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上,皇後端起桌上酒盞朗聲道:“諸位今日能前來赴宴,本宮很高興,來,大家先共飲一杯。”
眾人紛紛端起杯盞遙舉皇後,“謝皇後娘娘。”
皇後以袖掩麵,輕酌一口。放下酒盞又環顧一圈,點點頭,“本宮今日因何設宴,想必大家已然知曉。皇上會於本月十八親臨觀月台祈福。我等身為女子,雖不能同往,卻也該略表心意。本宮前幾日已陸續收到眾家小姐呈來的繡品,著實令本宮大開眼界。嗬嗬……”
皇後說到此處笑了笑,“大康女兒愛女紅,此言非虛。本宮收到的繡品中不乏精品良作,經本宮與尚服局司衣再三甄別,已從眾多繡品中選出十幅。今日在坐諸位小姐,便是這十幅繡品主人。”
皇後一番話,在坐小姐既緊張又興奮。如果繡品能被送去觀月台,自己以後在貴女圈中地位將與眾不同。
皇後一擺廣袖,雙手交疊於膝,“今日便請大家隨本宮一同瞧瞧那十幅繡品,也請諸位幫本宮參祥參祥,到底哪幅繡品才應該送去觀月台。”
皇後說完朝身旁宮女點點頭。宮女躬身退出大殿。
不一會兒,二十名宮女兩兩一對魚貫走進殿內。
待宮女在殿中站定,皇後擺手,“全部展開。”
十名宮女取出托盤內繡品,與另十名宮女各執一邊展開,殿內眾人全都朝繡品看去。粗看之下,十幅繡品都很精美。獸、鳥、神仙,形態各異,各有千秋。
看著看著,忽然有人發出“咦”一聲。不為別的,十幅繡品中有一幅太過搶眼。
所以搶眼,並非它繡得多出色。恰恰相反,在另外九幅繡品襯托下,它委實太難看了些。這幅難看的繡品上歪歪扭扭繡了一堆稻穀,放在一眾精美繡品中顯得格格不入。
皇後是不是弄錯了什麽?眾人心裏暗自嘀咕,卻沒人敢問出口。
皇後將殿內眾人表情盡收眼底,微微笑道:“大家說說吧,到底哪幅繡品才應該送去觀月台?”
殿內無人開口,眾人目光不約而同落在稻穀繡品上,心中疑問不言而喻。
半晌,皇後右手邊李貴開了口,“皇後娘娘,依臣妾看,這些都是繡中精品,隻有那稻穀……嗬嗬,”李貴妃笑了笑,“瞧著不太好。”
李貴妃說出眾人心中疑問,眾人又都看向皇後,想聽皇後如何解釋。
麵對眾人探究目光,皇後似乎早有預料,並不著急解釋,朝下方問道:“承德侯府葉惠穎何在?”
葉惠穎忙起身繞過矮桌,在眾人注目中走到大殿中間跪下,“臣女葉惠穎,參見皇後娘娘。”
葉惠穎朝皇後磕了個頭。畢竟第一次進宮,葉惠穎禮儀方麵屬於臨時報佛腳,行禮姿勢顯得生硬。
“抬起頭來。”
葉惠穎緩緩抬起頭。皇後看清葉惠穎模樣,心裏暗自嘀咕:就這麽個小丫頭?真有那麽巧?
“葉四小姐,說說你為何會繡稻穀?”皇後問。
葉惠穎又磕了個頭,“迴皇後娘娘,臣女繡藝不精,不比在坐眾位小姐。不過皇後娘娘下旨交繡品,臣女不敢懈怠。臣女想,若上天能感知臣女心意,天降稻穀,便可解了豫州旱情。即便臣女繡品醜陋,也能為皇上皇後分憂。”
葉惠穎說得一本正經,皇後聽得無語,眾人聽得無語。這丫頭簡直在信口開河,如果這世上真能天降稻穀,又豈會有人挨餓?
葉知瑾心中暗笑,葉惠穎雖不知繡稻穀為何會被選中,但葉惠穎還是聰明的找到一個理由。葉惠穎才十一歲,看著還是個小丫頭,葉惠穎利用孩童般玩笑,成功解釋了繡稻穀的原因。
稻穀繡品會被選中,原因不在皇後,原因在太後高羨。
上一世,她有次入宮巧遇高羨和趙康。路遇太後與皇帝,她隻能跪在道旁等二人先走。高羨和趙康邊說邊走,好像並未留意周圍有什麽人。
她聽見高羨對趙康說:“莫忘了張堪的稻花香。”
張堪,曾被漢光武帝任命漁陽太守。張堪上任後,法紀鮮明,打擊奸滑,對官吏賞罰分明。
漁陽土地廣闊,邊境常有匈奴侵擾。張堪率數千騎兵,打敗入侵漁陽一萬匈奴人,從此漁陽境內安定無事。
漁陽當地產糧低,百姓過的不易。張堪發現狐奴山下水利豐富,隻是當地百姓不會利用,隻知種植旱播作物。
於是,張堪對水利進行治理,將南方水稻引入漁陽郡,“乃於狐奴開稻田八千餘頃,勸民耕種。”從此之後,當地百姓解決了吃糧問題,生活日益富足。隨後,張堪又引桑蠶養殖進漁陽。
張堪在漁陽八年,贏得當地百姓盛讚,“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她當時聽太後用張堪教導皇帝,便知道太後極為欣賞張堪,讓葉惠穎繡稻穀原因也正在於此。
繡品送進宮後,除了皇後,太後也會看到。
祈福繡品多為鳥、獸、神仙,沒人會繡稻穀,葉惠穎稻穀繡品注定是唯一的一幅。太後會由稻穀想到張堪,即便葉惠穎繡功再差,也會被選太後挑中。
她提議繡稻穀,一是幫葉惠穎,另一個原因也是為了試探葉惠穎。
信任這東西不可能一蹴而就,她重生後必須萬般小心。如果葉惠穎最後沒有繡稻穀,就是葉惠穎不信任她,對於不信任她的人,她往後也不會再多費心思。
她給了葉惠穎一個機會,而葉惠穎也抓住了這個機會。
高台上皇後笑了,心想:果然是湊巧,這丫頭怎會知道太後心思。
“原來如此,葉四小姐心意本宮看到了,你退下吧。”皇後朝葉惠穎點點頭。
葉惠穎站起身又朝皇後行了一禮才往迴走。經過葉知瑾桌前,朝葉知瑾不動聲色眨眨眼。葉知瑾微微一笑。
“諸位,葉四小姐的稻穀繡品會和另一幅繡品一並送往觀月台。”葉惠穎剛坐定,皇後又出人意料來了一句。
眾人紛紛端起杯盞遙舉皇後,“謝皇後娘娘。”
皇後以袖掩麵,輕酌一口。放下酒盞又環顧一圈,點點頭,“本宮今日因何設宴,想必大家已然知曉。皇上會於本月十八親臨觀月台祈福。我等身為女子,雖不能同往,卻也該略表心意。本宮前幾日已陸續收到眾家小姐呈來的繡品,著實令本宮大開眼界。嗬嗬……”
皇後說到此處笑了笑,“大康女兒愛女紅,此言非虛。本宮收到的繡品中不乏精品良作,經本宮與尚服局司衣再三甄別,已從眾多繡品中選出十幅。今日在坐諸位小姐,便是這十幅繡品主人。”
皇後一番話,在坐小姐既緊張又興奮。如果繡品能被送去觀月台,自己以後在貴女圈中地位將與眾不同。
皇後一擺廣袖,雙手交疊於膝,“今日便請大家隨本宮一同瞧瞧那十幅繡品,也請諸位幫本宮參祥參祥,到底哪幅繡品才應該送去觀月台。”
皇後說完朝身旁宮女點點頭。宮女躬身退出大殿。
不一會兒,二十名宮女兩兩一對魚貫走進殿內。
待宮女在殿中站定,皇後擺手,“全部展開。”
十名宮女取出托盤內繡品,與另十名宮女各執一邊展開,殿內眾人全都朝繡品看去。粗看之下,十幅繡品都很精美。獸、鳥、神仙,形態各異,各有千秋。
看著看著,忽然有人發出“咦”一聲。不為別的,十幅繡品中有一幅太過搶眼。
所以搶眼,並非它繡得多出色。恰恰相反,在另外九幅繡品襯托下,它委實太難看了些。這幅難看的繡品上歪歪扭扭繡了一堆稻穀,放在一眾精美繡品中顯得格格不入。
皇後是不是弄錯了什麽?眾人心裏暗自嘀咕,卻沒人敢問出口。
皇後將殿內眾人表情盡收眼底,微微笑道:“大家說說吧,到底哪幅繡品才應該送去觀月台?”
殿內無人開口,眾人目光不約而同落在稻穀繡品上,心中疑問不言而喻。
半晌,皇後右手邊李貴開了口,“皇後娘娘,依臣妾看,這些都是繡中精品,隻有那稻穀……嗬嗬,”李貴妃笑了笑,“瞧著不太好。”
李貴妃說出眾人心中疑問,眾人又都看向皇後,想聽皇後如何解釋。
麵對眾人探究目光,皇後似乎早有預料,並不著急解釋,朝下方問道:“承德侯府葉惠穎何在?”
葉惠穎忙起身繞過矮桌,在眾人注目中走到大殿中間跪下,“臣女葉惠穎,參見皇後娘娘。”
葉惠穎朝皇後磕了個頭。畢竟第一次進宮,葉惠穎禮儀方麵屬於臨時報佛腳,行禮姿勢顯得生硬。
“抬起頭來。”
葉惠穎緩緩抬起頭。皇後看清葉惠穎模樣,心裏暗自嘀咕:就這麽個小丫頭?真有那麽巧?
“葉四小姐,說說你為何會繡稻穀?”皇後問。
葉惠穎又磕了個頭,“迴皇後娘娘,臣女繡藝不精,不比在坐眾位小姐。不過皇後娘娘下旨交繡品,臣女不敢懈怠。臣女想,若上天能感知臣女心意,天降稻穀,便可解了豫州旱情。即便臣女繡品醜陋,也能為皇上皇後分憂。”
葉惠穎說得一本正經,皇後聽得無語,眾人聽得無語。這丫頭簡直在信口開河,如果這世上真能天降稻穀,又豈會有人挨餓?
葉知瑾心中暗笑,葉惠穎雖不知繡稻穀為何會被選中,但葉惠穎還是聰明的找到一個理由。葉惠穎才十一歲,看著還是個小丫頭,葉惠穎利用孩童般玩笑,成功解釋了繡稻穀的原因。
稻穀繡品會被選中,原因不在皇後,原因在太後高羨。
上一世,她有次入宮巧遇高羨和趙康。路遇太後與皇帝,她隻能跪在道旁等二人先走。高羨和趙康邊說邊走,好像並未留意周圍有什麽人。
她聽見高羨對趙康說:“莫忘了張堪的稻花香。”
張堪,曾被漢光武帝任命漁陽太守。張堪上任後,法紀鮮明,打擊奸滑,對官吏賞罰分明。
漁陽土地廣闊,邊境常有匈奴侵擾。張堪率數千騎兵,打敗入侵漁陽一萬匈奴人,從此漁陽境內安定無事。
漁陽當地產糧低,百姓過的不易。張堪發現狐奴山下水利豐富,隻是當地百姓不會利用,隻知種植旱播作物。
於是,張堪對水利進行治理,將南方水稻引入漁陽郡,“乃於狐奴開稻田八千餘頃,勸民耕種。”從此之後,當地百姓解決了吃糧問題,生活日益富足。隨後,張堪又引桑蠶養殖進漁陽。
張堪在漁陽八年,贏得當地百姓盛讚,“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她當時聽太後用張堪教導皇帝,便知道太後極為欣賞張堪,讓葉惠穎繡稻穀原因也正在於此。
繡品送進宮後,除了皇後,太後也會看到。
祈福繡品多為鳥、獸、神仙,沒人會繡稻穀,葉惠穎稻穀繡品注定是唯一的一幅。太後會由稻穀想到張堪,即便葉惠穎繡功再差,也會被選太後挑中。
她提議繡稻穀,一是幫葉惠穎,另一個原因也是為了試探葉惠穎。
信任這東西不可能一蹴而就,她重生後必須萬般小心。如果葉惠穎最後沒有繡稻穀,就是葉惠穎不信任她,對於不信任她的人,她往後也不會再多費心思。
她給了葉惠穎一個機會,而葉惠穎也抓住了這個機會。
高台上皇後笑了,心想:果然是湊巧,這丫頭怎會知道太後心思。
“原來如此,葉四小姐心意本宮看到了,你退下吧。”皇後朝葉惠穎點點頭。
葉惠穎站起身又朝皇後行了一禮才往迴走。經過葉知瑾桌前,朝葉知瑾不動聲色眨眨眼。葉知瑾微微一笑。
“諸位,葉四小姐的稻穀繡品會和另一幅繡品一並送往觀月台。”葉惠穎剛坐定,皇後又出人意料來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