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操作思路
重生不幹點啥事能行嗎 作者:人生豈可無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在的美元看起來如此堅挺,就是因為一九七九年的那次,美聯儲大幅提升利率所導致的。
他們當時沒有辦法,隻能妄圖用提升利率的方法,來抑製國內的通貨膨脹。
我記得應該在一九七七年的時候,美國總統卡特政府的財政部長叫做布魯梅薩(michaelblumeuthal)的那個人,以意本國和前聯邦德國的貿易順差太大為理由,對外匯市場進行了口頭幹預。
他是希望通過美元貶值的這一措施,來刺激美國的出口貿易,減少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
不過他沒想到,他的講話立即導致了,投資者們瘋狂的拋售美元,使美元開始對主要工業國家的貨幣急劇貶值。
拿意本元為例,要知道在一九七七年初的時候,美元兌意本元的匯率是,一美元可以兌換二百九十意本元。
而經過他的口頭幹預,到了一九七八年秋天,美元兌換意本元最低的時候,跌到了一比一百七十,跌幅高達百分之四十一點三八。
這也就導致了在一九七八年秋季,美國總統卡特又不得不發起了一個“拯救美元的一攬子計劃”,旨在支撐住美元的價值。
而好巧不巧的是,在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零年期間,世界上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又爆發了。
惡性循環啊!
這次的石油危機又導致,美國國內的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美國國內的消費物價指數,也隨之節節高升。
美國國內就此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甚至超過了兩位數。
給你們舉個例子說明,如果你在一九八零年年初,把錢存到了銀行裏去,到年末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一年實際的收益率,竟然是負的百分之十二點四。
而在一九七九年的夏天,保羅·沃爾克(pa.volcker)又被推薦,就任了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
他為了治理美國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在隨後的幾年裏,連續三次提高了美聯儲官方利率,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
這一政策的結果就又導致,美國出現高達兩位數的官方利率和市場利率,短期實際利率(扣除通貨膨脹後的實際收益率)從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七八年間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一下子上升到一九八零年至一九八四年間的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
這樣高企的利率,確實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資金,重新流入到美國,卻又進而導致了,美元價值的飆升。
從一九七九年底到一九八四年底這五年間,美元匯率也上漲了近百分之六十。
美元對世界上主要的工業國家本幣的匯率,都超過了在布雷頓森林體係瓦解之前,所達到的水平。
而此時美元大幅度升值的弊端就再次極端地體現了出來,導致了美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的貿易逆差,快速擴大。
最後一直到了一九八四年的時候,美國的經常性項目赤字,也達到了創曆史紀錄的一千億美元。
這可就了不得了,此時的意本國已經取代了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
同時意本國製造的產品也充斥了全球,全世界都震顫於意本資本瘋狂擴張的腳步。
而美國所謂的經濟學家們認為,要想挽救起日益蕭條的美國製造業,隻有美國政府出麵幹預外匯市場,讓美元貶值,這一條路可走。
我斷定,他們還是要用出非常規手段。
而真正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讓意本和聯邦德國的貨幣,相對於美元升值。
綜合起來這些因素,我的預測是,最先被下手的一定是意本國。
所以,咱們現在唯一要做的事兒,就是融入最多的錢,買入意本元,然後等待升值就可以。”
這番話一說完,在場三個聽眾登時都是目瞪狗呆。
大家都是資深的金融從業人員,對於這幾年來的國際經濟形勢,多少都要有所了解。
包括美國政府公布的財政赤字有多少,大家自然也都知道。
可是這幾件事情之間的內在聯係,大家卻都沒有認真思考過,或者說即便是思考,估計也沒人能參透這裏麵的玄機。
現在聽那誌明這麽一說,竟然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大家都在心裏推敲了一下,還真像是那麽一迴事兒。
不過往迴再想一下,即便是他們幾個現在,都聽過了那誌明的講解,卻依然是沒人敢於像那誌明布置的任務那樣,嚐試這麽操作一下。
能夠做出這樣決斷的人,都不可能是普通人。
李斯同捋了捋自己的思路,謹慎地問道:
“董事長,那按照您的預測,意本元要升值,美元貶值,我們是不是可以向所有的銀行貸款,隻要保持住貸款和還款都以美金結算的條約就好。
然後買入日元,持有到它漲到我們認可的價位再拋掉。”
那誌明拍了拍手掌,笑道:
“沒錯,李總說的基本全對,我們兩個集團的金融部門,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以這個思路來進行。”
楊靜國也插嘴道:
“董事長,我絕對接受您對這次的國際匯率變動的預測,但是這個做外匯交易,卻是最需要精準操作,差一點都不行,所以需要您給出準確操作的時間點。
也就是我們開始操盤的時機是什麽時候?又到什麽時候必須離場?”
那誌明看了看麵前的三人,心中就有些開心。
這三個人都是科班出身,不僅僅是在求學時段,學習的是金融專業,畢業後也還都是在華爾街工作過。
雖然從過往的工作經曆上來看,或許他們的能力,可能比那些國際上知名投行的執業人員差一些。
但是這不也正是自己想要的那種,操作上不比任何人差,僅僅是前瞻性不夠的人才嗎?
這樣的人才,因為自覺能力不夠,就會在行事風格上倍加小心謹慎。
將來如果有了自己給他們提供的信息,和方向性上的指引,那他們又何嚐不能取得,輝煌的成就!
再說自己,雖不能說對外匯交易完全不懂,但是懂得的那點東西也是有限。
他們當時沒有辦法,隻能妄圖用提升利率的方法,來抑製國內的通貨膨脹。
我記得應該在一九七七年的時候,美國總統卡特政府的財政部長叫做布魯梅薩(michaelblumeuthal)的那個人,以意本國和前聯邦德國的貿易順差太大為理由,對外匯市場進行了口頭幹預。
他是希望通過美元貶值的這一措施,來刺激美國的出口貿易,減少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
不過他沒想到,他的講話立即導致了,投資者們瘋狂的拋售美元,使美元開始對主要工業國家的貨幣急劇貶值。
拿意本元為例,要知道在一九七七年初的時候,美元兌意本元的匯率是,一美元可以兌換二百九十意本元。
而經過他的口頭幹預,到了一九七八年秋天,美元兌換意本元最低的時候,跌到了一比一百七十,跌幅高達百分之四十一點三八。
這也就導致了在一九七八年秋季,美國總統卡特又不得不發起了一個“拯救美元的一攬子計劃”,旨在支撐住美元的價值。
而好巧不巧的是,在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零年期間,世界上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又爆發了。
惡性循環啊!
這次的石油危機又導致,美國國內的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美國國內的消費物價指數,也隨之節節高升。
美國國內就此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甚至超過了兩位數。
給你們舉個例子說明,如果你在一九八零年年初,把錢存到了銀行裏去,到年末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一年實際的收益率,竟然是負的百分之十二點四。
而在一九七九年的夏天,保羅·沃爾克(pa.volcker)又被推薦,就任了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
他為了治理美國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在隨後的幾年裏,連續三次提高了美聯儲官方利率,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
這一政策的結果就又導致,美國出現高達兩位數的官方利率和市場利率,短期實際利率(扣除通貨膨脹後的實際收益率)從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七八年間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一下子上升到一九八零年至一九八四年間的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
這樣高企的利率,確實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資金,重新流入到美國,卻又進而導致了,美元價值的飆升。
從一九七九年底到一九八四年底這五年間,美元匯率也上漲了近百分之六十。
美元對世界上主要的工業國家本幣的匯率,都超過了在布雷頓森林體係瓦解之前,所達到的水平。
而此時美元大幅度升值的弊端就再次極端地體現了出來,導致了美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的貿易逆差,快速擴大。
最後一直到了一九八四年的時候,美國的經常性項目赤字,也達到了創曆史紀錄的一千億美元。
這可就了不得了,此時的意本國已經取代了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
同時意本國製造的產品也充斥了全球,全世界都震顫於意本資本瘋狂擴張的腳步。
而美國所謂的經濟學家們認為,要想挽救起日益蕭條的美國製造業,隻有美國政府出麵幹預外匯市場,讓美元貶值,這一條路可走。
我斷定,他們還是要用出非常規手段。
而真正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讓意本和聯邦德國的貨幣,相對於美元升值。
綜合起來這些因素,我的預測是,最先被下手的一定是意本國。
所以,咱們現在唯一要做的事兒,就是融入最多的錢,買入意本元,然後等待升值就可以。”
這番話一說完,在場三個聽眾登時都是目瞪狗呆。
大家都是資深的金融從業人員,對於這幾年來的國際經濟形勢,多少都要有所了解。
包括美國政府公布的財政赤字有多少,大家自然也都知道。
可是這幾件事情之間的內在聯係,大家卻都沒有認真思考過,或者說即便是思考,估計也沒人能參透這裏麵的玄機。
現在聽那誌明這麽一說,竟然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大家都在心裏推敲了一下,還真像是那麽一迴事兒。
不過往迴再想一下,即便是他們幾個現在,都聽過了那誌明的講解,卻依然是沒人敢於像那誌明布置的任務那樣,嚐試這麽操作一下。
能夠做出這樣決斷的人,都不可能是普通人。
李斯同捋了捋自己的思路,謹慎地問道:
“董事長,那按照您的預測,意本元要升值,美元貶值,我們是不是可以向所有的銀行貸款,隻要保持住貸款和還款都以美金結算的條約就好。
然後買入日元,持有到它漲到我們認可的價位再拋掉。”
那誌明拍了拍手掌,笑道:
“沒錯,李總說的基本全對,我們兩個集團的金融部門,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以這個思路來進行。”
楊靜國也插嘴道:
“董事長,我絕對接受您對這次的國際匯率變動的預測,但是這個做外匯交易,卻是最需要精準操作,差一點都不行,所以需要您給出準確操作的時間點。
也就是我們開始操盤的時機是什麽時候?又到什麽時候必須離場?”
那誌明看了看麵前的三人,心中就有些開心。
這三個人都是科班出身,不僅僅是在求學時段,學習的是金融專業,畢業後也還都是在華爾街工作過。
雖然從過往的工作經曆上來看,或許他們的能力,可能比那些國際上知名投行的執業人員差一些。
但是這不也正是自己想要的那種,操作上不比任何人差,僅僅是前瞻性不夠的人才嗎?
這樣的人才,因為自覺能力不夠,就會在行事風格上倍加小心謹慎。
將來如果有了自己給他們提供的信息,和方向性上的指引,那他們又何嚐不能取得,輝煌的成就!
再說自己,雖不能說對外匯交易完全不懂,但是懂得的那點東西也是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