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


    揚州府衙。


    “楊卿,你們揚州現在正在種的那個土豆產量究竟如何?”朱標一見到楊憲就迫不及待問道。


    看著神情有些激動的朱標,楊憲有些不明所以,怎麽一見麵就這副模樣。


    不過他還是直接開口迴道:“按一般田地來算,土豆的畝產大概在三十石左右。”


    明朝一石糧食,大概一百五十斤重。


    上好的田地,拿來種水稻,一畝田也不過就二石產量。


    去年被整個朝野高唿為神跡的揚州大豐收,其畝產量也才十石。


    因此楊憲話音落下的那一刻,朱標眼神徹底變了。


    這可不是在揚州城外聽那老漢隨便講講,這話從楊憲口中說出來,那麽在朱標看來就是事實。


    朱標下意識,唿吸都變得有些粗重起來。


    “那豈不是比起去年的海外仙稻,還要足足多上三倍之多?”


    “如果單論重量的話,確實如此。”楊憲點了點頭,接著開口道。“不過土豆與水稻小麥這些還是不一樣,它水分比較多,因此同等重量下是不如水稻這些常規主糧的。”


    這點從它們各自提供的熱量也可以看出。


    100克米飯的總熱量約為120大卡,而100克土豆提供的熱量隻有75大卡左右。


    可這點在朱標看來,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畢竟在他看來二者之間產量差這麽多。


    畝產幾千斤!


    這下大明有救了!


    不過很快他又意識到另外一件事情,這土豆也來自海外。


    “這土豆,與去年楊卿拿出來的仙稻一樣來自海外?”朱標開口問道。


    “沒錯,是臣與佛郎機商人買的。”楊憲開口道。


    “那這些土豆是不是和仙稻一樣.......”


    看到朱標的樣子,楊憲就知道他想問什麽了,不由開口笑道:“殿下放心,這些土豆全都可以繼續繁育,當然其中會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點。”


    朱標直接忽略了後半句,在他看來,目前最為重要的就是能繁育。


    如今大明朝剛剛建國不久,本就百廢待興。


    雖然這幾年全國各地大力發展農業,可畢竟時間還短,朝廷存糧嚴重不足。


    建國頭兩年。


    因為民間多造酒,在朱元璋眼中這完全是浪費糧食的行為,因此直接頒布了禁酒令。


    朱元璋禁酒的辦法很直接簡單粗暴,他是直接下令全國禁種糯米,從原料開始禁止,使得農民隻能多種其他穀物,間接地充實了糧倉。


    可即便朱元璋為了盡可能節約糧食,將事情已經做到如此極致的地步了。


    全國上下仍舊缺糧。


    這也是為什麽朱元璋之前看到揚州大豐收會如此激動,此刻朱標在聽到土豆的畝產會如此激動的原因。


    如果真能如楊憲所說這土豆畝產能達到數千斤,那麽日後大明將再無饑民。


    “楊卿,這土豆種如今還有多少?”朱標開口道。


    “殿下是準備在其他地方也種上這土豆?”楊憲開口問道。


    朱標點了點頭,接著說道:“以目前各地災情來看,到時候靠你揚州一府的土豆產量怕是還不夠,如果把整個應天附近幾個府都算上,應該就沒有問題了。”


    “既然如此,那麽勞煩殿下到時候將各地空閑田畝具體數量報給我,我直接讓人下麵人帶著相適應的土豆種去京城,到時候具體種植方法,也需要培訓。”楊憲開口道。


    “好,事不宜遲,我馬上迴京。”朱標這時候恨不得自己後背能插一對翅膀,直接飛迴京城。


    ....................


    第二日。


    京城。


    奉天殿,早朝。


    李善長正在匯報著各地的災情。


    朱元璋越聽,神色越沉重。


    尤其是北邊的三晉之地,更是遭遇五十年一見的大旱天災。


    傳統農業社會抗風險能力低,尤其是在天災前,極其脆弱。


    這個年代,百姓們每年的餘糧隻夠撐到來年豐收,就等著當年豐收的稻米,好活命!


    天災一來,等於是斷了他們的活路。


    “三晉之地,三月不見一滴雨水,河流幹涸,大地幹裂,百姓們種下的麥苗全都枯死!”


    李善長的聲音,在奉天殿上,迴響。


    “有誰可替朕分憂?”朱元璋開口道。


    滿朝文武,所有人都低著頭,不敢往龍庭上看一眼。


    朱元璋臉色陰沉。


    災情這還隻是第一步,沒了糧食,接下來,馬上要應對的是流民。


    今年天災到底會造成多少流民,誰心底也沒有數。


    朝廷糧倉裏準備的存糧夠不夠,能不能應付得了,朱元璋心裏也沒有底氣。


    要知道這可不是一家子幾個人吃飯,他們要麵對的是動輒幾萬、幾十萬張嘴。


    流民問題一個處理不好,馬上就會演變為暴亂。


    這是朱元璋最不願意見到的事情。


    他看向殿下眾臣,難道滿朝文武,竟無一人能夠替我分憂嗎?


    就在這時,朱元璋看到一個人站出來了,他臉上露出一絲喜色,不愧是自己看中的人。


    這時候站出來的人,不是別人。


    正是胡惟庸。


    京城的城牆的建造,便是由胡惟庸負責。


    當時胡惟庸身為工程監工發現城磚不僅僅有殘磚爛瓦,甚至已經建好的城牆有城磚開裂的情況,各地趕工交上的磚,不僅有殘缺還有以次充好。


    當即下令說:“城牆的堅固象征著我大明萬世長存,亙古不變,此乃千秋功業。即日起,各地上繳的城磚必須砌有燒造日期,工匠姓名,籍貫,驗收者姓名。”


    也就意味著,任何一塊磚出了問題都能找到燒造工匠,順藤摸瓜到各級官衙,誰也逃不掉,自從告令一出各地所交城磚物料都是上品。


    正是這造磚碶名之舉深得朱元璋聖心。


    胡惟庸因此也順利走入大明權力中心,中書省。


    “臣胡惟庸,舉薦一人可解此次災情。”胡惟庸站了出來,恭聲道。


    不是自己,而是舉薦他人?


    朱元璋愣了一下,不是自己也行,隻要能夠順利度過此次災情,他胡惟庸也算舉薦有功。


    “惟庸,舉薦何人?”


    “大明神侯,揚州知府,楊憲,楊大人。”胡惟庸大聲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楊憲,真的治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千八百種壞毛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千八百種壞毛病並收藏大明:我楊憲,真的治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