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琅嬛福地,三人各收拾出一間石室。
當年,李秋水為吸引無崖子注意,找來許多俊男過來歡樂,福地裏不單房間眾多,各種桌、床,擺設也一應俱全。
夜淩空、鍾靈二人到外頭洗漱一番,迴來後,卻見段譽還在‘神仙姐姐’的玉像前叩拜著。
原來,打三人到來,夜淩空帶二人來此參觀玉像,鍾靈還好,雖然讚歎玉像之美貌,卻也別沒的。段譽這小子,呆立半晌,突然大聲道:“神仙姊姊,你若能活過來跟我說一句話,我便為你死一千遍,一萬遍,也如身登極樂,歡喜無限。”
說完曲跪就拜,癡漢的模樣把還是鍾靈嚇了一大跳。
單純的小蘿莉盡管不理解,但大為震撼,以至於嘴上親切的叫著‘段大哥’,兩隻小腳卻不由自主往後退了兩步。
之後,段譽發現了玉像腳側的小字,就著了魔似的磕頭拜師。
“哎!瞧段大哥長得也白白淨淨、怪好看的,怎麽這腦子看著不大好!”
“大概這就是愛吧......”
夜、鍾二人歎了口氣,不理他,並肩走了出去。
......
次日,夜淩空準備把渾身內力散去。散功前,叫來鍾靈為他護法。
說是護法,主要是針對段譽。
倒不是怕段譽起什麽壞心思,一來這貨是‘天龍’的原作主角,身上的氣運有些邪門兒,二來他心思過於純淨,做事頗為莽撞,兩者疊在一起,指不定就整些意外出來。
正巧他一早發現了“珍瓏”棋局,正沉迷局中。
修煉‘北冥神功’,除了要散掉內力,修煉時也是步步兇險,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大問題。
按功法所說:
‘北冥神功’適與各家各派之內功逆其道而行,是以凡曾修習內功之人,務須盡忘已學,專心修習新功,若有絲毫混雜岔亂,則兩功互衝,立時顛狂嘔血,諸脈俱廢,最是兇險不過。
要訣反複致意,說的都是這個重大關節。
至於原因,自然是因為別人練功,先是在丹田中貯養內力,用時往外發勁。而這套武學卻是從外界吸納內力,化為己用。
道理上可謂截然相反。
而北冥神功的根基,乃是手太陰肺經暨任脈。其中拇指之少商穴、及兩乳間之膻中穴,尤為要中之要。前者取,後者貯,這也是該武學的獨到之處。
古來修行之道,講究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練神返虛。故以印堂穴為上丹田、神之府。膻中穴為中丹田、氣之府。氣海穴位下丹田、精之府。
內家練氣皆圍繞任督二脈修行。
理論上講,人體上的一切穴府皆可為貯氣蘊養之所。奇經八脈幹係人體軀幹、五髒六腑,在此處養氣要勝過別處,而任督二脈節製其餘六脈,六脈之氣皆匯於此,故在此間養氣卻又更勝他處。
任、督之上,以膻中、氣海二府最適合養氣。
前者位於兩乳之間,胸膛中央,不但靠近肺部,容易汲取外界之靈氣,更靠近其他五髒六腑,是一身靈力的匯集之地。
後者而靠近‘水火交匯之第’,是精氣凝聚之所。
這兩者都可以用來作為養氣之府,但在腹下精氣匯集,更容易蘊養內力,世上的武道內家之法,大多亦隻重煉精化氣,不明煉氣化神、練神返虛,因此多數選在氣海、關元開辟丹宮。隻有少數門派懂得從天地間汲取力量,勾連上府元神,方以膻中為氣府。
這樣一來,雖然在蘊養內力上要慢一些,但練出的內力卻是精純無比。
逍遙派秉承道家老莊思想,雖和後世的道教有些不同,但都崇尚‘萬法自然、天人合一’,修行已窺天道,探索長生;而非隻止足於殺伐。
北冥神功乃是以‘膻中穴’為氣府。
除此之外,別派修煉內功,是先開丹田,再通經脈,通過搬血運氣,把自身內力順流匯於丹田,再到運用時把內力膻中運出,沿著十二經發出。
但這部神功卻是反過來。
修煉‘北冥神功’要先通經脈,再開丹田,因需以用內力一路衝開穴府,可在修煉之初,逆脈修行,丹宮中不得有半點內力,免得內力衝突。
就像拿根管子朝罐裏注水,但若罐裏有水,其中的水反而會因為水壓更大,倒流過來。
而無內力又如何疏通經脈?
奇妙之處就在於北冥神功一上來乃是修煉“手太陰肺經”,此經脈位於人的手臂上,胳膊較細,又一直在活動,上麵的筋脈較容易疏通,“手太陰肺經”一線又是手上最易於疏通的經脈,即便體內沒有半點內力,隻靠臨時存想,也能搬運。
打通之後,逆流之勢既成,再開丹田,修煉時就不必再擔心內力衝突。
因此,實際上隻要練成第一幅的“手太陰肺經”,以及第二幅‘任脈’,大抵就練成了這部神功。
三十六幅圖,
其中兩幅圖對應任、督二脈的行氣圖,練成後,一個主內力貯存,一個主發勁牽引。十二幅圖對應正經,即: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足三陰經。六陰主吸攝,六陽主發勁。
任脈和六陰逆行主吸,為督脈和六陽順行主發,手三陰、手三陽,各成小循環。
也不是說練成任脈圖加六陰圖後,把腳在別人身上一搭也能吸收內力,能吸人內力的隻有手,起初練成手三陰小循環,少商、中衝、少衝,可攝取內力。練成上述十四幅行氣圖後,又有十四幅圖,乃是十二幅行氣逆反圖和兩幅正、反大循環圖。
練成行氣逆反圖後,可令六陰順行主發,六陽逆行主吸,正、反兩種小循環,共有手三陽、手三陰,合計六穴,按於他人經脈,即能攝取內力。
此六穴即:
少商、中衝、少衝、少澤、官衝、商陽。
看著是不是很熟悉?
沒錯,正是段家六脈神劍所對應的六個運氣出口。剩下足六經,練成後雖然不能主動吸收他人內力,但若有人從外界把內力打進來,卻是會被牽引,再轉化收取。
再把兩幅正、反大循環圖練成,形成手陰陽大循環、或手陽陰大循環,即可同時攝力,或同時發勁,比先前強了不知多少。
然後練奇經六脈,即: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練成後,內力匯於任督,便可打通天地橋,恢複小周天循環。
通常,奇經八脈的運氣皆為順行。
此間為養氣之所,勾連全身,人體內氣、血本一體,動為氣,靜為血,但若分開看,氣即蘊藏血液中的內力,氣為陽,血為陰,氣隨血動,二者運轉相合則利,易於搬運內力,運轉相衝則害,會造成氣血湧動,走火入魔
所以,哪怕‘北冥神功’為吸取他人功力,逆道行氣,可也隻在十二經上。奇經八脈上仍是順勢而行。
唯獨任脈......
任脈為‘陰脈之海’,和‘陽脈之海’的督脈,二者構成陰陽循環,總督其餘六脈。
任督二脈之行氣,本該任脈從上到下,督脈從下往上,形成周天循環。
通常未達先天之前,是以丹田為中心,分別朝上、下行氣,疏通任、督二脈上的穴府,之後自丹田發勁,也是以此行氣。
故而,任脈行氣是以自下而上為“正”。
但貯氣時,為了防止任脈上升之氣跟從周身匯來的下降之氣衝突,搬運中任督二脈是不發勁的,其中內力隨血而動,奇經六脈之氣進入其中,一同匯於丹田。
一經運功,內力自任督皆往外發,牽動其餘六脈之氣由循環向變為循環向外,然後進入十二經。
不過這隻是靠丹田之勁強大,靠蠻力去扭轉。
如能溝通天地橋,就能以陰陽循環牽引之力,帶動其餘六脈循環扭轉。
這也是為何打通任督二脈是如此重要。
也就是說,發勁歸發勁,貯氣仍是氣隨血行,二者並不會造成衝突。問題就在於,‘北冥神功’不是光隻有發勁,還有攝勁。攝取內力時,如果任督二脈裏有其他內力,就會導致兩股氣相衝,所以得化去內力,凝練‘北冥真氣’。
北冥真氣的奇妙之處在於,這種內力不會像別的內力一樣,一運功就在經脈內遊走,攝取內力時,隻會靜靜待在丹田,隻有發勁時才會離開膻中。
除此之外......
在先天以前,運功是先把任脈由下往上行一遍氣,再把督脈由上往下行一遍氣,行兩個半圈。而修煉‘北冥神功’,卻是直接由任脈到督脈,一圈過去,與先天境的行氣方式相同
隻是沒打通任督前,無論哪一種,都不完整,因此都隻是“偽周天”。
剩下還有兩幅圖,分別為“北冥萬化圖”、“北冥總綱圖”。
修煉‘北冥神功’,單練一、二幅圖,比如‘手太陰肺經’和‘任脈’,一次吸入的內力不多,順著這兩個路線在體內一轉,倒也能把吸來的內力轉化為‘北冥真氣’。可若練成循環,比如‘手陰陽正循環’,吸力大增,就要用到北冥萬化裏的‘溟化之法’,就能把諸多真氣集中轉化。
除此之外,運轉‘手陰陽逆循環’可使發力大增,增幅掌力。
但北冥真氣在丹田中猶如大海,豈能大舉搬動?‘北冥萬化’裏還有一獨門牽引之法,將周身十二經形成大循環,產生的力量由外而內,牽引‘北冥真氣’,就像引力引起潮漲潮落,甚至能夠引發大浪海嘯。
若能修到最高境界,甚至可以一邊攝取他人內力,一邊發勁傷敵。
最後的‘北冥總綱’,除去有諸多修煉要訣,更闡述了精、氣、神,“三花聚頂”之道,以‘膻中穴’,上勾神府、下聯精舍,是整部功法最精華的部分。
了解北冥神功的玄妙之後,夜淩空感慨萬分。
若按照原著所說,段譽也隻練成前兩幅圖,也隻能“吸氣”和“貯氣”,而不通發勁,雖能強行調動內力,但能用卻甚少。結果這小子之後卻又修煉了六脈神劍,打通了六脈,以六脈神劍的發勁之法與之互補。
隻能說不愧是主角,氣運強的離譜。
當年,李秋水為吸引無崖子注意,找來許多俊男過來歡樂,福地裏不單房間眾多,各種桌、床,擺設也一應俱全。
夜淩空、鍾靈二人到外頭洗漱一番,迴來後,卻見段譽還在‘神仙姐姐’的玉像前叩拜著。
原來,打三人到來,夜淩空帶二人來此參觀玉像,鍾靈還好,雖然讚歎玉像之美貌,卻也別沒的。段譽這小子,呆立半晌,突然大聲道:“神仙姊姊,你若能活過來跟我說一句話,我便為你死一千遍,一萬遍,也如身登極樂,歡喜無限。”
說完曲跪就拜,癡漢的模樣把還是鍾靈嚇了一大跳。
單純的小蘿莉盡管不理解,但大為震撼,以至於嘴上親切的叫著‘段大哥’,兩隻小腳卻不由自主往後退了兩步。
之後,段譽發現了玉像腳側的小字,就著了魔似的磕頭拜師。
“哎!瞧段大哥長得也白白淨淨、怪好看的,怎麽這腦子看著不大好!”
“大概這就是愛吧......”
夜、鍾二人歎了口氣,不理他,並肩走了出去。
......
次日,夜淩空準備把渾身內力散去。散功前,叫來鍾靈為他護法。
說是護法,主要是針對段譽。
倒不是怕段譽起什麽壞心思,一來這貨是‘天龍’的原作主角,身上的氣運有些邪門兒,二來他心思過於純淨,做事頗為莽撞,兩者疊在一起,指不定就整些意外出來。
正巧他一早發現了“珍瓏”棋局,正沉迷局中。
修煉‘北冥神功’,除了要散掉內力,修煉時也是步步兇險,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大問題。
按功法所說:
‘北冥神功’適與各家各派之內功逆其道而行,是以凡曾修習內功之人,務須盡忘已學,專心修習新功,若有絲毫混雜岔亂,則兩功互衝,立時顛狂嘔血,諸脈俱廢,最是兇險不過。
要訣反複致意,說的都是這個重大關節。
至於原因,自然是因為別人練功,先是在丹田中貯養內力,用時往外發勁。而這套武學卻是從外界吸納內力,化為己用。
道理上可謂截然相反。
而北冥神功的根基,乃是手太陰肺經暨任脈。其中拇指之少商穴、及兩乳間之膻中穴,尤為要中之要。前者取,後者貯,這也是該武學的獨到之處。
古來修行之道,講究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練神返虛。故以印堂穴為上丹田、神之府。膻中穴為中丹田、氣之府。氣海穴位下丹田、精之府。
內家練氣皆圍繞任督二脈修行。
理論上講,人體上的一切穴府皆可為貯氣蘊養之所。奇經八脈幹係人體軀幹、五髒六腑,在此處養氣要勝過別處,而任督二脈節製其餘六脈,六脈之氣皆匯於此,故在此間養氣卻又更勝他處。
任、督之上,以膻中、氣海二府最適合養氣。
前者位於兩乳之間,胸膛中央,不但靠近肺部,容易汲取外界之靈氣,更靠近其他五髒六腑,是一身靈力的匯集之地。
後者而靠近‘水火交匯之第’,是精氣凝聚之所。
這兩者都可以用來作為養氣之府,但在腹下精氣匯集,更容易蘊養內力,世上的武道內家之法,大多亦隻重煉精化氣,不明煉氣化神、練神返虛,因此多數選在氣海、關元開辟丹宮。隻有少數門派懂得從天地間汲取力量,勾連上府元神,方以膻中為氣府。
這樣一來,雖然在蘊養內力上要慢一些,但練出的內力卻是精純無比。
逍遙派秉承道家老莊思想,雖和後世的道教有些不同,但都崇尚‘萬法自然、天人合一’,修行已窺天道,探索長生;而非隻止足於殺伐。
北冥神功乃是以‘膻中穴’為氣府。
除此之外,別派修煉內功,是先開丹田,再通經脈,通過搬血運氣,把自身內力順流匯於丹田,再到運用時把內力膻中運出,沿著十二經發出。
但這部神功卻是反過來。
修煉‘北冥神功’要先通經脈,再開丹田,因需以用內力一路衝開穴府,可在修煉之初,逆脈修行,丹宮中不得有半點內力,免得內力衝突。
就像拿根管子朝罐裏注水,但若罐裏有水,其中的水反而會因為水壓更大,倒流過來。
而無內力又如何疏通經脈?
奇妙之處就在於北冥神功一上來乃是修煉“手太陰肺經”,此經脈位於人的手臂上,胳膊較細,又一直在活動,上麵的筋脈較容易疏通,“手太陰肺經”一線又是手上最易於疏通的經脈,即便體內沒有半點內力,隻靠臨時存想,也能搬運。
打通之後,逆流之勢既成,再開丹田,修煉時就不必再擔心內力衝突。
因此,實際上隻要練成第一幅的“手太陰肺經”,以及第二幅‘任脈’,大抵就練成了這部神功。
三十六幅圖,
其中兩幅圖對應任、督二脈的行氣圖,練成後,一個主內力貯存,一個主發勁牽引。十二幅圖對應正經,即: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足三陰經。六陰主吸攝,六陽主發勁。
任脈和六陰逆行主吸,為督脈和六陽順行主發,手三陰、手三陽,各成小循環。
也不是說練成任脈圖加六陰圖後,把腳在別人身上一搭也能吸收內力,能吸人內力的隻有手,起初練成手三陰小循環,少商、中衝、少衝,可攝取內力。練成上述十四幅行氣圖後,又有十四幅圖,乃是十二幅行氣逆反圖和兩幅正、反大循環圖。
練成行氣逆反圖後,可令六陰順行主發,六陽逆行主吸,正、反兩種小循環,共有手三陽、手三陰,合計六穴,按於他人經脈,即能攝取內力。
此六穴即:
少商、中衝、少衝、少澤、官衝、商陽。
看著是不是很熟悉?
沒錯,正是段家六脈神劍所對應的六個運氣出口。剩下足六經,練成後雖然不能主動吸收他人內力,但若有人從外界把內力打進來,卻是會被牽引,再轉化收取。
再把兩幅正、反大循環圖練成,形成手陰陽大循環、或手陽陰大循環,即可同時攝力,或同時發勁,比先前強了不知多少。
然後練奇經六脈,即: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練成後,內力匯於任督,便可打通天地橋,恢複小周天循環。
通常,奇經八脈的運氣皆為順行。
此間為養氣之所,勾連全身,人體內氣、血本一體,動為氣,靜為血,但若分開看,氣即蘊藏血液中的內力,氣為陽,血為陰,氣隨血動,二者運轉相合則利,易於搬運內力,運轉相衝則害,會造成氣血湧動,走火入魔
所以,哪怕‘北冥神功’為吸取他人功力,逆道行氣,可也隻在十二經上。奇經八脈上仍是順勢而行。
唯獨任脈......
任脈為‘陰脈之海’,和‘陽脈之海’的督脈,二者構成陰陽循環,總督其餘六脈。
任督二脈之行氣,本該任脈從上到下,督脈從下往上,形成周天循環。
通常未達先天之前,是以丹田為中心,分別朝上、下行氣,疏通任、督二脈上的穴府,之後自丹田發勁,也是以此行氣。
故而,任脈行氣是以自下而上為“正”。
但貯氣時,為了防止任脈上升之氣跟從周身匯來的下降之氣衝突,搬運中任督二脈是不發勁的,其中內力隨血而動,奇經六脈之氣進入其中,一同匯於丹田。
一經運功,內力自任督皆往外發,牽動其餘六脈之氣由循環向變為循環向外,然後進入十二經。
不過這隻是靠丹田之勁強大,靠蠻力去扭轉。
如能溝通天地橋,就能以陰陽循環牽引之力,帶動其餘六脈循環扭轉。
這也是為何打通任督二脈是如此重要。
也就是說,發勁歸發勁,貯氣仍是氣隨血行,二者並不會造成衝突。問題就在於,‘北冥神功’不是光隻有發勁,還有攝勁。攝取內力時,如果任督二脈裏有其他內力,就會導致兩股氣相衝,所以得化去內力,凝練‘北冥真氣’。
北冥真氣的奇妙之處在於,這種內力不會像別的內力一樣,一運功就在經脈內遊走,攝取內力時,隻會靜靜待在丹田,隻有發勁時才會離開膻中。
除此之外......
在先天以前,運功是先把任脈由下往上行一遍氣,再把督脈由上往下行一遍氣,行兩個半圈。而修煉‘北冥神功’,卻是直接由任脈到督脈,一圈過去,與先天境的行氣方式相同
隻是沒打通任督前,無論哪一種,都不完整,因此都隻是“偽周天”。
剩下還有兩幅圖,分別為“北冥萬化圖”、“北冥總綱圖”。
修煉‘北冥神功’,單練一、二幅圖,比如‘手太陰肺經’和‘任脈’,一次吸入的內力不多,順著這兩個路線在體內一轉,倒也能把吸來的內力轉化為‘北冥真氣’。可若練成循環,比如‘手陰陽正循環’,吸力大增,就要用到北冥萬化裏的‘溟化之法’,就能把諸多真氣集中轉化。
除此之外,運轉‘手陰陽逆循環’可使發力大增,增幅掌力。
但北冥真氣在丹田中猶如大海,豈能大舉搬動?‘北冥萬化’裏還有一獨門牽引之法,將周身十二經形成大循環,產生的力量由外而內,牽引‘北冥真氣’,就像引力引起潮漲潮落,甚至能夠引發大浪海嘯。
若能修到最高境界,甚至可以一邊攝取他人內力,一邊發勁傷敵。
最後的‘北冥總綱’,除去有諸多修煉要訣,更闡述了精、氣、神,“三花聚頂”之道,以‘膻中穴’,上勾神府、下聯精舍,是整部功法最精華的部分。
了解北冥神功的玄妙之後,夜淩空感慨萬分。
若按照原著所說,段譽也隻練成前兩幅圖,也隻能“吸氣”和“貯氣”,而不通發勁,雖能強行調動內力,但能用卻甚少。結果這小子之後卻又修煉了六脈神劍,打通了六脈,以六脈神劍的發勁之法與之互補。
隻能說不愧是主角,氣運強的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