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坑人的賑災行為
趙宋之世:家父蘇東坡 作者:楚廟寒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番商量過後,父子倆分頭行動。
蘇過寫信給東京的高俅和在泉州準備出海的高伸,讓二人即刻籌錢買糧運往浙西,還要將人手往周圍各州散開,將動靜鬧得大一點,哪怕糧價高一點也不要猶豫,就是要擺出急切的樣子,讓其他商人相信浙西的糧價是真的高,值得跑這一趟;
蘇軾則還是不死心,一方麵再次向朝廷上書,要求從臨近的州軍買糧送往浙西,一方麵在杭州以平價收糧,試圖控製糧價。
但直到蘇過得到高家兄弟的迴信,蘇軾都沒有收到一粒米。
商人重利,眼見糧價上漲,怎麽可能還用平價將手中的糧食賣給朝廷。
自己解決不了,蘇軾隻得再三催促朝廷。
不過直到這一年的十一月,朝廷的詔令才下來,命發運司撥錢一百萬貫,依蘇軾所奏,就近買糧,運往浙西賑災。
可還不等蘇軾高興,發運司的官員便上書表示拒絕執行,理由是淮南路和江南東路的米價太高了,而再遠的地方又不歸他們管。
事情發展都如蘇過之前所言,隻是他也沒想到朝廷買糧賑災,居然還有官員嫌糧食太貴了的。
蘇軾也是一腔怒火,立馬上書開噴,怒斥發運司官吏違背旨意,讓天子失信於民,坐視百姓餓死。
蘇過隻得勸道:“爹爹消消氣,這一來一迴地理論,也解決不了問題。好在我們另有準備,總不至於真的坐困愁城。”
“他們怎敢如此行事,”蘇軾還是忿忿不平,怒道:“糧食雖貴,但總比沒糧好,怎可心疼些許財物,看著百姓食不果腹?”
蘇過笑道:“浙西百姓能不能吃上飯是爹爹操心的事,發運司管的是走運河的上供物資購買,如果花高價買糧,賬麵上便有問題了。”
蘇軾不理解,說道:“這可是朝廷下旨的事,有問題也可以上書解釋的。”
蘇過實在忍不住,解釋道:“賑災一事做得好,功勞也是各州縣官員的,發運司得不到任何好處,卻還要給自己增添麻煩,他們自然就不願意了。”
這就是官僚政治的本位主義思想。
蘇軾知道兒子說的是對的,有些喪氣,但還是堅持道:“不過二三小人從中作梗,朝廷定會處理他們。”
結果自然是等不到朝廷的下文了,發運司為自己的本職著想,是有私心,但說他們錯了,也不盡然,這明顯是朝廷的安排有問題。
好在蘇過的法子奏效了,這一年的揚州、荊楚之地都獲豐收,許多商人被鼓動,帶著大批糧食,湧入浙西各州。
接下來蘇過讓高家兄弟的人將籌來的糧食平價賣給各州,然後由官府出麵,一方麵廣設施粥之所,一方麵限量平價賣糧,同時官府下令嚴查糧商的囤糧行為。
大宋商業發達,對糧食買賣隻有低價限製,這是為了保證農民們種糧的積極性,畢竟穀賤傷農。高價管不了,可是囤積居奇是明令禁止的,官府可以直接沒收屯糧。
這批外地糧商到了浙西一帶,立馬便發現上當了,可再轉運其他地方,也賣不出高價,反而又會增加成本,隻得吃下啞巴虧,平價賣給官府。
因為本地糧商根本不敢收下這麽多糧食,一來是賣不出價格,二來萬一被官府認定是屯糧,那可就連自己都搭進去了。
見問題終於得到緩解,蘇軾這才稍微放下心來,對蘇過說道:“這迴一進一出,你那邊損失不小吧?”
蘇過笑道:“其實也還好,損失的主要是人力物力,兩個月跑下來,大夥兒連個路費都沒掙到,自然得我補給他們了。”
其他商人大概也是如此,畢竟官府沒有壓價收糧,大家就相當於興師動眾地白跑了一趟,義務幫官府運糧了。
蘇軾這下體會到兒子手上有錢的好處了,感慨道:“當初你弄這些商賈之事,我是極不讚成的,沒想到卻靠這些手段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蘇過沒有他爹那麽開心,站在他的角度,這次的做法明顯是不光彩的,他做的這些事也完全應該由朝廷來做。
“隻是僥幸而已,”蘇過歎道:“這種事情再來一次,估計沒有商人會上當了。爹爹有沒有想過,浙西的災民是得救了,可有多少外地糧商因此血本無歸?”
蘇過不是聖母,隻是覺得事情本來可以更好地解決。
“五郎是說我應該高價買下那些外地糧商運來的糧食?”蘇軾問道。
蘇過搖搖頭,那怎麽可能,一旦這麽做了,在朝廷那裏根本解釋不清,萬一再被查出背後有蘇過的影子,那整個蘇家就全完了。
蘇軾也反應過來,說道:“你是在氣朝廷無作為?”
“算是吧,”不過蘇過也習慣了,說道:“那幫人就這樣了,高高在上,根本不知道百姓疾苦。”
蘇軾除了上書,沒有別的辦法,可一再上書,也會成為罪名,所以蘇過順便勸道:“爹爹也別再上書說災情的事了,您已經說得夠多了,再說也是無益。”
“災情的事確實說了多次,我可以算了,”蘇軾堅持道:“但疏通海路的事一定得做,不然浙西以後還會遭災。”
太湖其實與東海是相通的,隻是入海口經常堵塞,這才導致湖水泛濫,水災頻發,蘇軾對解決這個問題信心十足,隻要朝廷給錢就行。
這個事正中蘇過下懷,他就希望蘇軾能待在杭州,別去京城了。
幾個月忙下來,到了年底總算是消停些了,蘇過每日在蘇軾的指導下,準備著來年三月的禮部試。
這也是蘇過的底氣之一,有蘇仙親自開小灶,再加上自己這些年確實也沒有荒廢學業,區區一個禮部試,他其實不怎麽放在眼裏。
剩下就是慢慢準備,再打聽下誰是主考官,投其所好就是了。
這可是經驗之談,蘇家兩兄弟也是這麽過來的,想想當初歐陽修能把蘇軾的文章看成是自己學生曾鞏的,便足以說明問題。
還有個更極端的例子,有個叫劉幾的考生嘉佑二年參加貢舉,因為用詞險怪生僻被歐陽修刷了下來,嘉佑四年他卷土重來,改名劉輝,又換了文風,這次被歐陽修擢為第一。
可見考官好惡對成績的影響之大。
不過眼下主考官人選未出,但無論是誰,還能逃得出蘇仙的掌握嗎?
至於殿試,又不黜落,就更無需擔心了。
蘇過寫信給東京的高俅和在泉州準備出海的高伸,讓二人即刻籌錢買糧運往浙西,還要將人手往周圍各州散開,將動靜鬧得大一點,哪怕糧價高一點也不要猶豫,就是要擺出急切的樣子,讓其他商人相信浙西的糧價是真的高,值得跑這一趟;
蘇軾則還是不死心,一方麵再次向朝廷上書,要求從臨近的州軍買糧送往浙西,一方麵在杭州以平價收糧,試圖控製糧價。
但直到蘇過得到高家兄弟的迴信,蘇軾都沒有收到一粒米。
商人重利,眼見糧價上漲,怎麽可能還用平價將手中的糧食賣給朝廷。
自己解決不了,蘇軾隻得再三催促朝廷。
不過直到這一年的十一月,朝廷的詔令才下來,命發運司撥錢一百萬貫,依蘇軾所奏,就近買糧,運往浙西賑災。
可還不等蘇軾高興,發運司的官員便上書表示拒絕執行,理由是淮南路和江南東路的米價太高了,而再遠的地方又不歸他們管。
事情發展都如蘇過之前所言,隻是他也沒想到朝廷買糧賑災,居然還有官員嫌糧食太貴了的。
蘇軾也是一腔怒火,立馬上書開噴,怒斥發運司官吏違背旨意,讓天子失信於民,坐視百姓餓死。
蘇過隻得勸道:“爹爹消消氣,這一來一迴地理論,也解決不了問題。好在我們另有準備,總不至於真的坐困愁城。”
“他們怎敢如此行事,”蘇軾還是忿忿不平,怒道:“糧食雖貴,但總比沒糧好,怎可心疼些許財物,看著百姓食不果腹?”
蘇過笑道:“浙西百姓能不能吃上飯是爹爹操心的事,發運司管的是走運河的上供物資購買,如果花高價買糧,賬麵上便有問題了。”
蘇軾不理解,說道:“這可是朝廷下旨的事,有問題也可以上書解釋的。”
蘇過實在忍不住,解釋道:“賑災一事做得好,功勞也是各州縣官員的,發運司得不到任何好處,卻還要給自己增添麻煩,他們自然就不願意了。”
這就是官僚政治的本位主義思想。
蘇軾知道兒子說的是對的,有些喪氣,但還是堅持道:“不過二三小人從中作梗,朝廷定會處理他們。”
結果自然是等不到朝廷的下文了,發運司為自己的本職著想,是有私心,但說他們錯了,也不盡然,這明顯是朝廷的安排有問題。
好在蘇過的法子奏效了,這一年的揚州、荊楚之地都獲豐收,許多商人被鼓動,帶著大批糧食,湧入浙西各州。
接下來蘇過讓高家兄弟的人將籌來的糧食平價賣給各州,然後由官府出麵,一方麵廣設施粥之所,一方麵限量平價賣糧,同時官府下令嚴查糧商的囤糧行為。
大宋商業發達,對糧食買賣隻有低價限製,這是為了保證農民們種糧的積極性,畢竟穀賤傷農。高價管不了,可是囤積居奇是明令禁止的,官府可以直接沒收屯糧。
這批外地糧商到了浙西一帶,立馬便發現上當了,可再轉運其他地方,也賣不出高價,反而又會增加成本,隻得吃下啞巴虧,平價賣給官府。
因為本地糧商根本不敢收下這麽多糧食,一來是賣不出價格,二來萬一被官府認定是屯糧,那可就連自己都搭進去了。
見問題終於得到緩解,蘇軾這才稍微放下心來,對蘇過說道:“這迴一進一出,你那邊損失不小吧?”
蘇過笑道:“其實也還好,損失的主要是人力物力,兩個月跑下來,大夥兒連個路費都沒掙到,自然得我補給他們了。”
其他商人大概也是如此,畢竟官府沒有壓價收糧,大家就相當於興師動眾地白跑了一趟,義務幫官府運糧了。
蘇軾這下體會到兒子手上有錢的好處了,感慨道:“當初你弄這些商賈之事,我是極不讚成的,沒想到卻靠這些手段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蘇過沒有他爹那麽開心,站在他的角度,這次的做法明顯是不光彩的,他做的這些事也完全應該由朝廷來做。
“隻是僥幸而已,”蘇過歎道:“這種事情再來一次,估計沒有商人會上當了。爹爹有沒有想過,浙西的災民是得救了,可有多少外地糧商因此血本無歸?”
蘇過不是聖母,隻是覺得事情本來可以更好地解決。
“五郎是說我應該高價買下那些外地糧商運來的糧食?”蘇軾問道。
蘇過搖搖頭,那怎麽可能,一旦這麽做了,在朝廷那裏根本解釋不清,萬一再被查出背後有蘇過的影子,那整個蘇家就全完了。
蘇軾也反應過來,說道:“你是在氣朝廷無作為?”
“算是吧,”不過蘇過也習慣了,說道:“那幫人就這樣了,高高在上,根本不知道百姓疾苦。”
蘇軾除了上書,沒有別的辦法,可一再上書,也會成為罪名,所以蘇過順便勸道:“爹爹也別再上書說災情的事了,您已經說得夠多了,再說也是無益。”
“災情的事確實說了多次,我可以算了,”蘇軾堅持道:“但疏通海路的事一定得做,不然浙西以後還會遭災。”
太湖其實與東海是相通的,隻是入海口經常堵塞,這才導致湖水泛濫,水災頻發,蘇軾對解決這個問題信心十足,隻要朝廷給錢就行。
這個事正中蘇過下懷,他就希望蘇軾能待在杭州,別去京城了。
幾個月忙下來,到了年底總算是消停些了,蘇過每日在蘇軾的指導下,準備著來年三月的禮部試。
這也是蘇過的底氣之一,有蘇仙親自開小灶,再加上自己這些年確實也沒有荒廢學業,區區一個禮部試,他其實不怎麽放在眼裏。
剩下就是慢慢準備,再打聽下誰是主考官,投其所好就是了。
這可是經驗之談,蘇家兩兄弟也是這麽過來的,想想當初歐陽修能把蘇軾的文章看成是自己學生曾鞏的,便足以說明問題。
還有個更極端的例子,有個叫劉幾的考生嘉佑二年參加貢舉,因為用詞險怪生僻被歐陽修刷了下來,嘉佑四年他卷土重來,改名劉輝,又換了文風,這次被歐陽修擢為第一。
可見考官好惡對成績的影響之大。
不過眼下主考官人選未出,但無論是誰,還能逃得出蘇仙的掌握嗎?
至於殿試,又不黜落,就更無需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