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三年(569年)。
正月初八。
建康,中書省。
自平州歸京的(正七品)掃虜將軍馮慎,在中央官署休沐結束後的第一時間,便得到了皇帝的召見。
與皇帝一同來見他的,還有已在都中賦閑良久的司空、三等桂陽公侯安都。
今日的陳伯宗,麵上頗有些春風得意的神采。
趁著新年元日的七日休沐,他與沈婺華終於邁出了那最後一步。
自然,那青春男女,濃情蜜意之後,蜜裏調油的日夜操勞,於此處是不可多言的。
不過,隻要望見陳伯宗眼角那一縷縈繞不散的春風,便已能窺知此數日中,二人已經曆了怎樣激烈的一番纏綿了。
如此說來,任忠的奏報來得亦正是時候,當那頁文書恰巧在某人的賢者時間被遞上案頭之時,倭國未來的悲慘命運便已然注定了。
屋舍之內。
陳伯宗飲了口青瓷盞中新泡的枸杞茶,迴味著其中的清甜,將馮慎喚到案前,道。
“朕有意用侯司空為主帥,征倭國。”
“朕知馮卿久在任將軍麾下,頗知倭國情形,請為我二人大略說之。”
原本老神在在的侯安都,聞得陳伯宗此語,頓時連唿吸都急促了起來。
他已被朝廷閑置了五年之久,實在沒能想到,此生還能有再次出山的一日。
另一邊的馮慎則在心中對天子不用任忠為帥有些微詞。
畢竟,現今平州有能力反叛的夷人已被剿了十之八九,很快,遼東便要無仗可打了。
而此時朝廷從中央空降大員擔任征倭主帥,卻不知自己能否繼續得到重用,再建功勳。
他句容馮九,家世雖隻尋常鄉民,卻也想封侯啊。
心有他慮,卻也不礙馮慎於皇帝與未來的主帥麵前努力表現。
隻見他將一幅繪有平、樂二州及倭國形勢的輿圖在案上鋪開,繼而從容道。
“陛下、侯公,自任將軍前歲來任平州,便與徐刺史多遣船隻、畫工、間諜東向,探知倭國地理山川。”
“今此圖已稍具倭國地理形貌,慎將以此略言倭國情形。”
馮慎手指平樂二州東麵,後世日本四島的區域,道。
“平州以東,有四大島。”
“南麵三島在倭國有名,喚做築紫洲(今九州島)、淡洲(今四國島)、大倭豐秋津洲(今本州島)。”
“更有一大島在大倭洲東北,倭人不知,為我東航之船工探得。倭人常唿大倭洲東北之蠻夷為蝦夷,臣等以故名其為蝦夷島。”
“而今日倭國之形勢,略如代殷之前周。”
“其王都左右有王畿之土,倭王常置屯倉之官以稅其百姓。”
“而王畿之外,倭人則稱之為國,全倭之境,大略有國六、七十數。”
“其一國之大小,略如江南之一小郡,其一國之首領,恭順倭王者,稱為某國造,僅為臣屬者,稱為某國直、某國臣、某國君。”
“其名稱直者最親,稱君者最疏,略如春秋之內外諸侯。”
“而倭人一國之下,往往又有數縣之轄,其官長稱為縣主,其縣之境略如江南之一小縣。”
“故大略可以我之郡縣,對觀倭人之國縣。”
陳伯宗有些驚訝,按馮慎所言,倭國舉國大略將有二三百縣,便是其縣小民少,人口恐怕亦在百萬以上。
他於是問道。
“馮卿可知,倭王親近之國,數有幾何?民有幾何?”
馮慎以指作筆在倭國三島之間的內海兩岸略為勾畫,道。
“倭王親近之國大略以其王畿倭國(今奈良)為心四麵延展。”
“其境南、北皆至海,東則至尾張、伊豆國,西則至沿島間夾海兩岸,至於築紫、末羅國。”
陳伯宗的目光隨著馮慎的手指在圖上流轉,大略明了了倭國的核心領地即是後世日本名古屋以西,福岡以東,並主要沿瀨戶內海近海分布的一塊長條狀區域。
他見輿圖之上,後世東京所在關東平原上所書名號雖多,卻並非倭王直轄,便疑惑問道。
“甲斐以東,其不受倭王所製乎?”
馮慎道。
“甲斐以東,惟上毛野國之君與倭王稍親厚,其地二十餘國之首領不過假貢奉倭王之名,自相牽製而已。”
馮慎憂心皇帝會誤以為倭國強大,以致罷兵,便又進言解釋道。
“請告聖聽,倭王雖號其麾下有國六十,而其能製之國,不過二十,其治下之民不過四十餘萬。”
“且倭人久不習兵,其兵杖甲械皆極劣,我甲士一人足可當其三、四。”
“而今倭人國中,其大臣蘇我、物部兩姓又以崇佛、抑佛之論自相攻迂,人心不一。”
“臣以此論之,則陛下一旦發兵東向,平滅倭國,有若探囊取物之易爾。”
陳伯宗未置可否,隻再問道。
“朕猶記天嘉年中,有一倭使,名做蘇我馬子,言其父為倭國相國,先帝曾遣一僧與之俱歸倭國,莫非竟是其人與物部氏相爭?”
馮慎答道。
“然也,倭人置大臣與大連二官,如中國之左右丞相。”
“蘇我馬子與其父大臣蘇我稻目極愛佛法,而大連物部尾輿與倭國供奉土神之官中臣鐮子則甚惡之。”
“兩方以此,常相爭鬥。”
“而今日倭王又為蘇我氏之婿,彈壓不服多須仰賴蘇我氏之力。”
“以此,徐刺史常謂臣,我等若以護佛為號,舉兵伐倭,則可收蘇我氏為援,如是,則倭國破之更易。”
陳伯宗滿意道。
“正宜用此用計謀,事成,則蘇我氏可為朕之寧和宣尉使也。”
“朕聞馮卿曾為先帝擒新羅王於平州,今日可再為朕擒倭王於東瀛乎?”
馮慎激動拜答道。
“臣必不辱使命,來日必擒倭王,獻與至尊!”
陳伯宗微笑頷首,隨即移目侯安都,問道。
“侯公,此番攻倭,朕之意在西封侯國於築紫,東變倭人之國造為土司。”
“依馮卿之言,倭人堪用之兵大略絕不過四萬之數,侯公若為帥,則用兵馬幾何,可以平之?”
侯安都稍作思慮,答道。
“陛下若予臣三月攻倭,則需用兵二萬,若予臣半載,則隻需用兵一萬。”
陳伯宗在心中稍稍計算了平樂二州的糧草兵力狀況,道。
“朕既用侯公為帥,則當以信用之,今以一年為期,與侯公平樂二州兵一萬五千為用。”
“則侯公為朕平滅倭人,可否?”
侯安都聞言躬身作拜,道。
“陛下既能信而用臣,則破滅倭國,可信手成之矣。”
—————
光大三年正月十一。
陳帝陳伯宗以倭人殺我百姓,不慕王化,詔以司空侯安都為征東將軍、都督遼海等處諸軍事,發平、樂二州精兵一萬五千,問罪於倭王,並以平州都督任忠副之。
侯安都請先遣銳卒良渡海據地,再聚糧馬、車船,待足其數,而後發兵。
從之,定議三月大舉攻倭。
正月二十六。
平州都督任忠將兵四千,自對馬渡海,破倭人之築紫國(今北九州),並遣使令築紫島上之諸國來附。
正月二十八。
倭國大連物部尾輿遣其子物部守屋往築紫國請和,任忠素愛佛法,知物部氏多有毀佛之論,遂多為折辱。
物部守屋不堪其辱,竟投水自絕,物部尾輿聞訊大怒,頻請倭王發兵,欲為其子報仇。
二月初六。
任忠密殺物部守屋,使人假作自絕,聞知物部尾輿大怒,知其計成,遂遣人暗中聯結蘇我氏。
蘇我父子皆愛佛法,兼慕中華風物,得任忠使者,遂與相約,來日蘇我氏將為陳人內應。
二月十二。
古來夏人東渡者,在倭國稱為秦人,有民七千戶,所居在攝津國(今大阪)。
其服飾言語,略如中國,任忠亦遣使者密約之,多許官爵,其事遂成。
二月十七。
倭王為朝議逼迫,令以三月二十日為限,集各國兵四萬聚於攝津,西擊任忠,並使大連物部尾輿為主帥,大臣蘇我稻目之子蘇我馬子副之。
二月二十五。
陳帝陳伯宗欲示北國己無大誌,與皇後高氏、貴姬沈氏等東巡,至於吳郡(今蘇州)。
正月初八。
建康,中書省。
自平州歸京的(正七品)掃虜將軍馮慎,在中央官署休沐結束後的第一時間,便得到了皇帝的召見。
與皇帝一同來見他的,還有已在都中賦閑良久的司空、三等桂陽公侯安都。
今日的陳伯宗,麵上頗有些春風得意的神采。
趁著新年元日的七日休沐,他與沈婺華終於邁出了那最後一步。
自然,那青春男女,濃情蜜意之後,蜜裏調油的日夜操勞,於此處是不可多言的。
不過,隻要望見陳伯宗眼角那一縷縈繞不散的春風,便已能窺知此數日中,二人已經曆了怎樣激烈的一番纏綿了。
如此說來,任忠的奏報來得亦正是時候,當那頁文書恰巧在某人的賢者時間被遞上案頭之時,倭國未來的悲慘命運便已然注定了。
屋舍之內。
陳伯宗飲了口青瓷盞中新泡的枸杞茶,迴味著其中的清甜,將馮慎喚到案前,道。
“朕有意用侯司空為主帥,征倭國。”
“朕知馮卿久在任將軍麾下,頗知倭國情形,請為我二人大略說之。”
原本老神在在的侯安都,聞得陳伯宗此語,頓時連唿吸都急促了起來。
他已被朝廷閑置了五年之久,實在沒能想到,此生還能有再次出山的一日。
另一邊的馮慎則在心中對天子不用任忠為帥有些微詞。
畢竟,現今平州有能力反叛的夷人已被剿了十之八九,很快,遼東便要無仗可打了。
而此時朝廷從中央空降大員擔任征倭主帥,卻不知自己能否繼續得到重用,再建功勳。
他句容馮九,家世雖隻尋常鄉民,卻也想封侯啊。
心有他慮,卻也不礙馮慎於皇帝與未來的主帥麵前努力表現。
隻見他將一幅繪有平、樂二州及倭國形勢的輿圖在案上鋪開,繼而從容道。
“陛下、侯公,自任將軍前歲來任平州,便與徐刺史多遣船隻、畫工、間諜東向,探知倭國地理山川。”
“今此圖已稍具倭國地理形貌,慎將以此略言倭國情形。”
馮慎手指平樂二州東麵,後世日本四島的區域,道。
“平州以東,有四大島。”
“南麵三島在倭國有名,喚做築紫洲(今九州島)、淡洲(今四國島)、大倭豐秋津洲(今本州島)。”
“更有一大島在大倭洲東北,倭人不知,為我東航之船工探得。倭人常唿大倭洲東北之蠻夷為蝦夷,臣等以故名其為蝦夷島。”
“而今日倭國之形勢,略如代殷之前周。”
“其王都左右有王畿之土,倭王常置屯倉之官以稅其百姓。”
“而王畿之外,倭人則稱之為國,全倭之境,大略有國六、七十數。”
“其一國之大小,略如江南之一小郡,其一國之首領,恭順倭王者,稱為某國造,僅為臣屬者,稱為某國直、某國臣、某國君。”
“其名稱直者最親,稱君者最疏,略如春秋之內外諸侯。”
“而倭人一國之下,往往又有數縣之轄,其官長稱為縣主,其縣之境略如江南之一小縣。”
“故大略可以我之郡縣,對觀倭人之國縣。”
陳伯宗有些驚訝,按馮慎所言,倭國舉國大略將有二三百縣,便是其縣小民少,人口恐怕亦在百萬以上。
他於是問道。
“馮卿可知,倭王親近之國,數有幾何?民有幾何?”
馮慎以指作筆在倭國三島之間的內海兩岸略為勾畫,道。
“倭王親近之國大略以其王畿倭國(今奈良)為心四麵延展。”
“其境南、北皆至海,東則至尾張、伊豆國,西則至沿島間夾海兩岸,至於築紫、末羅國。”
陳伯宗的目光隨著馮慎的手指在圖上流轉,大略明了了倭國的核心領地即是後世日本名古屋以西,福岡以東,並主要沿瀨戶內海近海分布的一塊長條狀區域。
他見輿圖之上,後世東京所在關東平原上所書名號雖多,卻並非倭王直轄,便疑惑問道。
“甲斐以東,其不受倭王所製乎?”
馮慎道。
“甲斐以東,惟上毛野國之君與倭王稍親厚,其地二十餘國之首領不過假貢奉倭王之名,自相牽製而已。”
馮慎憂心皇帝會誤以為倭國強大,以致罷兵,便又進言解釋道。
“請告聖聽,倭王雖號其麾下有國六十,而其能製之國,不過二十,其治下之民不過四十餘萬。”
“且倭人久不習兵,其兵杖甲械皆極劣,我甲士一人足可當其三、四。”
“而今倭人國中,其大臣蘇我、物部兩姓又以崇佛、抑佛之論自相攻迂,人心不一。”
“臣以此論之,則陛下一旦發兵東向,平滅倭國,有若探囊取物之易爾。”
陳伯宗未置可否,隻再問道。
“朕猶記天嘉年中,有一倭使,名做蘇我馬子,言其父為倭國相國,先帝曾遣一僧與之俱歸倭國,莫非竟是其人與物部氏相爭?”
馮慎答道。
“然也,倭人置大臣與大連二官,如中國之左右丞相。”
“蘇我馬子與其父大臣蘇我稻目極愛佛法,而大連物部尾輿與倭國供奉土神之官中臣鐮子則甚惡之。”
“兩方以此,常相爭鬥。”
“而今日倭王又為蘇我氏之婿,彈壓不服多須仰賴蘇我氏之力。”
“以此,徐刺史常謂臣,我等若以護佛為號,舉兵伐倭,則可收蘇我氏為援,如是,則倭國破之更易。”
陳伯宗滿意道。
“正宜用此用計謀,事成,則蘇我氏可為朕之寧和宣尉使也。”
“朕聞馮卿曾為先帝擒新羅王於平州,今日可再為朕擒倭王於東瀛乎?”
馮慎激動拜答道。
“臣必不辱使命,來日必擒倭王,獻與至尊!”
陳伯宗微笑頷首,隨即移目侯安都,問道。
“侯公,此番攻倭,朕之意在西封侯國於築紫,東變倭人之國造為土司。”
“依馮卿之言,倭人堪用之兵大略絕不過四萬之數,侯公若為帥,則用兵馬幾何,可以平之?”
侯安都稍作思慮,答道。
“陛下若予臣三月攻倭,則需用兵二萬,若予臣半載,則隻需用兵一萬。”
陳伯宗在心中稍稍計算了平樂二州的糧草兵力狀況,道。
“朕既用侯公為帥,則當以信用之,今以一年為期,與侯公平樂二州兵一萬五千為用。”
“則侯公為朕平滅倭人,可否?”
侯安都聞言躬身作拜,道。
“陛下既能信而用臣,則破滅倭國,可信手成之矣。”
—————
光大三年正月十一。
陳帝陳伯宗以倭人殺我百姓,不慕王化,詔以司空侯安都為征東將軍、都督遼海等處諸軍事,發平、樂二州精兵一萬五千,問罪於倭王,並以平州都督任忠副之。
侯安都請先遣銳卒良渡海據地,再聚糧馬、車船,待足其數,而後發兵。
從之,定議三月大舉攻倭。
正月二十六。
平州都督任忠將兵四千,自對馬渡海,破倭人之築紫國(今北九州),並遣使令築紫島上之諸國來附。
正月二十八。
倭國大連物部尾輿遣其子物部守屋往築紫國請和,任忠素愛佛法,知物部氏多有毀佛之論,遂多為折辱。
物部守屋不堪其辱,竟投水自絕,物部尾輿聞訊大怒,頻請倭王發兵,欲為其子報仇。
二月初六。
任忠密殺物部守屋,使人假作自絕,聞知物部尾輿大怒,知其計成,遂遣人暗中聯結蘇我氏。
蘇我父子皆愛佛法,兼慕中華風物,得任忠使者,遂與相約,來日蘇我氏將為陳人內應。
二月十二。
古來夏人東渡者,在倭國稱為秦人,有民七千戶,所居在攝津國(今大阪)。
其服飾言語,略如中國,任忠亦遣使者密約之,多許官爵,其事遂成。
二月十七。
倭王為朝議逼迫,令以三月二十日為限,集各國兵四萬聚於攝津,西擊任忠,並使大連物部尾輿為主帥,大臣蘇我稻目之子蘇我馬子副之。
二月二十五。
陳帝陳伯宗欲示北國己無大誌,與皇後高氏、貴姬沈氏等東巡,至於吳郡(今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