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子子孫孫無窮盡也(4k)
大明:我楊憲,真的治揚! 作者:一千八百種壞毛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93章子子孫孫無窮盡也(4k)
“楊國公,你方才說什麽,下官有些沒聽清楚?”一名禦史言官下意識開口問道。
其餘眾人也紛紛向楊憲投來了質詢的目光。
他們都在等,等楊憲的一個迴答。
楊憲看著他們,嘴角微微揚起,笑了。
“我說我和李相國一樣,也上了勸進的奏表。”
話音剛落,猶如一塊巨石直接砸落到一片小池塘裏,整個誠意伯府的大廳立馬炸開了鍋。
“楊國公,你究竟知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麽?”陳懷義滿臉怒色,看著楊憲,不可置信道。
“陳兄,或許楊國公並不清楚分封諸王對大明的危害。”一旁一位禦史言官拉了拉陳懷義,開口解釋道。
“放手,你們不用再自欺欺人了。楊憲他是劉中丞的高徒,又出身翰林,熟讀史書,怎麽可能會不知道分封諸王的危害。”
陳懷義直接掙脫開了身旁同僚的拉扯,伸手指著楊憲,痛心疾首道:“他這麽做,無非是和李善長以及其他那些大臣一樣,為了討好聖上,為了自己的高官厚祿,而無視國家安危,這才對國家最大的不忠!”
楊憲笑了,開口道:“我還真不知道分封諸王的危害,陳禦史要不和我說一說。”
陳懷義冷哼一聲,道:“漢高祖劉邦大行分封,其結果長成了諸王之亂。唐皇李隆基遍設藩王,其結果引起了安史之亂。自漢唐以降,諸王之亂史書可絕,均可以作為前車之鑒。”
“楊國公伱當年身在翰林時,難道都不看書的嗎。曆代皇上冊封皇子,其本意是為了戍邊,而事實上,禍亂並非來自邊外,恰恰是來自諸王自身。他們擁兵藩鎮,割地稱王,沒有不亂的道理。”
陳懷義講的自然是有道理的。
可這個道理,對朱元璋沒用。
楊憲笑了,開口道:“陳禦史,你是想說陛下的幾位皇子日後都會成為擁兵作亂的叛黨?你這是想要做什麽?”
“誣陷皇家血脈,離間皇上與諸位皇子的骨肉親情?”
“你知道按照大明律,你這是什麽罪過嗎?”
楊憲每說一句話,身上的氣勢就強上一分,站在他對麵的那些監察禦史們臉色就白上一分。
隻有陳懷義,還梗著脖子,一張臉漲紅,想要爭辯,一時間卻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最後隻蹦出以下幾個字。
“你,你胡說!”
楊憲看著陳懷義,臉上笑容收斂,開口道:“陳禦史,你迴去好好想一想,我剛才說的話,最後再決定是否上書勸阻。”
“還有其餘諸位同僚也同樣如此。”
楊憲的目光從他們臉上一一掃過,然後開口道:“小六子,送客!”
小六子小心看了劉伯溫一眼,見劉伯溫閉眼點頭後,按照吩咐開始送客。
從始至終,劉伯溫沒有說一句話。
而這已經代表了劉伯溫的態度,那些原本想等著劉伯溫開口替他們講話的人,也終於是接受現實,滿臉失望轉身離去,
等到這些都察院的言官禦史們都走了之後,劉伯溫這才長歎了一口氣,道:“希武,你這又是何苦呢。老師反正已經一把年紀了,你沒必要替我背這個罵名。”
劉伯溫自然能夠看出楊憲的用心良苦。
可這些禦史言官們是不會領他情的,反而會視他為仇敵。
楊憲這麽做,在劉伯溫看來完全就是吃力不討好,因此劉伯溫才會說他何苦來哉。
今日如果楊憲沒來的話,這件事劉伯溫他自己會做,此時的他反正早就已經生出了歸隱的念頭,對於這些同僚的看法,早已不在意。
楊憲笑了笑,隨口道:“老師是知我的,我做事隻認值不值,對不對,願不願,至於他人的看法,向來對我來說不重要。這些人也是為大明好,能救幾個算幾個吧。”
原時空這些禦史言官們,在分封諸王一事上,冒死上諫,正好撞在了老朱槍口上,最後也是求仁得仁。
這個叫做陳懷義的言官最慘,直接被裝進麻袋,活生生摔死在都察院大門前。
當然正如楊憲所說,他做到這一步已經是仁至義盡了。如果還有不開眼的家夥,一定非要去死諫的話,楊憲隻能對他說一路好走了,畢竟好言難勸該死的鬼。
劉伯溫看著楊憲,神色複雜。
他自己就因為自身過於清高,而落到如今這個境地。劉伯溫原本希望自己這個學生的路,能夠比他走得順一些。
可如今看來,有可能要更崎嶇了。
因為之前稅製改革工作,楊憲已經得罪了淮西勳貴。因為科舉改革,得罪儒家士林。而現在又要因為諸王分封的事情,得罪言官禦史。
再這樣下去,楊憲怕是隻能做一個孤臣了。
楊憲的奏表,此時也已經經過朱標之手,交到朱元璋手中。
太和殿。
朱元璋看著朱標手中的奏折,開口問道:“楊憲的奏折,有關諸王分封?”
“父皇猜的真準。”朱標點了點頭。
朱元璋並未急著去看,而是接著開口問道:“是勸阻?”
因為在朱元璋看來,楊憲畢竟是劉伯溫的學生,這段時間,仍然堅決反對諸王分封一事的也就隻剩下都察院的那些言官禦史了。就連有直接利益衝突的那些淮西老將們,也隻是保持沉默而已。
如果是勸阻的話,楊憲的這份奏折,朱元璋不打算再看。
因為他分封諸王的心意已決。
朱標笑著搖了搖頭。
“不是勸阻,難不成還能是勸進啊。”朱元璋笑道。
朱標將手中的奏折遞了過去,開口笑道:“確實是勸進,不過他這份奏折與其他大臣們的都不同,父皇你自己看一下。”
聽朱標這麽一說,朱元璋臉上露出好奇的神色,伸手接過奏章,看了一眼,臉上很快露出凝重的神情。
“老大,馬上讓人召楊憲進宮。”
(
“是,父皇。”
楊憲從誠意伯府出來後,直接遇到了宮裏的內侍官,被帶進了宮。
大殿內。
楊憲在奏折裏,對於分封諸王一事,大加支持,可他卻又在奏折裏寫了另外一件事。
那就是有關皇室宗室法的弊端。
這份奏折寫得非常詳細。
具體寫明了,到時候朝廷一年要拿出多少財政來養活宗室。
親王每年一萬石,郡王每年二千石,鎮國將軍每年一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則逐級遞減二百石,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逐級一百石。
公主及駙馬每年二千石,郡主及其儀賓每年八百石,縣主、郡君及其儀賓逐級遞減二百石,縣君、鄉君及其儀賓逐級遞減一百石。
按照中書省製定的這個製度,即使是最低等的奉國中尉和鄉君每年都會有二百石的俸祿。
要知道在沒有漲工資前,一個正七品的官員每年俸祿也僅有九十石而已。
朱元璋自己小時候吃了夠多苦,如今好不容易當上大明的皇帝了,他不想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再過苦日子可以理解。
可這宗室製度,將會吃垮大明朝,成為日後壓垮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
隻是這個時候的朱元璋顯然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看著楊憲,開口道:“楊國公奏章裏的話,擔憂過度了吧,現在宗室才多少人,就算年俸再加一倍,對於國庫來說也造不成多少負擔。”
楊憲心裏想著,如何向朱元璋和朱標他們解釋,會更加直觀一些。
他看到遠處桌子上的圍棋。
楊憲走到棋桌前。
朱標看著楊憲的動作,疑惑道:“楊卿你這是?”
楊憲伸手將棋盤上的棋子推掉,轉身看著朱元璋他們,開口笑道:“微臣想要跟皇上借一些米。”
朱元璋正想要看看楊憲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正準備吩咐內侍官去準備,卻聽著楊憲接著開口道。
“微臣要的米不多,我隻要在這棋盤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米,第三格放四粒米,第四格放十六粒米.以此類推,按照這個比例放滿整個棋盤就行。”
朱元璋心想,這有什麽難的。
他立馬吩咐內侍官去禦茶膳房搬了一袋大米過來,然後讓他們按照楊憲的吩咐開始擺放大米。
一開始果然和朱元璋預料的差不多,輕輕鬆鬆,可越到後麵越感覺到不對勁。
那些內侍官根本算不出具體需要多少大米,每增加加一個格子,這些內侍官們都要一群人拿起算盤劈裏啪啦算上半天。
到第17個格子時,計算最後得到的結果是,所需大米粒。
一袋50斤重的大米,差不多就是這個數字。
等到第25個格子時,計算出來的結果,已經整整需要134袋大米。
大殿已經快要堆不下了。
朱元璋已經開始冒冷汗了。
那些內侍官們手中的算盤也快要打出火來了。
要知道圍棋棋盤縱橫19條線,一共有324個格子,這才剛剛開始而已。
朱元璋和朱標這個時候終於意識到,如果要填滿圍棋棋盤上所有的格子,所需要的米粒,那將會是一個無比驚人的數字。
朱元璋揮了揮手,示意內侍官們停下手中的動作,讓他們下去。
朱元璋此時臉色有些難看,他就算再愚笨,這時候也終於看明白了楊憲的意思。
“皇上,現在難道還認為是微臣思慮過重嗎。”楊憲開口道。
“如今皇上一共有十三個皇子,日後便是十三位親王,一年十三萬石俸祿。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宗室大幾十人,按去年洪武五年戶部支出,大概一共在二十萬石年俸,如皇上先前所言確實不多。”
楊憲頓了頓,接著開口說道:“可皇上,宗室總是會生孩子的,越往後,就像是這棋盤上的大米,因為原本基數大,人數就會越多。遲早有一天,宗室人數會多到整個朝廷都無法恩養的地步。”
曆史上,明朝將近三百年的曆史,到最後你知道有多少皇室宗親嗎。
從洪武年百人不到,到明朝末年,皇室宗親這個數字直接膨脹到了將近六十萬,不是六千、不是六萬,而是整整六十萬!
世界上任何一個家族,也沒有如此快的繁衍速度,後世姓朱的,有極大概率是朱元璋的子孫。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定下的這個宗親製度,永樂之後,各地藩王宗室手上幾乎沒有任何權利,他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撈錢。
於是這些皇族們展開了激烈的生殖競賽,為了拿朝廷補貼,自然是一個勁的猛生。
大明弘治五年,山西慶成王朱鍾鎰,就創造了一項生育紀錄,他整整生了94名子女。
朱元璋臉上越來越難看,此時的他,自然也看出了問題所在。
關於朝廷負擔過重這件事,朱元璋在製定宗親製度的時候,也不是完全沒有考慮到。
隻是考慮的不夠多而已。
在朱元璋製定的製度中,皇室宗親的爵位每過一代就要降一級,親王除嫡長子外諸子降為郡王,郡王除嫡長子外降為鎮國將軍,以此類推。
可一直到了奉國中尉,就不再降了。
奉國中尉所生的孩子,無論嫡庶,所有孩子都能承襲奉國中尉的爵位。
朱元璋認為自己已經考慮足夠周到了,可如今看著幾乎堆滿整個大殿的大米,心中早已是翻起了驚濤駭浪。
即便到時候都隻是最低等的奉國中尉,可當他數量足夠多的時候,也將吃垮朝廷。
明朝後期,一年的朝廷稅賦收上來,還不夠給這些宗親們發放俸米的。
一旁的朱標在聽了楊憲的分析後,也是倒吸了一口涼氣。
朱標看向一旁沉默的朱元璋,作為長子的他,最能明白朱元璋此時的心情。
因為自幼失去親人,朱元璋對親人格外重視。
而且傳統的小農思想,朱元璋更是巴不得子孫繁衍越興盛越好。
可如今楊憲把宗室供養的問題,直接擺在朱元璋的麵前,就由不得他不麵對了。
大殿內,朱元璋陷入了長久的沉默中。
“楊國公,你方才說什麽,下官有些沒聽清楚?”一名禦史言官下意識開口問道。
其餘眾人也紛紛向楊憲投來了質詢的目光。
他們都在等,等楊憲的一個迴答。
楊憲看著他們,嘴角微微揚起,笑了。
“我說我和李相國一樣,也上了勸進的奏表。”
話音剛落,猶如一塊巨石直接砸落到一片小池塘裏,整個誠意伯府的大廳立馬炸開了鍋。
“楊國公,你究竟知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麽?”陳懷義滿臉怒色,看著楊憲,不可置信道。
“陳兄,或許楊國公並不清楚分封諸王對大明的危害。”一旁一位禦史言官拉了拉陳懷義,開口解釋道。
“放手,你們不用再自欺欺人了。楊憲他是劉中丞的高徒,又出身翰林,熟讀史書,怎麽可能會不知道分封諸王的危害。”
陳懷義直接掙脫開了身旁同僚的拉扯,伸手指著楊憲,痛心疾首道:“他這麽做,無非是和李善長以及其他那些大臣一樣,為了討好聖上,為了自己的高官厚祿,而無視國家安危,這才對國家最大的不忠!”
楊憲笑了,開口道:“我還真不知道分封諸王的危害,陳禦史要不和我說一說。”
陳懷義冷哼一聲,道:“漢高祖劉邦大行分封,其結果長成了諸王之亂。唐皇李隆基遍設藩王,其結果引起了安史之亂。自漢唐以降,諸王之亂史書可絕,均可以作為前車之鑒。”
“楊國公伱當年身在翰林時,難道都不看書的嗎。曆代皇上冊封皇子,其本意是為了戍邊,而事實上,禍亂並非來自邊外,恰恰是來自諸王自身。他們擁兵藩鎮,割地稱王,沒有不亂的道理。”
陳懷義講的自然是有道理的。
可這個道理,對朱元璋沒用。
楊憲笑了,開口道:“陳禦史,你是想說陛下的幾位皇子日後都會成為擁兵作亂的叛黨?你這是想要做什麽?”
“誣陷皇家血脈,離間皇上與諸位皇子的骨肉親情?”
“你知道按照大明律,你這是什麽罪過嗎?”
楊憲每說一句話,身上的氣勢就強上一分,站在他對麵的那些監察禦史們臉色就白上一分。
隻有陳懷義,還梗著脖子,一張臉漲紅,想要爭辯,一時間卻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最後隻蹦出以下幾個字。
“你,你胡說!”
楊憲看著陳懷義,臉上笑容收斂,開口道:“陳禦史,你迴去好好想一想,我剛才說的話,最後再決定是否上書勸阻。”
“還有其餘諸位同僚也同樣如此。”
楊憲的目光從他們臉上一一掃過,然後開口道:“小六子,送客!”
小六子小心看了劉伯溫一眼,見劉伯溫閉眼點頭後,按照吩咐開始送客。
從始至終,劉伯溫沒有說一句話。
而這已經代表了劉伯溫的態度,那些原本想等著劉伯溫開口替他們講話的人,也終於是接受現實,滿臉失望轉身離去,
等到這些都察院的言官禦史們都走了之後,劉伯溫這才長歎了一口氣,道:“希武,你這又是何苦呢。老師反正已經一把年紀了,你沒必要替我背這個罵名。”
劉伯溫自然能夠看出楊憲的用心良苦。
可這些禦史言官們是不會領他情的,反而會視他為仇敵。
楊憲這麽做,在劉伯溫看來完全就是吃力不討好,因此劉伯溫才會說他何苦來哉。
今日如果楊憲沒來的話,這件事劉伯溫他自己會做,此時的他反正早就已經生出了歸隱的念頭,對於這些同僚的看法,早已不在意。
楊憲笑了笑,隨口道:“老師是知我的,我做事隻認值不值,對不對,願不願,至於他人的看法,向來對我來說不重要。這些人也是為大明好,能救幾個算幾個吧。”
原時空這些禦史言官們,在分封諸王一事上,冒死上諫,正好撞在了老朱槍口上,最後也是求仁得仁。
這個叫做陳懷義的言官最慘,直接被裝進麻袋,活生生摔死在都察院大門前。
當然正如楊憲所說,他做到這一步已經是仁至義盡了。如果還有不開眼的家夥,一定非要去死諫的話,楊憲隻能對他說一路好走了,畢竟好言難勸該死的鬼。
劉伯溫看著楊憲,神色複雜。
他自己就因為自身過於清高,而落到如今這個境地。劉伯溫原本希望自己這個學生的路,能夠比他走得順一些。
可如今看來,有可能要更崎嶇了。
因為之前稅製改革工作,楊憲已經得罪了淮西勳貴。因為科舉改革,得罪儒家士林。而現在又要因為諸王分封的事情,得罪言官禦史。
再這樣下去,楊憲怕是隻能做一個孤臣了。
楊憲的奏表,此時也已經經過朱標之手,交到朱元璋手中。
太和殿。
朱元璋看著朱標手中的奏折,開口問道:“楊憲的奏折,有關諸王分封?”
“父皇猜的真準。”朱標點了點頭。
朱元璋並未急著去看,而是接著開口問道:“是勸阻?”
因為在朱元璋看來,楊憲畢竟是劉伯溫的學生,這段時間,仍然堅決反對諸王分封一事的也就隻剩下都察院的那些言官禦史了。就連有直接利益衝突的那些淮西老將們,也隻是保持沉默而已。
如果是勸阻的話,楊憲的這份奏折,朱元璋不打算再看。
因為他分封諸王的心意已決。
朱標笑著搖了搖頭。
“不是勸阻,難不成還能是勸進啊。”朱元璋笑道。
朱標將手中的奏折遞了過去,開口笑道:“確實是勸進,不過他這份奏折與其他大臣們的都不同,父皇你自己看一下。”
聽朱標這麽一說,朱元璋臉上露出好奇的神色,伸手接過奏章,看了一眼,臉上很快露出凝重的神情。
“老大,馬上讓人召楊憲進宮。”
(
“是,父皇。”
楊憲從誠意伯府出來後,直接遇到了宮裏的內侍官,被帶進了宮。
大殿內。
楊憲在奏折裏,對於分封諸王一事,大加支持,可他卻又在奏折裏寫了另外一件事。
那就是有關皇室宗室法的弊端。
這份奏折寫得非常詳細。
具體寫明了,到時候朝廷一年要拿出多少財政來養活宗室。
親王每年一萬石,郡王每年二千石,鎮國將軍每年一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則逐級遞減二百石,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逐級一百石。
公主及駙馬每年二千石,郡主及其儀賓每年八百石,縣主、郡君及其儀賓逐級遞減二百石,縣君、鄉君及其儀賓逐級遞減一百石。
按照中書省製定的這個製度,即使是最低等的奉國中尉和鄉君每年都會有二百石的俸祿。
要知道在沒有漲工資前,一個正七品的官員每年俸祿也僅有九十石而已。
朱元璋自己小時候吃了夠多苦,如今好不容易當上大明的皇帝了,他不想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再過苦日子可以理解。
可這宗室製度,將會吃垮大明朝,成為日後壓垮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
隻是這個時候的朱元璋顯然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看著楊憲,開口道:“楊國公奏章裏的話,擔憂過度了吧,現在宗室才多少人,就算年俸再加一倍,對於國庫來說也造不成多少負擔。”
楊憲心裏想著,如何向朱元璋和朱標他們解釋,會更加直觀一些。
他看到遠處桌子上的圍棋。
楊憲走到棋桌前。
朱標看著楊憲的動作,疑惑道:“楊卿你這是?”
楊憲伸手將棋盤上的棋子推掉,轉身看著朱元璋他們,開口笑道:“微臣想要跟皇上借一些米。”
朱元璋正想要看看楊憲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正準備吩咐內侍官去準備,卻聽著楊憲接著開口道。
“微臣要的米不多,我隻要在這棋盤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米,第三格放四粒米,第四格放十六粒米.以此類推,按照這個比例放滿整個棋盤就行。”
朱元璋心想,這有什麽難的。
他立馬吩咐內侍官去禦茶膳房搬了一袋大米過來,然後讓他們按照楊憲的吩咐開始擺放大米。
一開始果然和朱元璋預料的差不多,輕輕鬆鬆,可越到後麵越感覺到不對勁。
那些內侍官根本算不出具體需要多少大米,每增加加一個格子,這些內侍官們都要一群人拿起算盤劈裏啪啦算上半天。
到第17個格子時,計算最後得到的結果是,所需大米粒。
一袋50斤重的大米,差不多就是這個數字。
等到第25個格子時,計算出來的結果,已經整整需要134袋大米。
大殿已經快要堆不下了。
朱元璋已經開始冒冷汗了。
那些內侍官們手中的算盤也快要打出火來了。
要知道圍棋棋盤縱橫19條線,一共有324個格子,這才剛剛開始而已。
朱元璋和朱標這個時候終於意識到,如果要填滿圍棋棋盤上所有的格子,所需要的米粒,那將會是一個無比驚人的數字。
朱元璋揮了揮手,示意內侍官們停下手中的動作,讓他們下去。
朱元璋此時臉色有些難看,他就算再愚笨,這時候也終於看明白了楊憲的意思。
“皇上,現在難道還認為是微臣思慮過重嗎。”楊憲開口道。
“如今皇上一共有十三個皇子,日後便是十三位親王,一年十三萬石俸祿。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宗室大幾十人,按去年洪武五年戶部支出,大概一共在二十萬石年俸,如皇上先前所言確實不多。”
楊憲頓了頓,接著開口說道:“可皇上,宗室總是會生孩子的,越往後,就像是這棋盤上的大米,因為原本基數大,人數就會越多。遲早有一天,宗室人數會多到整個朝廷都無法恩養的地步。”
曆史上,明朝將近三百年的曆史,到最後你知道有多少皇室宗親嗎。
從洪武年百人不到,到明朝末年,皇室宗親這個數字直接膨脹到了將近六十萬,不是六千、不是六萬,而是整整六十萬!
世界上任何一個家族,也沒有如此快的繁衍速度,後世姓朱的,有極大概率是朱元璋的子孫。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定下的這個宗親製度,永樂之後,各地藩王宗室手上幾乎沒有任何權利,他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撈錢。
於是這些皇族們展開了激烈的生殖競賽,為了拿朝廷補貼,自然是一個勁的猛生。
大明弘治五年,山西慶成王朱鍾鎰,就創造了一項生育紀錄,他整整生了94名子女。
朱元璋臉上越來越難看,此時的他,自然也看出了問題所在。
關於朝廷負擔過重這件事,朱元璋在製定宗親製度的時候,也不是完全沒有考慮到。
隻是考慮的不夠多而已。
在朱元璋製定的製度中,皇室宗親的爵位每過一代就要降一級,親王除嫡長子外諸子降為郡王,郡王除嫡長子外降為鎮國將軍,以此類推。
可一直到了奉國中尉,就不再降了。
奉國中尉所生的孩子,無論嫡庶,所有孩子都能承襲奉國中尉的爵位。
朱元璋認為自己已經考慮足夠周到了,可如今看著幾乎堆滿整個大殿的大米,心中早已是翻起了驚濤駭浪。
即便到時候都隻是最低等的奉國中尉,可當他數量足夠多的時候,也將吃垮朝廷。
明朝後期,一年的朝廷稅賦收上來,還不夠給這些宗親們發放俸米的。
一旁的朱標在聽了楊憲的分析後,也是倒吸了一口涼氣。
朱標看向一旁沉默的朱元璋,作為長子的他,最能明白朱元璋此時的心情。
因為自幼失去親人,朱元璋對親人格外重視。
而且傳統的小農思想,朱元璋更是巴不得子孫繁衍越興盛越好。
可如今楊憲把宗室供養的問題,直接擺在朱元璋的麵前,就由不得他不麵對了。
大殿內,朱元璋陷入了長久的沉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