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易經簡介


    《周易》又稱《易經》,一本作《易》。本是古代關於“卜筮”之書。


    對於《周易》的成書,《漢書·藝文誌》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曆三古”.此說最為漢儒接受,《周易乾鑿度》有雲:“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聖”、“三古”之說簡而言之,即:上古時代,通天之黃河現神獸“龍馬”,背上布滿神奇的圖案,聖人伏羲將其臨摹下來,並仰觀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時代,姬昌被紂囚禁於羑裏,遂體察天道人倫陰陽消息之理,重八卦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時代,孔子喜“易”,感歎禮崩樂壞,故撰寫《易傳》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對於重卦者多有疑義,一者王弼認為伏羲畫八卦之後自重為六十四卦,二者鄭玄認為神農氏重卦,三者孫盛認為夏禹重卦。


    直至北宋歐陽修撰《易童子問》,認為《易傳》七種之間有互相抵牾之處,並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說雖多,要其旨歸,止於繋辭明吉兇爾,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數說者,其略也。其餘辭雖小異而大旨則同者,不可以勝舉也。謂其說出於諸家,而昔之人雜取以釋經,故擇之不精,則不足怪也。謂其說出於一人,則是繁衍叢脞之言也。其遂以為聖人之作,則又大繆矣。”(猶見《易童子問·卷三》)。至於後世,疑古之風漸起,清代姚際恆所著《易傳通論》與康有為《新學偽經考》都認為《易傳》並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錢玄同先生、馮友蘭先生、顧頡剛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學者皆認為《易傳》非孔子所作,顧頡剛先生則將《易傳》成書年代推斷為戰國末期至西漢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堅持認為《易傳》乃孔子所作。


    長沙馬王堆墓穴中發現的“帛書”中,已有不少記載間接證明《易傳》的作者或相關作者大致是孔子,有待進一步考證。


    另一個方麵,《周易》一書名字的由來也頗多爭議。


    “周”字的含義,曆來有兩種說法。一為“周代”,二為“周普”.前者的寓意在於認為《周易》為西周時代的書。理由便是《周禮》有雲:“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一曰《歸藏》,一曰《周易》”,而此說認為《連山》為神農時代的筮書,神農也稱“連山氏”,《歸藏》為黃帝時代的筮書,黃帝也稱“歸藏氏”,後夏用《連山》,商用《歸藏》,西周所用之書則冠以“周”字,名為《周易》。後者則取鄭玄《易讚》,“‘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故而《周易》的“周”字,義為“周普”.


    “易”字的含義主要的說法有以下幾種:一、“易”字的篆文為“(見右圖片一)小篆:易


    ”,《說文》訓為“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即“易”為蜥蜴之類,主取“變”之義。二、《說文》又引秘書說“日月為易”,象征陰陽。


    三、《周易乾鑿度》雲“‘易’一字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即簡易、變化、不變三層含義。


    四、“易”字的殷墟甲骨文為,取日出之時陰陽交變之義。也主於“變易”.


    《周易》在古代文獻中常被稱為《易》,至西漢初年被列為“經”書之一,世人遂尊稱為《易經》。可見《周易》當以“易”為大義,而諸說紛繁,也莫過變易消息之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係統大佬燃爆全宇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瀟寶貝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瀟寶貝兒並收藏係統大佬燃爆全宇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