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並未急著離去,因為教育改革,涉及國本,尤其是突然增設一個教育部,有太多細節需要確定清楚。


    譬如人員的調動、官員的調動、職責的劃分、品級、各項製度等等。


    這些事都是要初步擬定的。


    原本這些事情,朱標應該是要和中書省左丞相胡惟庸商量的,隻是眼下看朱標顯然沒有這個意思。


    對於教育改革,楊憲已經準備很多年了,對於朱標提出的問題,事無巨細,對答如流,甚至很多朱標沒有想到的問題,楊憲也給出解決方案。


    楊憲開口道:“小學階段的教育,朝廷最好推行義務教育,也就是學校方麵不以盈利為主。”


    畢竟雖然大明這幾年處在經濟快速騰飛期,絕大部分的百姓終於可以過上吃得飽、穿得暖的溫飽生活了。


    可要是這時驟然多出一筆不菲的教育費,也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夠負擔得起。


    到時候如果還是隻有有錢人材能夠上學,那麽就徹底違背了此次教育改革的初衷。


    按照楊憲規劃,小學初等教育階段,孩子的學費能免就全免。


    最好的情況是,孩子隻需要支付課本教材以及自身文具的費用。


    朱標簡單算了一下一所小學所需要的費用。


    先不提學校建設的成本,以後每年,建築、設施設備日常維護費、教職員工的薪俸、辦公費用、給學生發放的獎學金等等。


    一所學校,保守一年要往外貼五千兩。


    就按一個縣建一所小學來算,大明疆域縣城將近1500個,也就是說單是教育支出朝廷每年就得費750萬兩白銀。


    這完全就是一筆天文數字。


    要知道賦稅製度沒有改革前,大明一整年的賦稅收入也不過就隻有1000萬兩。


    賦稅改革後,洪武四年賦稅達到了驚人的2500萬兩白銀。


    然後又是經過六年時間,快速發展,再加上東瀛那邊的石見山銀礦,去年洪武九年,大明全年的財政收入已經達到目前的最高峰4000萬兩。


    可收入多,大明銷的地方也變得更多了。


    西部的基建、軍事火器戰船、各式科研,再加上去年胥吏改革後,多出的那成千上萬名政務員也是一筆巨大的銷。


    朝廷並沒有這麽多餘錢。


    這750萬兩白銀裏頭還不包括初期建造學校的費用。


    教育費用一旦起了頭,就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而是持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計。


    就算這兩年咬咬牙,讓戶部把這筆錢給扣出來,也不頂事。


    因為不可持續。


    楊憲看出了朱標的為難,輕輕搖了搖頭,笑道:“不了這麽多錢。”


    朱標有些擔憂道:“我已經是按照最保守的估計了,總不能削減老師們的薪酬吧。”


    “用不著。”


    楊憲開口笑道:“一所國立的學校隻要運轉得當,不說轉虧為盈吧,起碼能夠做到朝廷基本不太需要往裏貼錢。”


    “這又是怎麽迴事?”朱標聞言,這下頓時來了興致,連聲開口問道。


    開辦學校,不收學生學費,朱標想不到除此之外,學校還能用什麽方式盈利。


    楊憲沒有賣關子,開口道:“拉讚助。”


    讚助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義解二·道安:“安以白馬寺狹,乃更立寺,名曰檀溪,即清河張殷宅也。大富長者,並加讚助,建塔五層,起房四百。”


    在古代,當地豪紳除了會讚助和尚建寺廟,蓋佛塔外,有時也會出資援助私塾。


    可那畢竟是私塾,與如今朝廷開辦的學校還是有所不同。


    新的情況,自然就會有新的方法與形勢。


    楊憲接著開口說道:“可以用學校教學樓的名字在當地進行募捐,捐贈教學樓建設全部費用的人,擁有這棟樓的最終命名權,當然了起的名字不能違背公序良俗。”


    “太子殿下你想,地方上那些豪紳們手裏有的是錢,他們想的就是如何揚名。如今這大好的機會就擺在他們麵前,他們又怎麽可能會錯過。要知道隻要這所小學還存在一天,那麽他們的名字也會隨著教學樓,隨著學校保存下來,幾十年、幾百年。”


    朱標想了想,如果真要按楊憲說的這麽做,別說那些豪紳富戶了,就連勳貴們也會爭相捐款。


    這樣能夠大大減少了蓋學校時的費用壓力。


    這隻是第一步。


    楊憲開口道:“第二步就是賣配套,吸引商家入駐。”


    “學費雖然免費,可學生們日常裏還是需要銷的,小到筆墨紙硯,各種點心吃食,大到各類書籍、一日三餐,這些都得錢買吧。”


    “如今隨著大明的不斷發展,百姓們生活會越來越好,消費能力也會越來越強。這些開在學校裏麵的商鋪,生意一定差不了,學校方麵完全可以和那些有意願的商人達成協作,讓他們入駐進來賣商品,免費提供場所,學校抽取三成利潤,等於是躺著就有大筆銀子入賬。”


    朱標今天是開了眼界了。


    他怎麽也沒有想到,學校還能這樣經營。


    朱標不知道的是,後世學校裏的小賣部、食堂生意不要太好,稍微大一些的學校,放出來競標每次都要打得頭破血流。


    當然了這些僅僅隻能是彌補一些損失而已,朝廷方麵教育補助每年依舊會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可這個數字會控製在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再窮不能窮教育嘛。


    遠在京城的徐妙雲,默默看著楊憲這些日子的操作,嘴角揚起了笑容。


    這世間,仿佛就沒有什麽事情可以難倒他。


    春去秋來。


    時間飛逝。


    洪武十年,在這一年中,除了楊憲推行的胥吏改革與教育改革外。


    朝廷方麵,老朱也是采取了一些動作。


    其中兩點尤為值得注意,一是嚴懲議政宦官,明朝政府在這一年加強了對宦官議政的監管和處罰,以防止宦官專權。


    二便是奏言實封直達禦前,在換了李善長後,朱元璋在這一年改了奏章處理方式,使得奏言可以直接送達皇帝,提高了決策效率。


    三是皇太子裁決政事奏聞,皇太子朱標在這一年,正式賦予直接裁決政事的權力,開始總理政務。


    名為太子,實際上等於是常務副皇帝了。


    除此之外,大明開始對周邊那些不接受貨幣殖民的小國開始發起進攻。


    其中以經常騷擾大明西南邊境的吐蕃首當其中,吐蕃國本就不是大明藩屬國。


    事實上,早在唐王朝開始,吐蕃就已經開始不斷侵犯中原。


    吐蕃這個國家,領土麵積小,資源也相對較小,盡管吐蕃王朝在西藏地區有一些資源,但由於地形險惡,交通不便,這些資源便很難有效開發利用。


    與之相反是,中原王朝的地大物博。


    因此吐蕃國寄希望於攻擊中原王朝獲取更多的資源和土地,以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


    有唐一朝,幾乎由始至終,都處在和吐蕃的爭鬥中。


    唐太宗時期,雙方發生一次規模有限的衝突,唐軍擊退了吐蕃軍;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唐朝處於守勢,保住了西域;唐玄宗時期,吐蕃處於守勢。安史之亂期間和之後,吐蕃借機控製了隴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鎮,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長安。


    由此可見吐蕃這個國家起碼在軍事上確實有實力。


    當然了明朝的吐蕃國,與唐時期的吐蕃王朝是兩個概念。


    因為吐蕃王朝在元一朝已經滅國,隻是在元滅國後,原本納入元版圖的吐蕃宣慰司,又跟著宣布獨立。


    這才有了現在的吐蕃國。


    其無論領土麵積,還是實力,與當初的那個吐蕃王朝都不可同日而語。


    可就是這樣一個吐蕃國,現在竟然還做夢,幻想著祖上舊日榮光。


    完全就是不知所謂。


    帶兵出征的將領是梁國公藍玉,其他不論,單論打仗這一項能力,即便是大明開國虎將如雲,他也是能夠排進t1這一序列。


    小小吐蕃自然不在話下,不過半年時間,便生擒拿吐蕃王室。


    滅國迴來後的藍玉,為人變得更加目中無人、囂張跋扈。


    經此一役後,藍玉放眼整個大明,還能夠讓他放進眼裏的人怕是已經不多了。


    即便是老大哥,之前剛剛滅了高麗的李文忠,此時也已經不在藍玉眼裏。


    皇宮這邊。


    雖然老朱時刻把自己已經五十歲了掛在嘴邊,可他的身體倒是俊朗得很,這一年,老朱的第十五子誕生,取名為朱植。


    也就是原時空,大明的第一任遼王。


    揚州這邊。


    揚州師範大學舉辦的很成功。


    應該說是,楊憲當初那一封寫給天下讀書人的信很成功。


    入學的有誌青年很多,人才也很多,其中很多並非是那種走投無路、沒有選擇的讀書人,他們是放棄了自己原本的大好前途。


    裏頭不乏有從政務員離職,從事教育行業的。


    看著這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楊憲就會覺得大明有希望,他的功績點有希望。


    這一年。


    還發生了一件足以載入史冊的大事。


    那就是大明軍工廠,後裝槍終於研發成功。


    之前後裝槍研發的難點,主要在於氣密性。


    現有的槍械,如果改成後裝式,漏氣厲害,子彈根本打不遠,最多不過二三十步。


    如果加大火藥威力,倒是可以解決這問題,不過這樣一來,又容易導致炸膛。


    這個問題解決不了的話,後裝槍優點再多,單這一條就判了死刑。


    隨著煉鋼技術的發展、車床等一係列工業革命產物隨之出現。


    軍工廠終於搞出了無縫鋼管,而有了無縫鋼管製作槍管,楊憲直接將原本的火藥也進行升級換代。


    原本之所以沒有,無休止提升火藥的威力,那是因為當火炮,火槍鐵質不行的時候,冒然這麽做,隻會引起火器炸膛而已,而不是增加火器的威力。


    取代現階段黑火藥的,不做他想,那就是無煙火藥。


    無煙火藥製作並不複雜。


    首先需要製作硝化,將短絨放在硫酸硝酸混合液中浸泡,然後取出洗滌晾幹後,得到的就是硝化。


    再用硫酸和酒精蒸餾製備乙醚,用乙醚和酒精混合液溶解硝化,然後加入光劑石墨、鈍化劑樟腦作為穩定劑作用製成固體,固體經過壓片和分割做成顆粒,便能製成威力達黑火藥兩到三倍的無煙火藥了。


    而如今既然已經成功研製出了後膛槍,那麽與之配對的金屬殼子彈自然少不了。。


    子彈殼采用的材質,與之前確定不變,用的是銅。


    一顆金屬殼子彈由底火雷管、發射藥、彈殼、彈頭幾個部分構成。


    彈頭方麵,尖頭長槍彈頭,製作起來並不困難。


    不說如今已經有了工業車床,以及其他各式工具,就算是純手工製作,以大明巧匠們的手藝也不成問題,隻不過如此的話,就無法量產。


    軍工廠生產出來的所有子彈頭都是銅皮鉛芯彈頭,加工尺寸嚴格按照楊憲的要求,雖然在產能方麵要比之前的紙殼彈要小一些,但是工藝絕對沒有挑剔的。


    而圓柱體的彈殼,采用了拉絲工藝,直接生產出來了銅管,然後切割成一截一截的就可以了。


    發射藥方麵,也就是火藥,無煙火藥問題,楊憲已經替他們攻克。


    其中唯一的難點,就是底火雷管,也就是雷酸汞。


    雷酸汞是最早用的起爆藥,對火焰、針刺和撞擊有較高的敏感性。從發明後一百多年來,一直是雷管裝藥和火帽擊發藥的重要組分。


    但雷酸汞安定性能相對較差、有劇毒,含雷酸汞的擊發藥易腐蝕炮膛和藥筒,在後世已經被另一種更安全的疊氮化鉛所取代。


    可現在別說是疊氮化鉛了,就連雷酸汞發明也是困難重重。


    要知道原時空,雷管可是以生命為代價的發明。


    現在即便是楊憲已經提供了雷酸汞完整的工藝,可由於這種火藥穩定性實在是太差,在研發過程中,仍舊發生了意外。


    兩個火藥專家,在調試過程中,不小心引發了爆炸。


    一人輕傷,一人重傷殘疾。(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楊憲,真的治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千八百種壞毛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千八百種壞毛病並收藏大明:我楊憲,真的治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