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軍營有警,營外攤販也跟著提心吊膽,眾人在一起議論紛紛,有膽小的早已收攤,遠離這是非之地。當然,也有膽大的,居然到大營門口叫嚷起來。這個說某部某某吃飯沒給錢,那個說某營誰誰白嫖小姑娘,更有說其同伴進營追債至今未出,欲進營尋人的,而且口音各不相同,總之營門口嘈雜一片。


    守門的士兵雖然警告不許踏進營區半步,否則格殺勿論。但這些人仗著人多勢眾渾然不懼,其中更有人叫嚷著法不責眾,鼓噪著要闖營。


    在市集某食攤處,坐著一個道士打扮之人,一直盯著大營門口的動靜。此人正是前幾日過來示警的武當道人張安道。其曾因闖營被捕,但第二日便被放出。放出來之後,這人便一直在營區外徘徊。


    此刻張安道在一旁冷眼旁觀,心道良善之家,有幾個敢挑釁官軍?他對這些人並不在意,知道這些人都是烏合之眾,但對另一批人卻格外留意。


    這群人同張安道一樣,都在遠離營門之處看營門熱鬧,他們三三兩兩的,分聚各處,看著像江湖人士,卻又各自為陣彼此不相交談。因不知是敵是友,也不好上前打探。


    隨後,張安道從懷中掏出一張字條,暗思


    “按說廬陵王被囚禁於此,是無法對外傳播訊息的,但這張紙條能傳至自己手中,顯然營中有人默許縱容甚至助力。如此,廬陵王在營內尚屬安全,現在要防的,當是營外。”


    接著又再一次展開字條,看著上麵簡單寫著八個小字:王與妾身,故劍情深。


    字條的字麵意思,通俗易懂,無非表達廬陵王兩口子伉儷情深共進共退。但其中有個典故,講的是漢宣帝劉病己故事。


    劉病己乃漢武帝曾孫,其祖父乃武帝太子劉據。太子劉據被人誣陷而起兵自保,最終兵敗自殺,其家人門客,除尚在繈褓中的孫兒劉病已外,皆遭處死。而劉病己身在獄中為獄吏暗中保護,甚至連獄中女囚都施以援手。後來遇武帝臨終大赦,方得出獄,長大於民間,其自小到大,多有貴人相助。待其登基後,更是婉拒廢立兩帝的權臣霍光之請,立原先在民間迎娶的小吏之女為皇後,成就“故劍情深”之典故。


    “廬陵王妃所引典故,倒有趣,知之者自知之,不知者自不知之!”


    思考到最後,張安道下定了決心,要與廬陵王共進退。原先其來大營示警,不過出於激憤之心。先帝之子接連亡命,凡感念其恩德的,無不痛心疾首。而在張安道被捕後,曾有過一絲後悔。若天後有意處死廬陵王,其於大庭廣眾之下,公然報出名號為廬陵王張目,那恐不是他一人之生死事矣。


    剛拿定了主意,張安道突然聽到營門傳來動靜,轉頭一看,從營內衝出一隊重甲騎兵。


    隻見他們揮著刀,也不顧門口擠著人,直接衝往人堆裏,邊撞邊砍,待衝出人群,又折迴來,再來一波衝撞砍殺。隻一個來迴,便在營門口留下十幾具屍首。


    營門前的烏合之眾一哄而散!


    圍觀之眾有的叫好,有的叫罵,其中有一個同是道士打扮的,叫得最兇。


    隻見其手舞足蹈:“該殺該殺,光天化日膽敢圍堵軍營,必非良家子!”


    那人也不顧周圍怒視目光,仍在拍手稱快。


    張安道心下一動,便走上前去對那人拱手道:“在下武當張安道,不知閣下仙府何處?”


    那人見有人自報名號,不由一愣,隨後則哈哈一笑:“我不過終南一隱士爾,姓名不足道也。”


    對方不願報出名號,張安道也能理解。如今來到這個地方的,要麽是同自己一樣,想保下廬陵王的,要麽就是欲行不軌之事的。不管是哪一邊,都不願意張揚行事。隻有自己是個愣頭青,上來就露了自己家底。


    張安道點點頭便要離去,卻聽那人道:“道長若是有暇,咱們找個地方小酌幾杯?”


    待兩人坐下,點了兩角酒和幾碟小菜,便聊了起來。


    “聽聞道長日前隻身勇闖大營,為廬陵王示警?”


    張安道聽完苦笑道:“正是在下,如今卻是追悔莫及。”


    “哦?道長成就大義,必為江湖傳唱,如今又為何反悔?”那人不解。


    “如今事態看似雲波詭譎,但廬陵王之生死,實操一人耳。”


    見那人點頭,張安道又道:“若不利廬陵王乃武後之意,我再如何舍生取義,也無濟於事,不過無謂犧牲而已。”


    那人卻不以為然,道:“想不到道長卻是個有始無終之人。”


    隻見張安道卻正色道:“我一人生死,自不足惜也,但若因我一時激憤,牽累鄙人門派無辜之眾,又該若何?”


    那人則撇了撇嘴,道:“總而言之,還是貪生怕死罷了。”


    張安道驟然變色,一掌拍向桌子,怒道:“交淺言深,閣下為何卻一直藏頭縮尾、隱姓埋名,反倒指責我起來?!”


    那人見張安道發怒,卻麵露狡黠,笑道:“終南隱士不足道也。”


    張安道見這人還不願以實相告,起身便要離去。


    那人卻拉住張安道衣袖:“道長且慢,在下姓步,名足道,並不敢有所隱瞞。”


    張安道聽到對方名諱,一時氣結:“道兄倒是好名字!”


    待重新換了杯盤酒食,兩人又聊了起來。這下卻換成張安道提問:


    “近日事態,道兄怎麽看?”


    步足道迴道:“刺客疑雲,我看不像是武氏所為?”


    “從何說來?”


    步足道迴道:“自武氏出感業寺,在其不得勢時,便伏低做小、深藏不露。在其得勢後,則明目張膽、睚眥必報。同樣是處死廬陵王,陰潛刺客哪如三尺白綾或一杯鳩酒來得直截了當?孝敬皇帝和廢太子,不就是前例?拖泥帶水非武氏習性。”


    張安道點點頭,又問:“刺客既然不是武氏所遣,那又能是誰呢?”


    “若廬陵王沒了?對誰最有利?”步足道反問起來。


    張安道沉思片刻,輕道:“武氏、今上,還有諸武!”


    “方才說武氏不屑使這樣下作手段,故無動機。而今上有動機,卻沒能力,傀儡一個,哪裏還請得到什麽刺客?”


    “原來是他們!”張安道豁然開朗!


    “諸武有動機,更有能力!”可張安道卻越想越覺得有道理,但越想卻越怕,不由怒道:“他們怎麽敢!?”


    “他們有什麽不敢呢?但關鍵還是在於武氏心意。”步足道悠悠道:“若武氏有意弑子,廬陵王命不久矣。”


    “若其無意呢?”張安道不願等下去,便直接開問。


    “此事不會拖太久,道長能出來,那中郎將應該還在咱們這頭,他若坐實了刺客傳言,當會去洛陽稟報,屆時武氏之意很快便會傳來。若其無意,誰都無法加害廬陵王。但此間,我等必須聯合所有誌同者,死保廬陵王!”


    “好!是生是死,就在近朝!”張安道拍案而起。


    兩人一下子便統一了戰線,可正聊著,隱隱有鑼聲伴隨“鬼使判官駕到”聲傳來。


    兩人沿聲望去,隻見一隊隊伍浩浩蕩蕩向大營行去。其打頭的敲鑼引路,後麵分兩列,跟著的兩人一左一右,各舉兩麵金子紅牌,再後麵則跟著四人舉著黑白青紅四麵幡旗,四人中間有一人騎著高頭大馬,接著則是一輛四駕馬車,上麵也不知放著什麽,馬車之後又隨著五六十個執槍士卒。


    “這陣仗,什麽鬼使判官,是要來殺人的嗎?”兩人驚疑起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武唐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付庸楓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付庸楓雅並收藏武唐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