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儼一箭射下頭雁之後,群雁哀鳴不已,另一隻大雁離隊盤旋幾下,哀鳴之聲尤為淒厲。
雁群左側的大雁漸漸飛到前列,擔起領頭雁的職責,帶領雁群接著向前飛去。那離群之雁,哀鳴不已,最終還是隨著雁群離開。
眾人皆為之咋舌,沒想到這一箭竟然有如此威力。
鄭善願撫掌笑道:“好箭。儼兒,你果然有悟性。這一箭雄渾有力,你的功力已經快追上老夫了。再過幾年,怕是老夫也不是你的對手了。我滎陽鄭氏,後繼有人,後生可畏啊!”
鄭儼將弓箭還給叔父,正色道:“多謝二叔指教!”他經此一箭,對質樸劍訣的領悟又深了一層,脫離劍招,專注劍勁的聚集,功力雖未有提升,但劍勁運用已上升了一個新層次。
“不過你切不可如先祖那般,以此自滿,須知人外有人,天上有天。你的這一箭勁力雖強,能發不能收,分散而不集中,才讓大雁四分五裂,若是射人鎧甲,便會因勁力分散,而難以透心洞背,一擊斃命,給人留下反擊的機會。你還需好好練習,將勁力收發自如。”
“儼兒受教!”
商啟笑道:“從這一箭的力道來看,大公子應該已經全然貫通十二正經,正在打通奇經八脈吧?下官自幼得恩師收養,授以大鐵槍之術,卻是直到五年前,才漸漸將內力凝聚成真氣,至今仍未完全貫通十二正經。大公子真是天縱英才,二十來歲,便已達到許多人一輩子難以達到的境界。”
鄭儼依舊沉默寡言,拱了拱手,以示謝意,但眉宇之間,還是讓精於世故的商啟看出他隱藏的一絲不屑之意。
這也怪不得鄭儼。他乃是滎陽鄭氏的貴公子,大理寺卿的長子,平素結交的,無不是王孫公子,如何會將連世族都不是的六品武官商啟放在眼裏,更何況他一把年紀,武功竟然還遠不如自己,更是讓好武的鄭儼看不上眼。
鄭善願如何不知侄子的個性,擔心商啟覺得尷尬,便轉圜道:“商校尉切勿見怪,我這侄兒非是無禮,隻是天性少言寡語。這也正與我鄭氏質樸劍訣天性相合,故而他才年紀輕輕,就得質樸劍訣的三昧。不過,我看商校尉眼中神光內斂,太陽穴高高鼓起,真氣之強,距離貫通十二正經也不遠了,假以時日,定能再做突破,恐怕再過幾年,老夫就不是商校尉的對手了。”
他似乎將“再過幾年不是對手”當做口頭禪一般,總是掛在嘴邊。
商啟卻不是鄭儼,不會相信他這種客氣話。
滎陽城中有些身份的人,誰不知道,滎陽鄭氏除了鄭善果、鄭元璹外,便數鄭善願與北海通守鄭虔符的功力最高,武功最精,僅差一步,便可打通任督二脈,晉身一流高手。
商啟將不滿完美地隱藏在心底,滿臉堆笑道:“縣公太過謙虛了。誰不知道滎陽鄭氏文武雙絕,不但是第一等的名門望族,也是當今第一等的武林世家。朝中那兩位鄭大人,都是當今宗師級的高手,而兩位鄭大人之下,便屬縣公武功最為精強,末將如何敢奢望超過縣公。隻希望末將福大,能早日有所突破,更好地為當今陛下和各位大人效力。”
鄭善願微微一笑,知他有意逢迎,是以所言有所誇大。滎陽鄭氏,雖是天下第一流第一品的名門望族,位列四海第一流的“崔李鄭王盧”這五姓七望之一,但說起武功,並非所長。
鄭善果、鄭元璹二人,雖早已是一流高手,卻始終未能成就無上宗師。商啟這份誇讚,其實是擔不起的。不過,花花轎子人人抬,人家吹捧自家,他自然不會大煞風景。
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士族、勢族、世家、巨室等。
東漢的累世公卿、經學世家等豪強世族,魏晉時期有特殊地位的地主階層都是門閥的前身。東漢、魏晉以來,無論政權如何起伏迭代,門閥世族始終壟斷朝野,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
曹魏的九品中正製使門閥取得政治特權,西晉的占田製又使其取得經濟特權,遂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典型門閥製度。這種製度在東晉達到鼎盛。
所謂九品中正製,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曹丕采納尚書令陳群的意見,所推行的一種選材任官的製度,由中正官品評人物,將人才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作為選材任官的憑據。
中正官品評的內容主要是家世、行狀,根據二者來進行定品。家世指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輩的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行狀則是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
原則上講,定品應該依據的是行狀,家世隻作參考,但晉以後完全依據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隻能定在下品,埋沒在下級官職中;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官至高位,獲得權勢,代代相承。於是就形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麵。
魏晉詩人左思曾作詩諷刺這種情況:
鬱鬱澗底鬆,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但一首詩自然改變不了門閥世族壟斷權力和財富的狀況。長久以往,形成了許多數百年不衰的頂級門閥,甚至有不少門閥都出過皇帝或者權力還要勝過皇帝的權臣。雖不見諸文字,但世家中人,已然形成一些默認的等級,滎陽鄭氏正是最為頂級的一品門閥之一。
後人柳芳在《新唐書》中論及中古世族中的上三品門閥,言: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東南則為“吳姓”,朱、張、顧、陸為大;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關中亦號“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代北則為“虜姓”,元、長孫、宇文、於、陸、源、竇首之。
江左“僑姓”世族王謝袁蕭,指的是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除了陳郡袁氏為三品門閥外,皆為二品門閥。其中出色人物,有王導、王敦、王羲之、王獻之、謝安、謝玄、謝靈運、謝朓、齊太祖蕭道成、竟陵王蕭子良、梁武帝蕭衍、昭明太子蕭統等。
陳郡袁氏崇尚清虛自守,不過分進取,顯山露水,並無其他三姓人物的顯赫,雖位列上品中的最末一品,但實力亦絕對不容小覷。
東南“吳姓”世族朱張顧陸,崛起於三國時期的東吳,均在吳郡,代表人物為顧雍、陸遜、朱桓、張溫。劉義慶《世說新語》有雲“張文朱武,陸忠顧厚。”相比“僑姓”的人才輩出,“吳姓”終歸是略遜一籌,皆被定為三品門閥。
山東“郡姓”崔李鄭王盧,最為顯赫,被視為“四海大姓”、“門閥之首”,皆為一品門閥。它們是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趙郡李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範陽盧氏,合稱“五姓七望”。
關中“郡姓”韋裴柳薛楊杜,為京兆韋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河東薛氏、弘農楊氏、京兆杜氏,亦是人才輩出,以弘農楊氏最為顯赫,當今皇室楊家、已故太尉楊素,都出身於弘農楊氏。其次便是同為二品門閥的韋氏和杜氏,被稱為“城南韋杜,去天尺五”,而河東裴、柳、薛三氏門閥,被定為三品門閥。
代北“虜姓”,指的是胡姓中的貴族,像元、宇文,分別是西魏、北周的皇室,但他們畢竟是胡人,常常為其他世族所輕視,即使是元氏、宇文氏,也不過是二品門閥,長孫等其他姓氏,皆為三品。
這些世族,世代身居高位,縱然偶有沉淪,亦很快崛起,綿延不衰,是以就算是當初以文起家的世族,也借助權勢延請名門高手、收羅武功秘籍,底蘊不在江湖名門大派之下,偶有卓越天才,亦能融匯百家,自創奇藝,成就無上宗師。
山東“郡姓”崔李鄭王盧,乃是天下第一等的門第,源遠流長,還在王謝袁蕭之上,武功傳承,亦是非凡。
因此,在江左“僑姓”世族王謝袁蕭組成烏衣劍派,東南“吳姓”世族朱張顧陸組成吳門劍派、關中“郡姓”韋裴柳薛楊杜組成關中劍派,加強聯合,共同培養子弟之際,山東“郡姓”崔李鄭王盧卻隻是保持聯姻,彼此並不分享家傳武學,甚至為了避免被他人偷學去,還留下“傳子不傳女”的規矩。
因為五姓七望,每一家的武學都足為可觀,在他們看來,無須像江左“僑姓”、東南“吳姓”、關中“郡姓”那樣聯合起來,隻要將自家的武學練到精深處,便足可成就無上宗師。
雁群左側的大雁漸漸飛到前列,擔起領頭雁的職責,帶領雁群接著向前飛去。那離群之雁,哀鳴不已,最終還是隨著雁群離開。
眾人皆為之咋舌,沒想到這一箭竟然有如此威力。
鄭善願撫掌笑道:“好箭。儼兒,你果然有悟性。這一箭雄渾有力,你的功力已經快追上老夫了。再過幾年,怕是老夫也不是你的對手了。我滎陽鄭氏,後繼有人,後生可畏啊!”
鄭儼將弓箭還給叔父,正色道:“多謝二叔指教!”他經此一箭,對質樸劍訣的領悟又深了一層,脫離劍招,專注劍勁的聚集,功力雖未有提升,但劍勁運用已上升了一個新層次。
“不過你切不可如先祖那般,以此自滿,須知人外有人,天上有天。你的這一箭勁力雖強,能發不能收,分散而不集中,才讓大雁四分五裂,若是射人鎧甲,便會因勁力分散,而難以透心洞背,一擊斃命,給人留下反擊的機會。你還需好好練習,將勁力收發自如。”
“儼兒受教!”
商啟笑道:“從這一箭的力道來看,大公子應該已經全然貫通十二正經,正在打通奇經八脈吧?下官自幼得恩師收養,授以大鐵槍之術,卻是直到五年前,才漸漸將內力凝聚成真氣,至今仍未完全貫通十二正經。大公子真是天縱英才,二十來歲,便已達到許多人一輩子難以達到的境界。”
鄭儼依舊沉默寡言,拱了拱手,以示謝意,但眉宇之間,還是讓精於世故的商啟看出他隱藏的一絲不屑之意。
這也怪不得鄭儼。他乃是滎陽鄭氏的貴公子,大理寺卿的長子,平素結交的,無不是王孫公子,如何會將連世族都不是的六品武官商啟放在眼裏,更何況他一把年紀,武功竟然還遠不如自己,更是讓好武的鄭儼看不上眼。
鄭善願如何不知侄子的個性,擔心商啟覺得尷尬,便轉圜道:“商校尉切勿見怪,我這侄兒非是無禮,隻是天性少言寡語。這也正與我鄭氏質樸劍訣天性相合,故而他才年紀輕輕,就得質樸劍訣的三昧。不過,我看商校尉眼中神光內斂,太陽穴高高鼓起,真氣之強,距離貫通十二正經也不遠了,假以時日,定能再做突破,恐怕再過幾年,老夫就不是商校尉的對手了。”
他似乎將“再過幾年不是對手”當做口頭禪一般,總是掛在嘴邊。
商啟卻不是鄭儼,不會相信他這種客氣話。
滎陽城中有些身份的人,誰不知道,滎陽鄭氏除了鄭善果、鄭元璹外,便數鄭善願與北海通守鄭虔符的功力最高,武功最精,僅差一步,便可打通任督二脈,晉身一流高手。
商啟將不滿完美地隱藏在心底,滿臉堆笑道:“縣公太過謙虛了。誰不知道滎陽鄭氏文武雙絕,不但是第一等的名門望族,也是當今第一等的武林世家。朝中那兩位鄭大人,都是當今宗師級的高手,而兩位鄭大人之下,便屬縣公武功最為精強,末將如何敢奢望超過縣公。隻希望末將福大,能早日有所突破,更好地為當今陛下和各位大人效力。”
鄭善願微微一笑,知他有意逢迎,是以所言有所誇大。滎陽鄭氏,雖是天下第一流第一品的名門望族,位列四海第一流的“崔李鄭王盧”這五姓七望之一,但說起武功,並非所長。
鄭善果、鄭元璹二人,雖早已是一流高手,卻始終未能成就無上宗師。商啟這份誇讚,其實是擔不起的。不過,花花轎子人人抬,人家吹捧自家,他自然不會大煞風景。
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士族、勢族、世家、巨室等。
東漢的累世公卿、經學世家等豪強世族,魏晉時期有特殊地位的地主階層都是門閥的前身。東漢、魏晉以來,無論政權如何起伏迭代,門閥世族始終壟斷朝野,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
曹魏的九品中正製使門閥取得政治特權,西晉的占田製又使其取得經濟特權,遂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典型門閥製度。這種製度在東晉達到鼎盛。
所謂九品中正製,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曹丕采納尚書令陳群的意見,所推行的一種選材任官的製度,由中正官品評人物,將人才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作為選材任官的憑據。
中正官品評的內容主要是家世、行狀,根據二者來進行定品。家世指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輩的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行狀則是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
原則上講,定品應該依據的是行狀,家世隻作參考,但晉以後完全依據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隻能定在下品,埋沒在下級官職中;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官至高位,獲得權勢,代代相承。於是就形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麵。
魏晉詩人左思曾作詩諷刺這種情況:
鬱鬱澗底鬆,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但一首詩自然改變不了門閥世族壟斷權力和財富的狀況。長久以往,形成了許多數百年不衰的頂級門閥,甚至有不少門閥都出過皇帝或者權力還要勝過皇帝的權臣。雖不見諸文字,但世家中人,已然形成一些默認的等級,滎陽鄭氏正是最為頂級的一品門閥之一。
後人柳芳在《新唐書》中論及中古世族中的上三品門閥,言: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東南則為“吳姓”,朱、張、顧、陸為大;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關中亦號“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代北則為“虜姓”,元、長孫、宇文、於、陸、源、竇首之。
江左“僑姓”世族王謝袁蕭,指的是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除了陳郡袁氏為三品門閥外,皆為二品門閥。其中出色人物,有王導、王敦、王羲之、王獻之、謝安、謝玄、謝靈運、謝朓、齊太祖蕭道成、竟陵王蕭子良、梁武帝蕭衍、昭明太子蕭統等。
陳郡袁氏崇尚清虛自守,不過分進取,顯山露水,並無其他三姓人物的顯赫,雖位列上品中的最末一品,但實力亦絕對不容小覷。
東南“吳姓”世族朱張顧陸,崛起於三國時期的東吳,均在吳郡,代表人物為顧雍、陸遜、朱桓、張溫。劉義慶《世說新語》有雲“張文朱武,陸忠顧厚。”相比“僑姓”的人才輩出,“吳姓”終歸是略遜一籌,皆被定為三品門閥。
山東“郡姓”崔李鄭王盧,最為顯赫,被視為“四海大姓”、“門閥之首”,皆為一品門閥。它們是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趙郡李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範陽盧氏,合稱“五姓七望”。
關中“郡姓”韋裴柳薛楊杜,為京兆韋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河東薛氏、弘農楊氏、京兆杜氏,亦是人才輩出,以弘農楊氏最為顯赫,當今皇室楊家、已故太尉楊素,都出身於弘農楊氏。其次便是同為二品門閥的韋氏和杜氏,被稱為“城南韋杜,去天尺五”,而河東裴、柳、薛三氏門閥,被定為三品門閥。
代北“虜姓”,指的是胡姓中的貴族,像元、宇文,分別是西魏、北周的皇室,但他們畢竟是胡人,常常為其他世族所輕視,即使是元氏、宇文氏,也不過是二品門閥,長孫等其他姓氏,皆為三品。
這些世族,世代身居高位,縱然偶有沉淪,亦很快崛起,綿延不衰,是以就算是當初以文起家的世族,也借助權勢延請名門高手、收羅武功秘籍,底蘊不在江湖名門大派之下,偶有卓越天才,亦能融匯百家,自創奇藝,成就無上宗師。
山東“郡姓”崔李鄭王盧,乃是天下第一等的門第,源遠流長,還在王謝袁蕭之上,武功傳承,亦是非凡。
因此,在江左“僑姓”世族王謝袁蕭組成烏衣劍派,東南“吳姓”世族朱張顧陸組成吳門劍派、關中“郡姓”韋裴柳薛楊杜組成關中劍派,加強聯合,共同培養子弟之際,山東“郡姓”崔李鄭王盧卻隻是保持聯姻,彼此並不分享家傳武學,甚至為了避免被他人偷學去,還留下“傳子不傳女”的規矩。
因為五姓七望,每一家的武學都足為可觀,在他們看來,無須像江左“僑姓”、東南“吳姓”、關中“郡姓”那樣聯合起來,隻要將自家的武學練到精深處,便足可成就無上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