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雞娃不如雞自己
重生做富婆:有錢又有閑 作者:八千少女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不是嗎?”張翠英在齊市的時候才上的掃盲班,現在差不多也就是個初小文憑。
幾十歲的人了才學會查字典,那東西是真的好用,以前也認識幾個字,但也就鄉下日常的幾個,參加掃盲班之後張翠英都能自己看書了。
以前好幾代人累積的經驗,口口相傳也不知道有沒有錯誤,很多書本上都能找到,沒有的經驗書上也有,她是真的感覺讀書好啊,早知道那些事情書上都有,她當初也不用吃那麽多苦。
田秀秀家裏條件好些,小時候上學上到了初中,然後家裏安排了工作,工作搖搖欲墜的時候搬家來了市了,然後她來聽林靜的建議做服裝生意。
服裝生意帶來的財富比她小時候做夢的時候想得還要多。
她覺得是林靜會讀書才有這樣的見識,有這見識才能洞察商機賺錢,才能過這麽好的日子。
現在的孩子明明有這麽好的條件可以專心的讀書了,卻很多人不珍惜。
就連她女兒也是,一有時間就想著出去玩,一說讀書就苦著臉。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讓她吃黃蓮呢。
真不知道這些孩子是怎麽想的。
怎麽想的?
讀書比種田苦,但讀書的本身想要學好還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唄。
別說讀書了,任何事情想要真的成才,哪怕有天賦加持,除非有運氣特別好,哪樣不用吃苦?
小孩子沒吃過父母的苦,就覺得自己吃的苦已經是最難受的苦了。
就好像後來流行的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啥的,人們關注的重點都在快樂、愛好上,教育就跟隱身了般,任何事情不能快樂的學會就是老師不能因材施教。
不過林靜對秦曉婉的“引導”倒是認同——都吃了這麽多苦了,不考大學就虧大了。
讀書帶點功利心反而沒有那麽苦了。
這時候讀書還沒有那麽卷,獨生子女的上學潮、成人的下崗潮,這些讓億萬家長對讀書改變命運狂熱的時代還有點間隔。
考大學的升學率雖然低,但早點卷能選擇的空間就能大很多。
林燕自己是沒法考大學了,但是希望兒子上啊,“我這輩子就這樣了,就希望健健將來能上大學,能找好工作。”
父母習慣的將自己沒有達成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林燕以前沒有考大學的夢想的,但看著妹妹考上大學,家裏如若改換門庭。
家裏弟弟妹妹也在為考大學而努力,自然而然的就希望兒子也能上大學。
林靜可不這麽覺得,“姐,你三十都不到,怎麽就能說自己這輩子就怎麽了樣了呢??”
比起在老家的時候林燕顯然已經自信多了。
但二十多年的人生裏她得到的信息都是——女人這輩子最大的事情就是嫁個好男人,跟他過一輩子。
如今她的男人沒了,她跟著弟弟和母親日子過得也比以前好多了,沒有男人她也可以靠自己養活母子二人。
隻是根深蒂固的觀念裏,她覺得自己選錯了婚姻這輩子也就這樣了,隻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了。
聽林靜的話她才驚覺,自己才二十六歲,在南都有的女的這個年紀還沒有結婚。
她看那些人居然還有點同情她們這麽大年紀了還沒有找婆家,以後可能就找不到婆家了。
但那些女孩子似乎都有自己的事情做,似乎並不著急。
“雞娃不如雞自己,姐,我覺得你要是想要林健成才,自己就要做好榜樣才對。”林靜理解林燕的想法,但不讚同。
男人靠不住,孩子未必就能成為依靠。
人啊,不管性別如何,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有能力。
至少在精神上不能把自己的一輩子寄托在別人的身上,孩子也不行!
林燕很驚訝,“我都有孩子了,還能做什麽?”
傳統的觀念裏,女人有了孩子,這輩子也就圍著孩子轉了。
她奶是這樣的,她媽是這樣的,她……似乎就該這樣的,不同的也僅僅是她隻有一個孩子。
但是兩個妹妹顯然不是這樣的。
她們自己讀書,她們談自己的將來。
她們談的將來並不是結婚。
大妹妹是有對象,將來大學畢業了說不定就會結婚,但她瞟了眼在客廳裏與龐向東說話的秦子川,心裏很清楚,哪怕是結婚,婚姻也不會是妹妹的全部。
“有孩子了怎麽就不能做什麽?”田秀秀指了指自己,“小嬸不就有孩子了嗎?小嬸不也出來做生意了嗎?”
以前在齊市的時候她做老板的時候還聘用過林燕一段時間呢。
林燕想說那是小叔還在,不像她一樣是寡婦,但是小叔和她做的不是一門生意。
小嬸自己做生意似乎沒什麽不合理的,林芳也隻比兒子大一點而已。
“大姐,等會你也跟我們一起去看看大學的校園吧。”林靜也沒有強行去糾正林燕的思想。
大姐從小就信奉的真理她曾經也是那樣信奉的,隻不過她多活了一輩子,有了更多的人生經曆才有了改變。
重生之前,在大姐這個年紀,她未必能比大姐做得更好。
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她去看,多看看,看看各色人生,多體驗,體驗不同生活。
去磨礪自己,去感受自己的力量真實的能夠支撐起自己的生活和精神。
至少這輩子她能給姐姐和妹妹這樣的機會和條件。
最後會怎麽樣,那都是各人的命了。
妹妹是大學生,林燕對妹妹就有一種說不出的信任。
人站在不同的位置,周圍人看她也就會不同。
就好像田秀秀以前在辦公室端茶倒水搞後勤,一張報紙就能翻一天。
那時候她周圍的人隻覺得她命好,能有這麽輕鬆的工作,做女人這輩子都能知足了。
但若說家裏有個什麽事情需要商量,可不會有人想到找她商量,反而是對她的事情各種指手畫腳,就比如她主動辭職到跟男人去市裏家裏是一致反對的。
從她做生意賺了錢之後,家裏人和以前的朋友們看她的眼神就變了。
幾十歲的人了才學會查字典,那東西是真的好用,以前也認識幾個字,但也就鄉下日常的幾個,參加掃盲班之後張翠英都能自己看書了。
以前好幾代人累積的經驗,口口相傳也不知道有沒有錯誤,很多書本上都能找到,沒有的經驗書上也有,她是真的感覺讀書好啊,早知道那些事情書上都有,她當初也不用吃那麽多苦。
田秀秀家裏條件好些,小時候上學上到了初中,然後家裏安排了工作,工作搖搖欲墜的時候搬家來了市了,然後她來聽林靜的建議做服裝生意。
服裝生意帶來的財富比她小時候做夢的時候想得還要多。
她覺得是林靜會讀書才有這樣的見識,有這見識才能洞察商機賺錢,才能過這麽好的日子。
現在的孩子明明有這麽好的條件可以專心的讀書了,卻很多人不珍惜。
就連她女兒也是,一有時間就想著出去玩,一說讀書就苦著臉。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讓她吃黃蓮呢。
真不知道這些孩子是怎麽想的。
怎麽想的?
讀書比種田苦,但讀書的本身想要學好還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唄。
別說讀書了,任何事情想要真的成才,哪怕有天賦加持,除非有運氣特別好,哪樣不用吃苦?
小孩子沒吃過父母的苦,就覺得自己吃的苦已經是最難受的苦了。
就好像後來流行的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啥的,人們關注的重點都在快樂、愛好上,教育就跟隱身了般,任何事情不能快樂的學會就是老師不能因材施教。
不過林靜對秦曉婉的“引導”倒是認同——都吃了這麽多苦了,不考大學就虧大了。
讀書帶點功利心反而沒有那麽苦了。
這時候讀書還沒有那麽卷,獨生子女的上學潮、成人的下崗潮,這些讓億萬家長對讀書改變命運狂熱的時代還有點間隔。
考大學的升學率雖然低,但早點卷能選擇的空間就能大很多。
林燕自己是沒法考大學了,但是希望兒子上啊,“我這輩子就這樣了,就希望健健將來能上大學,能找好工作。”
父母習慣的將自己沒有達成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林燕以前沒有考大學的夢想的,但看著妹妹考上大學,家裏如若改換門庭。
家裏弟弟妹妹也在為考大學而努力,自然而然的就希望兒子也能上大學。
林靜可不這麽覺得,“姐,你三十都不到,怎麽就能說自己這輩子就怎麽了樣了呢??”
比起在老家的時候林燕顯然已經自信多了。
但二十多年的人生裏她得到的信息都是——女人這輩子最大的事情就是嫁個好男人,跟他過一輩子。
如今她的男人沒了,她跟著弟弟和母親日子過得也比以前好多了,沒有男人她也可以靠自己養活母子二人。
隻是根深蒂固的觀念裏,她覺得自己選錯了婚姻這輩子也就這樣了,隻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了。
聽林靜的話她才驚覺,自己才二十六歲,在南都有的女的這個年紀還沒有結婚。
她看那些人居然還有點同情她們這麽大年紀了還沒有找婆家,以後可能就找不到婆家了。
但那些女孩子似乎都有自己的事情做,似乎並不著急。
“雞娃不如雞自己,姐,我覺得你要是想要林健成才,自己就要做好榜樣才對。”林靜理解林燕的想法,但不讚同。
男人靠不住,孩子未必就能成為依靠。
人啊,不管性別如何,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有能力。
至少在精神上不能把自己的一輩子寄托在別人的身上,孩子也不行!
林燕很驚訝,“我都有孩子了,還能做什麽?”
傳統的觀念裏,女人有了孩子,這輩子也就圍著孩子轉了。
她奶是這樣的,她媽是這樣的,她……似乎就該這樣的,不同的也僅僅是她隻有一個孩子。
但是兩個妹妹顯然不是這樣的。
她們自己讀書,她們談自己的將來。
她們談的將來並不是結婚。
大妹妹是有對象,將來大學畢業了說不定就會結婚,但她瞟了眼在客廳裏與龐向東說話的秦子川,心裏很清楚,哪怕是結婚,婚姻也不會是妹妹的全部。
“有孩子了怎麽就不能做什麽?”田秀秀指了指自己,“小嬸不就有孩子了嗎?小嬸不也出來做生意了嗎?”
以前在齊市的時候她做老板的時候還聘用過林燕一段時間呢。
林燕想說那是小叔還在,不像她一樣是寡婦,但是小叔和她做的不是一門生意。
小嬸自己做生意似乎沒什麽不合理的,林芳也隻比兒子大一點而已。
“大姐,等會你也跟我們一起去看看大學的校園吧。”林靜也沒有強行去糾正林燕的思想。
大姐從小就信奉的真理她曾經也是那樣信奉的,隻不過她多活了一輩子,有了更多的人生經曆才有了改變。
重生之前,在大姐這個年紀,她未必能比大姐做得更好。
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她去看,多看看,看看各色人生,多體驗,體驗不同生活。
去磨礪自己,去感受自己的力量真實的能夠支撐起自己的生活和精神。
至少這輩子她能給姐姐和妹妹這樣的機會和條件。
最後會怎麽樣,那都是各人的命了。
妹妹是大學生,林燕對妹妹就有一種說不出的信任。
人站在不同的位置,周圍人看她也就會不同。
就好像田秀秀以前在辦公室端茶倒水搞後勤,一張報紙就能翻一天。
那時候她周圍的人隻覺得她命好,能有這麽輕鬆的工作,做女人這輩子都能知足了。
但若說家裏有個什麽事情需要商量,可不會有人想到找她商量,反而是對她的事情各種指手畫腳,就比如她主動辭職到跟男人去市裏家裏是一致反對的。
從她做生意賺了錢之後,家裏人和以前的朋友們看她的眼神就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