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不要繼承什麽,他也絕不沿襲什麽傳統。
(阿飄點頭:
“沒錯,作者就是這樣的。”)
或許,他就是某種傳統的開端呢?
(作者害羞的笑了一下:
“嗬嗬,開玩笑的啦,別當真嘛。”
阿飄在一旁點頭:
“這個玩笑一點也不好笑,下次別講了。”)
高光感覺天氣有點轉涼,看來馬上就要過秋了,得開始為冬天準備了。
昨天買了本書,書名是“血淚的故事”:
“現在,我們陷入焦慮,一邊為首次負增長擔憂,一邊扞衛選擇不生育的自由。”
整個環境都在說:
“這麽擔心小孩的話,讓母親在家守著吧。”
什麽是造成年輕人選擇不生育的根本原因?
為何不願成為父母?
“每一個女子胞都有血淚的故事,這是我的一個同事說的。”
這書講的東西和女人有關,不過高光覺得自己雖然是個男的,看看也無妨。
而且,男人和女人都有選擇不生育的自由,這從來都不隻是女人的事情。
花了一段時間看書,還從編輯那裏知道了自己新書的出版進度。
已經開始印刷了。
這進度還挺不賴的。
當然,因為這是高光第一次寫這樣的書,出版社方麵對於銷量還蠻擔憂的。
萬一暴死了怎麽辦?
更不要說,有位大佬也即將出版自己的新書,“販夢者”:
“他們講述的故事,就是他們的夢。”
這大佬在網上有連載過小說,是個短篇集,“輕,化,離”:
“無盡的鐵軌,悠長的旅途。
得過且過,皆由心生。
想要逃脫卻始終不敢,離開那中心安穩的窩。”
“我從小就發現我有一個秘密,那就是我可以看見我眼睛裏的數字。
小時候我並不以為然,直到十七歲那年的一天。
在那個拐角,我每往前一步,眼睛裏的數字就急劇下降。
在最後即將到零的時候,在那個拐角的盡頭,我停了下來。
刹那,唿嘯而過的汽車,從我眼前隻差五厘米的位置飛馳而過,撞上了另一邊的高牆。
但,我毫發無傷。”
“我叫路橋,一流大學的三流學生。
零八年的奧運會對我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那年北大理科錄取線六百五,文科六二六。
這個分數是近幾年北大錄取線要求最低的一次,而我以六百三的分數考入了北大市場營銷專業。
而我之後才知道人和人之間是有區別的。
同樣都是考進來的同學,其他同學都能輕輕鬆鬆拿到高分。
而我一次一次的隻能混在及格和不及格的線上,我可能真的不是讀書的料。
考入北大,估計就已經花光了我所有的運氣。
我隻能一個勁的補習,所以我愛上了北大的圖書館。”
“作為保安,我現在替小陳站崗。
小陳為什麽還不迴來?
說好的事情,說好的上個廁所為什麽拖那麽久?
我身後住戶的玻璃門被打開了,有個女人走了進來。
女人身後跟著一大堆麵無表情的人,這些人裏有我熟悉的人、也有完全陌生的人。
我嚇得兩腿直發抖,我立刻捂住了自己的左眼。
左眼被捂住後,眼前就剩下那個女人。
果然身後跟著的都是髒東西,等我反應過來女人已經走到了我的麵前半米左右的地方。
我張口解釋什麽,女人從背後拿出了一把菜刀砍在了我的肩膀之上。
完全沒給我反應時間,我能感受到疼痛。
隨後鮮血似乎從我的肩膀噴薄而出,我失去了感覺。”
很像是故事會,高光看了會兒之後,發了個評論:
“故事會啊。”
這樣的東西他也會寫,雖然他寫的可能沒這麽好,可他確實會寫短篇。
(阿飄對此很淡定:
“廢話,因為作者根本不會寫長篇,他隻會寫短篇!”)
在這個網站的作作家後台,高光決定寫個短篇,隨便寫點什麽,打發一下突然無聊的時間。
至於為什麽不去健身,那當然是因為這樣更能水字數。
“簡單來說,所謂的怪核圖片,就是一些以陰暗壓抑的驚悚氛圍為主的詭譎圖。
在這種圖片中,雖然沒有麵目猙獰的髒東西,或是滿臉怨念的那種東西,但就是讓人心裏發毛。
有意思的是,怪核相關內容的評論區裏永遠都是兩極分化。”
是的,高光打算寫一個和怪核有關的短篇,
“故事還得從怪核的起源說起。
有一類被稱為蠕動意麵的藝術創作,這類創作旨在將網上流傳的驚悚故事像意麵一樣攪拌在一起,創作出全新的奇幻故事。
一位匿名的用戶發布了一條帖子,想讓廣大網友發一些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圖片。
無數的圖片如期而至,而這其中,有一張1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這張圖片之前提到過,這裏就不再多說了,不然就真的像是在水字數。
雖然確實如此。
“有評論道:
如果你一不小心,在錯誤的地方穿過現實,你最終會進入後室。
這裏隻有老舊潮濕的地毯,單調瘋狂的黃色,日光燈在背景中發出永遠不會消失的嗡嗡聲。
這股讓人欲罷不能的氛圍,立刻讓這張圖成為了新的熱點,網友們開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個神秘的黃色空間創作不同的蠕動意麵。
原創的短篇文章,永遠都走不出去的密室的視頻,甚至連相關的遊戲都開始出現。
而這些蠕動意麵,也逐漸衍生出了一種特殊的藝術:
閾限空間。
前麵說過,所謂的閾限空間原意是介於兩種地點之間,身處於一個過渡的空間,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的彷徨狀態。
閾限空間很好地把握了後室帶給人們的感受,相關圖片往往體現出一股虛無感。
好像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景,但又因其過渡的特性,沒有前因後果,隻有一個無人的空曠場景。
像是晚上空蕩蕩的樓梯間,或醫院走廊。
仿佛自己置身於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空間之中,感受到無形的壓抑。
藝術沒有邊界,網友們也已經不再滿足於按照既定的定義創作內容,而是要以自己的喜好進行創新。
於是,誕生了諸如夢核、池核、傷核等與閾限空間有所區別的新風格。
而這其中最受歡迎的,恐怕就是怪核了。
說到底,怪核究竟是什麽?
怪核是一種網絡美學和藝術行為,以業餘或低質量的拍攝或數字圖片創建或編輯,讓人感覺傳達混亂,迷失方向,疏遠,懷舊或無能。
從視覺上看,它可以表達強烈的感覺,一般照片的外觀格式和帶來的感覺都存在舊時代互聯網上,大約在九十年代末到千禧年中期。
業餘編輯、原始數字圖形、低保真攝影和圖像壓縮是怪核圖像中最常見的元素。
作為從閾限空間之中演變出的分支,除了粉絲都差不多之外,怪核與閾限空間還有著許多共通的相似點:
低質量的攝影、缺乏前因後果的內容、正常人類的缺席等等。
怪核之於閾限空間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其本身所具有的的超現實主義。
大部分的怪核內容都帶有人工合成的後期加工,或是故意將清晰的圖片進行模糊處理,又或是通過調低亮度,營造出非現實感。
更有甚者,選擇將畫麵內的元素塗黑,抑或是添加一些莫名其妙意味深長的句子,超脫出現實。
要不然怎麽說人總是喜歡嚇自己呢,光是放張故弄玄虛的圖片,就能有一群人對著它開始浮想翩翩。
腦子裏仿佛經曆了一場驚悚片劇情,實際上它真的隻是一張靜態圖片而已。
不過,盡管有相當一部分的怪核作品發散出一股陰間氛圍,但實際上大家倒也不是為了嚇你。
與之相對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會對怪核產生害怕。
有相當一部分人在接觸到怪核時不會害怕,反倒會感受到懷舊,甚至感覺很爽。
他們對於古早電腦信息技術,有著模糊卻又難以忘懷的記憶。
怪核正是借助新舊交替的風格,複刻早期互聯網圖片的形式,似乎是懵懂的童年時代看過的高飽和宣傳圖,勾起人們的迴憶。
基於此種懷舊感,怪核演變出了夢核這一特殊的風格。
夢核相較於怪核,剔除了驚悚元素,強化了超現實感與夢幻感,讓圖片更像是隻有在夢中才會出現的場景。
好像每個人都有夢到過,卻又怎麽都想不起來。
正是如此,許多討論社區都會將閾限空間、怪核、夢核等風格放在一起討論。
原因自然是因為它們的表現形式相近,粉絲也高度重合。
相信玩過早期v社遊戲的讀者,多少會在遊戲中感受到一股在其他遊戲中感受不到的詭譎感。
以傳送門為例,在遊戲中,不怎麽幹淨的實驗室牆壁,怪異的機械語音引導,本以為有人卻完全遇不到活人的孤寂,都在無形中給玩家施加壓迫感。
明明沒有驚悚元素,可玩起來就是感覺怪怪的。
這一點同樣可以放在半條命裏。
這類擬真遊戲受早期技術力限製而造成的人工感,配合上空曠的場景、孤獨的單人體驗,讓v社的遊戲比起其他遊戲顯得格外詭譎。
這些遊戲與閾限空間給人帶來的詭譎感有異曲同工之妙:
曾經有人的痕跡、空曠的場景、陰暗的色調以及對於未知的恐懼。
遊戲特有的沉浸感與聲效,則能讓驚悚效果更勝一籌。
至於怪核風格或許更常見。
在那個技術尚不成熟的年代,不少電子遊戲都用著粗糙的建模,模糊且高飽和的畫麵展示遊戲內容,而這正好都是怪核想要效仿的核心特質。
在早期誕生的眾多實驗性質的遊戲中,不得不懷疑他們到底是怎麽做出的這些遊戲。
遊戲中充斥著大量毫無意義、匪夷所思的元素,大量意義不明的文字、高對比度的色調、模糊的場景與無數驚悚的事件,讓這些實驗性質的行為藝術遊戲與當下的怪核文化相互唿應。
讓人不禁感慨:
好怪哦,再看一眼。”
高光寫著寫著就寫的一點都不像短篇了,於是一氣之下把寫的東西全都刪了。
很好,又是浪費時間的一個好方法。
(阿飄點頭:
“沒錯,作者就是這樣的。”)
或許,他就是某種傳統的開端呢?
(作者害羞的笑了一下:
“嗬嗬,開玩笑的啦,別當真嘛。”
阿飄在一旁點頭:
“這個玩笑一點也不好笑,下次別講了。”)
高光感覺天氣有點轉涼,看來馬上就要過秋了,得開始為冬天準備了。
昨天買了本書,書名是“血淚的故事”:
“現在,我們陷入焦慮,一邊為首次負增長擔憂,一邊扞衛選擇不生育的自由。”
整個環境都在說:
“這麽擔心小孩的話,讓母親在家守著吧。”
什麽是造成年輕人選擇不生育的根本原因?
為何不願成為父母?
“每一個女子胞都有血淚的故事,這是我的一個同事說的。”
這書講的東西和女人有關,不過高光覺得自己雖然是個男的,看看也無妨。
而且,男人和女人都有選擇不生育的自由,這從來都不隻是女人的事情。
花了一段時間看書,還從編輯那裏知道了自己新書的出版進度。
已經開始印刷了。
這進度還挺不賴的。
當然,因為這是高光第一次寫這樣的書,出版社方麵對於銷量還蠻擔憂的。
萬一暴死了怎麽辦?
更不要說,有位大佬也即將出版自己的新書,“販夢者”:
“他們講述的故事,就是他們的夢。”
這大佬在網上有連載過小說,是個短篇集,“輕,化,離”:
“無盡的鐵軌,悠長的旅途。
得過且過,皆由心生。
想要逃脫卻始終不敢,離開那中心安穩的窩。”
“我從小就發現我有一個秘密,那就是我可以看見我眼睛裏的數字。
小時候我並不以為然,直到十七歲那年的一天。
在那個拐角,我每往前一步,眼睛裏的數字就急劇下降。
在最後即將到零的時候,在那個拐角的盡頭,我停了下來。
刹那,唿嘯而過的汽車,從我眼前隻差五厘米的位置飛馳而過,撞上了另一邊的高牆。
但,我毫發無傷。”
“我叫路橋,一流大學的三流學生。
零八年的奧運會對我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那年北大理科錄取線六百五,文科六二六。
這個分數是近幾年北大錄取線要求最低的一次,而我以六百三的分數考入了北大市場營銷專業。
而我之後才知道人和人之間是有區別的。
同樣都是考進來的同學,其他同學都能輕輕鬆鬆拿到高分。
而我一次一次的隻能混在及格和不及格的線上,我可能真的不是讀書的料。
考入北大,估計就已經花光了我所有的運氣。
我隻能一個勁的補習,所以我愛上了北大的圖書館。”
“作為保安,我現在替小陳站崗。
小陳為什麽還不迴來?
說好的事情,說好的上個廁所為什麽拖那麽久?
我身後住戶的玻璃門被打開了,有個女人走了進來。
女人身後跟著一大堆麵無表情的人,這些人裏有我熟悉的人、也有完全陌生的人。
我嚇得兩腿直發抖,我立刻捂住了自己的左眼。
左眼被捂住後,眼前就剩下那個女人。
果然身後跟著的都是髒東西,等我反應過來女人已經走到了我的麵前半米左右的地方。
我張口解釋什麽,女人從背後拿出了一把菜刀砍在了我的肩膀之上。
完全沒給我反應時間,我能感受到疼痛。
隨後鮮血似乎從我的肩膀噴薄而出,我失去了感覺。”
很像是故事會,高光看了會兒之後,發了個評論:
“故事會啊。”
這樣的東西他也會寫,雖然他寫的可能沒這麽好,可他確實會寫短篇。
(阿飄對此很淡定:
“廢話,因為作者根本不會寫長篇,他隻會寫短篇!”)
在這個網站的作作家後台,高光決定寫個短篇,隨便寫點什麽,打發一下突然無聊的時間。
至於為什麽不去健身,那當然是因為這樣更能水字數。
“簡單來說,所謂的怪核圖片,就是一些以陰暗壓抑的驚悚氛圍為主的詭譎圖。
在這種圖片中,雖然沒有麵目猙獰的髒東西,或是滿臉怨念的那種東西,但就是讓人心裏發毛。
有意思的是,怪核相關內容的評論區裏永遠都是兩極分化。”
是的,高光打算寫一個和怪核有關的短篇,
“故事還得從怪核的起源說起。
有一類被稱為蠕動意麵的藝術創作,這類創作旨在將網上流傳的驚悚故事像意麵一樣攪拌在一起,創作出全新的奇幻故事。
一位匿名的用戶發布了一條帖子,想讓廣大網友發一些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圖片。
無數的圖片如期而至,而這其中,有一張1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這張圖片之前提到過,這裏就不再多說了,不然就真的像是在水字數。
雖然確實如此。
“有評論道:
如果你一不小心,在錯誤的地方穿過現實,你最終會進入後室。
這裏隻有老舊潮濕的地毯,單調瘋狂的黃色,日光燈在背景中發出永遠不會消失的嗡嗡聲。
這股讓人欲罷不能的氛圍,立刻讓這張圖成為了新的熱點,網友們開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個神秘的黃色空間創作不同的蠕動意麵。
原創的短篇文章,永遠都走不出去的密室的視頻,甚至連相關的遊戲都開始出現。
而這些蠕動意麵,也逐漸衍生出了一種特殊的藝術:
閾限空間。
前麵說過,所謂的閾限空間原意是介於兩種地點之間,身處於一個過渡的空間,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的彷徨狀態。
閾限空間很好地把握了後室帶給人們的感受,相關圖片往往體現出一股虛無感。
好像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景,但又因其過渡的特性,沒有前因後果,隻有一個無人的空曠場景。
像是晚上空蕩蕩的樓梯間,或醫院走廊。
仿佛自己置身於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空間之中,感受到無形的壓抑。
藝術沒有邊界,網友們也已經不再滿足於按照既定的定義創作內容,而是要以自己的喜好進行創新。
於是,誕生了諸如夢核、池核、傷核等與閾限空間有所區別的新風格。
而這其中最受歡迎的,恐怕就是怪核了。
說到底,怪核究竟是什麽?
怪核是一種網絡美學和藝術行為,以業餘或低質量的拍攝或數字圖片創建或編輯,讓人感覺傳達混亂,迷失方向,疏遠,懷舊或無能。
從視覺上看,它可以表達強烈的感覺,一般照片的外觀格式和帶來的感覺都存在舊時代互聯網上,大約在九十年代末到千禧年中期。
業餘編輯、原始數字圖形、低保真攝影和圖像壓縮是怪核圖像中最常見的元素。
作為從閾限空間之中演變出的分支,除了粉絲都差不多之外,怪核與閾限空間還有著許多共通的相似點:
低質量的攝影、缺乏前因後果的內容、正常人類的缺席等等。
怪核之於閾限空間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其本身所具有的的超現實主義。
大部分的怪核內容都帶有人工合成的後期加工,或是故意將清晰的圖片進行模糊處理,又或是通過調低亮度,營造出非現實感。
更有甚者,選擇將畫麵內的元素塗黑,抑或是添加一些莫名其妙意味深長的句子,超脫出現實。
要不然怎麽說人總是喜歡嚇自己呢,光是放張故弄玄虛的圖片,就能有一群人對著它開始浮想翩翩。
腦子裏仿佛經曆了一場驚悚片劇情,實際上它真的隻是一張靜態圖片而已。
不過,盡管有相當一部分的怪核作品發散出一股陰間氛圍,但實際上大家倒也不是為了嚇你。
與之相對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會對怪核產生害怕。
有相當一部分人在接觸到怪核時不會害怕,反倒會感受到懷舊,甚至感覺很爽。
他們對於古早電腦信息技術,有著模糊卻又難以忘懷的記憶。
怪核正是借助新舊交替的風格,複刻早期互聯網圖片的形式,似乎是懵懂的童年時代看過的高飽和宣傳圖,勾起人們的迴憶。
基於此種懷舊感,怪核演變出了夢核這一特殊的風格。
夢核相較於怪核,剔除了驚悚元素,強化了超現實感與夢幻感,讓圖片更像是隻有在夢中才會出現的場景。
好像每個人都有夢到過,卻又怎麽都想不起來。
正是如此,許多討論社區都會將閾限空間、怪核、夢核等風格放在一起討論。
原因自然是因為它們的表現形式相近,粉絲也高度重合。
相信玩過早期v社遊戲的讀者,多少會在遊戲中感受到一股在其他遊戲中感受不到的詭譎感。
以傳送門為例,在遊戲中,不怎麽幹淨的實驗室牆壁,怪異的機械語音引導,本以為有人卻完全遇不到活人的孤寂,都在無形中給玩家施加壓迫感。
明明沒有驚悚元素,可玩起來就是感覺怪怪的。
這一點同樣可以放在半條命裏。
這類擬真遊戲受早期技術力限製而造成的人工感,配合上空曠的場景、孤獨的單人體驗,讓v社的遊戲比起其他遊戲顯得格外詭譎。
這些遊戲與閾限空間給人帶來的詭譎感有異曲同工之妙:
曾經有人的痕跡、空曠的場景、陰暗的色調以及對於未知的恐懼。
遊戲特有的沉浸感與聲效,則能讓驚悚效果更勝一籌。
至於怪核風格或許更常見。
在那個技術尚不成熟的年代,不少電子遊戲都用著粗糙的建模,模糊且高飽和的畫麵展示遊戲內容,而這正好都是怪核想要效仿的核心特質。
在早期誕生的眾多實驗性質的遊戲中,不得不懷疑他們到底是怎麽做出的這些遊戲。
遊戲中充斥著大量毫無意義、匪夷所思的元素,大量意義不明的文字、高對比度的色調、模糊的場景與無數驚悚的事件,讓這些實驗性質的行為藝術遊戲與當下的怪核文化相互唿應。
讓人不禁感慨:
好怪哦,再看一眼。”
高光寫著寫著就寫的一點都不像短篇了,於是一氣之下把寫的東西全都刪了。
很好,又是浪費時間的一個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