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07年的秋天,周桓王糾集了陳國、蔡國、衛國的軍隊,討伐鄭國,理由是鄭莊公不朝見天子。鄭莊公毫不示弱,奮起抵抗。
先看看雙方的兵力——
前麵提到過,西周早期周天子擁有兩支常備大軍,西六師和東八師,一共是十四個師。諸侯,齊國這種代天子監管其他諸侯的侯伯擁有二個師,其他諸侯擁有一個師。那時軍隊最大的建製就是師,師以下設有旅、卒、兩、伍等建製,一個師3000多人。後來,最大的建製變成了軍,一般認為那是周厲王改革軍製之後的事,大約那時已確立了這樣的建製:一伍由5名戰士組成,他們都是戰車後麵的步兵;5伍為一兩,一兩由1輛戰車(所以稱為“兩”,跟“輛”通假)包括車上的兩到3名甲士,再加戰車下的25名步兵組成;4兩為一卒,一卒由4輛戰車、8到12名甲士,外加100名隨車步兵組成;5卒為一旅,一旅由20輛戰車、40到60名甲士和500步兵組成;5旅為一師,一師由100輛戰車、200至300名甲士和2500名步兵組成;5師為一軍,一個軍由500輛戰車、1000到1500名甲士和名步兵組成。
周厲王改革軍製之後,天子擁有六個軍,諸侯大國三個軍,次國二個軍,小國一個軍。天子的軍隊總是數倍於諸侯國,這樣,一旦有諸侯不聽話,就能以碾壓的態勢進行討伐。
不過,周厲王那時要維持六個軍的軍力,都弄得國人要暴動了,周厲王之後的周宣王、周幽王時期,雖然名義上有六個軍,其實已是嚴重的編製不滿員了。現在的周天子,以他那窮到連喪事都辦不轉的財政狀況,頂多也就能跟魯國那樣維持一個軍吧?說不定還是不滿員的!
周桓王的對手鄭國,是伯爵級小國,按規定隻能擁有一個軍,但現在這時代,誰還會事事都按規定?鄭國肯定不止一個軍!有人說此時鄭國已有三個軍,這似乎也不大可能。七十年以後,北方大國晉國在晉文公手裏也才擴充到三個軍,現在的鄭國比晉文公那時的晉國小多了,顯然維持不了這麽多軍隊,鄭國的正規軍可能也就是一個軍,但製邑等地還有一些地方部隊,人數不詳,可能不滿一個軍。所以,周王室加上衛、陳、蔡三個雖然不強卻國土都不比鄭國小的國家,其總兵力肯定是超過了鄭國。
周天子方麵的軍隊排列成左、中、右三個方陣,周桓王親自統帥中軍方陣據中,這也是全軍的精銳主力,是周天子的直屬軍隊;右側方陣是他最器重最信任的忠臣虢公林父(虢公忌父的繼任者)統帥的右軍,主要是衛國、蔡國的軍隊;左側方陣是周公黑肩統帥的左軍,主要是陳國軍隊。中軍在前,左軍和右軍略微靠後,以掩護和配合中軍,整個陣型成“品”字形,這是商周以來最傳統最常用的經典陣形。
真所謂虎父無犬子,鄭莊公的兩個兒子公子忽和公子突都是不折不扣的將才,上次鄭莊公聽了公子突的建議,把很難對付的北戎都打得潰不成軍,這次公子突又提出建議:同樣把全軍布成左、中、右三個方陣,左側方陣抵禦以衛、蔡軍隊為主的周之右軍;右側方陣抵禦以陳軍為主的周之左軍。他認為,陳軍曾經被鄭軍痛扁過,膽氣不壯,而且陳桓公剛死,國內有點亂,陳國人沒有鬥誌,所以先拿它開刀,隻要把他們的陣勢衝亂,他們必定逃竄。周王的中軍看見陳軍潰逃,陣容必亂。這樣,蔡國和衛國的軍隊也就支撐不住,必然也會逃跑。我們就集中兵力,專攻周王的軍隊,這樣就可以搞定這次戰事了!
鄭莊公接受了公子突的建議,把全軍分布成三個方陣,但跟周天子的軍陣不同,鄭軍的三個方陣是中軍方陣縮在後麵,左右兩個方陣在前麵,呈倒“品”字形。這種軍陣就象是張開的網,要把河裏的魚一網打盡似的,所以被稱為“魚麗之陣”。“麗”是通假詞,通“罹”,魚麗就是魚罹,罹字又跟羅字相通,魚麗之陣,就是像捕魚的羅網一般的陣型。
公子突統率左矩(左翼方陣),公子忽統率右矩(右翼方陣),大夫原繁、高渠彌指揮中軍跟隨鄭莊公。在這三個大方陣之中,又分成若幹小方陣,按魚鱗狀排列,每個小方陣都是由25輛戰車組成一偏,衝鋒在前,每輛戰車後麵跟隨五伍(25名)步兵,圍隨著戰車,以堵塞戰車之間和方陣之間的縫隙。這個陣型的特點是,更加突出了步兵的作用,更具有進攻性。
雙方軍隊在在繻葛(今河南長葛北)遭遇,鄭莊公的兩個虎子所統率的鄭軍兩翼率先發起衝鋒,蔡、衛、陳三國的軍隊一觸即潰,逃得比兔子還快。——他們才不願意給周天子當炮灰呢!
周王的將士看到三國軍隊逃得這麽快,頓時就亂了陣腳。這時鄭莊公把兵力集中起來,直撲周王軍隊,周王軍隊大敗。
祝聃看見了前方敗軍之中的周桓王,毫不客氣就一箭射了過去,正中周桓王肩膀。於是,這一箭被載入了史策,史稱“射王中肩”。
周桓王雖然受了傷,倒還能彈壓住後隊不使潰逃。祝聃見了,要追上去補刀,鄭莊公連忙阻止:“君子不欺人太甚,我豈敢侵淩天子!我們隻求能自保,國家不被人滅掉,就算很幸運啦!”
鄭莊公手心裏也捏著一把汗啊,按照周王朝的製度,天子要殺臣子,臣子就應該把脖子洗洗幹淨,跪在那兒等著天子派人來砍。帶著軍隊抵抗,已屬大逆不道。把天子射傷,更是彌天大罪。這是周王朝建立三百年來開天辟地頭一迴的嚴重事件,假如周天子號召天下勤王,萬一有那麽幾個心懷叵測的諸侯響應,後果不堪設想!
當天夜裏,鄭莊公派祭仲帶著禮物去慰勞了周桓王和虢公、周公等人。
還好,天子情緒很穩定,隻想安靜養傷,不想再生事了。虢公和周公今天剛領教了鄭國人的鐵拳,態度也很和藹。至於諸侯,有能力扛起尊王大旗的大國不希望周天子真的坐大,再騎到自己頭上來,現在這種天子管不了諸侯,不知趣的話還能被諸侯扇一巴掌的局麵,他們很享受!而希望天子來維持秩序的,都是些弱小的受氣包諸侯,自己尚且朝不保夕,還有什麽能耐保王?
再說了,這周天子做點事也實在上不得台盤,拿蘇家的地換鄭國的地,簡直下作得如同市井流氓一般,保了他,萬一哪天他也給我來這麽一出呢!而且,平王桓王兩代天子都跟虢國燒了狗屎香似的,信任得無以複加,幽王時期虢國人幹了些什麽?攜王又是誰扶植起來的?這些都忘記了,反而認定他們是忠臣,真的是忠臣嗎?
兩千多年後,一支考古隊發掘了虢國一位太子的墓,發現其陪葬的銅鼎竟然多達七隻!
按照周王朝的禮製,天子陪葬九隻鼎,諸侯陪葬七隻鼎,而諸侯的太子,應比諸侯低一等,陪葬五隻鼎。現在虢太子是七鼎,那麽虢公肯定就是九鼎,也就是說,是按天子大牢的規格來搞的,可見他們內心裏哪裏有天子?!他們隻是實力和能力都夠不上,要夠得上,說不定比鄭莊公跋扈得多!虢國太子下葬,場麵小不了,這種事諸侯們不可能一無所知。
總之,諸侯們因為種種原因不敬重周桓王,他肩膀上吃了一箭也沒有一個諸侯站出來同情他,譴責鄭國,天下安靜得出奇!
繻葛一戰,周桓王固然撕下了鄭莊公的忠臣麵具,但王室的威望也撲街了,此後,來朝見、朝貢的諸侯更加稀少。
不過,鄭莊公的事業也要收場了。
鄭莊公這個人,很厲害,這是毛澤東對他的評價。憑他的雄才大略,至少也可以像齊桓晉文那樣稱霸天下。可惜,他的舞台實在太小了。鄭國北麵是晉、衛,西麵是周天子的王畿,東麵是宋國,南麵是楚國、蔡國,東南是陳國。雖然陳蔡實力遠不如鄭,但人家都是老資格的侯爵級國家,都有著千絲萬縷的社會關係,鄭國打敗他們可以,欺負他們也可以,想要吞並他們,絕對辦不到!所以,鄭莊公再怎麽折騰,也隻有這一畝三分地,無法再進一步擴大地盤,也就無法再增加人口,也就無法再擴大軍力。在這麽逼仄的環境裏,他依然能螺鰤殼裏做道場,硬是開創出一個“小霸”的局麵來,實在太難能可貴了!齊桓晉文固然了不起,處在他的境地,卻未必能比他做得更漂亮。
後來有大出息的那幾個諸侯國秦、晉、楚、齊,哪一個不是處於周王國的邊緣地區?背後有足夠的空間供他們發育成長,而他們所處的環境也都比較惡劣,身邊、身後都是剽悍好戰的戎狄蠻夷,他們為了生存,必須不斷地跟那些戎狄蠻夷戰鬥,所以一個個都練得非常強悍。而那些處於中原安逸地帶的諸侯國,如魯、衛、宋等等,都是溫室裏的花朵,沒能有什麽出息。這麽看來,當初鄭桓公費盡心機把鄭國遷到中原來,究竟是有遠見還是目光短淺還真不好說!鄭國如果留在陝西不走的話,有可能被戎人吃得骨頭渣子都不剩,也有可能在那天廣地闊的世界裏開創出一番大業來,以鄭莊公和公子忽、公子突父子三人的威猛勁,後一種可能性似乎更大些。
公元前701年,五十七歲的鄭莊公撒手而去,太子姬忽繼位,就是鄭昭公,很快,鄭國陷入動亂,國力也隨之衰落了。
先看看雙方的兵力——
前麵提到過,西周早期周天子擁有兩支常備大軍,西六師和東八師,一共是十四個師。諸侯,齊國這種代天子監管其他諸侯的侯伯擁有二個師,其他諸侯擁有一個師。那時軍隊最大的建製就是師,師以下設有旅、卒、兩、伍等建製,一個師3000多人。後來,最大的建製變成了軍,一般認為那是周厲王改革軍製之後的事,大約那時已確立了這樣的建製:一伍由5名戰士組成,他們都是戰車後麵的步兵;5伍為一兩,一兩由1輛戰車(所以稱為“兩”,跟“輛”通假)包括車上的兩到3名甲士,再加戰車下的25名步兵組成;4兩為一卒,一卒由4輛戰車、8到12名甲士,外加100名隨車步兵組成;5卒為一旅,一旅由20輛戰車、40到60名甲士和500步兵組成;5旅為一師,一師由100輛戰車、200至300名甲士和2500名步兵組成;5師為一軍,一個軍由500輛戰車、1000到1500名甲士和名步兵組成。
周厲王改革軍製之後,天子擁有六個軍,諸侯大國三個軍,次國二個軍,小國一個軍。天子的軍隊總是數倍於諸侯國,這樣,一旦有諸侯不聽話,就能以碾壓的態勢進行討伐。
不過,周厲王那時要維持六個軍的軍力,都弄得國人要暴動了,周厲王之後的周宣王、周幽王時期,雖然名義上有六個軍,其實已是嚴重的編製不滿員了。現在的周天子,以他那窮到連喪事都辦不轉的財政狀況,頂多也就能跟魯國那樣維持一個軍吧?說不定還是不滿員的!
周桓王的對手鄭國,是伯爵級小國,按規定隻能擁有一個軍,但現在這時代,誰還會事事都按規定?鄭國肯定不止一個軍!有人說此時鄭國已有三個軍,這似乎也不大可能。七十年以後,北方大國晉國在晉文公手裏也才擴充到三個軍,現在的鄭國比晉文公那時的晉國小多了,顯然維持不了這麽多軍隊,鄭國的正規軍可能也就是一個軍,但製邑等地還有一些地方部隊,人數不詳,可能不滿一個軍。所以,周王室加上衛、陳、蔡三個雖然不強卻國土都不比鄭國小的國家,其總兵力肯定是超過了鄭國。
周天子方麵的軍隊排列成左、中、右三個方陣,周桓王親自統帥中軍方陣據中,這也是全軍的精銳主力,是周天子的直屬軍隊;右側方陣是他最器重最信任的忠臣虢公林父(虢公忌父的繼任者)統帥的右軍,主要是衛國、蔡國的軍隊;左側方陣是周公黑肩統帥的左軍,主要是陳國軍隊。中軍在前,左軍和右軍略微靠後,以掩護和配合中軍,整個陣型成“品”字形,這是商周以來最傳統最常用的經典陣形。
真所謂虎父無犬子,鄭莊公的兩個兒子公子忽和公子突都是不折不扣的將才,上次鄭莊公聽了公子突的建議,把很難對付的北戎都打得潰不成軍,這次公子突又提出建議:同樣把全軍布成左、中、右三個方陣,左側方陣抵禦以衛、蔡軍隊為主的周之右軍;右側方陣抵禦以陳軍為主的周之左軍。他認為,陳軍曾經被鄭軍痛扁過,膽氣不壯,而且陳桓公剛死,國內有點亂,陳國人沒有鬥誌,所以先拿它開刀,隻要把他們的陣勢衝亂,他們必定逃竄。周王的中軍看見陳軍潰逃,陣容必亂。這樣,蔡國和衛國的軍隊也就支撐不住,必然也會逃跑。我們就集中兵力,專攻周王的軍隊,這樣就可以搞定這次戰事了!
鄭莊公接受了公子突的建議,把全軍分布成三個方陣,但跟周天子的軍陣不同,鄭軍的三個方陣是中軍方陣縮在後麵,左右兩個方陣在前麵,呈倒“品”字形。這種軍陣就象是張開的網,要把河裏的魚一網打盡似的,所以被稱為“魚麗之陣”。“麗”是通假詞,通“罹”,魚麗就是魚罹,罹字又跟羅字相通,魚麗之陣,就是像捕魚的羅網一般的陣型。
公子突統率左矩(左翼方陣),公子忽統率右矩(右翼方陣),大夫原繁、高渠彌指揮中軍跟隨鄭莊公。在這三個大方陣之中,又分成若幹小方陣,按魚鱗狀排列,每個小方陣都是由25輛戰車組成一偏,衝鋒在前,每輛戰車後麵跟隨五伍(25名)步兵,圍隨著戰車,以堵塞戰車之間和方陣之間的縫隙。這個陣型的特點是,更加突出了步兵的作用,更具有進攻性。
雙方軍隊在在繻葛(今河南長葛北)遭遇,鄭莊公的兩個虎子所統率的鄭軍兩翼率先發起衝鋒,蔡、衛、陳三國的軍隊一觸即潰,逃得比兔子還快。——他們才不願意給周天子當炮灰呢!
周王的將士看到三國軍隊逃得這麽快,頓時就亂了陣腳。這時鄭莊公把兵力集中起來,直撲周王軍隊,周王軍隊大敗。
祝聃看見了前方敗軍之中的周桓王,毫不客氣就一箭射了過去,正中周桓王肩膀。於是,這一箭被載入了史策,史稱“射王中肩”。
周桓王雖然受了傷,倒還能彈壓住後隊不使潰逃。祝聃見了,要追上去補刀,鄭莊公連忙阻止:“君子不欺人太甚,我豈敢侵淩天子!我們隻求能自保,國家不被人滅掉,就算很幸運啦!”
鄭莊公手心裏也捏著一把汗啊,按照周王朝的製度,天子要殺臣子,臣子就應該把脖子洗洗幹淨,跪在那兒等著天子派人來砍。帶著軍隊抵抗,已屬大逆不道。把天子射傷,更是彌天大罪。這是周王朝建立三百年來開天辟地頭一迴的嚴重事件,假如周天子號召天下勤王,萬一有那麽幾個心懷叵測的諸侯響應,後果不堪設想!
當天夜裏,鄭莊公派祭仲帶著禮物去慰勞了周桓王和虢公、周公等人。
還好,天子情緒很穩定,隻想安靜養傷,不想再生事了。虢公和周公今天剛領教了鄭國人的鐵拳,態度也很和藹。至於諸侯,有能力扛起尊王大旗的大國不希望周天子真的坐大,再騎到自己頭上來,現在這種天子管不了諸侯,不知趣的話還能被諸侯扇一巴掌的局麵,他們很享受!而希望天子來維持秩序的,都是些弱小的受氣包諸侯,自己尚且朝不保夕,還有什麽能耐保王?
再說了,這周天子做點事也實在上不得台盤,拿蘇家的地換鄭國的地,簡直下作得如同市井流氓一般,保了他,萬一哪天他也給我來這麽一出呢!而且,平王桓王兩代天子都跟虢國燒了狗屎香似的,信任得無以複加,幽王時期虢國人幹了些什麽?攜王又是誰扶植起來的?這些都忘記了,反而認定他們是忠臣,真的是忠臣嗎?
兩千多年後,一支考古隊發掘了虢國一位太子的墓,發現其陪葬的銅鼎竟然多達七隻!
按照周王朝的禮製,天子陪葬九隻鼎,諸侯陪葬七隻鼎,而諸侯的太子,應比諸侯低一等,陪葬五隻鼎。現在虢太子是七鼎,那麽虢公肯定就是九鼎,也就是說,是按天子大牢的規格來搞的,可見他們內心裏哪裏有天子?!他們隻是實力和能力都夠不上,要夠得上,說不定比鄭莊公跋扈得多!虢國太子下葬,場麵小不了,這種事諸侯們不可能一無所知。
總之,諸侯們因為種種原因不敬重周桓王,他肩膀上吃了一箭也沒有一個諸侯站出來同情他,譴責鄭國,天下安靜得出奇!
繻葛一戰,周桓王固然撕下了鄭莊公的忠臣麵具,但王室的威望也撲街了,此後,來朝見、朝貢的諸侯更加稀少。
不過,鄭莊公的事業也要收場了。
鄭莊公這個人,很厲害,這是毛澤東對他的評價。憑他的雄才大略,至少也可以像齊桓晉文那樣稱霸天下。可惜,他的舞台實在太小了。鄭國北麵是晉、衛,西麵是周天子的王畿,東麵是宋國,南麵是楚國、蔡國,東南是陳國。雖然陳蔡實力遠不如鄭,但人家都是老資格的侯爵級國家,都有著千絲萬縷的社會關係,鄭國打敗他們可以,欺負他們也可以,想要吞並他們,絕對辦不到!所以,鄭莊公再怎麽折騰,也隻有這一畝三分地,無法再進一步擴大地盤,也就無法再增加人口,也就無法再擴大軍力。在這麽逼仄的環境裏,他依然能螺鰤殼裏做道場,硬是開創出一個“小霸”的局麵來,實在太難能可貴了!齊桓晉文固然了不起,處在他的境地,卻未必能比他做得更漂亮。
後來有大出息的那幾個諸侯國秦、晉、楚、齊,哪一個不是處於周王國的邊緣地區?背後有足夠的空間供他們發育成長,而他們所處的環境也都比較惡劣,身邊、身後都是剽悍好戰的戎狄蠻夷,他們為了生存,必須不斷地跟那些戎狄蠻夷戰鬥,所以一個個都練得非常強悍。而那些處於中原安逸地帶的諸侯國,如魯、衛、宋等等,都是溫室裏的花朵,沒能有什麽出息。這麽看來,當初鄭桓公費盡心機把鄭國遷到中原來,究竟是有遠見還是目光短淺還真不好說!鄭國如果留在陝西不走的話,有可能被戎人吃得骨頭渣子都不剩,也有可能在那天廣地闊的世界裏開創出一番大業來,以鄭莊公和公子忽、公子突父子三人的威猛勁,後一種可能性似乎更大些。
公元前701年,五十七歲的鄭莊公撒手而去,太子姬忽繼位,就是鄭昭公,很快,鄭國陷入動亂,國力也隨之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