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朝壞的方向發展,就一定會朝最壞的方向發展。


    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1949年由美國的一名工程師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亦稱墨菲法則、墨菲定理等。


    原文為: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夏洛克·福爾摩斯看著大家臉上露出的不可思議的表情,心情分外舒暢。有什麽能夠比讓學生們目瞪口呆更快樂的呢?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w)是官僚主義或官僚主義現象的一種別稱,被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


    也可稱之為“官場病”、“組織麻痹病”或者“大企業病”,源於英國著名曆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書的標題。


    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們轉載傳誦,用來解釋官場的形形色色。帕金森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力;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隻有第三條路最適宜。


    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


    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係。


    帕金森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


    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學員們若有所思,他們中的一個年輕人開始反應過來,並且對夏洛克·福爾摩斯說。


    老師,再講一個有趣的案例吧?我想聽聽,還有沒有不太一樣的別的原理。


    米尼恩是艾克西爾市公共工程部的維修領班,他為人親切和氣,因而深獲市政府高級官員的賞識和稱讚。一名工程部的監工說:“我喜歡米尼恩,因為他有判斷力,又總是愉悅開朗的樣子。”


    米尼恩的這種性格恰好適合他的職位:因為他不必做任何決策,自然也沒有和上司的意見有分歧的必要。


    後來那名監工退休了,米尼恩接替了監工的職務。和以前一樣,他依然附和大家的意見,上司給他的每個建議,他不經選擇就全部下達給領班,結果造成政策上的互相矛盾,計劃也朝令夕改。


    不久整個部門的士氣便大為低落,來自市長、其他官員、納稅人,以及工會工人的抱怨接二連三。


    至於米尼恩,他依舊對每個人唯唯諾諾,仍舊在他的上司和部屬之間來迴傳送信息。名義上他是一名監工,實際上他做的卻是信差的工作;他所負責的維修部門則經常超出預算,而原定的工作計劃也無法達成。


    簡言之,米尼恩以前是一名稱職的領班,現在卻變成不能勝任的監工了。


    這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dr.urence peter)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升提拔,因而雇員總是趨向於被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理論。


    這個概念是管理心理學的一種心理學效應,指出在等級製度中,每個人都會不斷地晉升到自己無法勝任的職位上,直到達到自己的“最高無能”狀態。


    在達到這個狀態下,他們無法再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務,甚至會對組織造成負麵影響。


    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導致無所作為。


    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


    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本人的獎勵,反而使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給組織帶來損失。


    由此導出的彼得推論是,“每一個職位最終都將被一個不能勝任其工作的職工所占據。層級組織的工作任務多半是由尚未達到不勝任階層的員工完成的。”


    每一個職工最終都將達到彼得高地,在該處他的提升商數(pq)為零。至於如何加速提升到這個高地,有兩種方法。其一,是上麵的“拉動”,即依靠裙帶關係和熟人等從上麵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動”,即自我訓練和進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原理對組織和個人也有重要意義。


    丁克在李斯汽車維修公司是一名熱忱又聰明的學徒,不久他被聘為正式的機械師。在這個職位上他表現傑出,不但能診察汽車的疑難毛病,還能不厭其煩地加以修複。


    於是他又被罹升為該維修廠的領班。然而,在擔任領班之後,他原先對機械的熱愛和追求完美的性格反而成為他的缺點。


    因為不管汽車廠的業務多麽忙碌,他還是會承攬任何他覺得看起來有趣的工作;他總是說:“我們總得把事情做好嘛!”而一旦工作起來,不到完全滿意他絕不輕易罷手。


    他事事幹預,極少坐在他的位子上。他常常親自動手修理拆卸下來的引擎,而讓原本從事那件工作的人待站一旁,並讓其他工人苦等地指派新的任務。


    結果汽車廠裏總是堆著做不完的工作、總是顯得一團糟,交貨的時間也經常被延誤。


    丁克完全不了解,一般顧客並不在乎車子是否修得盡善盡美——他們隻希望能如期取迴車子。


    丁克也不明白,大部分工人對薪資比對引擎的興趣還要濃厚。因此,丁克對他的顧客和部屬都不能應付得宜。


    從前他是一位能幹的機械師,現在卻成為不勝任的領班了。


    對個人而言,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不停地升職,但不要將往上爬作為自己的惟一動力。


    與其在一個無法完全勝任的崗位勉力支撐、無所適從,還不如找一個自己能遊刃有餘的崗位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


    綜上可以得出彼得原理發生作用的兩個條件,第一,職員隻要在原工作崗位上稱職就會被晉升。第二,晉升的人即使在新的崗位上不稱職也不會被降下去。


    那麽,我們如何有效避免彼得原理的發生呢?


    1.建立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人員選聘機製,客觀評價每一位職工的能力和水平,不僅要考察職工在原崗位上的表現,更要通過考核判斷其是否符合晉升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選出最能勝任該崗位的人。


    2.不要把崗位晉升當成對職工獎勵的主要方式,應建立綜合獎勵機製,更多地以獎金、休假、加薪等方式作為獎勵手段。


    3.建立能上能下的考核機製,對於不稱職的管理者應降級,使更有能力的人任職。


    4.彼得高地對於每個人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隨著個人能力的提升不斷提升的。因此當我們被提升到新的工作崗位後,應該積極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使自身盡快符合新崗位的要求。


    我們這個社會既需要想當將軍的士兵,也需要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致的大國工匠們。


    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裏,除了升職加薪,把自己擅長的工作做到專業——卓越——極致,這也是一條提升我們人生價值的光明之路。


    夏洛克·福爾摩斯應邀來給雲岩城最大的公司、麥冬溪礦業集團講課。他的話引起了高層領導的深思,毫無疑問。


    夏洛特講到的三種情況或者說錯誤,麥冬溪礦業集團都存在。集團領導們不知道的,是“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


    問題雖然提出來了,但解決之道卻是更難的。怎樣在一個組織裏避免管理弊病,這可是一個永久性的課題。


    誰也別指望靠一堂課就能解決,就在夏洛克·福爾摩斯上完課後兩星期,著名的岸沅煤礦大罷工就爆發了!而它正是麥冬溪礦業集團公司下的企業之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夢奇與元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別這樣放開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別這樣放開我並收藏夢奇與元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