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略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袁紹的想法非常好,除了蹇碩手上的禁軍,洛陽周邊所有的部隊都在他手裏。背靠何進,他隨時能以大將軍的名義調動其他軍隊。地利在手。
士人大多以袁家馬首是瞻,隻要盧植不出麵,輿論的話語權就掌握在袁隗手裏。如今洛陽隻有劉宏一個光杆司令,官員有六成是他袁氏舊故。人和已得。
袁紹唯一缺少的就是時間,是天時。這一次老天沒有站在袁氏這一邊。
十月,皇甫嵩問斬,天下嘩然,很多士人都對劉宏口誅筆伐。
袁紹開心的看著這一切,他的計劃正在一步步實現,他要代表袁氏登上天下最高的寶座。
十一月,洛陽死了一個人,這個人差一點點就讓袁氏全軍覆沒,楊賜死了。
楊賜死的很正常,年齡加疾病讓他沒有挺過這個冬天。
問題是他死在了任上,死前楊賜的官職是司空。
楊賜的一生可謂官運亨通,能做的高官他幾乎做了個遍,司徒、太尉、司空都做過。
關鍵是楊賜做官是不用花錢的,人家有真本事。
作為早早預言了黃巾之亂的人,劉宏對楊賜非常信任,雖然這份信任對楊賜來說已經時日無多,但還不算太晚。
說到楊賜就不得不提及弘農楊氏,這個家族或許沒有汝南袁氏這麽有名,官場上卻不比袁氏實力差。
汝南袁氏在袁紹之前達成了四世三公的成就,而弘農楊氏在楊賜這裏也做到了三世太尉。
這位東漢重臣在臨死之前留給劉宏一封信,信的內容大多是勸諫劉宏不要寵信宦官,不要不理朝政,不要征收過重的賦稅之類的話。
隻是在信的末尾楊賜讓劉宏抑製一下袁氏的勢力,現在袁氏在朝中的勢力實在太大,不利於天子掌權。
或許楊賜這麽說隻是為了給他兒子楊彪鋪路,或許隻是單純的希望劉宏重新執掌權柄。
可人都已經死了,真正的含義已經不重要了,關鍵是看到這句話的人怎麽理解。
去年被黃巾搞得焦頭爛額的劉宏神經驟然繃緊,他相信這是楊賜的另一個預言,他覺得袁氏要對他不利。
人如果對一件事產生了懷疑,那麽不信任的情緒會被無限放大。
劉宏沒有證據證明袁氏在搞陰謀,也沒有人來告發袁氏心懷不軌,他隻能自己防範。
想要保命軍隊是必不可少的,劉宏對北軍不抱任何希望,於是他提前組建了西園軍,任命蹇碩為上軍校尉。
為了組建這支關鍵時刻保命的軍隊,劉宏需要慎之又慎,他準備找人商量一下領軍校尉的具體人選。
這本是一個十分正確的選擇,奈何劉宏信任的人是宦官,找宦官商量就繞不開張讓。
於是西園軍就成了各個勢力瓜分的蛋糕,是人是鬼都想來咬一口。
組建新軍肯定是要在朝會上商議,拖拖拉拉了兩個月,結果就是劉宏非常不滿。
貪婪的朝臣們連口湯都不想給劉宏喝,舉薦的名單裏麵沒有一個宦官的名字。
劉宏幹脆將組建新軍這件事昭告了天下,讓各州郡舉薦人才。
既然朝臣們不想讓他劉宏吃肉,那幹脆誰也別喝湯,他把鍋給砸了。
就連王弋也舉薦了四個人,曹操、劉備、孫堅以及臧洪。
平定完黃巾之後曹操心灰意冷,辭官迴家看書。
劉備則相對好些,雖然朝廷依舊發布了平定黃巾的軍功不記做功勞,可他被劉虞看上了,依舊成了個縣尉。
孫堅現在還在和羌人較勁,這件事最後會是個什麽結果誰也不知道。
臧洪現在則在張超手下功曹。
其實王弋是不想理會西園軍這件事的,反正他現在也不需要西園軍了。
可轉念一想,自己結識漢末這些英雄梟雄不就是為了對抗袁家嗎?索性都扔到洛陽鬧去算了,人腦子打成狗腦子也沒什麽,跟他王弋又沒關係。
劉宏這一手確實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可他劉宏隻是洛陽的天子,而袁氏則是天下的袁氏。
最終在劉宏強勢的壓力下,西園八校尉的名單出爐了。
上軍校尉蹇碩、中軍校尉袁紹、下軍校尉鮑鴻、典軍校尉曹操、助軍左校尉劉備、助軍右校尉馮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於瓊。
這份名單少了趙融卻多了劉備,原因是王弋和劉虞商量了一下,兩人共同舉薦了劉備。
名單上的這些人其實很講究,蹇碩、劉備和馮芳算是劉宏欽點的自己人,蹇碩是宦官,劉備是宗室,馮芳是曹節的女婿。
除了鮑鴻身後站著關西武人集團以外,剩下的可以說都是士人集團的人,就連曹操也是袁紹想要拉攏的對象。
劉宏已經妥協了,你們士人想要拿大頭就拿吧,袁紹、夏牟、淳於瓊,隨便你們了。
但袁氏一個很扯淡的舉動終於激怒了劉宏,以至於袁逢、袁隗同時丟官,袁家在政治中樞差點全軍覆沒。
袁隗舉薦袁術接任虎賁中郎將的職位,而五官中郎將他舉薦了自己的兒子袁胤。
劉宏毛了,心道你們老袁家到底想要幹什麽啊?我防的就是你們,結果你們還想軍政兩把抓?
當時劉宏就想讓人抄了袁氏一家,多虧了張讓勸阻才沒讓袁家全軍覆沒。
張讓告訴劉宏袁家這一代想必是武略都很好,想往軍隊方麵發展,所以才讓自己的子侄領兵。
是個人都不會相信這種說辭,劉宏卻信了,他相信張讓……
沒了袁逢和袁隗在朝中袁氏很傷,袁紹想要解決盧植的計劃也成了廢案,他們終於可以消停一會兒了。
然而給他們休息的時間不多了,西北已經有了結果,董卓和公孫瓚打贏了。
兩人年初的時候以督戰不力的名頭將張溫弄了迴去,當時朝中正忙著西園軍的問題,也沒多想就答應下來。
弄走張溫之後兩人兵分兩路,董卓帶人攻打榆中,公孫瓚帶人繞路穿越隴西郡抄後。
公孫瓚確實很猛,一路上幹翻了羌人和匈奴人,最後繞到榆中後麵徹底斷了叛軍的後路。
沒了補給的榆中在兩人的猛攻之下沒有堅持一個月就被攻破了,董卓下達了屠城的命令。
北宮伯玉當場戰死,李文侯則被抓獲送往了洛陽。
韓遂和邊章運氣比較好,因為是漢人,還是被脅迫的,也隻是送到了洛陽問罪。
自此西北平定。
因為軍功公孫瓚獲封北地太守,接替了皇甫嵩曾經的職位。
董卓則成了並州刺史,和王弋做了鄰居。原先的並州刺史丁原則被調到了中樞洛陽,成了五官中郎將。
這是曹操的建議,他準備一點點削弱袁氏的影響力。
劉宏也認同他的想法,外麵咬人的讓你們得了,看大門的總不能也用你老袁家的人吧?
中平三年洛陽中的權力鬥爭終於告一段落,不會再有新的開始,因為舊的還未結束,隻是時機未到。
王弋也迎來了自己的新鄰居——董卓。
他也為自己曾經空手套白狼的忽悠行為付出了代價,曹操給他寫信讓他幫忙看著點董卓。
曹操覺得董卓這個人野心不小,至少在他搞定袁紹之前,讓董卓老老實實待在並州。
王弋看了信之後簡直就要罵娘啊,知道董卓有野心還把他放到並州這種民風彪悍的地方?是不是腦子有毛病?
其實王弋就是在無能狂怒,這也怪不著曹操。董卓和袁隗可是有關係的,他連袁紹都搞不定,再來個董卓可就別提了。
王弋也沒辦法,誰讓當時自己隻是一個小渣渣呢?自己吹出去的牛含淚也要自己咽了,他現在可是漢室忠臣。
董卓而已,看著唄。反正老王家在並州,有什麽不對肯定會有人來通知的,愛咋咋地吧。
王弋最近也在忙,工匠們按照他的要求給他弄出了幾個好東西,讓他有些興奮。
第一件就是一柄連弩。作為一個水下機器人專業的學生,雖然王弋不能手搓個機器人出來,但搞點機械結構還是沒問題的。
想要在古代達到火力覆蓋的效果,一個是投石機,另一個就是連弩了,所以這東西王弋誌在必得。
連弩的誕生很不順利,這個東西王弋很早就提上日程了,可他開始的時候有些異想天開,居然想製造一個齒輪傳動的連弩。
沒有任何意外王弋失敗了,好在那些被發配到涼州的侍衛順路將馬均綁了迴來,才真正把連弩弄出來。
連弩雖然沒有普通勁弩那樣的射程和威力,但速度得到了一致好評,就連荀彧和田豐都建議盡快組建連弩部隊。
對此王弋沒什麽異議,如今他手下的人才已經不少了,太史慈從物流總管的位置上退下負責組建弓箭部隊,他的位置由全家搬到幽州的審配頂上。
第二件算是王弋的玩具複合弓。他將滑輪的理念和馬均說了後,兩人共同研製出來了複合弓。雖然賣相很爛,效果卻十分不錯。
太史慈很饞複合弓,想要用它大規模武裝部隊。奈何王弋跟他說想想得了,根本造不起。
相較於備受好評的玩具複合弓,王弋十分喜歡的蝴蝶刀卻受盡了這個時代武人的白眼。
這把蝴蝶刀他可是磨了浦沅好久才弄出來的,王弋當然不甘心,當眾表演了一套花式刀法。
結果就是田豐走上前在王弋眼花繚亂的刀影中將蝴蝶刀一把奪下,並且訓斥道:“主公,不可玩物喪誌!”
也不是沒人喜歡蝴蝶刀,射聲營那些老人就十分喜歡。主要是這種刀夠小,攜帶起來足夠方便。
原先的射聲營老人現在都被召了迴來,負責州牧府的安全,暫時由趙雲統帥。這幫人成天鑽研的都是近身搏擊以及暗殺技巧,對這種小巧的刀具十分看好,如果沒有第四件新裝備的話……
第四件新裝備是王弋參考由美國蝴蝶公司生產的375sn戰術直刀簡化而來的一種類似匕首一樣的刀具。
由於擁有水裏鍛造室的原因,王弋想搞些鋼板不是一件難事,隻是上麵的鋸齒實在不好弄,王弋將其去掉改成了一部分開刃的樣子。
這種刀具收到了所有人的青睞,刀刃弧度涉及更方便切割,整個刀都是扁平的更方便攜帶,也更方便使用者將其當飛刀扔出去。
不過王弋並不打算大規模生產,打算當個技術積累而已。現在遼隊生產力都是次要的,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技術從無到有的問題。
目前王弋也不能高喊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衝過去把劉宏幹掉自己做皇帝,那樣的話他可能還沒出幽州人就沒了。
現在能積累的隻有物資,比如羽箭、糧食、藥材這一類的東西。
所以王弋和尉仇台提出互市交易木材,東北樹多,讓尉仇台先幫忙開開荒也是好的。
說到互市,中平二年的時候劉宏派來了一個縣長,是個老頭兒。
王弋有些摸不準他的想法,因為他叫荀爽。
黨錮之後曾將蟄伏的士人陸續被舉薦,荀爽也是其中之一。這位在來的路上就幹掉了縣尉和縣丞,將兩人的頭顱交給王弋,並且高顯的一切規劃都以王弋為準。
這看起來似乎很好,而且荀氏也投資了王弋。
可王弋能從荀爽眼神中看出來對方已經知曉了他的謀劃。
荀爽也暗示過王弋,他知道王弋想要做什麽,他不說隻是因為他不想說。
這讓王弋很難辦,你說殺吧,和荀氏馬上就會爆發衝突。不殺吧,荀爽又是個不穩定因素。
還好王弋是有背景的,他寫信問了盧植。
盧植則迴信告訴他荀彧是荀氏的投資,而荀爽則是荀氏的監察人員,考察王弋適不適合繼續投資。
看完盧植信的那一刻王弋才意識到荀攸可能在荀家為他幹了一件了不得的事,要不然荀氏不會這麽重視他。
袁紹的想法非常好,除了蹇碩手上的禁軍,洛陽周邊所有的部隊都在他手裏。背靠何進,他隨時能以大將軍的名義調動其他軍隊。地利在手。
士人大多以袁家馬首是瞻,隻要盧植不出麵,輿論的話語權就掌握在袁隗手裏。如今洛陽隻有劉宏一個光杆司令,官員有六成是他袁氏舊故。人和已得。
袁紹唯一缺少的就是時間,是天時。這一次老天沒有站在袁氏這一邊。
十月,皇甫嵩問斬,天下嘩然,很多士人都對劉宏口誅筆伐。
袁紹開心的看著這一切,他的計劃正在一步步實現,他要代表袁氏登上天下最高的寶座。
十一月,洛陽死了一個人,這個人差一點點就讓袁氏全軍覆沒,楊賜死了。
楊賜死的很正常,年齡加疾病讓他沒有挺過這個冬天。
問題是他死在了任上,死前楊賜的官職是司空。
楊賜的一生可謂官運亨通,能做的高官他幾乎做了個遍,司徒、太尉、司空都做過。
關鍵是楊賜做官是不用花錢的,人家有真本事。
作為早早預言了黃巾之亂的人,劉宏對楊賜非常信任,雖然這份信任對楊賜來說已經時日無多,但還不算太晚。
說到楊賜就不得不提及弘農楊氏,這個家族或許沒有汝南袁氏這麽有名,官場上卻不比袁氏實力差。
汝南袁氏在袁紹之前達成了四世三公的成就,而弘農楊氏在楊賜這裏也做到了三世太尉。
這位東漢重臣在臨死之前留給劉宏一封信,信的內容大多是勸諫劉宏不要寵信宦官,不要不理朝政,不要征收過重的賦稅之類的話。
隻是在信的末尾楊賜讓劉宏抑製一下袁氏的勢力,現在袁氏在朝中的勢力實在太大,不利於天子掌權。
或許楊賜這麽說隻是為了給他兒子楊彪鋪路,或許隻是單純的希望劉宏重新執掌權柄。
可人都已經死了,真正的含義已經不重要了,關鍵是看到這句話的人怎麽理解。
去年被黃巾搞得焦頭爛額的劉宏神經驟然繃緊,他相信這是楊賜的另一個預言,他覺得袁氏要對他不利。
人如果對一件事產生了懷疑,那麽不信任的情緒會被無限放大。
劉宏沒有證據證明袁氏在搞陰謀,也沒有人來告發袁氏心懷不軌,他隻能自己防範。
想要保命軍隊是必不可少的,劉宏對北軍不抱任何希望,於是他提前組建了西園軍,任命蹇碩為上軍校尉。
為了組建這支關鍵時刻保命的軍隊,劉宏需要慎之又慎,他準備找人商量一下領軍校尉的具體人選。
這本是一個十分正確的選擇,奈何劉宏信任的人是宦官,找宦官商量就繞不開張讓。
於是西園軍就成了各個勢力瓜分的蛋糕,是人是鬼都想來咬一口。
組建新軍肯定是要在朝會上商議,拖拖拉拉了兩個月,結果就是劉宏非常不滿。
貪婪的朝臣們連口湯都不想給劉宏喝,舉薦的名單裏麵沒有一個宦官的名字。
劉宏幹脆將組建新軍這件事昭告了天下,讓各州郡舉薦人才。
既然朝臣們不想讓他劉宏吃肉,那幹脆誰也別喝湯,他把鍋給砸了。
就連王弋也舉薦了四個人,曹操、劉備、孫堅以及臧洪。
平定完黃巾之後曹操心灰意冷,辭官迴家看書。
劉備則相對好些,雖然朝廷依舊發布了平定黃巾的軍功不記做功勞,可他被劉虞看上了,依舊成了個縣尉。
孫堅現在還在和羌人較勁,這件事最後會是個什麽結果誰也不知道。
臧洪現在則在張超手下功曹。
其實王弋是不想理會西園軍這件事的,反正他現在也不需要西園軍了。
可轉念一想,自己結識漢末這些英雄梟雄不就是為了對抗袁家嗎?索性都扔到洛陽鬧去算了,人腦子打成狗腦子也沒什麽,跟他王弋又沒關係。
劉宏這一手確實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可他劉宏隻是洛陽的天子,而袁氏則是天下的袁氏。
最終在劉宏強勢的壓力下,西園八校尉的名單出爐了。
上軍校尉蹇碩、中軍校尉袁紹、下軍校尉鮑鴻、典軍校尉曹操、助軍左校尉劉備、助軍右校尉馮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於瓊。
這份名單少了趙融卻多了劉備,原因是王弋和劉虞商量了一下,兩人共同舉薦了劉備。
名單上的這些人其實很講究,蹇碩、劉備和馮芳算是劉宏欽點的自己人,蹇碩是宦官,劉備是宗室,馮芳是曹節的女婿。
除了鮑鴻身後站著關西武人集團以外,剩下的可以說都是士人集團的人,就連曹操也是袁紹想要拉攏的對象。
劉宏已經妥協了,你們士人想要拿大頭就拿吧,袁紹、夏牟、淳於瓊,隨便你們了。
但袁氏一個很扯淡的舉動終於激怒了劉宏,以至於袁逢、袁隗同時丟官,袁家在政治中樞差點全軍覆沒。
袁隗舉薦袁術接任虎賁中郎將的職位,而五官中郎將他舉薦了自己的兒子袁胤。
劉宏毛了,心道你們老袁家到底想要幹什麽啊?我防的就是你們,結果你們還想軍政兩把抓?
當時劉宏就想讓人抄了袁氏一家,多虧了張讓勸阻才沒讓袁家全軍覆沒。
張讓告訴劉宏袁家這一代想必是武略都很好,想往軍隊方麵發展,所以才讓自己的子侄領兵。
是個人都不會相信這種說辭,劉宏卻信了,他相信張讓……
沒了袁逢和袁隗在朝中袁氏很傷,袁紹想要解決盧植的計劃也成了廢案,他們終於可以消停一會兒了。
然而給他們休息的時間不多了,西北已經有了結果,董卓和公孫瓚打贏了。
兩人年初的時候以督戰不力的名頭將張溫弄了迴去,當時朝中正忙著西園軍的問題,也沒多想就答應下來。
弄走張溫之後兩人兵分兩路,董卓帶人攻打榆中,公孫瓚帶人繞路穿越隴西郡抄後。
公孫瓚確實很猛,一路上幹翻了羌人和匈奴人,最後繞到榆中後麵徹底斷了叛軍的後路。
沒了補給的榆中在兩人的猛攻之下沒有堅持一個月就被攻破了,董卓下達了屠城的命令。
北宮伯玉當場戰死,李文侯則被抓獲送往了洛陽。
韓遂和邊章運氣比較好,因為是漢人,還是被脅迫的,也隻是送到了洛陽問罪。
自此西北平定。
因為軍功公孫瓚獲封北地太守,接替了皇甫嵩曾經的職位。
董卓則成了並州刺史,和王弋做了鄰居。原先的並州刺史丁原則被調到了中樞洛陽,成了五官中郎將。
這是曹操的建議,他準備一點點削弱袁氏的影響力。
劉宏也認同他的想法,外麵咬人的讓你們得了,看大門的總不能也用你老袁家的人吧?
中平三年洛陽中的權力鬥爭終於告一段落,不會再有新的開始,因為舊的還未結束,隻是時機未到。
王弋也迎來了自己的新鄰居——董卓。
他也為自己曾經空手套白狼的忽悠行為付出了代價,曹操給他寫信讓他幫忙看著點董卓。
曹操覺得董卓這個人野心不小,至少在他搞定袁紹之前,讓董卓老老實實待在並州。
王弋看了信之後簡直就要罵娘啊,知道董卓有野心還把他放到並州這種民風彪悍的地方?是不是腦子有毛病?
其實王弋就是在無能狂怒,這也怪不著曹操。董卓和袁隗可是有關係的,他連袁紹都搞不定,再來個董卓可就別提了。
王弋也沒辦法,誰讓當時自己隻是一個小渣渣呢?自己吹出去的牛含淚也要自己咽了,他現在可是漢室忠臣。
董卓而已,看著唄。反正老王家在並州,有什麽不對肯定會有人來通知的,愛咋咋地吧。
王弋最近也在忙,工匠們按照他的要求給他弄出了幾個好東西,讓他有些興奮。
第一件就是一柄連弩。作為一個水下機器人專業的學生,雖然王弋不能手搓個機器人出來,但搞點機械結構還是沒問題的。
想要在古代達到火力覆蓋的效果,一個是投石機,另一個就是連弩了,所以這東西王弋誌在必得。
連弩的誕生很不順利,這個東西王弋很早就提上日程了,可他開始的時候有些異想天開,居然想製造一個齒輪傳動的連弩。
沒有任何意外王弋失敗了,好在那些被發配到涼州的侍衛順路將馬均綁了迴來,才真正把連弩弄出來。
連弩雖然沒有普通勁弩那樣的射程和威力,但速度得到了一致好評,就連荀彧和田豐都建議盡快組建連弩部隊。
對此王弋沒什麽異議,如今他手下的人才已經不少了,太史慈從物流總管的位置上退下負責組建弓箭部隊,他的位置由全家搬到幽州的審配頂上。
第二件算是王弋的玩具複合弓。他將滑輪的理念和馬均說了後,兩人共同研製出來了複合弓。雖然賣相很爛,效果卻十分不錯。
太史慈很饞複合弓,想要用它大規模武裝部隊。奈何王弋跟他說想想得了,根本造不起。
相較於備受好評的玩具複合弓,王弋十分喜歡的蝴蝶刀卻受盡了這個時代武人的白眼。
這把蝴蝶刀他可是磨了浦沅好久才弄出來的,王弋當然不甘心,當眾表演了一套花式刀法。
結果就是田豐走上前在王弋眼花繚亂的刀影中將蝴蝶刀一把奪下,並且訓斥道:“主公,不可玩物喪誌!”
也不是沒人喜歡蝴蝶刀,射聲營那些老人就十分喜歡。主要是這種刀夠小,攜帶起來足夠方便。
原先的射聲營老人現在都被召了迴來,負責州牧府的安全,暫時由趙雲統帥。這幫人成天鑽研的都是近身搏擊以及暗殺技巧,對這種小巧的刀具十分看好,如果沒有第四件新裝備的話……
第四件新裝備是王弋參考由美國蝴蝶公司生產的375sn戰術直刀簡化而來的一種類似匕首一樣的刀具。
由於擁有水裏鍛造室的原因,王弋想搞些鋼板不是一件難事,隻是上麵的鋸齒實在不好弄,王弋將其去掉改成了一部分開刃的樣子。
這種刀具收到了所有人的青睞,刀刃弧度涉及更方便切割,整個刀都是扁平的更方便攜帶,也更方便使用者將其當飛刀扔出去。
不過王弋並不打算大規模生產,打算當個技術積累而已。現在遼隊生產力都是次要的,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技術從無到有的問題。
目前王弋也不能高喊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衝過去把劉宏幹掉自己做皇帝,那樣的話他可能還沒出幽州人就沒了。
現在能積累的隻有物資,比如羽箭、糧食、藥材這一類的東西。
所以王弋和尉仇台提出互市交易木材,東北樹多,讓尉仇台先幫忙開開荒也是好的。
說到互市,中平二年的時候劉宏派來了一個縣長,是個老頭兒。
王弋有些摸不準他的想法,因為他叫荀爽。
黨錮之後曾將蟄伏的士人陸續被舉薦,荀爽也是其中之一。這位在來的路上就幹掉了縣尉和縣丞,將兩人的頭顱交給王弋,並且高顯的一切規劃都以王弋為準。
這看起來似乎很好,而且荀氏也投資了王弋。
可王弋能從荀爽眼神中看出來對方已經知曉了他的謀劃。
荀爽也暗示過王弋,他知道王弋想要做什麽,他不說隻是因為他不想說。
這讓王弋很難辦,你說殺吧,和荀氏馬上就會爆發衝突。不殺吧,荀爽又是個不穩定因素。
還好王弋是有背景的,他寫信問了盧植。
盧植則迴信告訴他荀彧是荀氏的投資,而荀爽則是荀氏的監察人員,考察王弋適不適合繼續投資。
看完盧植信的那一刻王弋才意識到荀攸可能在荀家為他幹了一件了不得的事,要不然荀氏不會這麽重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