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隱患?老李,你可要與我好好說說,我大明到後期究竟有哪些隱患!”


    朱元璋是個勤政的帝王,得知了大明後世的事情,迫不及待的想要做出些許的改變。


    “老朱啊,你要說把大明拖垮的最深,還是分封出去的那些藩王。”李長生搖頭道。


    朱元璋不解:“分封藩王加固新朝的統治,這也有錯?”


    朱元璋當然知道分封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其認為分封自己的兒子為王怎麽可能有風險,那可是自己的親兒子,所以不會出現唐末藩政割據的狀況。


    所以,他的兒子遍布天下,為其鎮守著天南海北。


    這個想法和漢高祖劉邦不謀而合。


    “當代的確是沒錯的,可這卻在後麵拖垮了大明!”李長生道。


    “此話何講?”


    “老朱啊,你所分封的藩王,他們在自己的轄區內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具有很高的權力,有自己的直屬軍隊和其他軍事力量,而且占據著大量的土地資源,具有豐厚的經濟實力,而且還能世代世襲。”


    “這就已經埋下了禍根,不然朱棣是怎麽造反的?”


    “之後雖然進行了削藩,但主要削的是行政權力和軍事權力,逐漸的把權力抓握到中央的手中,這是好事,但卻沒有削弱藩王的經濟實力。”


    “甚至有時候這些藩王的經濟實力還得到了加強,他們在無所事事之下,為了滿足自己奢華的生活,大肆的占有土地,不斷的掠奪資源,一個王占有了當時大部分的土地資源,導致了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貧困而生活潦倒。”


    “而藩王卻過著異常一場奢靡的生活,導致了明朝後期社會矛盾的尖銳。這個是其一。”


    李長生喝了喝茶,潤了一下口,繼續道:“而且到了後期,老朱你的後代人人都有爵位,看起來挺不錯的,但是這些人可都是有自己的俸祿的。”


    “從一百石到一萬石不定,到了後期的明朝,越來越多的藩王,光是這藩王的一筆俸祿支出,便是超乎你的想象!”


    “這能有多少?”朱元璋還是想象不到,一個大明朝養自己的子孫能花多少錢?


    “嘖,老朱你可能不知道,據史料記載,嘉靖七年,全年的財政收入一共130萬金,而支出竟然高達241萬金!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宗室開支,全是為了養活老朱的子孫。”


    “現在你應該明白了吧,到了明末崇禎時期,沒錢是正常的。崇禎有心也無力。”


    朱元璋頓時心頭大驚,從來沒想到養幾個兒子而已居然要花這麽多錢?


    “這個製度到後麵越來越拖垮大明,後麵因為這個分封製度的不合理,為了解決這個財政支出收入的不合理,在明朝的隆慶萬曆年間開始進行了改革,一係列的改革製度,限製了藩王限製了他們的俸祿。”


    “但這也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導致後麵的一個說法,老朱你的子孫一半是被殺的,一半被餓死的。”


    朱元璋有些不可置信,“他們為什麽被餓死?好歹也是皇室宗親,還能活活餓死的?”


    李長生搖頭:“這就是老朱你之前製定的另外一個錯誤了,你開創了戶籍製度。”


    “老朱你製定出了各種戶籍,什麽黃籍、官籍、儒籍、軍籍、匠籍、民籍等等,非常的龐雜。不同的戶籍,可以做對應的事情,但是不能互相逾越,想要跨越職業必須先改籍。”


    嬴政都有些訝異的看著朱元璋,好家夥,對權力的穩固比他這位始皇帝還要來的猛一些。


    “這件事也有錯誤嗎?”朱元璋有些訝然。


    李長生大概能猜測到朱元璋在想什麽。


    在朱元璋看來,隻要人民世世代代像牛馬一樣幹同一份工作,就不會有人出來造反,自己的大明江山就能永遠姓朱。


    不得不說,他的眼界真的不長遠。


    李長生接著道:


    “就像宗室的戶籍就是黃籍,黃籍人員的工作就是養尊處優,沒事娶老婆生孩子和玩,說白了就是除了生產人口以外,其他的任何工作都不能幹。”


    “他們這幫人就是靠著朝廷的賞賜爵位賜地發放俸祿為生,但是到了明朝的後期,禮部的官員就開始打起了宗室的主意。”


    “想要爵位,想要封地,想要俸祿?可以,但前提是必須先給他們送錢,但是大明朝宗室傳承了這麽久,他們也不過是溫飽而已,哪裏還給得起禮部官員的錢?給不起?那就你就一直等吧。”


    “不給錢就沒有爵位,沒有封地也沒有俸祿,而且這些宗室也不能入民籍,進行自食其力的工作,朝廷不讓幹,當然他們可能也不會幹。那結果隻有一個了,就是被餓死。”


    “所以就有了老朱你的子孫在後世,一半是被餓死的,一半才是被殺的這個說法。”


    李長生喝著茶搖頭道。


    朱元璋聽的勃然大怒,禮部的官員也能騎在宗室的頭上了。


    但是冷靜下來,又開始感到汗毛矗立。


    的確,如果分封製和戶籍製度不改,哪怕後麵的皇帝再賢明,大明朝終究會被拖垮。


    李長生歎息了一聲:“老朱,你看的短咯,百姓並不是毫無自由意誌的傀儡,國家整體變得封閉的話,後世的動蕩是無非避免的,就像大明的結局一樣。”


    “所以,倒不如取消這毫無所謂的戶籍製度,至於藩王這件事情,我給你一個建議。”


    “至於聽或不聽,就憑你了。”


    朱元璋很討厭有人插手他的權利,但是麵對李長生所說,他卻是恭敬的坐在原地洗耳恭聽。


    李長生見到如此,也滿麵微笑道:“這方麵你可以學習大明之後的朝代,滿清。”


    “清?”朱元璋有些訝異,嬴政也翹起耳朵聽著,沒準對於自己的大秦也有用呢?


    “說起來大明和滿清對於藩王的態度有些有趣。”


    “大明的藩王,是非有詔而不得入京,滿清的藩王則是無聖命不得離京,不過二者的目的都是差不多的,為了防範天然具備順位繼承人權利的皇室宗親對皇帝的皇位構成威脅罷了。”


    “不過相比之下,顯然是滿清的手段更為高明一些。”


    “清實行的是“封爵固京製”,可謂華夏封建王朝曆史上的一種首創,即把皇子、王爺們留在京城,留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看管。”


    “這些王爺雖然有府邸,有俸祿,但隻要皇帝不加以信任,不給他們實權的話,他們也沒什麽用,掀不起什麽大的風浪。”


    “再加上除了那種世襲罔替身份尊貴的王爺以外,其他王爺再執行一個爵位遞減製度,隻要他們的後代沒有立下什麽大功,沒有做出什麽突出的業績獲封王爵的話,自然而然就會泯然眾人,掛一個宗親的頭銜罷了。”


    “名頭、實權被壓製得更狠,自然也就不怕他們翻起什麽風浪。”


    “王爺們沒了封地,百姓就有可耕種的田地,百姓們求什麽?不就求一個吃飽穿暖嗎?能吃飽穿暖他們造什麽反啊。明末那種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情況,自然而然也就少了吧,甚至可能就不會發生。”


    “而且那麽多宗室留著幹嘛,壓在京城降低席位俸祿,一點一點的壓縮,又能掀起什麽風浪,就學學滿清,群滿了就該踢人了。”


    朱元璋聽的陷入沉思,畢竟這和他的理念有所不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食客來自曆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間迷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間迷茫並收藏我的食客來自曆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