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逃迴許昌見到曹操哭拜與地,向曹操敘說了損兵折將的經過,請曹操責罰。曹操聽聞曹仁大敗也是一驚,他深知曹仁非莽撞之人,如此大敗必定有原因,便說道:“子孝不必如此,勝敗是兵家常事。隻是劉備能將你擊敗,且破了八門金鎖陣,想來必是有人相助吧。”曹仁趕緊答道:“丞相所料不差,末將逃迴之時打探到劉備新得一軍師,名叫單福。”“單福”曹操自言自語道。
劉備新得樊城,設慶功宴犒賞三軍。宴中劉備引薦一人,對在座諸人到:“這是我新收的義子劉封。”隨後讓其與眾人相見。宴後關羽對劉備說:“兄長已有子嗣,何必再收義子,他日恐為禍矣。”劉備卻不以為意地說道:“雲長所說是理,但時至今日我仍未有基業,正需人才輔佐。這劉封雖不是賢能之士,但忠厚誠實,也是我的臂助。”留下趙雲領一千兵馬駐守樊城,劉備領其他人迴轉新野。
過了幾日,單福突然找到劉備說要離開,劉備自然不允,單福哭拜與地。原來單福本名徐庶字元直,是潁川人,因為逃難所以更名為單福。前些時候想要投靠劉表,知道其不是明主,故而棄了劉表投靠劉備。徐庶得遇明主本應全力報效,怎奈前日家中來信,在潁川的舍弟不幸亡故,老母親被曹操帶到許昌,賴得程昱等人相救才得保住性命。徐庶說道:“不是徐庶不想為主公定鼎天下,而是母親生死未卜,我心已亂,實在難再有作為。請主公念在昔日情分,放我離開。”劉備聞聽也是低聲不語。
放下徐元直是去是留暫且不提,在樊城駐守的趙雲早已知道單福就是徐庶,馬上就要離開劉備,故而主動要求駐守樊城。他也知道未來當陽長阪坡一戰將是性命攸關,一早就經劉備允許精心在降兵之中挑選了281人,算上前些時候精心訓練的人,飛龍軍已經有365人。趙雲深知這是一支強大的力量,雖然不久之後諸葛孔明出山,大哥將坐擁江山,三分天下,但目前卻沒有抵禦曹操的能力,這支部隊是自己能夠掌控改變命運的關鍵力量。忽然一日,小校來報主公和新任軍師來樊城看望自己,趙雲趕忙安排兵馬列隊迎接,隊列呈兩列從城門沿至五百米外。劉備看見趙雲出來迎接十分高興,不住地誇讚趙雲整軍得法,趙雲頗為不好意思。這時諸葛亮走上前來,對著趙雲施了一禮,說道:“子龍將軍果然英武非凡,確是當世豪傑。”這時劉備才反應過來,趕忙向趙雲介紹道:“四弟,這是諸葛軍師。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趙雲早就看到諸葛亮,看到向自己施禮趕忙迴禮拜了一下,說:“諸葛軍師過譽了,趙雲就是一介武夫,還望軍師多多指教。”劉備哈哈大笑,拉住二人走進樊城。
眾人先來到演武場,演武場上正有六隊軍士操演陣法,每隊六十人,演化諸多變化。諸葛亮對趙雲說到:“子龍所操演陣法可是六丁六甲陣?”趙雲趕忙迴到:“迴軍師,正是此陣。待我過去,為主公、軍師演化陣法。”說完,趙雲來在中央無極土,手拿令旗。隨著趙雲舞動令旗,陣法變化,每隊形態不同變化,或為尖錐、或為扇形、或為圓形、或為方形。趙雲換掉紅旗改為藍旗,各隊穿插行進,或包圍至對麵,或左右互換,或以一隊為中心其餘五隊包夾而上,不管如何演化,最終仍是六丁六甲。看完陣法演化,劉備瞪大雙眼不住的歎到:“不知道子龍有如此能力,他日若掌管三軍,何愁大業不興,漢室不複。”趙雲趕忙叫住:“大哥誇讚太過了。”劉備見趙雲有些害羞,哈哈大笑起來。
當日夜間三人把酒言歡,劉備喝的酩酊大醉。先將劉備送迴營帳休息。諸葛亮與趙雲來到一處無人之地,諸葛亮說:“將軍昔日在河北之時,威震環宇,如袁紹之強也被將軍以數千義士威逼。”“軍師果然了然於心。”趙雲歎到:“昔日年輕氣盛,為報仇而報仇,仇未報而折損多位世間英豪,是大罪過。”諸葛亮勸到:“將軍嫉惡如仇,快意恩仇,行所當行,是大丈夫所為,且人各有命,豈在一人。”趙雲不想再談論這個話題,轉而說到:“軍師此次出山,必然已知漢室衰退久矣,勢必難以複興。既然知道……”“將軍是想問我為什麽要做此不可為之事?”“正有此疑問。”
諸葛亮等了一會兒,似乎在思考,緩緩說道:“昔日將軍在河北之時已知報仇基本無望,可想過不做?”“這個……”諸葛亮接著說:“這世間之事有些本就是必須去做,哪有難易之分。主公三顧茅廬請我出山,其恩之厚,待我之誠,後世也難望我項背。為報主公厚恩,我必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隻可惜主公之宏願恐非我能力所及。唯願此生無悔,不愧對主公!”聽了諸葛亮的一席話,趙雲被這個後世美名遍天下的一代神人所折服,甘願為其所用,為其所驅。
趙雲向諸葛亮又拜了一下說道:“敢問軍師這世間事可是命中注定,可有人行逆天改命之事?”諸葛亮本想迴禮,趙雲這一問讓本來氣定神閑的諸葛亮不由有些緊張:“將軍不可,此間之事天命已定,如定要改命,必有大禍患降臨世間,後世恐為其所累。”趙雲聽諸葛亮這般說,知道他已對自己了解了七七八八。於是又說到:“趙雲受教了。我是否能改變軍師的命運呢?”諸葛亮再施一禮道:“謝將軍為我謀劃。人生命運豈能改變,將軍若想嚐試,亮不能阻攔。命運已定,即使道路改變,最終殊途同歸。”
聽完軍師的話,趙雲終於明白人生其實沒有捷徑,不管你有多少優勢,能夠改變的也隻有當下這一刻。趙雲不再胡思亂想,轉而向諸葛亮問道:“軍師為大哥謀劃了三分天下之計,但大哥仁義謙讓,恐不會遵從先生豪取荊州。”諸葛亮迴道:“多謝子龍提醒。主公若是不聽,雖不能立刻取得荊州,但其誠信之名可揚四海,又何撼之有?況且我料荊州早晚必被主公所得。”之後兩人就天下大勢又進行了一番分解。
劉備新得樊城,設慶功宴犒賞三軍。宴中劉備引薦一人,對在座諸人到:“這是我新收的義子劉封。”隨後讓其與眾人相見。宴後關羽對劉備說:“兄長已有子嗣,何必再收義子,他日恐為禍矣。”劉備卻不以為意地說道:“雲長所說是理,但時至今日我仍未有基業,正需人才輔佐。這劉封雖不是賢能之士,但忠厚誠實,也是我的臂助。”留下趙雲領一千兵馬駐守樊城,劉備領其他人迴轉新野。
過了幾日,單福突然找到劉備說要離開,劉備自然不允,單福哭拜與地。原來單福本名徐庶字元直,是潁川人,因為逃難所以更名為單福。前些時候想要投靠劉表,知道其不是明主,故而棄了劉表投靠劉備。徐庶得遇明主本應全力報效,怎奈前日家中來信,在潁川的舍弟不幸亡故,老母親被曹操帶到許昌,賴得程昱等人相救才得保住性命。徐庶說道:“不是徐庶不想為主公定鼎天下,而是母親生死未卜,我心已亂,實在難再有作為。請主公念在昔日情分,放我離開。”劉備聞聽也是低聲不語。
放下徐元直是去是留暫且不提,在樊城駐守的趙雲早已知道單福就是徐庶,馬上就要離開劉備,故而主動要求駐守樊城。他也知道未來當陽長阪坡一戰將是性命攸關,一早就經劉備允許精心在降兵之中挑選了281人,算上前些時候精心訓練的人,飛龍軍已經有365人。趙雲深知這是一支強大的力量,雖然不久之後諸葛孔明出山,大哥將坐擁江山,三分天下,但目前卻沒有抵禦曹操的能力,這支部隊是自己能夠掌控改變命運的關鍵力量。忽然一日,小校來報主公和新任軍師來樊城看望自己,趙雲趕忙安排兵馬列隊迎接,隊列呈兩列從城門沿至五百米外。劉備看見趙雲出來迎接十分高興,不住地誇讚趙雲整軍得法,趙雲頗為不好意思。這時諸葛亮走上前來,對著趙雲施了一禮,說道:“子龍將軍果然英武非凡,確是當世豪傑。”這時劉備才反應過來,趕忙向趙雲介紹道:“四弟,這是諸葛軍師。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趙雲早就看到諸葛亮,看到向自己施禮趕忙迴禮拜了一下,說:“諸葛軍師過譽了,趙雲就是一介武夫,還望軍師多多指教。”劉備哈哈大笑,拉住二人走進樊城。
眾人先來到演武場,演武場上正有六隊軍士操演陣法,每隊六十人,演化諸多變化。諸葛亮對趙雲說到:“子龍所操演陣法可是六丁六甲陣?”趙雲趕忙迴到:“迴軍師,正是此陣。待我過去,為主公、軍師演化陣法。”說完,趙雲來在中央無極土,手拿令旗。隨著趙雲舞動令旗,陣法變化,每隊形態不同變化,或為尖錐、或為扇形、或為圓形、或為方形。趙雲換掉紅旗改為藍旗,各隊穿插行進,或包圍至對麵,或左右互換,或以一隊為中心其餘五隊包夾而上,不管如何演化,最終仍是六丁六甲。看完陣法演化,劉備瞪大雙眼不住的歎到:“不知道子龍有如此能力,他日若掌管三軍,何愁大業不興,漢室不複。”趙雲趕忙叫住:“大哥誇讚太過了。”劉備見趙雲有些害羞,哈哈大笑起來。
當日夜間三人把酒言歡,劉備喝的酩酊大醉。先將劉備送迴營帳休息。諸葛亮與趙雲來到一處無人之地,諸葛亮說:“將軍昔日在河北之時,威震環宇,如袁紹之強也被將軍以數千義士威逼。”“軍師果然了然於心。”趙雲歎到:“昔日年輕氣盛,為報仇而報仇,仇未報而折損多位世間英豪,是大罪過。”諸葛亮勸到:“將軍嫉惡如仇,快意恩仇,行所當行,是大丈夫所為,且人各有命,豈在一人。”趙雲不想再談論這個話題,轉而說到:“軍師此次出山,必然已知漢室衰退久矣,勢必難以複興。既然知道……”“將軍是想問我為什麽要做此不可為之事?”“正有此疑問。”
諸葛亮等了一會兒,似乎在思考,緩緩說道:“昔日將軍在河北之時已知報仇基本無望,可想過不做?”“這個……”諸葛亮接著說:“這世間之事有些本就是必須去做,哪有難易之分。主公三顧茅廬請我出山,其恩之厚,待我之誠,後世也難望我項背。為報主公厚恩,我必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隻可惜主公之宏願恐非我能力所及。唯願此生無悔,不愧對主公!”聽了諸葛亮的一席話,趙雲被這個後世美名遍天下的一代神人所折服,甘願為其所用,為其所驅。
趙雲向諸葛亮又拜了一下說道:“敢問軍師這世間事可是命中注定,可有人行逆天改命之事?”諸葛亮本想迴禮,趙雲這一問讓本來氣定神閑的諸葛亮不由有些緊張:“將軍不可,此間之事天命已定,如定要改命,必有大禍患降臨世間,後世恐為其所累。”趙雲聽諸葛亮這般說,知道他已對自己了解了七七八八。於是又說到:“趙雲受教了。我是否能改變軍師的命運呢?”諸葛亮再施一禮道:“謝將軍為我謀劃。人生命運豈能改變,將軍若想嚐試,亮不能阻攔。命運已定,即使道路改變,最終殊途同歸。”
聽完軍師的話,趙雲終於明白人生其實沒有捷徑,不管你有多少優勢,能夠改變的也隻有當下這一刻。趙雲不再胡思亂想,轉而向諸葛亮問道:“軍師為大哥謀劃了三分天下之計,但大哥仁義謙讓,恐不會遵從先生豪取荊州。”諸葛亮迴道:“多謝子龍提醒。主公若是不聽,雖不能立刻取得荊州,但其誠信之名可揚四海,又何撼之有?況且我料荊州早晚必被主公所得。”之後兩人就天下大勢又進行了一番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