虧了,可為何灶戶還那麽難,那麽苦,錢到了誰的口袋裏?
這事必須查清楚!
早在三國時期,孫吳就已是“乘海授淵”,戰船遊弋,水師踏浪。
到元代時,太倉更成為了江南最大、最出色的深水良港,在太倉的官方糧船占據了全國糧船的三分之一以上,每年給大都轉用漕糧超過一百六十萬石,加上商船在太倉匯聚,海洋貿易頻頻,又有“六國碼頭”的名聲。
太倉的昌盛背後是完善的港口設施,雖說大明開國之後,太倉落魄、蕭條過一陣子,加上開海還沒開到太倉州,整體上還沒恢複到元廷時期繁盛的狀態。
但——
水師操舟訓練,船隻的停泊,軍士的駐紮,蒸汽機船隻的海試,包括出海糧食等物資補給,很多時候都會太倉州,這帶動了太倉州的發展。
隻是這麽久,一直沒有做好太倉州的定位,沒給它一個“名分”,現在隻是敲定下來罷了。
船隊抵達太倉外海,隨後不久,又一支船隊加入了航行,一路南下,直奔福建而去。
蒸汽機噴薄著黑煙,送走晚霞,迎來啟明星。
奉天殿。
朱標邁步出班,肅然道:“父皇,兒臣反思廣州朱亮祖之害,百姓狀紙如山,堆怨無數。高家港鹽場一個小小提舉,罪惡滔滔,以灶丁為驅口……”
“為疏民怨,順民意,正天道,當給萬民上訴、控訴、揭發檢舉作惡官吏一個通途,以信訪之策監察地方官吏,迫使官吏不敢亂作為,胡作為,不敢行苛政,頻徭役,禍害百姓……”
吏部尚書阮畯眉頭微動,看向戶部尚書範敏。
範敏麵無表情,低頭看著腳麵。
刑部尚書開濟仔細聽著朱標的話,原本以為隻是尋常奏報,可越聽越是驚心,越聽越是震撼。
朱標意氣風發,侃侃而談。
這是自己成為太子以來,第一次針對一件事拿出全麵的方略,不再是處理別人奏報上來的事!
雖說信訪司是朱棡、顧正臣提議的,但他們隻是拿了個相對粗略的設想,真正將其形成可執行的方略的是自己。
這一份文書,包括了設置衙署、安排人員、品階俸祿、信訪規製、信訪監督、越級信訪、信訪抽查、信訪官吏晉升等多個層麵,詳實具體到了拿出來就可以執行的地步。
為了這一份文書,朱標沒少費心神。
今日,當驚天下!
朱標肅然道:“正所謂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於天下府州縣設信訪司,廣傳消息於民,準民一次信訪無果,跨縣信訪,二次信訪無果,跨府信訪,三次信訪無果,跨行省信訪……”
開濟深吸了一口氣。
這他娘的就是將官員放在了百姓的監督之下啊,隻要官員貪汙枉法、害民虐民、勾結大戶欺壓百姓,那這百姓就能到信訪司訴苦,讓信訪司之人具寫書信,或是自己去找測字先生寫出書信,以謀求昭雪。
這種允許跨縣、跨府、跨行省信訪的做派,那就等同於告訴了所有人,你收買一個縣的信訪司官員是沒任何用處的,你收買一個府的信訪司官員也沒用。
哪怕是布政使,你收買了一個行省的信訪司官吏,那你也白搭,你總不可能去收買外麵行省的人去吧……
等到事後追查信訪司不作為時,一查一個準。
阮畯連連點頭,十分認可,待朱標說完之後,便走了出來,表態支持:“臣以為,監察禦史雖有作為,可難免有些人收受賄賂,耳目閉塞,如廣東,如山東,如兩淮等。既是監察禦史不能作為,那就應該設置信訪司,讓百姓自己申訴冤屈。”
禮部侍郎李叔正走了出來,言道:“陛下,臣認為信訪司之策確實可行,隻是天下府州縣那麽多,一一設置信訪司,恐增官吏數量三千有餘,這筆俸祿……”
朱元璋看向戶部尚書範敏:“戶部能擔得起嗎?”
範敏走出,手中笏板動了動:“臣盤算,設信訪司之後,每年朝廷增支俸祿在四十萬石以上,對戶部來說,著實不輕鬆。然察查廣州,貪官汙吏所害民之慘,再察查鹽場奴役灶丁之兇殘,計貪官汙吏所得,折糧下來,哪個都在數萬,甚至是數十萬石。”
“故此,若能借信訪之策,減少大貪惡貪,寬於百姓,臣以為,朝廷每年出四十萬石,可為百姓節省下來的,可能是四百萬石!以小支出,換大安寧,戶部願全力支持信訪司。”
朱元璋含笑,欣慰不已:“好一個以小支出、換大安寧。開濟,你認為太子之策可行否?”
開濟走出,肅然道:“臣乍一聽聞,原以為信訪之策不可行,行不通,可隨太子詳說下來,臣敬佩萬分,太子思慮之周密,安排之精巧,部署之合理,實屬難得一見。”
朱元璋嗬嗬一笑。
這封文書的出現,意味著朱標已經深刻意識到如何使用權力,如何分配權力,如何監管權力了。
朱標,可成大器!
朱元璋起身:“既是沒人反對,那就按太子之策先行安排下去,開春之後設信訪司。至於人手,那就從明年春闈中的舉人裏挑選一批吧。另外,信訪司官吏不必三年一考核,兩年一考核,優則升,賞其廉,劣則罷,追其責。”
“陛下聖明!”
官員齊聲。
退朝。
百官開始興奮了,一個個散朝之後就開始結伴而行。
無它。
今日衙署封印,除留守少量官吏外,大家該迴家的迴家,該串門的串門,金陵迎來了最熱鬧的臘月。
東宮。
朱標抱著女兒,對顧青青道:“你讓人去一趟格物學院,明年開春之後,外宣學院的人手,孤要用。”
顧青青含笑:“殿下打算先用在何處?”
朱標嘴角微動:“何處,自然是鹽場!”
鹽場那麽多利,那麽多鹽,一年下來,帶給朝廷的鹽稅隻有可憐的六十萬兩,一年煎鹽六萬萬斤,才得六十萬兩?
合著說,一斤鹽,朝廷到手的隻有一文錢?
朝廷虧了就虧了,可為何灶戶還那麽難,那麽苦,錢到了誰的口袋裏?
這事必須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