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康誥曰,克明德。這裏麵所提到的康誥、太甲、帝典,這三篇典籍都來自於《尚書》。《尚書》是一部中國上古曆史文件的匯編,所謂的“尚書”,是指上古之書,集結了古代的聖人們所留下來的經典教誨,在春秋時代由儒家創始人孔子,在當時所能夠搜集到的上古曆史文件中編選而成,最後定為《尚書》。


    《尚書》在流傳的過程中遭遇了非常多的磨難,有很多的文章都失佚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尚書》是西漢之後重新發掘出來的版本,叫今文尚書。康誥、太甲以及堯典都是在堯舜禹時代,也就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創始時代,那個時候聖人們所留下來的經典的教誨,這些經典的教誨是怎麽說的?


    康誥曰,克明德。克是能夠之意,它還代表著盡自己的最大能力,盡自己的一切努力,專心致誌於這樣的一個含義在裏麵。明德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明德。所以說儒家的大學之道,它其實是對堯舜禹這種上古聖賢智慧的一脈相承。克明德,即能夠明見並顯發自性本心的光明性德,能夠明心見性,能夠了悟自己生命的真相,獲得生命本有的智慧,讓我們生命中本自具足的光明性德讓它顯發出來,化為智慧的妙用,化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


    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顧,是念念不忘的意思。比如我們說的照顧,顧,其實就是目光一直盯著,就是眼睛一直盯著看之意。一直盯在什麽上麵呢?顧諟,這個“諟”就是“這”,就是“當下”,就是自己的生命中的當下具足的、本自具足的。本自具足的什麽呢?天之明命。天之明命,就是天賦之性。天之明命,天,古人常將“道”以“天”來進行指代。“天”,即是指大道,同時它也是指自然之道。所謂的自然之道就是生命中本自具足的,而不是外來的東西,是天然的,是本有的。明命。“命”,上天之德、大道之德在人生命中的體現,就稱為“命”。而這個“命”在人的生命中有怎樣的顯現呢?如果說你這輩子達不到對天地大道以及自身生命真相的了悟,無法使自心的明德發揮出來。那麽這樣的一個命是什麽命呢?就不是天之明命了,而是一個無明之命,也就是迷惑,也就是無明。“顧諟天之明命”,就是說時時刻刻念念不忘地專注於生命中本自具足的自性明德。所以說這裏說的仍然“明明德”。


    帝典曰,克明峻德。帝典也被稱為堯典,是對堯那個時代堯帝這位聖賢教誨的記錄。帝典中說,克明峻德,克,同樣是能夠的意思。峻,康誥中是克明德,帝典中加了一個峻,崇山峻嶺的峻,這個峻象征著自性明德的崇高、偉大和廣博。克明峻德,就是能夠明見並顯發自己生命中本有的像山嶽一樣廣博崇高偉大的自性明德。


    這三篇上古聖賢所留下來的經典教誨中都有同一個字,“明”。而這個“明”正是明明德之明。所以在引述了上麵三句古代聖人的教誨之後,大學的作者也就是曾子來了一句總結,“皆自明也”。也就是說這種“明”並非來自於外在,而是每個人自修自明。


    自明有兩個含義,第一個是說這種明德,它是生命本自具足的,“明”是智慧之意,即生命本有的智慧,在雪漠老師的書中稱之為真心,在佛教中也被稱為佛性,也被稱為真如。在儒家中就被稱為明德。這個明在我們的生命中,在每一個當下,卓然獨立,迥然獨照,一直本自光明。但是由於這種自心本具的光明,它並非是一個有形的對象,所以古代的聖人們說“百姓日用而不知”,所有的生命,天天都在用,都在使用“明德”的功能,都在發揮著明德本性的“明”的作用,但是卻見不到這個“明”,無法將這個“明”更深厚、更廣博、更崇高、更光明、更超越的智慧顯發出來。所以自明的第二個含義就是將自性本心本自具足的光明性德顯發出來。顯發出來的前提是能夠見到它,顯發和應用就是“親民”,發現和見到就是“明明德”,也就是明心見性,明白自己的心,見到自己生命的本性,見到自己生命的真相,見到這個自性明德的真相。


    那麽如何才能見到?“皆自明也”。所以說這個“自明”,還有一個自修、自參、自悟、自見、自明之意。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要通過精進的修行大學之道,精進的修行聖賢之道,在我們的生命中自修自悟,通過修行去升華自己的品德,升華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生命從內到外都從一個“小人”成長為“大人”。


    而要達到明心見性,就需要去做明明德的功夫。明明德的功夫即是前麵我們說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最終落實在“致知在格物”上麵。如何格物?格就是觀照、體悟,物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身心,我們的心靈,就是我們的念頭,就是我們心靈的本體,就是我們心靈的本性。當格物的功夫達到了一定的深度之後,功到自然成,功夫到了,用功用到了一定的程度,定力和慧力就可以穿透生命中的那些無明,所謂的無明就是各種阻礙我們去見到自心生命真相的東西,包括貪嗔癡慢疑等這些生命的習氣。當我們的定力和觀照力,能夠一層層地穿透這些烏雲的時候,最終就一定能夠見到自心的真相。而這個過程正是“自明”的過程。


    雖然說“自明”,但同時也離不開聆聽和學習這些聖賢們的教導。如果我們從一生下來就沒有聽說過大學之道,沒有接觸過這些聖人的教導,不知道“克明德”,不知道“顧諟天之明命”,不知道“克明峻德”,不知道“明明德”,不知道“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的話,那麽我們的修行就無從談起,也就談不上這裏說的生命本性智慧的自明,所以文化的傳承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古代的聖賢們,將這種智慧的教導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在每一代傳承的過程中,不僅有這種書麵的語言的教導,同時還有真實的實證,也就是在每一個時代都有那樣一批人,將這種教導化為融入自己的生活,化為鮮活的智慧的妙用,使自己變成這種智慧的鮮活的體現。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人,他們是文明的火種,也是文明的火把,是這種文明火炬的傳遞手,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而人類的這種最精華的文明,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在傳承的過程中,它既是自明,同時也離不開師承,離不開老師的教誨和指導。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湯,即商湯,也被稱為武王,是商朝的開國君主。盤就是洗臉或者洗浴的這種盆。盤銘,古人為了提醒自己,他會將一些警示自己的語言銘刻在一些器物上麵。盤銘,就是銘刻在洗臉盆或者是洗浴盆上的警語。武王在自己的浴盆上刻著這樣幾個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就是說,如果說能夠在某一天做到自新的話,那就應該天天都能夠做到自新,“又日新”就是永遠不斷地天天歲歲年年不斷的自新。而所謂的新,對於觀心修行而言,就是時時刻刻地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沒有任何的貪愛,沒有任何的成見,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個當下都是新的,不僅是日新,其實是時新刻新,時時刻刻都是新的。因為當你處在這種沒有任何執著又清醒清明的狀態,接納一切,包容一切,將一切都視為自己生命成長所需要的營養的時候,那麽你就可以時時刻刻從各種情境中得到學習和成長。所以說“新”就是更新、升華、提升、完善,不斷地成長,不斷的超越自己,不斷的超越小我,不斷的超越舊我,不斷地成就一個更加完善的自己。


    這個過程,即是“日日新、又日新”的含義。商湯將這樣一句箴言警語刻在自己的浴盆上,就是為了在每天洗臉的時候都能看到這句警語,以此不斷地提醒自己,永遠不離於聖賢之道,永遠不離於明明德之道,永遠不離於“日日新又日新”之道。


    康誥曰,作新民。作新民,即是要使自己的生命時時刻刻處在一種全新的狀態,不被舊習所染,是一個沒有任何雜染的、清醒的、不斷提升、不斷進步的這樣的一個狀態。為什麽要作新民呢?作新民,也就是說永遠不被舊有的、固有的思想、觀念、習氣所束縛,而能夠成為自心的主人,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在每一個生命的當下,讓自己生命中本有的光明智慧化為麵對各種情境的智慧的妙用。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即《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周,就是周朝。周朝雖然是古老的國家——舊邦,周朝有800年的曆史,東周和西周都是周朝——周朝雖然已經經曆了非常古老的發展時間,但是“其命維新”,周朝人,不管是君主、大臣,還是庶民,依然在遵循著聖人們的教導,不斷地進行自我更新,不斷地去發現、發掘自己生命中本自具足的聖賢之道的智慧,然後用這種智慧去指導個人、家庭以及社會和國家的治理。這種智慧的運用,從個人來說就是指導自己的生活,從國家來說就是指導整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所有一切領域。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上麵列舉的所有這些內容,都體現了古代的聖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對聖賢之道的追求,對明德修身的自我警醒。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去提醒自己,不斷的提醒自己精進修行,即是“無所不用其極”。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使自己時時刻刻不忘聖賢之道,不忘明明德。


    曾子所列選的這些內容為什麽會帶有這樣的含義呢?曾子所選取的這幾段文字,其實是從古代聖人們生活的不同的側麵去選取的。


    比如說康誥,誥,就是相當於皇帝所發布的聖旨一樣的,也可以說就是“聖旨”,是康王對天下臣民的訓誡和教導,而且是以正式文書的方式進行發布的。這樣的文書中說,克明德,還說作新民。這種官方文書,帶有一種“法律意義”。


    太甲和堯典,是這些帝王身邊的大臣們對於這些君王的日常言行和以及對大臣們日常教誨的記錄。


    盤銘,則是作為君主或是王公大臣,在自己的生活中,在自己每天能夠接觸到的日用物品上,刻上警醒自己的銘文。明德修身,聖賢之道,不僅需要說,更需要身體力行地去做。


    古代的盤、鼎等器具上的銘文,對於文化的傳承具有很大的意義,能夠使古代聖賢的教導能夠被傳承下來,這是其中一個作用。對於器物的主人而言,這些銘文最主要的作用是在日常生活中提醒自己精進修行的。從君主大臣到平民百姓,在日常的生活中都要用到這樣的器具,在這些器具上刻上修身箴言和警語,不斷的提醒自己,這就是將文化融入生活。正是因為古人們采取了這樣的方式,所以“銘文”也就成了一種文化傳承的方式。如果說不是古代的聖賢們將這樣的修身經典和箴言,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中,點點滴滴隨處可見的話,那麽可能後代的人們,特別是經曆各種戰亂,各種文化會產生斷層危機的時候,如果說沒有這些器物作為載體的話,文化的傳承就會成為很大的問題。在古代的時候,書是非常珍貴的,在發明紙之前都是刻在竹子上或布匹上,很容易就會在戰火中焚毀。正是因為這些聖賢的教導已經非常深地融入到了從天子以至於庶民的生活的點點滴滴,文明的傳承,文明火種的傳承才不會中斷。後人們總是能夠在各種不同的曆史文物中,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找到相應的經典的載體。


    這種載體不僅以各種有形的,比如說盤、鼎等,還有一種是無形的載體,無形的載體最典型的就是古代的詩。詩,風、雅、頌,這些詩經的內容都是配合著音律進行傳唱的,就像我們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樣。在那個時代人們就傳唱著,特別是在民間,《風》就是流行於民間的這些詩歌。孔子為什麽特別重視詩經?因為在詩經中,傳承了大量的古代聖賢的智慧和文化精神,這些智慧和精神,以詩經為載體,保留在了詩經的文本中。而這個詩經的“文本”,並不是寫在書上的文本,而是在民間,在不識字的普通老百姓的心中,在勞動人民田間地頭的口頭傳唱之中,是另一種形式的文化傳承的載體。“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裏隻是舉了一個例子來代表和說明。


    這樣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就能夠明白為什麽大學的作者曾子總結說,“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作為修身者,要成為一個追尋大學之道、大人之道、聖賢之道的君子,就需要想方設法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去傳承修身之道,傳承聖賢之道,去發揚、傳播、顯發這種聖賢之道,因此而“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剛才我們講的是形式,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去體現如何進行修行和文化的傳承。同時,“君子無所不用其極”,也代表了修行者在自己的生命中要想盡一切辦法去提升自己,去修行自己,使自己不斷地趨近於修行的目標,也就是大人、聖賢,也就是與道合一,也就是明明德,也就是親民,也就是大學之道所說的所有這一切——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空心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空如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空如月並收藏明空心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