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三年(569年)四月初七。


    倭國,大倭,倭王宮。


    蘇我稻目現年六十四歲,已在倭國大臣這個位置上,待了三十三年。


    今日與他對麵而坐的,是娶了他兩個女兒,為他添了十九個孫輩的“治天下大王”,倭王誌木(シキ)。


    倭王誌木現年六十一歲,今年已是他統治倭國的第三十個年頭。


    攝津援軍在葛城的敗訊,令他本已衰老的麵龐上更添了幾許灰敗。


    把玩著掌中一朵已然凋零的櫻花,良久,他才緩聲道。


    “大臣,吾等若是此時降陳,國家能得保全否?”


    蘇我稻目隻是一歎,道。


    “今時若降,國家雖亡,我等尚可以保全富貴,以待後日東山再起。”


    “今時若逃,則恐將國滅身亡,死無葬身之地也。”


    “願大王慎思之。”


    倭王將一瓣櫻花於指尖碾碎,又道。


    “方才大臣所言曲直之論,吾聽之甚覺精妙,大臣可否為吾再詳而說之?”


    蘇我稻目的祖先是高麗渡來人,其人,頗知中原典故。


    隻聽他道。


    “願為大王說之。”


    “夏人常言,剛直則折,委曲則全,又言以柔克剛。”


    “以臣觀之,此智言也。”


    “先王嚐命臣修道路以溝通兩地。”


    “夫道路者,以平直為上,曲折為下。”


    “然兩地之間,有山丘相隔,若欲其路平直,則非有千萬人勞役而不能成其事。”


    “而若僅求通達二地,縱其曲折,則用數十人足以成事。”


    “此委曲求全之理也,亦為今日救國之良方。”


    那朵幹枯凋敗的櫻花已從倭王的指間消逝了蹤影,他言道。


    “陳人之威不可抗,吾等當躬身下作,以全有用之身,然否?”


    蘇我稻目道。


    “然。”


    倭王又道。


    “陳人之大敵乃齊國,來日南北既戰,則陳人駐我倭土之兵必歸江南,則吾等可以趁虛舉義,光複境土,然否?”


    蘇我稻目往盞中添了些近日得自平州的茶葉,又添了些熱水,才道。


    “然也。”


    倭王再道。


    “大臣與吾,有翁婿之義,君臣之倫,今日假降陳人,是為行委曲救國之策,大臣與蘇我氏必不負吾,然否?”


    蘇我稻目目光一斂,飲了口那工藝出自江南的清茶,才終於道。


    “臣若在世,則大王永為蘇我氏之君。”


    “臣聞西土春秋之時,有越王勾踐被圍於山,委曲而投吳王階下為臣,後,其受大臣範蠡之助,臥薪嚐膽,終於複國滅吳。”


    “臣雖老邁,亦能為大王之範蠡也。”


    倭王似乎從蘇我稻目的言語之中,重新找迴了幾分自己那“治天下大王”的信心。


    他卻全然沒有注意到,今日嶽丈所食所飲,已盡是敵國所供之物。


    他於是振作道。


    “大臣能為範蠡,吾亦能為勾踐。”


    蘇我稻目飲著杯中的異國茶飲,心思已全然不在倭王身上。


    他的確有先與陳人委曲求全,再伺機而動東山再起的打算。


    但他並不想和倭王分享權力。


    陳人既然東來,他自可以用陳人之力,剪除掉倭土之中那些實力強大的對手。


    他不相信陳人能夠戰勝齊人,就像他不相信倭人能夠戰勝陳人一樣。


    以南北實力的差距,在未來,陳人勢必會在與齊人的交鋒中落於下風。


    屆時,便是他蘇我氏的機會所在。


    踢開倭王族,讓蘇我氏自己來做這倭國之主,難道不好麽?


    心中如此思慮,蘇我稻目口中卻道。


    “大王且寬心。”


    “西國與倭土隔絕大海,中土之人必不能長治我等。”


    “若老夫不幸早亡,亦將囑小兒馬子助大王複國也。”


    “今日我等隻需倍加恭順,則陳人必留我等於倭土,以安諸國首領之心。”


    “臣無能,請大王權且受此委曲。”


    言到最後,蘇我稻目眼中竟也是擠出了幾滴老淚,盡顯其忠貞為國之狀。


    倭王見狀亦是感動道。


    “大臣不必咎己,國弱不能勝陳,故行委曲之策,此天數也。”


    “吾今日必不自矜身份,將取辱於一時而全國家也。”


    ————


    光大三年四月初七。


    陳將蕭摩訶擊倭軍於葛城,遣其副馮慎將騎兵二百先東行,觀倭王宮形勢。


    馮慎見王宮守備虛弱,引馬近城而射城中。


    時倭王受大臣蘇我稻目諫,欲歸降,聞外有喧嘩之聲,以為陳人大軍至,竟出降。


    馮慎於是令城中衛士五百盡解兵甲,並遣使者報捷於後軍。


    倭王欲諂媚陳人,先為馮慎牽馬,又欲發宮中女子與陳兵為配,馮慎不恥之,令倭王與宮人避居內廷,陳兵居外為監視。


    馮慎麾下士卒,以倭王無威無狀,皆輕之,常以之為笑,倭王不以為恥,竟從之而笑,諸軍由是皆輕倭人。


    蕭摩訶引軍東向,見倭王竟已受擒,深憾之,旋令其與大臣發信令各處歸附。


    四月初八。


    蕭摩訶擊物部氏,虜物部家宅及部曲數百。


    時侯安都已至倭王宮,以物部尾輿不尊王化,抗禦天兵,夷其三族,並劃其領地與蘇我家。


    複以蘇我稻目有功,令其領陳國和寧宣尉使之職,攝行倭王事,以為諸軍籌運糧草。


    至於倭王,侯安都則置於內府不問,意以離間其君臣。


    其日,聞知倭王受擒,攝津秦王氏、東漢氏二家聚兵二千舉義響應,陷攝津國難波城。


    秦王氏,自雲秦始皇帝之後,新莽時東渡,東漢氏,自雲東漢靈帝之後,西晉武帝時東渡,皆夏人也,能用中國語。


    四月初九。


    攝津倭軍降。


    四月十一。


    將軍任忠與物部尾輿於阿岐大戰數日,死傷千餘人,物部麾下亦損傷三千餘眾。


    倭人以陳兵銳,皆不欲戰。


    其日,蘇我稻目信使入其軍。


    其夜,蘇我氏親近劫蘇我馬子出,並發使聲言,陳人東來,是助倭人誅奸賊物部氏。


    總倭兵首領不知其情,多遣人東行為探查,並投蘇我馬子麾下。


    以前時攻戰傷亡重,倭兵附物部尾輿者,眾不及七千。


    四月十二。


    倭王使至蘇我馬子軍中,言此番征戰實為借陳人之兵誅物部亂臣,群議嘩然。


    物部尾輿亦得訊,聞知家宅淪喪,親故皆死,肝膽俱裂,即引兵擊蘇我馬子,欲殺其人而奪其軍,以為家人報仇。


    任忠見物部尾輿擊蘇我馬子,知大事已成,遂引兵夾擊物部,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物部尾輿沒於陣。


    四月十三。


    物部既誅,蘇我馬子引倭軍餘眾二萬餘人,歸任忠麾下,請受指揮。


    任忠欲立威倭土,又慮糧草不濟,散其大眾,獨留精壯六千人在左右,以壯聲威。


    四月二十四。


    任忠軍沿海行軍至攝津,與侯安都會師於難波城,倭人大小首領百餘人來附。


    侯安都遷倭王及倭國王都於難波,並遣使往建康報捷。


    倭土自是初平。


    四月二十七。


    月初,北周涼州總管楊堅以絲帛萬匹借突厥二千騎,並自將涼州騎卒千人與突厥騎卒西涉流沙,擊吐穀渾。


    是日,北周兵至於吐穀渾鄯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陳帝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擅長裝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擅長裝死並收藏南陳帝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