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是有名無姓的民族,傣族的人名,是以代表性別的岩與玉為名字之首。名字多以出生的順序和傣文字母高低音組成的排列順序以及父母的心願三者相互結合命名。重名時,又有名字上加大、小及上、中、下等詞不達意加以區別。長子、長女多選用傣文的第一個字母阿拚字命名,比如岩溫、玉溫;岩應、玉應;岩燕、玉燕等;其餘子女通常也選用與其排行相關的傣文字母拚字命名,如岩光、玉光;岩叫、玉叫;岩香、玉香;岩尖、玉尖等。最末一個子女,通常用臘字命名。有的名字,有著明顯的降生順序,如岩燕、岩剛、岩臘。燕為長,剛為次、臘為末;有些名字又明顯地反映了父母的美好心願,如在名字中加以恩、罕和皎、香等字,將子女名字冠之以岩x罕、玉x罕;岩x香、玉x皎等。上述這種以降生順序和傣文字線排列次序命名的方法,極易造成重名,一個村寨內如果出現幾個名字相同的人時,就以大、小、上、中、下等加以區別。如岩溫龍(大岩溫)、岩溫囡(小岩溫)、岩溫訥(上岩溫)、岩溫代(下岩溫)等。
傣族除按降生順序和傣文字母的排列次序命名外,還有以名花命名的,有以吉祥動物孔雀、鳳凰、獅子、虎等命名的、有以重量命名的,以及以某種迷信觀念命名的等等。
傣族一人往往會有幾個名字,兒童時代有童名,入寺當和尚以後有僧名,還俗以後有俗後,當父母以後又有父母名等。比如男童降生時名為岩燕,出家後便稱為帕燕(和尚岩燕)、都燕(大佛爺岩燕);當和尚還俗後稱岩底燕,當佛爺還俗後稱康朗燕等。傣族男女,一旦當了父母便改稱波岩x、波玉x;咪岩x、咪玉x。即在父(波)、母(咪)之後加上長子或長女之名。若長子為岩溫,其父便稱波岩溫;其母便稱咪岩溫。
在傣族中,有時會出現召xx、刀xx等姓名。其實,召與刀都不是傣族原有的姓氏。在舊社會,傣族有貴族、貧民、官與百姓之分。貧民百姓往往稱舊時的男性貴族和官員為召和島,如稱宣慰使為召往領稱土司為召猛、稱頭人為島帕雅。召與島均係對舊時的土司、貴族之稱,並非傣族的姓氏。而普遍被用以作姓名之首的刀,也非傣族傳統姓氏。以刀為人名之首,始見於車裏宣慰世係的第六代,稱為刀補瓦。《車裏宣慰世係簡史》記載說:“島亨龍繼承父位時,正是宋理宗皇帝在位時期。朝庭將景隴王的奏文中島亨龍的‘島’譯為‘刀’,自此以後,景隴王的漢名都是‘刀’字起頭。……島亨龍有二子,長子刀補瓦……”。
刀補瓦是車裏宣慰使中第一個用刀字命名的人,後來又出現刀暹答、刀弓滿、刀更猛、刀壩光和刀雙猛等。以上記載說明“刀”是“島”或“召”的譯音,是貴族和官的音譯異字,並非傳姓氏。關於“刀”字的取用,還有一說,即傣族首領於 1500多年前向朝廷進貢時,天子見傣王無姓,便賜寶刀一把,以刀為姓。
“刀”,也許是“島”的音譯,也許是朝廷天子所賜。不論其來曆如何,它已被越來越多的傣族認可為姓氏,刀姓已經成為有名無姓的傣族首采用的姓氏。
曼托村黨總支書記龍偉接待了袁俊偉一行,向袁俊偉介紹兩委成員,龍偉指著一位傣族男子對袁俊偉說這是村主任刀祖光,指著一位拉祜族男子說是副村主任紮努,指著一位布朗族男子說是村治保主任岩剛,指著一位傣族女人說是婦女主任刀白鳳,隨後又介紹了其他人。
龍偉按照傣族風俗請袁俊偉等人在傣家竹樓吃飯,傣家竹樓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攔,牛馬拴束於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台,轉進為長形大房,用竹籬隔出主人臥室並兼重要錢物存儲處;其餘為一大敞間,屋頂不甚高,兩邊傾斜,屋簷及於樓板,一般無窗。若屋簷稍高則兩側開有小窗,後麵開一門。樓中央是一個火塘,日夜燃燒不熄。屋頂用茅草鋪蓋,梁柱門窗樓板全部用竹製成。
傣族地區盛產竹材,許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粗竹子做骨架,竹編篾子做牆體,樓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頂鋪草,主柱有24條。
傣家竹樓的造型屬幹欄式建築,房頂呈“人”字型,易於排水、不會造成積水的情況出現。一般傣家竹樓為上下兩層的高腳樓房,高腳是為了防止地麵的潮氣,竹樓底層一般不住人,是飼養家禽的地方。上層為人們居住的地方。這一層是整個竹樓的中心,室內的布局很簡單,一般分為堂屋和臥室兩部分,堂屋設在木梯進門的地方,比較開闊,在正中央鋪著大的竹席,是招待來客、商談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設有陽台和走廊,在陽台的走廊上放著傣家人最喜愛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這裏也是傣家婦女做針線活的地方。
堂屋內一般設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個三角支架,用來放置鍋、壺等炊具,是燒飯做菜的地方。從堂屋向裏走便是用竹圍子或木板隔出來的臥室,臥室地上也鋪上竹席,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一般人不得入內。整個竹樓非常寬敞,空間很大,也少遮擋物,通風條件好,非常適宜於版納潮濕多雨的氣候條件整個竹樓的所有梁、柱、牆及附件都是用竹子製成的,竹樓上的每一個部分都有不同的含義。
走進竹樓就好像走進傣家的曆史和文化,竹樓的主人會告訴你它的含義。
竹樓的頂梁大柱被稱為“墜落之柱”,這是竹樓裏最神聖的柱子,不能隨意倚靠和堆放東西,有時它上麵會裹上紅綢子。它是保佑竹樓免於災禍的象征,人們在修新樓時常常會弄來樹葉墊在柱子下麵,據說這樣做會更加堅固。除了頂梁大柱外竹樓裏還有分別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樓內中間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側麵的矮柱子則代表著女性,屋脊象征鳳凰尾,屋角象征鷺鷥翅膀……
過去傣家人的等級、輩分是非常嚴格的,體現在竹樓的建造上也很明顯。比如凡是長輩居住的樓室的柱子不能低於六尺,樓室比樓底還要高出六尺,室內無人字架,顯得異常寬敞明亮,竹樓的木梯也有規定,一般要在九級以上。晚輩的竹樓一般較差一些,首先高度要低於長輩的竹樓,其次木梯也隻能在七級以下,室內的結構也顯得簡單許多。
龍偉說:“我是漢族人,祖父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從江浙遷來,我就出生在這個曼托村,後來去江西當兵,退伍迴來進入村兩委,擔任村支書已經多年。”
袁俊偉說:“我曾在鷹潭服役八年,是在武警水電部隊,參加過京深高速建設,現在已經退役到地方四年了。”
刀祖光說:“袁總,嚐嚐我們的‘傣家菜’。傣族菜是指中國雲南傣族人的特色菜,特點是口感酸辣、清淡、開胃,烹製時不勾芡。選料也很獨特,除了雲南當地品種繁多的菜蔬,珍貴的菌類,不少菜苔、昆蟲等都能入菜。
傣族菜可以說是一種非常符合現代人健康觀念的料理,尤其是它的烹調方法,幾乎不使用任何的鹽和味精,而且少油。隻是添加了大量的野生植物物香野草野菜、青檸檬汁及魚露,含有豐富的維他命 c、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避免膽固醇過高,經常享用傣族菜不但可以調整體重,對健康也有很大的益處。”
於曉燕說:“傣族三大名菜是五香烤傣鯉,菠蘿爆肉片,傣族菠蘿飯。傣族菜是指中國雲南傣族人的特色菜,特點是口感酸辣、清淡、開胃,烹製時不勾芡。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雅為花腰傣。早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經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
刀白鳳說:“傣族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同時又具有食酸、食野、食花等獨特習慣,而在這其中傣族特色食品也可謂多種多樣。傣族飲食作為西雙版納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凡是來到西雙版納的人,品嚐傣味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傣族飲食嗜酸,與其生活地域有關,傣族居住地都較燥熱,酸性食品不僅能消食,而且能刺激食欲,預防中暑。
傣族喜歡吃一些野生的動植物。如食蟬;野生的蕨菜、刺苞、魚腥菜、香茅草、這些野生植物具有清肺解熱、明目健腦、抗衰老的作用。傣族每餐都喜喝湯,常見的有雜菜湯、酸筍湯、幹醃菜湯。所謂雜菜湯,即以多種蔬菜摻與青椒、酸湯同煮,湯汁酸辣開胃,待客的傳統雜菜湯必須具備野芭蕉花、辣藤、南瓜花等。”
紮努說:“我們拉祜族和傣族一樣也喜歡喝米酒,人工釀酒的先決條件,是陶器的製造。自夏之後,經商周,曆秦漢,以至於唐宋,皆是以果糧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後酒出。不少西方人都以為米酒是日本人的創造,但豈知,它實際上是中國人首先釀造的含酒精的飲料。而日本釀造清酒的技術是從中國引進的。”
岩剛說:“布朗族人以大米為主要食糧,以玉米、豆類為輔。飲食特點是以酸、辣、香、涼、生為主,烹製方法主要有煮、炒、蒸、炸、燒、烤、醃、生食等多種,雖然烹製技術簡單,但仍有自己獨特的風味。
布朗族不僅喜食酸魚、酸菜、酸筍,而且喜歡飲用一種獨具民族特色與地區特色的飲料——酸茶。酸茶製法是:先將新鮮茶葉煮熟放在陰涼處,待茶葉變酸後置於竹筒中,塞緊,再用竹筍葉將竹筒包好埋進土中,三四個月後取出,即成酸茶。
製茶、飲茶也是布朗族的一大特點。布朗族善於製茶,長期的種茶實踐使他們積累了豐富的製茶經驗,布朗族婦女個個都是製茶能手。每年四五月,她們將采迴的嫩毛尖放進鍋裏炒幹,趁熱裝入帶蓋的竹筒,放在火塘邊烘烤,待竹筒的表皮烤成焦狀時,噴香可口的竹筒茶就製成了。生活在茶鄉的布朗族人品茶極為講究,他們的烤茶更是別具特色:將茶葉放入特別的茶罐中,放在火塘邊烘烤,撲鼻的香氣冒出時注入滾燙的開水,濃鬱香醇的烤茶就製成了,這是布朗族人待客的上品。
布朗族的用茶方式可謂多種多樣,除了飲用外,還保留以茶入藥、以茶入食的古老食俗,茶在布朗族的生活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竹樓是一頓飯吃出友情、吃出知識,拉近了人與人、心與心的距離。
傣族除按降生順序和傣文字母的排列次序命名外,還有以名花命名的,有以吉祥動物孔雀、鳳凰、獅子、虎等命名的、有以重量命名的,以及以某種迷信觀念命名的等等。
傣族一人往往會有幾個名字,兒童時代有童名,入寺當和尚以後有僧名,還俗以後有俗後,當父母以後又有父母名等。比如男童降生時名為岩燕,出家後便稱為帕燕(和尚岩燕)、都燕(大佛爺岩燕);當和尚還俗後稱岩底燕,當佛爺還俗後稱康朗燕等。傣族男女,一旦當了父母便改稱波岩x、波玉x;咪岩x、咪玉x。即在父(波)、母(咪)之後加上長子或長女之名。若長子為岩溫,其父便稱波岩溫;其母便稱咪岩溫。
在傣族中,有時會出現召xx、刀xx等姓名。其實,召與刀都不是傣族原有的姓氏。在舊社會,傣族有貴族、貧民、官與百姓之分。貧民百姓往往稱舊時的男性貴族和官員為召和島,如稱宣慰使為召往領稱土司為召猛、稱頭人為島帕雅。召與島均係對舊時的土司、貴族之稱,並非傣族的姓氏。而普遍被用以作姓名之首的刀,也非傣族傳統姓氏。以刀為人名之首,始見於車裏宣慰世係的第六代,稱為刀補瓦。《車裏宣慰世係簡史》記載說:“島亨龍繼承父位時,正是宋理宗皇帝在位時期。朝庭將景隴王的奏文中島亨龍的‘島’譯為‘刀’,自此以後,景隴王的漢名都是‘刀’字起頭。……島亨龍有二子,長子刀補瓦……”。
刀補瓦是車裏宣慰使中第一個用刀字命名的人,後來又出現刀暹答、刀弓滿、刀更猛、刀壩光和刀雙猛等。以上記載說明“刀”是“島”或“召”的譯音,是貴族和官的音譯異字,並非傳姓氏。關於“刀”字的取用,還有一說,即傣族首領於 1500多年前向朝廷進貢時,天子見傣王無姓,便賜寶刀一把,以刀為姓。
“刀”,也許是“島”的音譯,也許是朝廷天子所賜。不論其來曆如何,它已被越來越多的傣族認可為姓氏,刀姓已經成為有名無姓的傣族首采用的姓氏。
曼托村黨總支書記龍偉接待了袁俊偉一行,向袁俊偉介紹兩委成員,龍偉指著一位傣族男子對袁俊偉說這是村主任刀祖光,指著一位拉祜族男子說是副村主任紮努,指著一位布朗族男子說是村治保主任岩剛,指著一位傣族女人說是婦女主任刀白鳳,隨後又介紹了其他人。
龍偉按照傣族風俗請袁俊偉等人在傣家竹樓吃飯,傣家竹樓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攔,牛馬拴束於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台,轉進為長形大房,用竹籬隔出主人臥室並兼重要錢物存儲處;其餘為一大敞間,屋頂不甚高,兩邊傾斜,屋簷及於樓板,一般無窗。若屋簷稍高則兩側開有小窗,後麵開一門。樓中央是一個火塘,日夜燃燒不熄。屋頂用茅草鋪蓋,梁柱門窗樓板全部用竹製成。
傣族地區盛產竹材,許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粗竹子做骨架,竹編篾子做牆體,樓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頂鋪草,主柱有24條。
傣家竹樓的造型屬幹欄式建築,房頂呈“人”字型,易於排水、不會造成積水的情況出現。一般傣家竹樓為上下兩層的高腳樓房,高腳是為了防止地麵的潮氣,竹樓底層一般不住人,是飼養家禽的地方。上層為人們居住的地方。這一層是整個竹樓的中心,室內的布局很簡單,一般分為堂屋和臥室兩部分,堂屋設在木梯進門的地方,比較開闊,在正中央鋪著大的竹席,是招待來客、商談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設有陽台和走廊,在陽台的走廊上放著傣家人最喜愛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這裏也是傣家婦女做針線活的地方。
堂屋內一般設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個三角支架,用來放置鍋、壺等炊具,是燒飯做菜的地方。從堂屋向裏走便是用竹圍子或木板隔出來的臥室,臥室地上也鋪上竹席,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一般人不得入內。整個竹樓非常寬敞,空間很大,也少遮擋物,通風條件好,非常適宜於版納潮濕多雨的氣候條件整個竹樓的所有梁、柱、牆及附件都是用竹子製成的,竹樓上的每一個部分都有不同的含義。
走進竹樓就好像走進傣家的曆史和文化,竹樓的主人會告訴你它的含義。
竹樓的頂梁大柱被稱為“墜落之柱”,這是竹樓裏最神聖的柱子,不能隨意倚靠和堆放東西,有時它上麵會裹上紅綢子。它是保佑竹樓免於災禍的象征,人們在修新樓時常常會弄來樹葉墊在柱子下麵,據說這樣做會更加堅固。除了頂梁大柱外竹樓裏還有分別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樓內中間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側麵的矮柱子則代表著女性,屋脊象征鳳凰尾,屋角象征鷺鷥翅膀……
過去傣家人的等級、輩分是非常嚴格的,體現在竹樓的建造上也很明顯。比如凡是長輩居住的樓室的柱子不能低於六尺,樓室比樓底還要高出六尺,室內無人字架,顯得異常寬敞明亮,竹樓的木梯也有規定,一般要在九級以上。晚輩的竹樓一般較差一些,首先高度要低於長輩的竹樓,其次木梯也隻能在七級以下,室內的結構也顯得簡單許多。
龍偉說:“我是漢族人,祖父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從江浙遷來,我就出生在這個曼托村,後來去江西當兵,退伍迴來進入村兩委,擔任村支書已經多年。”
袁俊偉說:“我曾在鷹潭服役八年,是在武警水電部隊,參加過京深高速建設,現在已經退役到地方四年了。”
刀祖光說:“袁總,嚐嚐我們的‘傣家菜’。傣族菜是指中國雲南傣族人的特色菜,特點是口感酸辣、清淡、開胃,烹製時不勾芡。選料也很獨特,除了雲南當地品種繁多的菜蔬,珍貴的菌類,不少菜苔、昆蟲等都能入菜。
傣族菜可以說是一種非常符合現代人健康觀念的料理,尤其是它的烹調方法,幾乎不使用任何的鹽和味精,而且少油。隻是添加了大量的野生植物物香野草野菜、青檸檬汁及魚露,含有豐富的維他命 c、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避免膽固醇過高,經常享用傣族菜不但可以調整體重,對健康也有很大的益處。”
於曉燕說:“傣族三大名菜是五香烤傣鯉,菠蘿爆肉片,傣族菠蘿飯。傣族菜是指中國雲南傣族人的特色菜,特點是口感酸辣、清淡、開胃,烹製時不勾芡。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雅為花腰傣。早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經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
刀白鳳說:“傣族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同時又具有食酸、食野、食花等獨特習慣,而在這其中傣族特色食品也可謂多種多樣。傣族飲食作為西雙版納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凡是來到西雙版納的人,品嚐傣味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傣族飲食嗜酸,與其生活地域有關,傣族居住地都較燥熱,酸性食品不僅能消食,而且能刺激食欲,預防中暑。
傣族喜歡吃一些野生的動植物。如食蟬;野生的蕨菜、刺苞、魚腥菜、香茅草、這些野生植物具有清肺解熱、明目健腦、抗衰老的作用。傣族每餐都喜喝湯,常見的有雜菜湯、酸筍湯、幹醃菜湯。所謂雜菜湯,即以多種蔬菜摻與青椒、酸湯同煮,湯汁酸辣開胃,待客的傳統雜菜湯必須具備野芭蕉花、辣藤、南瓜花等。”
紮努說:“我們拉祜族和傣族一樣也喜歡喝米酒,人工釀酒的先決條件,是陶器的製造。自夏之後,經商周,曆秦漢,以至於唐宋,皆是以果糧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後酒出。不少西方人都以為米酒是日本人的創造,但豈知,它實際上是中國人首先釀造的含酒精的飲料。而日本釀造清酒的技術是從中國引進的。”
岩剛說:“布朗族人以大米為主要食糧,以玉米、豆類為輔。飲食特點是以酸、辣、香、涼、生為主,烹製方法主要有煮、炒、蒸、炸、燒、烤、醃、生食等多種,雖然烹製技術簡單,但仍有自己獨特的風味。
布朗族不僅喜食酸魚、酸菜、酸筍,而且喜歡飲用一種獨具民族特色與地區特色的飲料——酸茶。酸茶製法是:先將新鮮茶葉煮熟放在陰涼處,待茶葉變酸後置於竹筒中,塞緊,再用竹筍葉將竹筒包好埋進土中,三四個月後取出,即成酸茶。
製茶、飲茶也是布朗族的一大特點。布朗族善於製茶,長期的種茶實踐使他們積累了豐富的製茶經驗,布朗族婦女個個都是製茶能手。每年四五月,她們將采迴的嫩毛尖放進鍋裏炒幹,趁熱裝入帶蓋的竹筒,放在火塘邊烘烤,待竹筒的表皮烤成焦狀時,噴香可口的竹筒茶就製成了。生活在茶鄉的布朗族人品茶極為講究,他們的烤茶更是別具特色:將茶葉放入特別的茶罐中,放在火塘邊烘烤,撲鼻的香氣冒出時注入滾燙的開水,濃鬱香醇的烤茶就製成了,這是布朗族人待客的上品。
布朗族的用茶方式可謂多種多樣,除了飲用外,還保留以茶入藥、以茶入食的古老食俗,茶在布朗族的生活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竹樓是一頓飯吃出友情、吃出知識,拉近了人與人、心與心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