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有機肥料
震驚!我家鄉下有塊仙田 作者:百裏暮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林清還沒到防空洞門口,就見一側的山坡上,有個身影在揮舞糞叉。從身形上看,林清認出那是王元亮。她慢悠悠的轉向那邊,走到近前,才發現這是一塊收拾得挺平整的山坡地,旁邊還有兩個肥堆正在堆肥。而小亮子正在打散的這堆肥料還冒著熱氣。
林清看了看肥料問道,“這是第幾次倒堆了?”
正在專心打碎大塊物體的王元亮,被嚇了一跳。轉頭看到是林清,咧嘴笑了,“林清姐,你迴來啦?”
林清點了點頭,又衝王元亮正操作的肥堆指了指。
王元亮才“哦”了一聲,“這是第一次倒堆,我見堆頂塌陷,冒熱氣,就翻倒了。正處理呢,就聽到了你說話。”
“嗯,不錯,漚了幾迴有機肥了?”
“漚好的隻有一次,而且我還不知道好不好,就先施在奶奶的地裏了。好像還不錯,奶奶種的蔬菜結的又大又多,我家吃不完就拿到集市上去賣,好多人搶著買,還有人跟奶奶預定呢。”
王元亮有些自豪的說道。
“是嗎?真不錯,買的人多可以漲漲價,畢竟我們這是綠色、無公害、純有機蔬菜,可以與眾不同一些。”
“真的嗎?那我迴頭跟奶奶說說,我們家的蔬菜確實好吃,很有味道的。”王元亮認真說著。
林輕點著頭,“對呀,好東西值好價格,不用不好意思的。”
“嗯嗯。”王元亮信服地點頭。
林清指著旁邊的兩堆問道,“對了,這兩堆是快要堆積完成的嗎?”
“嗯,差不多這一兩天就可以了。”王元亮看著那兩堆,點著頭。
“那正好。我家大棚剛起了草莓,準備種些別的,等這些有機肥漚好了,我讓我爸過來拉走。正好施到地裏,地力也能足一些。”林清看著那兩堆肥料。很滿意。
王元亮卻有些憂心忡忡,“好是好,不過我不知道什麽時候好,怕起早了農家肥還沒漚好浪費了,總覺得應該再拖個兩三天,也許會更好。”
“別擔心,我告訴你幾個堆肥腐熟的標準。”林清耐心地給王元亮講解道。
一個,你可以看肥堆體積。如果塌陷了在1\/3左右,那就差不多好了。再一個,發好的有機肥是沒有臭味的,而且肥料裏邊是沒有白色的菌毛的。第三呢,你可以看秸稈,裏邊添加的那些秸稈變成了棕褐色,而且那種粗硬的秸稈,全部軟化水解變得很容易撕碎,這就是好了。最後,就是堆溫降到40度以下,不再繼續發酵也就是好了。”
王元亮努力地記著。林清笑著提醒他,“記手機裏吧,隨時用就可以拿出來看。”
王元亮眼前一亮,“是啊,平時玩手機,怎麽這會兒倒忘了可以記這些的呀?”
林清看他認真的把每一條記在手機裏,記不清楚的地方,又提示了幾句。看他如此好學,林清又指點了他一下。
“如果還是把握不好,有更簡易的方法識別。你可以取一部分肥料,按1:10的比例溶解在水中,攪拌後靜置10分鍾,等這個水溶液上下分層後,你看上層的溶液如果呈醬油色,就說明腐熟完全。如果顏色較淺,這說明還沒有腐熟完全,不能直接施用的。”
王元亮一聽立刻認真地在手機上記錄著。
林清見她記得認真,也起了好為人師的心思。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每個老師都喜歡勤奮好學的學生,遇到這樣的學生不由自主的想多說一些,多講一點。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毫無保留的傳遞給好學的學生。
現在的林清就是這個狀態,見王元亮認真好學,她也願意多教他一些。
“還有個簡便的方法,就是用塑料袋,裝一些這個肥料。排氣後,紮緊袋口放上三天。如果塑料袋鼓起了,就說明還沒有完全的腐熟。如果塑料袋沒有變化,就說明已經完全腐熟了。”
“哦,這樣也可以啊,我得記下來。”林清見他記完了,又想起了林爸教她的方法。
“其實最簡單也是迅速的方法,就是找一個碗,放一些肥料,然後抓一隻蚯蚓把它放在農家肥上。用布蓋上碗口,片刻之後,看蚯蚓有沒有鑽入那個肥料中。
如果鑽進去了,就說明這個已經腐熟完全。如果不鑽,就說明農家肥中的氨氣較多,還沒有完全腐熟。”
王元亮的眼睛都亮了。“林清姐,你怎麽知道這麽多?”
林清笑了笑,“很簡單啊。學習嘛。向書本學也可以,向網絡學也可以。
一般我們都會用手機來刷短視頻什麽的,但也可以用來有目的的學習一些喜歡的東西。比方說種植、養殖方麵的。會有很多博主做相關的視頻,這些都是可以學的。隻不過要學會甄別,有些人是胡說八道的,信了他們就會誤入歧途。
還有就是,可以向身邊的這些老農民,有經驗的莊稼人,老把式學習。他們通常都有幾十年的種植、養殖經驗,見多識廣,經驗非常豐富,可以虛心向他們學習。收獲會很大的。
比方說我爸……看著不起眼兒,那可是莊稼老把式了,但凡地裏的事,沒他不明白的!有機會,你可以多跟他請教請教。”
王元亮樂得直點頭,“真的可以嗎?林叔會不會煩我?”
“怎麽會呢?”林清打著保票,“他最喜歡好學的年輕人了。過兩天我讓他過來拉有機肥,你可以和他多聊聊。”
“嗯嗯,好,我一定和林叔好好聊聊。”王元亮歡快地點著頭。
“好了,你把這個堆好,我們去看看兔子吧。對了,奶奶呢?剛剛到你家,家裏沒有人。”
王元亮一邊堆著肥堆,一邊迴答林清。
“奶奶在家裏待不住。原先還忙著家裏的地,可施了肥後之後,那些蔬菜噌噌長。奶奶就說,‘不用管他們了,每天收一點迴來吃,等成熟的多了,就摘下來送到集市上,一起賣了。’
平常奶奶就和我在這養殖場裏照顧兔子,說看這些兔子越來越多,心裏高興。”
林清看了看肥料問道,“這是第幾次倒堆了?”
正在專心打碎大塊物體的王元亮,被嚇了一跳。轉頭看到是林清,咧嘴笑了,“林清姐,你迴來啦?”
林清點了點頭,又衝王元亮正操作的肥堆指了指。
王元亮才“哦”了一聲,“這是第一次倒堆,我見堆頂塌陷,冒熱氣,就翻倒了。正處理呢,就聽到了你說話。”
“嗯,不錯,漚了幾迴有機肥了?”
“漚好的隻有一次,而且我還不知道好不好,就先施在奶奶的地裏了。好像還不錯,奶奶種的蔬菜結的又大又多,我家吃不完就拿到集市上去賣,好多人搶著買,還有人跟奶奶預定呢。”
王元亮有些自豪的說道。
“是嗎?真不錯,買的人多可以漲漲價,畢竟我們這是綠色、無公害、純有機蔬菜,可以與眾不同一些。”
“真的嗎?那我迴頭跟奶奶說說,我們家的蔬菜確實好吃,很有味道的。”王元亮認真說著。
林輕點著頭,“對呀,好東西值好價格,不用不好意思的。”
“嗯嗯。”王元亮信服地點頭。
林清指著旁邊的兩堆問道,“對了,這兩堆是快要堆積完成的嗎?”
“嗯,差不多這一兩天就可以了。”王元亮看著那兩堆,點著頭。
“那正好。我家大棚剛起了草莓,準備種些別的,等這些有機肥漚好了,我讓我爸過來拉走。正好施到地裏,地力也能足一些。”林清看著那兩堆肥料。很滿意。
王元亮卻有些憂心忡忡,“好是好,不過我不知道什麽時候好,怕起早了農家肥還沒漚好浪費了,總覺得應該再拖個兩三天,也許會更好。”
“別擔心,我告訴你幾個堆肥腐熟的標準。”林清耐心地給王元亮講解道。
一個,你可以看肥堆體積。如果塌陷了在1\/3左右,那就差不多好了。再一個,發好的有機肥是沒有臭味的,而且肥料裏邊是沒有白色的菌毛的。第三呢,你可以看秸稈,裏邊添加的那些秸稈變成了棕褐色,而且那種粗硬的秸稈,全部軟化水解變得很容易撕碎,這就是好了。最後,就是堆溫降到40度以下,不再繼續發酵也就是好了。”
王元亮努力地記著。林清笑著提醒他,“記手機裏吧,隨時用就可以拿出來看。”
王元亮眼前一亮,“是啊,平時玩手機,怎麽這會兒倒忘了可以記這些的呀?”
林清看他認真的把每一條記在手機裏,記不清楚的地方,又提示了幾句。看他如此好學,林清又指點了他一下。
“如果還是把握不好,有更簡易的方法識別。你可以取一部分肥料,按1:10的比例溶解在水中,攪拌後靜置10分鍾,等這個水溶液上下分層後,你看上層的溶液如果呈醬油色,就說明腐熟完全。如果顏色較淺,這說明還沒有腐熟完全,不能直接施用的。”
王元亮一聽立刻認真地在手機上記錄著。
林清見她記得認真,也起了好為人師的心思。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每個老師都喜歡勤奮好學的學生,遇到這樣的學生不由自主的想多說一些,多講一點。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毫無保留的傳遞給好學的學生。
現在的林清就是這個狀態,見王元亮認真好學,她也願意多教他一些。
“還有個簡便的方法,就是用塑料袋,裝一些這個肥料。排氣後,紮緊袋口放上三天。如果塑料袋鼓起了,就說明還沒有完全的腐熟。如果塑料袋沒有變化,就說明已經完全腐熟了。”
“哦,這樣也可以啊,我得記下來。”林清見他記完了,又想起了林爸教她的方法。
“其實最簡單也是迅速的方法,就是找一個碗,放一些肥料,然後抓一隻蚯蚓把它放在農家肥上。用布蓋上碗口,片刻之後,看蚯蚓有沒有鑽入那個肥料中。
如果鑽進去了,就說明這個已經腐熟完全。如果不鑽,就說明農家肥中的氨氣較多,還沒有完全腐熟。”
王元亮的眼睛都亮了。“林清姐,你怎麽知道這麽多?”
林清笑了笑,“很簡單啊。學習嘛。向書本學也可以,向網絡學也可以。
一般我們都會用手機來刷短視頻什麽的,但也可以用來有目的的學習一些喜歡的東西。比方說種植、養殖方麵的。會有很多博主做相關的視頻,這些都是可以學的。隻不過要學會甄別,有些人是胡說八道的,信了他們就會誤入歧途。
還有就是,可以向身邊的這些老農民,有經驗的莊稼人,老把式學習。他們通常都有幾十年的種植、養殖經驗,見多識廣,經驗非常豐富,可以虛心向他們學習。收獲會很大的。
比方說我爸……看著不起眼兒,那可是莊稼老把式了,但凡地裏的事,沒他不明白的!有機會,你可以多跟他請教請教。”
王元亮樂得直點頭,“真的可以嗎?林叔會不會煩我?”
“怎麽會呢?”林清打著保票,“他最喜歡好學的年輕人了。過兩天我讓他過來拉有機肥,你可以和他多聊聊。”
“嗯嗯,好,我一定和林叔好好聊聊。”王元亮歡快地點著頭。
“好了,你把這個堆好,我們去看看兔子吧。對了,奶奶呢?剛剛到你家,家裏沒有人。”
王元亮一邊堆著肥堆,一邊迴答林清。
“奶奶在家裏待不住。原先還忙著家裏的地,可施了肥後之後,那些蔬菜噌噌長。奶奶就說,‘不用管他們了,每天收一點迴來吃,等成熟的多了,就摘下來送到集市上,一起賣了。’
平常奶奶就和我在這養殖場裏照顧兔子,說看這些兔子越來越多,心裏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