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洪武三十一年
穿越大明,開局親哥薨了 作者:清蒸鯧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著年關的不斷臨近,小朱的內心也開始不安起來。
曆史上的老朱就是在三十一年壽終正寢,雖說現在還沒有這種跡象,但是小朱也不得不防。
當然三十年還是有一定意義的,越是臨近年關,歌功頌德的奏章就沒有停過,甚至說有很多人不斷上疏希望老朱能夠封禪泰山。
這些人的理由也十分充分,這些年的開疆拓土十分成功,如果把埃及、非洲、南洋的領土都加上,大明的疆土已經遠勝唐朝。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朱也開始喜歡聽別人誇他,特別是那些上表誇讚太子、太孫的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些獎賞。
對於一些事情,小朱也不可能完全做得了主,隻是在十二月初的時候,找了個由頭處罰了一批溜須拍馬之人,這才殺了殺這股歪風邪氣。
今天的坤寧宮,大家格外開心,都在鼓勵一個耀眼的小不點。
陽兒已經咿咿呀呀的能夠說話了,不過也許是馬皇後養久了的緣故,說的最好的兩個字竟然是重八。
雖說老朱特別開心,但是底下伺候的人天天都是擔驚受怕的。
這會小孩正在嚐試走路,搖搖晃晃的樣子也甚是可愛,一家人則是都在給他鼓勁。
不過畢竟還是小孩,走了兩步路以後馬皇後就把他一把抱了過去,深怕小孩子磕到碰到。
陽兒顯然有點不樂意,這會又喊了起來:“重八、重八。”
老朱聽到以後十分開心,趕緊湊過來從發妻手中接過了小孩,還朝著發妻發去了一個得意的眼神。
小朱有點看不下去了,說道:“陽兒,要叫曾祖。”
這會老朱批評起了小朱:“俺覺得他叫重八挺好的,以前就俺妹子叫俺重八,這會多了個小的叫俺,俺聽著還親。”
這會馬皇後也調轉槍口,開始和小朱說了起來:“你那兩個側妃也都娶進門了,以後要多為俺們家開枝散葉,這才是最大的孝順。”
小朱嘴上不敢說,心中也不得不歎了口氣,果然老朱家是有傳統的,發妻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側室哪怕是湯雅婧這樣的身份,在帝後眼中更多的還隻是開枝散葉的工具而已。
眾人的焦點還是在陽兒身上,等到陽兒鬧騰累了,徐妙錦將陽兒帶下去休息,一家人才開始聊起了一些“小事”。
小朱說道:“祖父,馬上洪武三十年就過去了,俺想著讓幾位叔父都迴來給您拜個年,一家人也很久沒聚了。”
老朱有點不高興道:“怎麽,你是覺得俺老了,過一年是一年了?那幾個不孝子迴來幹嘛?特別是老五,俺看了就來氣。”
馬皇後則是知道老朱也就是嘴上說說而已,人到晚年誰又不希望兒孫在旁,因此也趕緊搭台階道:“重八,說什麽胡話呢。俺覺得孫兒說的挺好的,俺這個老太婆也想那幾個逆子了。俺覺得今年就熱鬧點,讓各地的藩王都迴來一趟吧,現在很多地方都通了火車,除了老二、老三、老四、老十七有點麻煩以外都還算方便。”
朱標也開口道:“俺覺得娘說的挺對的,一家人也該找個機會熱鬧熱鬧了,以後火車越通越遠,俺們家裏人聚一趟也會越來越容易了。”
老朱本來也就是擔心壞了自己定下的規矩,後世子孫有樣學樣,這會聽發妻和兒子這麽說也開始有所心動。
小朱見狀略微想了想,老朱隻是缺少一個借口而已,因此說道:“去歲從新洲得一神物名曰紅薯,今歲紅薯大豐收,應天皇莊更是畝產過500斤,此乃天賜祥瑞當為江山社稷賀。且皇祖父恢複中華,禦極三十載,一改兩宋弊政,恢複乃至超越漢唐武功,可如盛唐時一般,許四夷藩屬之人入京朝賀。俺覺得過年時可能來不及了,不如定在初春之時,正好寓意春暖花開,萬物複蘇,也象征中華之複蘇。”
唐太宗一直是後世帝王的標杆,老朱雖說有些時候淡泊虛名,但是這種萬國來朝的盛況也是無法拒絕,因此默認了孫兒的提議,同時為了避嫌說道:“讓那群不孝子們也那個時候迴來吧。”
小朱剛要答應,突然想起了什麽說道:“祖父,應天正在籌建醫學院,這方麵五叔經驗豐富,要不……”
老朱哼了一聲說道:“也就是你,處處維護你這個不省心的五叔,哎,不說了,俺說不準哪天就閉眼了,你五叔以後也靠你和老大照拂。”
畢竟是小兒子,雖說老朱不止一次說要重罰這個兒子,但是奈何太子、太孫總是恰當時機的“死保”,所謂的“重罰”最終都是不了了之,反而是一些告狀的禦史總是莫名其妙的在其他方麵犯錯,漸漸地大家也就默認了這位特殊存在的親王。
接著老朱又談起了國事,有些事情雖說老朱表麵放權,實際上都是盡在掌握,遇到不太理解的事情也會私底下和兒子、孫子交流。
隻見老朱不解道:“你就那麽確定奧斯曼會和帖木兒打起來?”
小朱說道:“帖木兒和巴耶塞特這兩人都是野心極大之輩,他們在小亞細亞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這兩年我讓藍玉一直收斂,就是要讓帖木兒感覺大明暫時對他沒有想法,好讓他下定決心和奧斯曼一決雌雄。”
對於這件事情,小朱屬於是開了天眼的,但是小朱顯然不滿足於此,曆史上的安卡拉之戰還要等上幾年,但是小朱顯然會加快這個進度,既然大明不好直接下場對付奧斯曼,那麽通過帖木兒削弱奧斯曼就是一步好棋。
大明需要一個對抗西方的奧斯曼,但是大明也需要這個奧斯曼依賴大明,小朱可不想學東羅馬,自己養出來一隻失去控製的怪物。
老朱覺得對外謀劃方麵孫兒總是能夠料敵在先,因此這件事情既然孫兒解釋清楚了也不打算過分幹預:“你自己看著辦吧,不過其中的尺度,包括方式方法你自己把握,我們變相援助帖木兒的事情千萬不可走漏消息。”
小朱說道:“祖父,孫兒覺得也就這幾年的事情了,明年孫兒打算去趟西京,金帳那邊布局了這麽久也該動起來了。”
“你自己看著辦,俺這把老骨頭還扛的住,這幾年你還能走走。”
接著老朱看了看朱標,說道:“老大,俺也當了30年皇帝了,俺想著明年就退位了。”
聞言,饒是朱標和小朱平日裏再與老朱親近也迅速跪了下來,朱標更是直言不敢。
老朱說道:“有啥不敢的,俺老頭子都多大年紀了,你還想著俺操勞國事啊。這事情俺好好謀劃謀劃,找個合適的時機就給他辦了。”
旁邊的馬皇後顯然淡定了許多,這件事情看來夫妻二人早就商量的差不多了。
見狀朱標和小朱明白這件事情看來是已經定下來了,需要的隻是一個契機而已。
朱標想了想說道:“父皇,現在全國上下都在興建鐵路,朝廷開支巨大,今歲對外用兵頻繁,明年怕是得緩上一緩了,下次大規模的用兵最好等待些許時日。”
老朱想了想,也確實是這個道理,太子繼位最好是有大規模的開疆拓土之功,這樣才能服眾,這兩年確實開支巨大,因此說道:“明年除了非洲和金帳之外其他地方盡量不要有大動作了,先攢一攢家底吧,鐵路這東西不好停。”
就在這樣的三言兩語之中,接下去幾年的重大方針都在坤寧宮被一一商定,至於具體執行之事,老朱確實已經是很少關心了。
洪武三十一年也在悄然間到來,由於去年已經有過一次經驗,因此今年皇帝又一次的缺席大家早就有了心理準備。
甚至除了一些武勳近臣,很多人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見過皇帝了。
至於說轉投太子門下,好像大明朝沒有這一套說法,天家的三人大體上用的都是一套班子,也就是太孫手下多了些年輕後輩。
雖說所有人都意識到了權力交接的到來,但是確實沒有一點的腥風血雨,大家該做什麽還是繼續做什麽,太子黨和帝黨的爭鬥在目前的大明朝顯然是不存在的。
今年最忙碌的無疑是禮部、外交部以及宗人府的官員,萬國來朝這種盛況雖說會永載史冊,但是親王和藩屬國主一同迴朝,其中的一些避嫌工作,若是一個疏忽大意就是人頭落地。
過完春節以後,大家明顯感覺到了一些改變,朱允炆這些成年的皇三代都被下放到了軍營之中學習,甚至太孫都跑去軍營裏呆了整整一個月。
朱高煦的事跡也從遙遠的西方傳到了應天,皇帝特別下旨褒獎了朱高煦,並且朱高煦成為了繼靖江王之後第二個享受親王待遇的郡王,一時間一群皇三代們都是眼紅不已,朱高煦這個頑劣少年則是一躍成為了他們的學習榜樣。
一些心思各異的文臣勳貴們在打聽到朱高煦的未婚妻“僅僅隻是”一個倭國的地方貴族以後,也都打起了一些主意。
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應天城因為親王們以及各個藩屬國的國王到來而熱鬧了起來。
曆史上的老朱就是在三十一年壽終正寢,雖說現在還沒有這種跡象,但是小朱也不得不防。
當然三十年還是有一定意義的,越是臨近年關,歌功頌德的奏章就沒有停過,甚至說有很多人不斷上疏希望老朱能夠封禪泰山。
這些人的理由也十分充分,這些年的開疆拓土十分成功,如果把埃及、非洲、南洋的領土都加上,大明的疆土已經遠勝唐朝。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朱也開始喜歡聽別人誇他,特別是那些上表誇讚太子、太孫的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些獎賞。
對於一些事情,小朱也不可能完全做得了主,隻是在十二月初的時候,找了個由頭處罰了一批溜須拍馬之人,這才殺了殺這股歪風邪氣。
今天的坤寧宮,大家格外開心,都在鼓勵一個耀眼的小不點。
陽兒已經咿咿呀呀的能夠說話了,不過也許是馬皇後養久了的緣故,說的最好的兩個字竟然是重八。
雖說老朱特別開心,但是底下伺候的人天天都是擔驚受怕的。
這會小孩正在嚐試走路,搖搖晃晃的樣子也甚是可愛,一家人則是都在給他鼓勁。
不過畢竟還是小孩,走了兩步路以後馬皇後就把他一把抱了過去,深怕小孩子磕到碰到。
陽兒顯然有點不樂意,這會又喊了起來:“重八、重八。”
老朱聽到以後十分開心,趕緊湊過來從發妻手中接過了小孩,還朝著發妻發去了一個得意的眼神。
小朱有點看不下去了,說道:“陽兒,要叫曾祖。”
這會老朱批評起了小朱:“俺覺得他叫重八挺好的,以前就俺妹子叫俺重八,這會多了個小的叫俺,俺聽著還親。”
這會馬皇後也調轉槍口,開始和小朱說了起來:“你那兩個側妃也都娶進門了,以後要多為俺們家開枝散葉,這才是最大的孝順。”
小朱嘴上不敢說,心中也不得不歎了口氣,果然老朱家是有傳統的,發妻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側室哪怕是湯雅婧這樣的身份,在帝後眼中更多的還隻是開枝散葉的工具而已。
眾人的焦點還是在陽兒身上,等到陽兒鬧騰累了,徐妙錦將陽兒帶下去休息,一家人才開始聊起了一些“小事”。
小朱說道:“祖父,馬上洪武三十年就過去了,俺想著讓幾位叔父都迴來給您拜個年,一家人也很久沒聚了。”
老朱有點不高興道:“怎麽,你是覺得俺老了,過一年是一年了?那幾個不孝子迴來幹嘛?特別是老五,俺看了就來氣。”
馬皇後則是知道老朱也就是嘴上說說而已,人到晚年誰又不希望兒孫在旁,因此也趕緊搭台階道:“重八,說什麽胡話呢。俺覺得孫兒說的挺好的,俺這個老太婆也想那幾個逆子了。俺覺得今年就熱鬧點,讓各地的藩王都迴來一趟吧,現在很多地方都通了火車,除了老二、老三、老四、老十七有點麻煩以外都還算方便。”
朱標也開口道:“俺覺得娘說的挺對的,一家人也該找個機會熱鬧熱鬧了,以後火車越通越遠,俺們家裏人聚一趟也會越來越容易了。”
老朱本來也就是擔心壞了自己定下的規矩,後世子孫有樣學樣,這會聽發妻和兒子這麽說也開始有所心動。
小朱見狀略微想了想,老朱隻是缺少一個借口而已,因此說道:“去歲從新洲得一神物名曰紅薯,今歲紅薯大豐收,應天皇莊更是畝產過500斤,此乃天賜祥瑞當為江山社稷賀。且皇祖父恢複中華,禦極三十載,一改兩宋弊政,恢複乃至超越漢唐武功,可如盛唐時一般,許四夷藩屬之人入京朝賀。俺覺得過年時可能來不及了,不如定在初春之時,正好寓意春暖花開,萬物複蘇,也象征中華之複蘇。”
唐太宗一直是後世帝王的標杆,老朱雖說有些時候淡泊虛名,但是這種萬國來朝的盛況也是無法拒絕,因此默認了孫兒的提議,同時為了避嫌說道:“讓那群不孝子們也那個時候迴來吧。”
小朱剛要答應,突然想起了什麽說道:“祖父,應天正在籌建醫學院,這方麵五叔經驗豐富,要不……”
老朱哼了一聲說道:“也就是你,處處維護你這個不省心的五叔,哎,不說了,俺說不準哪天就閉眼了,你五叔以後也靠你和老大照拂。”
畢竟是小兒子,雖說老朱不止一次說要重罰這個兒子,但是奈何太子、太孫總是恰當時機的“死保”,所謂的“重罰”最終都是不了了之,反而是一些告狀的禦史總是莫名其妙的在其他方麵犯錯,漸漸地大家也就默認了這位特殊存在的親王。
接著老朱又談起了國事,有些事情雖說老朱表麵放權,實際上都是盡在掌握,遇到不太理解的事情也會私底下和兒子、孫子交流。
隻見老朱不解道:“你就那麽確定奧斯曼會和帖木兒打起來?”
小朱說道:“帖木兒和巴耶塞特這兩人都是野心極大之輩,他們在小亞細亞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這兩年我讓藍玉一直收斂,就是要讓帖木兒感覺大明暫時對他沒有想法,好讓他下定決心和奧斯曼一決雌雄。”
對於這件事情,小朱屬於是開了天眼的,但是小朱顯然不滿足於此,曆史上的安卡拉之戰還要等上幾年,但是小朱顯然會加快這個進度,既然大明不好直接下場對付奧斯曼,那麽通過帖木兒削弱奧斯曼就是一步好棋。
大明需要一個對抗西方的奧斯曼,但是大明也需要這個奧斯曼依賴大明,小朱可不想學東羅馬,自己養出來一隻失去控製的怪物。
老朱覺得對外謀劃方麵孫兒總是能夠料敵在先,因此這件事情既然孫兒解釋清楚了也不打算過分幹預:“你自己看著辦吧,不過其中的尺度,包括方式方法你自己把握,我們變相援助帖木兒的事情千萬不可走漏消息。”
小朱說道:“祖父,孫兒覺得也就這幾年的事情了,明年孫兒打算去趟西京,金帳那邊布局了這麽久也該動起來了。”
“你自己看著辦,俺這把老骨頭還扛的住,這幾年你還能走走。”
接著老朱看了看朱標,說道:“老大,俺也當了30年皇帝了,俺想著明年就退位了。”
聞言,饒是朱標和小朱平日裏再與老朱親近也迅速跪了下來,朱標更是直言不敢。
老朱說道:“有啥不敢的,俺老頭子都多大年紀了,你還想著俺操勞國事啊。這事情俺好好謀劃謀劃,找個合適的時機就給他辦了。”
旁邊的馬皇後顯然淡定了許多,這件事情看來夫妻二人早就商量的差不多了。
見狀朱標和小朱明白這件事情看來是已經定下來了,需要的隻是一個契機而已。
朱標想了想說道:“父皇,現在全國上下都在興建鐵路,朝廷開支巨大,今歲對外用兵頻繁,明年怕是得緩上一緩了,下次大規模的用兵最好等待些許時日。”
老朱想了想,也確實是這個道理,太子繼位最好是有大規模的開疆拓土之功,這樣才能服眾,這兩年確實開支巨大,因此說道:“明年除了非洲和金帳之外其他地方盡量不要有大動作了,先攢一攢家底吧,鐵路這東西不好停。”
就在這樣的三言兩語之中,接下去幾年的重大方針都在坤寧宮被一一商定,至於具體執行之事,老朱確實已經是很少關心了。
洪武三十一年也在悄然間到來,由於去年已經有過一次經驗,因此今年皇帝又一次的缺席大家早就有了心理準備。
甚至除了一些武勳近臣,很多人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見過皇帝了。
至於說轉投太子門下,好像大明朝沒有這一套說法,天家的三人大體上用的都是一套班子,也就是太孫手下多了些年輕後輩。
雖說所有人都意識到了權力交接的到來,但是確實沒有一點的腥風血雨,大家該做什麽還是繼續做什麽,太子黨和帝黨的爭鬥在目前的大明朝顯然是不存在的。
今年最忙碌的無疑是禮部、外交部以及宗人府的官員,萬國來朝這種盛況雖說會永載史冊,但是親王和藩屬國主一同迴朝,其中的一些避嫌工作,若是一個疏忽大意就是人頭落地。
過完春節以後,大家明顯感覺到了一些改變,朱允炆這些成年的皇三代都被下放到了軍營之中學習,甚至太孫都跑去軍營裏呆了整整一個月。
朱高煦的事跡也從遙遠的西方傳到了應天,皇帝特別下旨褒獎了朱高煦,並且朱高煦成為了繼靖江王之後第二個享受親王待遇的郡王,一時間一群皇三代們都是眼紅不已,朱高煦這個頑劣少年則是一躍成為了他們的學習榜樣。
一些心思各異的文臣勳貴們在打聽到朱高煦的未婚妻“僅僅隻是”一個倭國的地方貴族以後,也都打起了一些主意。
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應天城因為親王們以及各個藩屬國的國王到來而熱鬧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