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即秦始皇陵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sx省xa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施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秦始皇陵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裏有8000餘兵馬俑,四麵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麵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席,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內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用夯土填實,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遺址考古


    1974—1977年在秦始皇陵東1千米處,發掘出作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馬俑坑。一號坑麵積平方米。二號坑占地麵積為6000平方米。三號坑占地麵積520平方米。


    共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質戰車18輛,陶馬100多匹。按兵馬俑現有排列形式推算,這三個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戰車100輛,戰馬100匹。陶俑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


    一號坑


    一號坑的發現,源於1974年3月,兵馬俑麵世,當時下和村農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剛好開在一號坑的東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sx省博物館、文管會、臨潼縣文化館聯合組成的考古發掘隊進駐秦俑坑工地。


    隨著工作範圍的不斷擴大,1976年至1978年,考古隊又增添了考古、保護、照相、修複等方麵的人員。一號坑發掘工作全麵開展,10多個修複組展開對兵馬俑的大規模修複。


    兵馬俑一號坑


    一號坑的東端排列著全身穿著戰袍的戰士俑210人,其餘每排68人,前後、左右成行,共計204人,組成方陣的後衛。坑的中間,排列著有38路戰車和步兵的縱隊,組成軍隊的主體。


    2009—202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對一號坑進行第三次正式發掘,發掘位置位於一號坑t23、t24方,包括g8—g11四個過洞、q8—q10三個隔牆、俑坑的北邊壁等第三部分,發掘麵積約430平方米。


    此次發掘共出陶俑220餘件,根據陶俑的冠式和鎧甲、服飾的不同,將陶俑可分為高級軍吏俑、中級軍吏俑、下級軍吏俑、一般武士俑等。經過初步分析和研究,認為原有的下級軍吏俑可以繼續細分為兩個類型,為俑坑軍陣的排列提供了新的依據和方法。


    考古人員還發現秦盾遺跡,此盾與一號銅車上所發現的盾形製一樣,尺寸為它的2倍。這是在秦陵考古中首次發現秦盾遺跡。此外,還出土了青銅長劍和弓弩,第一次明確了檠木的定名和和弓弩的保存方法。


    2023年1月12日,sx省文物局發布2022年度陝西重要考古發現,其中秦始皇帝陵考古發掘又有新收獲,考古工作者對陵園外圍的大型陪葬坑——一號坑進行了持續十餘年的第三次考古發掘,新發現陶俑220餘件,秦軍軍陣排列規律初步厘清,還明確了秦陵陶俑的製作程序。此次考古發掘顯示,俑坑甬道被人挖開過,推測有人利用甬道進入俑坑。


    2023年2月22日,日前,sx省文物局發布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清平堡遺址等多項重要考古成果,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初步搞清軍陣排列規律。


    發掘表明,俑坑的木質結構是由地栿-立柱-枋木-棚木構成的框架式結構,較其他陪葬坑由墊木-地板-立柱-廂板木-棚板木構成的廂槨式顯得技術原始,據此認為兵馬俑陪葬坑應是陵園中修建較早的一組陪葬坑。


    二號坑


    一號坑是農民打井偶然發現,而二號坑則是考古工作者經過鑽探的科學發現。1976年4至5月間,考古隊在一號坑的東端北側有目的的鑽探工作中,於4月23日又發現了一個有兵馬俑的坑。


    1994年3月1日,二號坑保護大廳竣工後,舉行了隆重的二號坑開工典禮,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張德勤親臨現場,宣布了二號坑發掘工作的正式開始。為了保證這一重點考古工程的科學化、規範化,國家文物局專門成立了二號坑專家組,以指導考古發掘工作。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總麵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複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


    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麵東,正門在東邊。


    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麵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采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係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禦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中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聯係。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麵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號坑


    三號坑的發現,同二號坑一樣,是考古隊經過鑽探的結果。繼一、二號兵馬俑坑之後,1976年5月11日,又在一號坑西端北側25米處,鑽探發現了一個陪葬坑,根據發現的先後,編號為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三號坑位於一號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麵積約為520平方米,整體呈凹字形,由南北廂房和車馬房組成,車馬房中有一輛駟馬戰車及四件兵馬俑,三號坑共可出土兵馬俑68個。


    從3號坑的內部布局看,應為一二號坑的指揮部。三號坑是三個坑中唯一一個沒有被大火焚燒過的,所以出土時陶俑身上的彩繪殘存較多,顏色比較鮮豔。


    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製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


    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製、卜占及出戰儀式,命將製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四號坑


    四號坑有坑無俑,隻有迴填的泥土,據推測是因為秦末農民起義等原因未建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係統大佬燃爆全宇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瀟寶貝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瀟寶貝兒並收藏係統大佬燃爆全宇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