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不好像報表一樣羅列數據,作者隻好開個單章聊聊本書的財政問題。


    做了張表格,大家感興趣可以點進評論看看。


    南陳561年以來財政收支圖。


    上圖把陳國所有的財政收入折合成了標準文,即400文等值於1石米。


    可以看到564年歲支增加了24億,這是天嘉北伐帶來的額外開支。同樣的,該年歲入增加了10億,這是當年加稅帶來的增加。


    565年稅賦降低,本應該歲入大減,但實際上並沒有發生,這是由於北伐獲勝後,朝廷威望提升帶來的有效稅率提升。同時,淮南的150萬人口,也貢獻了大量的鹽稅新增。


    566年歲入繼續增加,這主要得益於淮河榷場和內政的梳理。平州之戰沒有導致歲支大增,是因為淮南的屯田發展起來,固定軍費下降了。


    567年的歲入猛增,得益於提高鹽稅和打擊私鹽,另外本年度淮南、遼東、嶺南,一些不征稅的地方,開始重新征稅。歲支猛增則是由於大規模的官方移民和提高固定軍費支出。


    現拆解567年陳國歲入如下。


    戶調、鹽酒稅,折錢24.6億。


    遼東貢馬2000匹,折錢1.3億,這是平州主要的財政貢獻。


    商稅,2.8億,主要是江淮榷場的貿易稅和江南百分之四的交易稅。


    采礦收入,1.4億,主要來自於東寧的金礦開采。


    屯田,150萬石,折錢6億,來自於北齊在淮南的屯田和新開屯田。


    戶租米、田賦米,283萬石,折錢11.3億。


    買糧入庫,50萬石,折錢2億。


    以上共計49.9億。


    目前爭議比較大的是,用兵海外劃不劃算的問題。


    可以看到,567年遼東和東寧一共提供了2.3億的財政收入。遼東另外還有21萬石的實物收入,折0.8億(這個用來供給遼東本地,不必管他)。


    那對這兩地用兵一共花了多少錢呢?


    大概花了5億錢。


    遼東和東寧的日常財政一直都是自收自付。遼東的日常開支前期主要靠吃新羅大戶,後期靠馬匹、奴婢貿易。東寧則一直靠采金。


    一匹馬值5、6萬錢,一個奴仆的價格,5千到2萬錢不等,這是不需要經營的無本買賣。


    遼東的財政足以支持到正常收入恢複,現在高麗躲進長白山,壓力已經給到北齊。


    未來的遼東會一直是一塊財政盈餘的土地,這個就不用再多提了。


    再拆解567年陳國歲支如下。


    軍費,常備兵5.08萬,耗糧物折錢10.9億,動員兵4.14萬,耗糧物折錢5億,預備兵11.58萬,耗糧物折錢1.2億,共計17.1億。


    上述的兵員包含募兵、府兵、屯田兵和州郡兵,陳國的極限梭哈兵力是20.8萬。


    軍費中,另有賞錢1.2億。


    567年,用兵交州,但嶺南大量歲入不會交到建康,是以交州用兵由嶺南支給費用,不走朝廷賬,故而不計入本歲支。


    官費,俸祿及皇室開支,折錢12.9億。


    其中,陳國宗室稀薄,後宮宮人規模隻有三百人左右,皇室花費不多。


    南朝封爵,其戶口九分食一,千戶侯所食,隻是百戶所征,主角改易製度,不過把數額定下。目前國中封爵不多,開支亦可控製。


    其餘則是官署俸祿支出和皇帝賞賜、建築等雜項支出。


    買糧費,2億,買糧五十萬石,平抑糧價,兼做備戰存糧。


    移民費,4億,向海外移民一人約耗一萬六、七千錢,主要支出為田宅安置,農具配給,第一二年的糧食發放,路費,醫療費等。


    567年共主動移民2.35萬,另有3、4千自主移民。


    這個是開拓海外的主要成本,但這是一次性的,是為海外侯國安置基礎封戶的成本,應當視為軍費的一種延後支付。


    以上,567年共支糧物折錢36.3億,財政盈餘13.1億,府庫存物折錢36.7億。


    可以看出作者的策略推演不是胡來的,是基於財政數據的推演而進行的。


    陳國為什麽能有這樣的財政盈餘?


    主要取決於。


    一、宗室不多,開支較低。


    二、沒有複雜征稅,官吏規模不大。戶調、戶租使用類似包稅的征收方法,鹽稅則抓大放小,隻需要很少的稅吏就能實現對大鹽商的監督課稅。


    三、軍隊大量屯田,減少支出的同時,增加屯田收入。10萬屯田兵作為預備役,提供了150萬石的糧米歲入,去掉賞賜,他們提供近5億的財政盈餘。


    明初也是靠屯田兵壓下了軍費,在江淮一線屯田,朝廷是大賺特賺的,到了邊地,產量下降,開墾難度提高之後,屯田兵就會需要財政支援了。


    明初邊地人口稀少,對邊地的屯田大大消耗了國家的財政盈餘,是以沒有多餘的實力大規模對異域用兵。


    是以,本書567年這樣的財政狀況,注定是不會十分長久,隨著今後,陳國手中爛地的增多,財政盈餘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將會不斷降低。


    而當財政盈餘降低到5%以下之後,國家便不再具有擴張的能力和動力了。


    現在的陳國,這一比例是26%,而北周和北齊大概都隻有5%-10%。


    事實上,淮南丟失之後,北齊的財政盈餘反而提升了,這是為什麽高湛能夠用兵遼東的原因。


    按照本書構建的經濟和人口係統。


    567年,陳國的人均產值是5600文,即14石米,大約30%-40%的生存剩餘率,而朝廷稅賦率是13.6%,百姓基本能喘息著生活。


    北齊的人均產值是6900文,即17石米,大約50%的生存剩餘率,而朝廷稅賦率是17%,當年北齊人口2052萬,歲入約折錢240億,財政盈餘大概19億,8%。


    北周的人均產值是6200文,即15石米,40%-50%的剩餘率,16%的稅賦率,當年人口720萬,歲入71億,財政盈餘大概7億,10%。


    陳國現在手裏的爛地多,且淮南沒有征戶調、戶租,故而人均產值較低,且稅賦率較低。


    另外,曆史上北周能夠滅齊,主要還是得靠周武帝宇文邕滅佛刮來的巨量財政收入。


    北周和北齊每年要向突厥交不少保護費,財政狀況其實不是很好。


    曆史上北齊被北周迅速消滅,也有財政上的原因,高緯上位之後,北齊內政混亂,私稅和開支暴增,稅賦率飆升,而後和陳國在淮北對峙,又大耗軍費,是以575年,高緯開始對山川湖澤等自然資源征稅。


    而這幾年北齊的財賦重地河北又連遭大水,導致北齊收入驟減。


    我估計北齊這時候軍中的士卒已經欠賞很久了,是以後來晉陽軍敗,北齊內部的防禦便直接雪崩了。


    實際上,十萬人的軍隊動員起來,要打上一年,沒有五十億錢在手裏攥著,是不可能的事情。


    封建國家的對壘,畢竟還是財政盈餘的對壘。


    兩宋為什麽積弱?南宋最高的財政收入是開禧北伐(1206年)時的8000萬貫(800億錢),但是那時候一個戰五渣的宋兵,一年卻要花掉200貫(20萬錢)的軍費。


    舉國之力隻能供養四十萬這樣的“精銳”。


    這波啊,沒法打了。


    所謂內政高手,就是要想辦法在不傷害未來的情況下,弄出更多的財政盈餘。


    能不傷百姓,又變出錢來的,那就是明君。


    能變出錢來,又好好地花出去的,那就是千古明君。


    本書的主角,就是要走這條路線,作者的推演,也主要是基於財政的推演。


    不在超出財政能力範圍之外行動,這是推演的宗旨。


    所以別說開發遼東和東寧虧本,這時候開發嶺南才是真正的虧本,主角手裏那點零錢打北麵又不夠使,不趁這個時候東海虛弱提前布局海外,以後靠大帝國的財政盈餘去打?


    接下長城防務之後,你的財政不見得能比北齊好上多少。


    突厥這種龐然大物,就算是統一的中央王朝應付起來也是吃力的。


    不然楊堅幹嘛還要用離間計挑撥突厥內部?


    好了,就先說這麽多,有時間再聊,還是周五更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陳帝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擅長裝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擅長裝死並收藏南陳帝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