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茹娜非常喜歡這棟臨水草原別墅,精致的三層別墅格外引人注目。別墅內寬敞的客廳裏擺放著時尚氣派的家具,舒適的臥室幹淨整潔,樓上視野開闊、樓下寬敞明亮。
建築從實際生活需要出發,在布局、形體、以至取材上,特別注意同周圍自然環境的配合,形成了一種具有浪漫主義閑情逸致及田園詩意般的典雅風格。平麵常做成十字型,以客廳為中心,把起居室、書房、餐室都圍繞壁爐布置,臥室常放在樓上。室內空間盡量做到既分割又聯成一片,並根據不同需要有不同淨高。
外部材料上質地以及深色的木框架和白色粉牆形成強烈對比。形成以橫線條為主的構圖,舒展安定,既具有蒙古建築的傳統風格,又突破了傳統建築的封閉性,很適合於中國草原地帶的氣候和地廣人稀的特點,仍舊保持了草原式住宅的特色,是與周圍自然風景緊密結合的成功範例。。
別墅供暖方麵不用再燒煤取暖了,“煤改電”後開始使用電采暖,再也不用每天提炭、倒灰、打掃了。
巴彥公司結合草畜平衡開始養殖起了優質品種畜,收到了很大經濟效益。並把草場分成三個區域進行輪流放牧,這樣草場也保護了。隨著牧區生活環境的改善和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牧民在草原上建起了精致的房屋,用上了先進的設備,過上了和城裏人一樣的日子。在黨和政府對人民生活的關心關懷下,廣闊草原上牧民的生產生活日益發生變化,過起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徐如龍向阿茹娜家提親,彩禮是10頭牛、10匹馬,10頭駱駝、50多隻山羊和100隻綿羊,草原上寓意吉祥的草原五畜都全了。
阿茹娜的那嘎齊阿哈(舅舅)布日古德向徐如龍講了蒙古族的禁忌。
布日古德對徐如龍說:“古列堅(女婿),日常生活禁忌是蒙古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髒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髒衣物,或者將不幹淨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幹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那嘎其,內蒙古為什麽不說蒙語?”徐如龍問布日古德。
布日古德說:“內蒙古不說蒙語是因為內蒙古大部人都被漢化了,並且會說蒙語的人較少,如果經常說蒙語,會造成交流障礙,因此為了方便交流,大部分會說蒙語的人基本也不說蒙語。蒙古語屬於蒙古語係,主要使用者在中國蒙古族聚居區、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西伯利亞聯邦管區。
蒙古國使用的蒙古語因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受前蘇聯影響主要使用西裏爾字母拚寫,俄羅斯的布裏亞特語被視為蒙古語的方言,中國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族還在使用傳統蒙古文。”
“原來是這樣。”徐如龍說。
“古列堅,你為什麽要娶阿茹娜?”布日古德問徐如龍。
徐如龍說:“因為蒙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姑娘在歌舞方麵都有一定的天賦,而且他們的性格非常開朗、豪爽,在教育子女方麵,孩子不僅從小繼承這方麵的天賦,有利於孩子們的成長,而且在豪爽媽媽的引導下,性格也不會太差。而且,蒙古族姑娘都比較重感情,能包容。身體健康強壯,能包容自己的男人。蒙古族姑娘比內地女人強悍,身體素質好。
蒙古姑娘直爽率真是她們的招牌。蒙古姑娘氣質獨佳,既熱情豪放又溫柔細膩。蒙古姑娘還很顧家,溫柔賢惠內外兼修。在外是企業家、女老板,在內是好媳婦、好媽媽。蒙古姑娘漂亮的不止是容顏,英姿颯爽,多才多藝,這是咱蒙古姑娘的招牌。蒙古姑娘大多戀家。咱蒙古族的姑娘各個都是孝女,大多不願離開家人奔走他鄉。蒙古姑娘熱情、浪漫、直率、心胸開闊、不拘小節、樂於助人、心地善良、性格活潑,尤其是那種女中豪傑式的大氣和膽略,讓這裏的姑娘別有風情。
蒙古姑娘的舉止最自然,既不裝腔作勢也不呆板木訥。寬廣的草原給了她們草原姑娘獨有的坦蕩大氣。蒙古姑娘前衛時尚,注重內涵,敢愛敢恨,特別欣賞血性男兒。蒙古姑娘長相、氣質、身高、穿著,都沒得說的,待人處事更不用說,自己不吃虧,更不會讓別人吃虧。
她們熱情奔放,無論對待朋友、老人、丈夫、孩子,都有一股沒有窮盡的熱情和力量。她們感情真摯,愛就是愛,不愛就是不愛,沒有半點水分。感情熾熱得像一團火一樣,愛得投入,卻又無怨無悔。她們不懂人情世故,沒有那些小心眼兒,不會算計,不計後果,就是這麽的率真可愛!”
“你可知道蒙古人婚嫁風俗?”布日古德又問徐如龍。
徐如龍說:“不知道。”
布日古德說:“蒙古訂婚送禮多,如果蒙古小夥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訂婚前,要托媒人帶著象征和諧、甜蜜、旺盛的白糖、茶葉、膠等物品,用一塊白手巾包著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則可以進行。
隨後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帶著哈達、奶酒,糖塊之類禮品求婚,一般要進行數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訂婚禮後,男方還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將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這件婚事便確定下來。當接近婚期,男方要給女方送一次禮,一般是煮整羊一隻,還有酒、茶。哈達。女方對送禮者需要熱情招待,雙方祝酒,口頌吉祥語句,對歌慶賀。”
“還有什麽?”徐如龍問布日古德。
布日古德說:“新郎受掰羊脖考驗與娶親路上巧爭先。”
“何為掰羊脖考驗與娶親路上巧爭先?”徐如龍又問布日古德。
布日古德說:“鄂爾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親隊伍到達新娘家後,總會被女方家當作上賓熱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熱鬧,這時,男方祝頌人會悄悄地離開宴席領著新郎來到新娘的房間裏。待他倆在客位上坐下以後,陪娘們就會端上來一個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並請新郎把羊脖子從中間掰斷,以試新郎的力氣大小。為了戲弄新郎,陪娘們早就將一根紅柳棍或一根鐵棍子巧妙地插進羊脖骨髓道裏。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點,他就會識破其中奧妙,取出柳棍或鐵棍,很容易地將羊脖子掰斷。有的新郎則不識其中秘密,因而費盡力氣,弄得滿頭大汗,像狗咬烏龜一樣,又著急,又羞愧。而陪娘們則趁機用十分辛辣刻薄,但不懷惡意的語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譏笑得滿臉通紅的新郎,此時恨不得腳底下突然有一個可以藏身的地洞。此為新郎受掰羊脖考驗”
布日古德又說:“娶親路上巧爭先是依照習俗,彼此都想搶先到家,男女雙方互相追逐戲逗。有時,女方的送親人搶去新郎的帽子,挑在馬鞭上,或扔在地上,新郎沒法,隻好下馬揀帽,這樣就耽誤了時間。有時,聰明的男方也有辦法,在離新郎家不遠的地方設一桌酒席,款待送親人,女方盛情難卻,隻好下馬喝酒,男方趁機搶先到家。一路上這樣縱馬奔騰,你追我趕,氣氛熱烈,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
“最後呢?”徐如龍最後問布日古德。
布日古德喝了一口奶茶笑著說:“娶親的日子,由男方殺雞占卜選定。當天,由女方父母與介紹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準備酒肉招待。新娘到後與新郎一起握刀殺一隻雞,看雞肝紋路所示吉兇如何,如不吉利則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殺一隻,待殺到雞肝出現吉象紋路為止。接著,新娘新郎舉行喝酒儀式,每人麵前放一碗酒,碗邊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還共同招待介紹人和所有客人。然後雙方客人以及來賀喜的親戚朋友一起不斷地飲酒、唱歌和跳舞,直至通宵達旦。”
布日古德給徐如龍講解獨特的婚俗,使徐如龍明白了一切。
廣袤無垠的大草原青翠欲滴,潔白的羊群在清澈的小溪邊悠閑自得,乳白色的蒙古包升起嫋嫋炊煙。傍晚時分,草原上響起悠揚的馬頭琴聲,參加婚禮的親戚朋友身著盛裝歡聚在蒙古包裏。
新郎徐如龍及娶親隊伍到達新娘阿茹娜家,受到了熱情的招待。席間,伴娘其其格端上了一個煮熟的羊頸骨,請徐如龍從中間掰斷,以試新郎的力氣。徐如龍折斷羊頸骨後,與美麗的阿茹娜分享,象征兩人的愛情如羊頸骨般緊緊相扣。
蒙古族婚俗隆重而獨特,起源於蒙古遠古時代,形成於成吉思汗時期,流傳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遊牧民族特色。
蒙古族婚俗要經過媒人說親、相親、訂婚、聘禮、許婚筵、迎親、送嫁、行見阿姑之禮等等較為繁複的程序。如果小夥子看上了哪家姑娘,要托媒人帶著象征和諧、甜蜜的白糖、茶葉等物品,去姑娘家撮合,若女方收下白糖和茶葉,說明女方家同意這門婚事。隨後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帶著哈達、奶酒、糖果等禮品求婚,一般要求婚數次才能定婚。
據《蒙古秘史》記載,也速該巴阿禿兒帶領其子鐵木真(成吉思汗)到·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後來就有了“多求則貴,少求則賤。”的蒙古族諺語。求婚數次後,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方家“下定”。女方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對歌,相互慶賀,表示正式定親。
由於蒙古民族分布廣闊,各地婚俗既有共同點,也有相異之處。
新郎佩帶火鐮、蒙古刀和弓箭,致頌詞、祝詞和對歌等是蒙古族婚俗的共同點。
科爾沁地區有“借住姑娘”的習俗,即姑娘出嫁的日期選定後,其姑姑或舅舅等把姑娘接到家中暫住,並在那裏做針線活兒;烏珠穆沁婚禮祝頌詞一大特色是崇尚孝道、禮節、報恩;阿拉善地區有迎親嫂子替母親唱《嫁女歌》的習俗,表現了蒙古族能歌善舞的風格。
察哈爾地區有“下訂親哈達”習俗,就是女方家請人把男方準備好的哈達送到各親友家,以此表示女兒已定親;在blyq蒙古族居住的地方,媒人提親,要喝“阿曼酒”、“巴嘎酒”,確定彩禮要喝“益和酒”,這些禮節別具一格。
蒙古族婚禮中尤以鄂爾多斯婚禮最為精彩。具有700多年曆史的鄂爾多斯婚禮,流傳至今較完整保留著古老的傳統習俗,有哈達訂親、佩弓娶親、攔門迎婿、獻羊祝酒、求名問庚、卸羊脖子、分發出嫁、母親祝福、搶帽子、聖火洗禮、跪拜公婆、掀開麵紗、新娘敬茶,大小迴門等一係列特定的儀式程序和內容。
鄂爾多斯婚禮的娶親隊伍由新郎、伴郎等組成。新郎身背弓箭,親友們在門口以歌聲送娶親隊伍出發。新郎一行來到新娘家要繞蒙古包一圈後才能下馬。伴娘此時用毛氈攔住娶親隊伍,開始對歌,伴娘要考問娶親的人很多問題,他們要對答如流,一直到新娘家滿意,伴娘才撤去毛氈,請娶親隊伍進蒙古包。新郎在歌聲中向新娘父母獻上哈達,蒙古包裏隆重的“烏查”(全羊席)開始,親朋好友歡歌暢飲,熱鬧極了。
次日,新郎新娘騎馬到新郎家後,要在蒙古包外環繞三圈。下馬後,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穿過,接受火的洗禮。進蒙古包後,一對新人先向父母跪獻哈達,然後與親友相見,交換鼻煙壺,互贈禮品。婚宴開始,新郎手執銅壺,新娘雙手端著放有銀碗的酒盤向賓客敬酒。婚禮進入高潮,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要進行兩三天。女方送親者要留人陪新娘住1至3日。
祝讚詞是蒙古族民間文學的一種傳統體裁,產生於古代韻文。在蒙古族婚禮中,祝詞和祝頌人十分重要。
男方娶親隊伍中一定要有婚禮祝頌人,女方家也要邀請婚禮祝頌人參加婚宴。
男方家的娶親隊伍到達女方家時,女方家祝頌人烏蘭開口問話:“你們是從哪裏來的人?到哪裏去?”
男方的祝頌人烏力吉迴答:“我們為辦喜事而來。”
雙方祝頌人要展示自己的口才對頌,在婚禮祝詞中也有對祝頌人和祝詞重要作用的描繪,如新娘請來的是嫩河岸出名的宴歌手。新郎請來的是科爾沁揚聲的祝詞家。要對詩呀要對歌,要比箭呀要賽馬。詩、箭、馬輸給咱,你休想把姑娘娶迴家。
蒙古族婚禮祝詞貫穿於婚禮儀式的各個環節,並起著引導、推動婚禮向前發展的作用。婚禮祝頌人既要通曉民族曆史和風俗習慣,在婚宴上能滾瓜爛熟地背誦成套傳統的祝詞,又要能觸景生情,即興成章,以他的睿智和機敏博得大家的喝彩。據說在草原牧區,能演唱百首民歌的歌手不乏其人,但找一個深孚眾望的祝頌人卻相對較難。一般來說,民間的婚禮祝頌人都會有成套傳統祝詞的手抄本作為在婚禮上祝頌的藍本。
祝詞中有一則人類起源與婚姻起源神話,祝詞中說道:“男婚女嫁從何起?古老的習俗留下。在那開天辟地創世造人的時候,兩位先父先母結成兒女親家。人類的長河便從這裏發源,人類的大樹便從這裏萌芽……”
祝詞中還說道:“蒙古包的地上,牧人生了孩兒。兒女長大成人,背上弓箭娶親,帶上首飾出聘,支起火撐立戶,紮起哈那頂門。”
兒女成家立業是父母最高興的事,也是草原上最快樂的事。
有些婚禮祝詞中還用了充滿詩意的語言,如“在天神所居聖地,長著如意香檀一片舒愉,哪怕它初莖細長嬌嫩,陽光滋潤才枝葉挺拔蔥綠,水土為源方紮下牢固根基。今日結親姻眷相會,乃是前世修來的福氣。蒼穹離地雖然遙遠,甘霖普降確是咫尺須臾。”
出嫁對女兒來說意味著與父母離別。婚禮祝詞中將女子出嫁與男子入伍出征相提並論,認為這是無論男女都要經曆的分離的時刻,從而減輕新娘的悲傷。
如“你若是個男兒呦,該當佩劍去參加軍伍;你是個佩戴鐲環的人,設婚宴把你嫁出。你若是個男兒呦,讓你背弓箭踏上征途,你是個配戴珠墜的人,設婚宴把你嫁出。”
婚姻生活對新郎新娘來說是陌生的,婚禮中也有夫妻如何相處的祝詞。求名問庚環節的祝詞“哈特刀讚”將新郎新娘比作哈特刀和磨刀石。比如“鋼鋒硬啊磨石軟,刃和磨石有姻緣;鋼刀不磨無光彩,刀石相伴過百年”。
有些祝詞告訴新郎和新娘要在婚後的生活中互敬互愛、和諧相處。“磨石平啊刀尖尖,刀尖頂立太艱難,三天五日要頂嘴呦,男人臉麵無光顏。五天六天吵起架呀,女人臉上無光顏。”
婚禮祝詞中也有對雙方親家的囑托:“女婿若對姑娘不好呀,親家你去說理;那琴音還能使羊落淚,何況你是說話的人。姑娘若對女婿不好呦,嶽母你是說理的人,那琴音還能使駝落淚,嶽母呀,何況你是個好心的人。婆婆若對兒媳不好呀,公公就是說理的人。琴聲還能使羊落淚,公公呀,何況你是個懂事的人。姑娘若對婆婆不敬呀,娘家爹就是說理的人。那琴聲還能使駝落淚,何況女兒的爸爸是戴帽穿靴的人。”
建築從實際生活需要出發,在布局、形體、以至取材上,特別注意同周圍自然環境的配合,形成了一種具有浪漫主義閑情逸致及田園詩意般的典雅風格。平麵常做成十字型,以客廳為中心,把起居室、書房、餐室都圍繞壁爐布置,臥室常放在樓上。室內空間盡量做到既分割又聯成一片,並根據不同需要有不同淨高。
外部材料上質地以及深色的木框架和白色粉牆形成強烈對比。形成以橫線條為主的構圖,舒展安定,既具有蒙古建築的傳統風格,又突破了傳統建築的封閉性,很適合於中國草原地帶的氣候和地廣人稀的特點,仍舊保持了草原式住宅的特色,是與周圍自然風景緊密結合的成功範例。。
別墅供暖方麵不用再燒煤取暖了,“煤改電”後開始使用電采暖,再也不用每天提炭、倒灰、打掃了。
巴彥公司結合草畜平衡開始養殖起了優質品種畜,收到了很大經濟效益。並把草場分成三個區域進行輪流放牧,這樣草場也保護了。隨著牧區生活環境的改善和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牧民在草原上建起了精致的房屋,用上了先進的設備,過上了和城裏人一樣的日子。在黨和政府對人民生活的關心關懷下,廣闊草原上牧民的生產生活日益發生變化,過起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徐如龍向阿茹娜家提親,彩禮是10頭牛、10匹馬,10頭駱駝、50多隻山羊和100隻綿羊,草原上寓意吉祥的草原五畜都全了。
阿茹娜的那嘎齊阿哈(舅舅)布日古德向徐如龍講了蒙古族的禁忌。
布日古德對徐如龍說:“古列堅(女婿),日常生活禁忌是蒙古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髒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髒衣物,或者將不幹淨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幹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那嘎其,內蒙古為什麽不說蒙語?”徐如龍問布日古德。
布日古德說:“內蒙古不說蒙語是因為內蒙古大部人都被漢化了,並且會說蒙語的人較少,如果經常說蒙語,會造成交流障礙,因此為了方便交流,大部分會說蒙語的人基本也不說蒙語。蒙古語屬於蒙古語係,主要使用者在中國蒙古族聚居區、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西伯利亞聯邦管區。
蒙古國使用的蒙古語因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受前蘇聯影響主要使用西裏爾字母拚寫,俄羅斯的布裏亞特語被視為蒙古語的方言,中國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族還在使用傳統蒙古文。”
“原來是這樣。”徐如龍說。
“古列堅,你為什麽要娶阿茹娜?”布日古德問徐如龍。
徐如龍說:“因為蒙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姑娘在歌舞方麵都有一定的天賦,而且他們的性格非常開朗、豪爽,在教育子女方麵,孩子不僅從小繼承這方麵的天賦,有利於孩子們的成長,而且在豪爽媽媽的引導下,性格也不會太差。而且,蒙古族姑娘都比較重感情,能包容。身體健康強壯,能包容自己的男人。蒙古族姑娘比內地女人強悍,身體素質好。
蒙古姑娘直爽率真是她們的招牌。蒙古姑娘氣質獨佳,既熱情豪放又溫柔細膩。蒙古姑娘還很顧家,溫柔賢惠內外兼修。在外是企業家、女老板,在內是好媳婦、好媽媽。蒙古姑娘漂亮的不止是容顏,英姿颯爽,多才多藝,這是咱蒙古姑娘的招牌。蒙古姑娘大多戀家。咱蒙古族的姑娘各個都是孝女,大多不願離開家人奔走他鄉。蒙古姑娘熱情、浪漫、直率、心胸開闊、不拘小節、樂於助人、心地善良、性格活潑,尤其是那種女中豪傑式的大氣和膽略,讓這裏的姑娘別有風情。
蒙古姑娘的舉止最自然,既不裝腔作勢也不呆板木訥。寬廣的草原給了她們草原姑娘獨有的坦蕩大氣。蒙古姑娘前衛時尚,注重內涵,敢愛敢恨,特別欣賞血性男兒。蒙古姑娘長相、氣質、身高、穿著,都沒得說的,待人處事更不用說,自己不吃虧,更不會讓別人吃虧。
她們熱情奔放,無論對待朋友、老人、丈夫、孩子,都有一股沒有窮盡的熱情和力量。她們感情真摯,愛就是愛,不愛就是不愛,沒有半點水分。感情熾熱得像一團火一樣,愛得投入,卻又無怨無悔。她們不懂人情世故,沒有那些小心眼兒,不會算計,不計後果,就是這麽的率真可愛!”
“你可知道蒙古人婚嫁風俗?”布日古德又問徐如龍。
徐如龍說:“不知道。”
布日古德說:“蒙古訂婚送禮多,如果蒙古小夥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訂婚前,要托媒人帶著象征和諧、甜蜜、旺盛的白糖、茶葉、膠等物品,用一塊白手巾包著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則可以進行。
隨後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帶著哈達、奶酒,糖塊之類禮品求婚,一般要進行數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訂婚禮後,男方還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將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這件婚事便確定下來。當接近婚期,男方要給女方送一次禮,一般是煮整羊一隻,還有酒、茶。哈達。女方對送禮者需要熱情招待,雙方祝酒,口頌吉祥語句,對歌慶賀。”
“還有什麽?”徐如龍問布日古德。
布日古德說:“新郎受掰羊脖考驗與娶親路上巧爭先。”
“何為掰羊脖考驗與娶親路上巧爭先?”徐如龍又問布日古德。
布日古德說:“鄂爾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親隊伍到達新娘家後,總會被女方家當作上賓熱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熱鬧,這時,男方祝頌人會悄悄地離開宴席領著新郎來到新娘的房間裏。待他倆在客位上坐下以後,陪娘們就會端上來一個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並請新郎把羊脖子從中間掰斷,以試新郎的力氣大小。為了戲弄新郎,陪娘們早就將一根紅柳棍或一根鐵棍子巧妙地插進羊脖骨髓道裏。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點,他就會識破其中奧妙,取出柳棍或鐵棍,很容易地將羊脖子掰斷。有的新郎則不識其中秘密,因而費盡力氣,弄得滿頭大汗,像狗咬烏龜一樣,又著急,又羞愧。而陪娘們則趁機用十分辛辣刻薄,但不懷惡意的語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譏笑得滿臉通紅的新郎,此時恨不得腳底下突然有一個可以藏身的地洞。此為新郎受掰羊脖考驗”
布日古德又說:“娶親路上巧爭先是依照習俗,彼此都想搶先到家,男女雙方互相追逐戲逗。有時,女方的送親人搶去新郎的帽子,挑在馬鞭上,或扔在地上,新郎沒法,隻好下馬揀帽,這樣就耽誤了時間。有時,聰明的男方也有辦法,在離新郎家不遠的地方設一桌酒席,款待送親人,女方盛情難卻,隻好下馬喝酒,男方趁機搶先到家。一路上這樣縱馬奔騰,你追我趕,氣氛熱烈,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
“最後呢?”徐如龍最後問布日古德。
布日古德喝了一口奶茶笑著說:“娶親的日子,由男方殺雞占卜選定。當天,由女方父母與介紹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準備酒肉招待。新娘到後與新郎一起握刀殺一隻雞,看雞肝紋路所示吉兇如何,如不吉利則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殺一隻,待殺到雞肝出現吉象紋路為止。接著,新娘新郎舉行喝酒儀式,每人麵前放一碗酒,碗邊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還共同招待介紹人和所有客人。然後雙方客人以及來賀喜的親戚朋友一起不斷地飲酒、唱歌和跳舞,直至通宵達旦。”
布日古德給徐如龍講解獨特的婚俗,使徐如龍明白了一切。
廣袤無垠的大草原青翠欲滴,潔白的羊群在清澈的小溪邊悠閑自得,乳白色的蒙古包升起嫋嫋炊煙。傍晚時分,草原上響起悠揚的馬頭琴聲,參加婚禮的親戚朋友身著盛裝歡聚在蒙古包裏。
新郎徐如龍及娶親隊伍到達新娘阿茹娜家,受到了熱情的招待。席間,伴娘其其格端上了一個煮熟的羊頸骨,請徐如龍從中間掰斷,以試新郎的力氣。徐如龍折斷羊頸骨後,與美麗的阿茹娜分享,象征兩人的愛情如羊頸骨般緊緊相扣。
蒙古族婚俗隆重而獨特,起源於蒙古遠古時代,形成於成吉思汗時期,流傳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遊牧民族特色。
蒙古族婚俗要經過媒人說親、相親、訂婚、聘禮、許婚筵、迎親、送嫁、行見阿姑之禮等等較為繁複的程序。如果小夥子看上了哪家姑娘,要托媒人帶著象征和諧、甜蜜的白糖、茶葉等物品,去姑娘家撮合,若女方收下白糖和茶葉,說明女方家同意這門婚事。隨後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帶著哈達、奶酒、糖果等禮品求婚,一般要求婚數次才能定婚。
據《蒙古秘史》記載,也速該巴阿禿兒帶領其子鐵木真(成吉思汗)到·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後來就有了“多求則貴,少求則賤。”的蒙古族諺語。求婚數次後,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方家“下定”。女方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對歌,相互慶賀,表示正式定親。
由於蒙古民族分布廣闊,各地婚俗既有共同點,也有相異之處。
新郎佩帶火鐮、蒙古刀和弓箭,致頌詞、祝詞和對歌等是蒙古族婚俗的共同點。
科爾沁地區有“借住姑娘”的習俗,即姑娘出嫁的日期選定後,其姑姑或舅舅等把姑娘接到家中暫住,並在那裏做針線活兒;烏珠穆沁婚禮祝頌詞一大特色是崇尚孝道、禮節、報恩;阿拉善地區有迎親嫂子替母親唱《嫁女歌》的習俗,表現了蒙古族能歌善舞的風格。
察哈爾地區有“下訂親哈達”習俗,就是女方家請人把男方準備好的哈達送到各親友家,以此表示女兒已定親;在blyq蒙古族居住的地方,媒人提親,要喝“阿曼酒”、“巴嘎酒”,確定彩禮要喝“益和酒”,這些禮節別具一格。
蒙古族婚禮中尤以鄂爾多斯婚禮最為精彩。具有700多年曆史的鄂爾多斯婚禮,流傳至今較完整保留著古老的傳統習俗,有哈達訂親、佩弓娶親、攔門迎婿、獻羊祝酒、求名問庚、卸羊脖子、分發出嫁、母親祝福、搶帽子、聖火洗禮、跪拜公婆、掀開麵紗、新娘敬茶,大小迴門等一係列特定的儀式程序和內容。
鄂爾多斯婚禮的娶親隊伍由新郎、伴郎等組成。新郎身背弓箭,親友們在門口以歌聲送娶親隊伍出發。新郎一行來到新娘家要繞蒙古包一圈後才能下馬。伴娘此時用毛氈攔住娶親隊伍,開始對歌,伴娘要考問娶親的人很多問題,他們要對答如流,一直到新娘家滿意,伴娘才撤去毛氈,請娶親隊伍進蒙古包。新郎在歌聲中向新娘父母獻上哈達,蒙古包裏隆重的“烏查”(全羊席)開始,親朋好友歡歌暢飲,熱鬧極了。
次日,新郎新娘騎馬到新郎家後,要在蒙古包外環繞三圈。下馬後,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穿過,接受火的洗禮。進蒙古包後,一對新人先向父母跪獻哈達,然後與親友相見,交換鼻煙壺,互贈禮品。婚宴開始,新郎手執銅壺,新娘雙手端著放有銀碗的酒盤向賓客敬酒。婚禮進入高潮,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要進行兩三天。女方送親者要留人陪新娘住1至3日。
祝讚詞是蒙古族民間文學的一種傳統體裁,產生於古代韻文。在蒙古族婚禮中,祝詞和祝頌人十分重要。
男方娶親隊伍中一定要有婚禮祝頌人,女方家也要邀請婚禮祝頌人參加婚宴。
男方家的娶親隊伍到達女方家時,女方家祝頌人烏蘭開口問話:“你們是從哪裏來的人?到哪裏去?”
男方的祝頌人烏力吉迴答:“我們為辦喜事而來。”
雙方祝頌人要展示自己的口才對頌,在婚禮祝詞中也有對祝頌人和祝詞重要作用的描繪,如新娘請來的是嫩河岸出名的宴歌手。新郎請來的是科爾沁揚聲的祝詞家。要對詩呀要對歌,要比箭呀要賽馬。詩、箭、馬輸給咱,你休想把姑娘娶迴家。
蒙古族婚禮祝詞貫穿於婚禮儀式的各個環節,並起著引導、推動婚禮向前發展的作用。婚禮祝頌人既要通曉民族曆史和風俗習慣,在婚宴上能滾瓜爛熟地背誦成套傳統的祝詞,又要能觸景生情,即興成章,以他的睿智和機敏博得大家的喝彩。據說在草原牧區,能演唱百首民歌的歌手不乏其人,但找一個深孚眾望的祝頌人卻相對較難。一般來說,民間的婚禮祝頌人都會有成套傳統祝詞的手抄本作為在婚禮上祝頌的藍本。
祝詞中有一則人類起源與婚姻起源神話,祝詞中說道:“男婚女嫁從何起?古老的習俗留下。在那開天辟地創世造人的時候,兩位先父先母結成兒女親家。人類的長河便從這裏發源,人類的大樹便從這裏萌芽……”
祝詞中還說道:“蒙古包的地上,牧人生了孩兒。兒女長大成人,背上弓箭娶親,帶上首飾出聘,支起火撐立戶,紮起哈那頂門。”
兒女成家立業是父母最高興的事,也是草原上最快樂的事。
有些婚禮祝詞中還用了充滿詩意的語言,如“在天神所居聖地,長著如意香檀一片舒愉,哪怕它初莖細長嬌嫩,陽光滋潤才枝葉挺拔蔥綠,水土為源方紮下牢固根基。今日結親姻眷相會,乃是前世修來的福氣。蒼穹離地雖然遙遠,甘霖普降確是咫尺須臾。”
出嫁對女兒來說意味著與父母離別。婚禮祝詞中將女子出嫁與男子入伍出征相提並論,認為這是無論男女都要經曆的分離的時刻,從而減輕新娘的悲傷。
如“你若是個男兒呦,該當佩劍去參加軍伍;你是個佩戴鐲環的人,設婚宴把你嫁出。你若是個男兒呦,讓你背弓箭踏上征途,你是個配戴珠墜的人,設婚宴把你嫁出。”
婚姻生活對新郎新娘來說是陌生的,婚禮中也有夫妻如何相處的祝詞。求名問庚環節的祝詞“哈特刀讚”將新郎新娘比作哈特刀和磨刀石。比如“鋼鋒硬啊磨石軟,刃和磨石有姻緣;鋼刀不磨無光彩,刀石相伴過百年”。
有些祝詞告訴新郎和新娘要在婚後的生活中互敬互愛、和諧相處。“磨石平啊刀尖尖,刀尖頂立太艱難,三天五日要頂嘴呦,男人臉麵無光顏。五天六天吵起架呀,女人臉上無光顏。”
婚禮祝詞中也有對雙方親家的囑托:“女婿若對姑娘不好呀,親家你去說理;那琴音還能使羊落淚,何況你是說話的人。姑娘若對女婿不好呦,嶽母你是說理的人,那琴音還能使駝落淚,嶽母呀,何況你是個好心的人。婆婆若對兒媳不好呀,公公就是說理的人。琴聲還能使羊落淚,公公呀,何況你是個懂事的人。姑娘若對婆婆不敬呀,娘家爹就是說理的人。那琴聲還能使駝落淚,何況女兒的爸爸是戴帽穿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