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約前545年-約前470年),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屬山東,具體歸屬參見“人物爭議”部分)人,中國春秋時期軍事家。
孫武為陳國貴族之後。周景王十三年(前532年),齊國內亂,孫武避亂出奔吳國,入吳後長期避隱深居,潛心研究兵學。吳王闔閭即位後,孫武經伍子胥多次舉薦,以所著兵法十三篇獻闔閭,被任為將軍。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孫武與伍子胥共謀利用唐、蔡兩國與楚的矛盾,將其爭取為吳的盟國。隨即與伍子胥等佐闔閭統領大軍攻楚,於柏舉之戰大敗楚軍,乘勢攻占楚都郢。孫武五十多歲時,便不再為吳國的對外戰爭謀劃出力,轉而隱居鄉間,修訂其兵法著作,最後得以壽終。
孫武被尊稱為孫子,又稱“兵聖”“兵家至聖”,有“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之譽。所著《孫子兵法》,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該書闡述了戰爭製勝的規律、戰略原則、臨陣戰術及軍隊的後勤保障等,內容豐富,文字精煉,書中強調戰爭中的主觀能動性及應對客觀之道,充滿辯證法,其基本原則被後人廣泛應用於社會、經濟各方麵。
全名:孫武
別名:孫子、孫武子、兵聖(兵家至聖)
字:長卿
所處時代:春秋齊國
民族族群:華夏族
人物生平
齊國貴族
孫武祖上有確切的世係從舜的後代虞閼父開始。周武王伐紂時,虞閼父當周國陶正之官,執掌陶器的製作,管理從事製陶的百工。由於其管理有方,器用齊備,周武王將長女大姬嫁給閼父之子滿,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陽縣一帶,建立陳國,周王並對滿賜以媯姓。滿稱為胡公,當了陳國的第一代君主。
從胡公滿開始,經過十代十二個國君的世襲傳授,到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陳厲公之子完,因內亂不得立,而奔往齊國,他是孫武的直係祖先。陳完在齊國積極活動,至四世孫田桓子(田無宇)已官為“上大夫”。田桓子(田無宇),生五子:田武子(田開)、田僖子(田乞)、陳昭子(田昭)、田書、子亶。其中田書於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樂安,賜姓孫氏,孫書(田書)便是孫武的祖父,孫書生憑,憑生孫武。
軍旅生涯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三年),與伍子胥商議,準備向西進兵。這時,伍子胥“七薦孫子”,使得闔閭同意了接見孫武。在隱居時,孫武已經寫成《孫子兵法》。他帶著自己所著的兵法來見吳王,闔閭暗自讚歎。吳王任命孫武為吳將,並常常與孫武探討各種各樣的軍事及政治問題,都能獲得滿意的答案。
公元前508年(吳王闔閭七年),吳國采用孫子“伐交”的戰略,策動桐國,使其叛楚。然後,又使舒鳩氏欺騙楚人說:“楚若以師臨吳,吳畏楚之威勢,可代楚伐桐。”十月,吳軍乘楚人不備擊敗楚師於豫章;接著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九年),吳軍采取孫子”因糧於敵”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繼續追趕。最後在孫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揮下,經過五次大戰,隻用了十幾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公元前505年(吳王闔閭十年),發生了秦救楚之戰,秦軍擊敗吳軍。夫概又在國內自立為王,吳軍於是迴國,平定了夫概的叛亂。
闔閭去世後,由夫差繼位,他立誌要報仇雪恨。孫武、伍子胥等大臣繼續輔佐夫差,努力積蓄錢糧,充實府庫,製造武器,擴充軍隊,經過三年,吳的國力得到恢複。
公元前494年(勾踐三年),越王勾踐進攻吳國。吳軍由伍子胥、孫武策劃,在夜間布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點上火把,向越軍襲擊,越軍很快大敗。接連吃了幾次敗仗後,勾踐隻得向吳屈辱求和。
飄然高隱
孫武五十多歲的時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殺,孫武不再為吳國的對外戰爭謀劃出力,轉而隱居鄉間,修訂其兵法著作。伍子胥被殺後不久,孫武可能也因憂國憂民和鬱鬱不得誌而謝世了,他的卒年當在公元前480年(衛莊公元年)左右。從退隱到壽終,孫武一直沒有離開吳國,死後則葬於吳都郊外。
軍事成就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的齊國內亂後,孫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吳國,潛心鑽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公元前512年(衛靈公二十三年),經吳國謀臣伍子胥多次推薦,孫武帶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在迴答吳王的提問時,孫武議論驚世駭俗,見解獨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圖霸的吳王深刻共鳴,連聲稱讚孫武的見解,並以宮女180名讓孫武操演陣法,當麵試驗了孫武的軍事才能,於是任命孫武以客卿身份為將軍。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吳楚大戰開始,孫武在柏舉之戰中指揮吳國軍隊以三萬之師,千裏遠襲,深入大國,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為吳國立下了卓著戰功。
政治成就
孫武強調戰爭的勝負不取決於鬼神,而是與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有聯係,預測戰爭勝負主要就是分析以上這些條件如何。孫武不僅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強調在戰爭中應積極創造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對立麵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
正是因為孫武在軍事科學這門具體科學中概括和總結出了異常豐富、多方麵的哲學道理,確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與孔子、老子的並列地位,被並稱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顆明亮的星體。孫武的軍事理論並非沒有缺點、錯誤的東西,但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見識深深影響了後世,受到古今中外軍事家的廣泛推崇。
人物評價
總評
孫武被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兵家至聖)等。1123年(宣和五年),北宋朝廷追尊孫武為“滬瀆侯”。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孫武。
孫武和他的軍事思想享譽古今、蜚聲中外,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在世界軍事史上亦有著極高的地位。他的《孫子兵法》被國際上認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現代不僅於軍事領域,而且在經濟、體育等方麵,都受到了關注和應用。
孫武為陳國貴族之後。周景王十三年(前532年),齊國內亂,孫武避亂出奔吳國,入吳後長期避隱深居,潛心研究兵學。吳王闔閭即位後,孫武經伍子胥多次舉薦,以所著兵法十三篇獻闔閭,被任為將軍。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孫武與伍子胥共謀利用唐、蔡兩國與楚的矛盾,將其爭取為吳的盟國。隨即與伍子胥等佐闔閭統領大軍攻楚,於柏舉之戰大敗楚軍,乘勢攻占楚都郢。孫武五十多歲時,便不再為吳國的對外戰爭謀劃出力,轉而隱居鄉間,修訂其兵法著作,最後得以壽終。
孫武被尊稱為孫子,又稱“兵聖”“兵家至聖”,有“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之譽。所著《孫子兵法》,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該書闡述了戰爭製勝的規律、戰略原則、臨陣戰術及軍隊的後勤保障等,內容豐富,文字精煉,書中強調戰爭中的主觀能動性及應對客觀之道,充滿辯證法,其基本原則被後人廣泛應用於社會、經濟各方麵。
全名:孫武
別名:孫子、孫武子、兵聖(兵家至聖)
字:長卿
所處時代:春秋齊國
民族族群:華夏族
人物生平
齊國貴族
孫武祖上有確切的世係從舜的後代虞閼父開始。周武王伐紂時,虞閼父當周國陶正之官,執掌陶器的製作,管理從事製陶的百工。由於其管理有方,器用齊備,周武王將長女大姬嫁給閼父之子滿,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陽縣一帶,建立陳國,周王並對滿賜以媯姓。滿稱為胡公,當了陳國的第一代君主。
從胡公滿開始,經過十代十二個國君的世襲傳授,到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陳厲公之子完,因內亂不得立,而奔往齊國,他是孫武的直係祖先。陳完在齊國積極活動,至四世孫田桓子(田無宇)已官為“上大夫”。田桓子(田無宇),生五子:田武子(田開)、田僖子(田乞)、陳昭子(田昭)、田書、子亶。其中田書於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樂安,賜姓孫氏,孫書(田書)便是孫武的祖父,孫書生憑,憑生孫武。
軍旅生涯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三年),與伍子胥商議,準備向西進兵。這時,伍子胥“七薦孫子”,使得闔閭同意了接見孫武。在隱居時,孫武已經寫成《孫子兵法》。他帶著自己所著的兵法來見吳王,闔閭暗自讚歎。吳王任命孫武為吳將,並常常與孫武探討各種各樣的軍事及政治問題,都能獲得滿意的答案。
公元前508年(吳王闔閭七年),吳國采用孫子“伐交”的戰略,策動桐國,使其叛楚。然後,又使舒鳩氏欺騙楚人說:“楚若以師臨吳,吳畏楚之威勢,可代楚伐桐。”十月,吳軍乘楚人不備擊敗楚師於豫章;接著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九年),吳軍采取孫子”因糧於敵”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繼續追趕。最後在孫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揮下,經過五次大戰,隻用了十幾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公元前505年(吳王闔閭十年),發生了秦救楚之戰,秦軍擊敗吳軍。夫概又在國內自立為王,吳軍於是迴國,平定了夫概的叛亂。
闔閭去世後,由夫差繼位,他立誌要報仇雪恨。孫武、伍子胥等大臣繼續輔佐夫差,努力積蓄錢糧,充實府庫,製造武器,擴充軍隊,經過三年,吳的國力得到恢複。
公元前494年(勾踐三年),越王勾踐進攻吳國。吳軍由伍子胥、孫武策劃,在夜間布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點上火把,向越軍襲擊,越軍很快大敗。接連吃了幾次敗仗後,勾踐隻得向吳屈辱求和。
飄然高隱
孫武五十多歲的時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殺,孫武不再為吳國的對外戰爭謀劃出力,轉而隱居鄉間,修訂其兵法著作。伍子胥被殺後不久,孫武可能也因憂國憂民和鬱鬱不得誌而謝世了,他的卒年當在公元前480年(衛莊公元年)左右。從退隱到壽終,孫武一直沒有離開吳國,死後則葬於吳都郊外。
軍事成就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的齊國內亂後,孫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吳國,潛心鑽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公元前512年(衛靈公二十三年),經吳國謀臣伍子胥多次推薦,孫武帶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在迴答吳王的提問時,孫武議論驚世駭俗,見解獨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圖霸的吳王深刻共鳴,連聲稱讚孫武的見解,並以宮女180名讓孫武操演陣法,當麵試驗了孫武的軍事才能,於是任命孫武以客卿身份為將軍。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吳楚大戰開始,孫武在柏舉之戰中指揮吳國軍隊以三萬之師,千裏遠襲,深入大國,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為吳國立下了卓著戰功。
政治成就
孫武強調戰爭的勝負不取決於鬼神,而是與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有聯係,預測戰爭勝負主要就是分析以上這些條件如何。孫武不僅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強調在戰爭中應積極創造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對立麵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
正是因為孫武在軍事科學這門具體科學中概括和總結出了異常豐富、多方麵的哲學道理,確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與孔子、老子的並列地位,被並稱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顆明亮的星體。孫武的軍事理論並非沒有缺點、錯誤的東西,但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見識深深影響了後世,受到古今中外軍事家的廣泛推崇。
人物評價
總評
孫武被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兵家至聖)等。1123年(宣和五年),北宋朝廷追尊孫武為“滬瀆侯”。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孫武。
孫武和他的軍事思想享譽古今、蜚聲中外,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在世界軍事史上亦有著極高的地位。他的《孫子兵法》被國際上認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現代不僅於軍事領域,而且在經濟、體育等方麵,都受到了關注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