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9、喀秋莎與拿著鐵鍬的軍人!
公開穿越者:文化入侵平行藍星 作者:泥石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戰火裏的詩歌戀人(副標題)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河上飄著柔漫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當毛熊國的歌聲開始的時候,觀眾都是愣住的。
因為這首歌並不優美。
甚至稍顯粗狂。
沒有伴奏,隻有蒼茫的白雪和嘹亮的歌聲。
視頻上,鏡頭移動著。
鍾樓背後,一位身材壯碩,帶著笑容的青年正在劈砍木柴。
準確的說是,劈砍鋼琴。
看到這一幕,滿場喜歡音樂的觀眾都皺起了眉頭。
焚琴煮鶴,這也太有辱斯文了。
但是更詭異的是,青年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皺著眉頭,甚至是臉色難看。
很多男人都在這片廣場上劈砍木頭。
各種各樣的木頭。
有橡木桶,有鋼琴,有窗戶,有頂梁柱。
旁邊,排著隊的女人和老婦人領取著木柴。
青年高歌著,周圍的人卻沒有響應。
青年高唿:“各位不會唱這首歌嗎?都唱起來啊!”
旁邊的青年:“得了吧我的彼得羅夫長官,現在哪有力氣唱歌。”
鏡頭拉高。
皚皚白雪下的城市中,每一個廣場,都有大量的青年正在集中劈砍各種木頭。
冰天雪地之中,老婦人和女孩兒們,排著隊領取木頭。
鏡頭拉迴這個廣場。
一個穿著軍服的青年衝了過來:“鋼琴,這架鋼琴是誰的?”
一個小孩舉起手:“我家的!”
“算你運氣好,你家的鋼琴暫時保住了,旁邊街有一座房子垮了,今天的木頭夠用了。”
小男孩兒非常開心的笑了起來:“太好了。”
後麵,一個婦女一巴掌拍在了小男孩兒的後腦勺上,差點把小男孩兒打翻過去。
小男孩兒撓著頭迴過頭來。
婦人非常嚴肅:“波爾金斯基大叔家被敵人炸毀了,你這麽開心嗎?”
小男孩兒咬著嘴唇。
最開始高歌的青年彼得羅夫上前:“小孩子嘛,不懂事,別在意。”
終於隊伍輪到了一個年輕的漂亮姑娘。
姑娘提著籃子。
彼得羅夫往裏麵放柴火,然後一邊笑著:“喀秋莎!”
“姑娘唱著美妙的歌曲,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
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
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啊這歌聲姑娘的歌聲,
跟著光明的太陽飛去吧!”
這個叫做喀秋莎的姑娘皺著眉頭:“彼得羅夫先生,已經到了這種時候了,還要開這種玩笑嗎?”
彼得羅夫的手頓住了,然後才笑著開口:“我還記得我們曾經有過約定,每一次見到你,我都要喜笑顏開的唱一首《喀秋莎》。”
喀秋莎深吸一口氣,遞上籃子。
彼得羅夫輕聲:“記住了,隻有午夜過後,看到時間到了兩點,才點燃柴火。”
“要不然這點柴火堅持不到最冷的時候。”
“千萬不要凍著。”
喀秋莎點頭。
彼得羅夫:“行吧,快迴家去吧,外麵冷。”
外麵冷,家裏也冷。
鏡頭跟隨喀秋莎迴到了家裏。
喀秋莎家裏,幾乎已經沒有了木製品。
就連地板也撬出來了大半,隻有少量的地方還留著地板。
比如餐桌下方。
不過餐桌也不是木頭的,而是廢墟一樣的石頭堆成的。
雖然上麵放著一塊紅白格的布,但依舊看得出這是某座房屋傾倒後的廢料。
畫麵往天空移動。
整座城市映入眼簾。
再然後,能看到城市外,大量的帳篷有軍人在活動。
屏幕上打出了字幕。
“1941年冬,聖彼得,圍城第80天。”
畫麵切換,廣場上,彼得羅夫正在劈砍塌陷房屋的斷裂木料。
還是那些人在領取木材。
“1942年春,聖彼得,圍城第180天。”
彼得羅夫依舊在吟唱。
依稀可以聽見,是《喀秋莎》。
畫麵再次切換。
這一次,彼得羅夫身上有很多傷痕,他隻能看著戰友砍木材。
他依舊唱著《喀秋莎》。
“1942年冬,聖彼得,圍城第三百八十天。”
畫麵再一次切換,這一次,排隊領取木材的居民少了一半。
但是寒冷更甚了。
所以木材還是那些木材的數量。
而廣場周圍的房子,已經傾倒了一半以上。
“1943年春,聖彼得,圍城第四百八十天。”
畫麵再次切換。
彼得羅夫失去了左臂,他已經練就了單手劈砍木材的本事。
身邊劈柴的小夥兒少了三分之二。
領取木材的人也隻剩下三分之一。
彼得羅夫帶著笑臉,高唱《喀秋莎》。
周圍的人,都帶著笑臉,高唱《喀秋莎》。
【令人窒息的圍城戰爭,四百八十天,終於要結束了麽?】
【原來,喀秋莎是高歌勝利的歌曲。】
【是這樣啊,明白了。】
但是,畫麵並沒有停止。
這一切隻不過是苦中作樂罷了。
“1943年夏,聖彼得,圍城第六百八十天。”
“1943年秋,聖彼得,圍城第七百八十天。”
“1943年冬,聖彼得,圍城第八百八十天。”
這一天,所有人都沉默著。
其實也沒有幾個人。
廣場周圍的房屋全部塌陷。
白雪皚皚覆蓋住了殘垣斷壁。
砍柴的小夥兒隻剩下當初的十分之一。
領取柴火的居民也隻剩下十分之一。
街道上,廖無人跡。
鏡頭拉高。
這座雄偉的城市,在幾百天之前還看得清楚模樣,如今已經看不出是一座城市了。
更像是散落在皚皚白雪中的一個個村落。
“1944年春,聖彼得,圍城第八百八十八天。”
彼得羅夫癱劈砍柴火,一言不發。
周圍的人群都在高歌:
“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
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
駐守邊疆的年輕戰士,
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
勇敢戰鬥保衛祖國,
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似乎,這首歌,是唱給彼得羅夫的。
所以……那個叫做喀秋莎的女孩兒呢?
當年那個小男孩兒,已經帶上了帽子,拿上了斧頭,正在劈柴。
彼得羅夫的天空中,一張清澈的臉龐就此永久定格。
嗚嗚的防空警報拉響。
當年的小男孩如今的小戰士:“彼得羅夫長官,我們要反攻了!”
彼得羅夫看向了周圍,無法說話。
“反攻,反攻。”
事實上,距離上麵確定的反攻日子還差十幾天。
但是,現如今的城裏,沒有柴火了。
如果不反攻,不衝出圍城,那麽所有人都將會死在城裏。
也許還有第二種方案,那就是死掉的人足夠多後,就不需要柴火了。
那些房屋的梁柱,那些鋼琴,那些木盆,那些桌子,那些窗框。
甚至是小孩子的木偶玩具,都早已經在爐火裏化作了灰燼。
但同時,也留下了無盡的希望。
第八百八十八天,城未破。
第八百八十九天,彼得羅夫手握著沒有木柄的鐵鍬。
畫麵閃過,原來鐵鍬的木柄,早就丟進了爐火裏。
聖彼得的寒冬,如此的恐怖。
無法出城,沒法砍柴,城市裏的一切都燃燒幹淨了。
甚至舊時代沙皇的油畫相框也已經丟進了爐火。
圖書館裏的詩歌,,典籍,也未曾幸免。
更不要說鐵鍬的木柄了。
【這個戰士,沒有槍麽?他不是一個長官麽?】
就算是空運空投點軍火,也應該要至少讓一個長官有槍啊!
畫麵中寫下了文字。
“衛國戰爭,毛熊聯一方軍隊大量都是普通青年和不識字的農戶,需要指導員來引導戰爭。”
“於是,德意誌方麵下令,抓到毛熊國指導員,就地槍斃,不允許留俘虜。”
“為了保護他們,毛熊聯發布軍令,不允許指導員持槍。”
“所以各地戰場上出現了這樣的畫麵。”
畫麵中,一個毛熊國指導員端著木板凳,跑的飛起,比每一個戰士都跑得快,從在隊伍最前麵!
上麵不允許指導員拿槍是吧?我一個堂堂的指導員,怎麽能龜縮在後方呢?
於是,端著木板凳的指導員跑得比誰都快,衝上前,飛過戰壕,一凳子給一個德意誌士兵開了瓢。
畫麵切迴。
彼得羅夫手持沒有木柄的鐵鍬,單手緊緊握住,另一隻袖子,空空如也。
在不知道圍城的哪一次防禦戰之中,他失去了左手。
但更讓彼得羅夫絕望的是,在不知道哪一天的圍城中,他永遠是去了他的喀秋莎。
彼得羅夫掄起鐵鍬,衝進了麵前的德意誌豺狼之中。
鐵鍬瘋狂輪動。
近身戰之中,德意誌人端著刺刀和彼得羅夫的鐵鍬較量。
一把白閃閃的刺刀紮進了彼得羅夫的腰際。
拔出來的時候,變得血紅。
彼得羅夫吐著血沫突然笑了起來。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畫麵再次切換,1939。
彼得羅夫穿著軍裝,戰白雪之中帶著自己的隊伍往前行走。
此時他們還手腳齊整,心誌高昂。
他斜眼看到一個漂亮的姑娘,正在樹下摸索。
彼得羅夫上前:“你在找什麽?”
漂亮的姑娘開口:“我的鏡子掉進了樹洞。”
彼得羅夫疑惑:“為什麽鏡子會掉進樹洞?”
漂亮的姑娘臉紅撲撲的:“因為有人告訴我,可以把悄悄話告訴樹洞,樹洞不會告訴任何人。”
“結果,兜裏的鏡子不小心掉進去了。”
彼得羅夫脫下軍裝,將手伸進樹洞,拿出了鏡子。
一邊拿出鏡子,一邊哈哈大笑:“可愛的姑娘,我叫彼得羅夫,你叫做什麽?”
“喀秋莎。”
彼得羅夫笑著唱起了《喀秋莎》。
喀秋莎紅著臉:“你取笑我。”
彼得羅夫哈哈大笑:“不是取笑,這首新歌很厲害的,莫希科那邊的人很喜歡這首歌呢,不久之後就會傳遍全毛熊聯。”
喀秋莎:“你分明就是在取笑我。”
彼得羅夫拍了拍胸脯:“我保證,這不是取笑,《喀秋莎》是唱給心愛的姑娘的。”
喀秋莎紅著臉:“那你敢保證每一次見到我都喜笑顏開的唱《喀秋莎》嗎?”
“可以!”彼得羅夫:“我保證!”
畫麵切迴了戰場。
彼得羅夫的肩膀,胸膛,大腿,以及那不存在左手的左手衣袖,都被紮穿。
彼得羅夫嘴角淌著血沫,嘴角上翹,笑了起來: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這一刻,所有觀眾都知道,彼得羅夫在彌留之際,見到了喀秋莎。
我來了,我的喀秋莎。
“1944年春,圍城第九百天,德意誌戰敗,聖彼得解圍。”
畫麵中,那些殘缺臂膀,沒有紗布可以裹,所以裹著麻布的青年,神情肅穆: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隨著高歌,這群軍人低落的情緒越來越高漲。
無數人高唿著,歡笑著。
揮動著軍帽。
“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
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
駐守邊疆的年輕戰士,
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
勇敢戰鬥保衛祖國,
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任何人,哪怕是五音不全的一群人,隻要一起高歌時,歌聲都要比最牛叉的歌手更好聽。
當喀秋莎的歌聲震散了天空的戰爭陰霾。
喀秋莎,到此為止。
觀眾席上,鏡頭捕捉到了這樣的畫麵。
一小群人站起身來,齊聲高歌喀秋莎。
他們流著眼淚,他們感同身受。
他們是藍星世界毛熊國的人。
他們,懂了喀秋莎。
【如此激烈的戰爭,一座城市幾乎全部被毀,長達九百天,這是多麽恐怖的戰爭!】
【在第八十天時,城市裏就已經沒有了木柴可以燒,但是第九百天,他們終於勝利了。】
【每一個死去的人都留給了活著的人希望。】
木材,在這場戰爭中,具有象征意義。
也具有最實際的意義。
每一個無辜被空襲被炮彈襲擊的居民死亡後,都留下了房子支架木材,分給其他人燃燒。
星星火光,未曾斷續。
喀秋莎,在這場戰爭中,具有象征意義。
也具有最實際的意義。
這場戰爭中死去了無數個喀秋莎,這個名字在毛熊國太常見了。
這場戰爭中,也有無數人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喀秋莎。
但每一個死去的喀秋莎,都讓更多的喀秋莎活了下去。
現場八萬人,聽著體育場裏那不足兩千的毛熊國觀眾高歌《喀秋莎》。
這就是毛熊國民謠。
民謠,從詩歌中脫胎而出的各民族各國家最真摯的情感。
這就是《喀秋莎》。
那一年,毛熊聯從被全麵壓製,死亡了無數士兵後,又征召了無數士兵。
毅然決然,踏上了反攻之路。
那一年,毛熊聯打敗了一個又一個的德意誌鐵血師,拔掉了一個又一個的營地,一路攻入林柏城。
許多年後,米國人說:最先攻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是米國人。
要知道,奧斯維辛被攻下前四年,後五十年內,沒有一個米國人去過這個地方。
為什麽攻下前四年米國人去過?
因為建立奧斯維辛的鋼鐵是米國人賣給德意誌的。
米國人是真的會發財。
米國人也是真的不要臉。
此刻,無數喀秋莎和無數喀秋莎犧牲的愛人,齊聲告訴米國人:放你嗎的屁,不!要!臉!
搞不好許多年後,米國人會說:是我們偉大的米國隊長衝進聖彼得,在‘兇殘’的毛熊聯士兵手中救出了喀秋莎們。
藍星的毛熊國,和地星毛熊國的困境是一樣的。
所以,毛熊國的觀眾已經忍不住了。
忍不住落淚。
忍不住顫栗。
忍不住將眼睛望向了不知道在何方的平行世界地星。
現場的毛熊國觀眾收聲,林軒才拿起話筒:“讓我們有請毛熊國的歌手演唱另外兩首毛熊國的民謠。”
“《莫希科郊外的晚上》。”
“《伏爾加河船夫曲》。”
“深夜花園裏四處。靜,悄,悄。
樹葉也不再沙沙響,
夜色多麽好,
令人心神往,
多麽幽靜的晚上。”
“哎嗒嗒哎嗒,
哎嗒嗒哎嗒,
穿過茂密的白樺林。
踏開世界的不平路!”
毛熊國的民謠,又是另外一種風格。
蘇特蘭聖歌風格,意呆利美聲風格。
毛熊國的民謠,是詩歌。
正對應了那些偉大的毛熊國詩人和作曲家。
毛熊國的民謠,也是鄉音。
而同時,毛熊國的民謠,也是軍樂。
無論是抒情,還是激烈,還是戀愛,或是勞作,萬物皆可軍樂。
當兩首歌表演結束的時候,毛熊國那邊的新聞實時更新。
同時段,毛熊國內,地星版本《喀秋莎》,下載量三千四百萬次。
毛熊國一共就一億三千萬人。
音樂的力量,總是那麽強大。
曾經,意呆利的遊擊小組也曾經把《喀秋莎》改成了隊歌,指引隊伍的戰鬥。
如今,在藍星,《喀秋莎》再次成為了毛熊國人心中的熱愛。
我之於我愛,異世又怎能變。
我之於我信,異世亦然而已。
現場,無數人為之落淚,為之鼓掌。
彈幕無數人正在緬懷。
他們記住了那個帶著歡聲笑臉高唱喀秋莎的彼得羅夫。
僅此就夠了。
等上台的林軒舉起話筒。
“不知不覺,今天的民謠之夜已經過半。”
“僅剩兩個板塊,龍國民謠與米國鄉村樂。”
“讓我們先聆聽一首由米國音樂家作曲,龍國詞人填詞的世紀民謠。”
“《送別》。”
送別,由米國作曲家約翰於十八世紀作曲。
由龍國詞人李叔同於十九世紀填詞。
這位著名的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龍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的全能藝術家。
也是一位偉大的教師。
曾經教育出過豐子愷這位漫畫締造者。
不過,他留給龍國最深刻的一課,正是《送別》。
世上無人能不分別,世上無人不聽過《送別》。
悠揚的鋼琴響起,一群小孩出現在主舞台上。
半遮蔽的體育場上,少見的出現了些許星星。
在燕京這樣的大都市,偶然見到星星是多麽幸運的事情。
不知道這些星星是喀秋莎們,還是龍國的先代音樂精靈們。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河上飄著柔漫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當毛熊國的歌聲開始的時候,觀眾都是愣住的。
因為這首歌並不優美。
甚至稍顯粗狂。
沒有伴奏,隻有蒼茫的白雪和嘹亮的歌聲。
視頻上,鏡頭移動著。
鍾樓背後,一位身材壯碩,帶著笑容的青年正在劈砍木柴。
準確的說是,劈砍鋼琴。
看到這一幕,滿場喜歡音樂的觀眾都皺起了眉頭。
焚琴煮鶴,這也太有辱斯文了。
但是更詭異的是,青年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皺著眉頭,甚至是臉色難看。
很多男人都在這片廣場上劈砍木頭。
各種各樣的木頭。
有橡木桶,有鋼琴,有窗戶,有頂梁柱。
旁邊,排著隊的女人和老婦人領取著木柴。
青年高歌著,周圍的人卻沒有響應。
青年高唿:“各位不會唱這首歌嗎?都唱起來啊!”
旁邊的青年:“得了吧我的彼得羅夫長官,現在哪有力氣唱歌。”
鏡頭拉高。
皚皚白雪下的城市中,每一個廣場,都有大量的青年正在集中劈砍各種木頭。
冰天雪地之中,老婦人和女孩兒們,排著隊領取木頭。
鏡頭拉迴這個廣場。
一個穿著軍服的青年衝了過來:“鋼琴,這架鋼琴是誰的?”
一個小孩舉起手:“我家的!”
“算你運氣好,你家的鋼琴暫時保住了,旁邊街有一座房子垮了,今天的木頭夠用了。”
小男孩兒非常開心的笑了起來:“太好了。”
後麵,一個婦女一巴掌拍在了小男孩兒的後腦勺上,差點把小男孩兒打翻過去。
小男孩兒撓著頭迴過頭來。
婦人非常嚴肅:“波爾金斯基大叔家被敵人炸毀了,你這麽開心嗎?”
小男孩兒咬著嘴唇。
最開始高歌的青年彼得羅夫上前:“小孩子嘛,不懂事,別在意。”
終於隊伍輪到了一個年輕的漂亮姑娘。
姑娘提著籃子。
彼得羅夫往裏麵放柴火,然後一邊笑著:“喀秋莎!”
“姑娘唱著美妙的歌曲,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
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
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啊這歌聲姑娘的歌聲,
跟著光明的太陽飛去吧!”
這個叫做喀秋莎的姑娘皺著眉頭:“彼得羅夫先生,已經到了這種時候了,還要開這種玩笑嗎?”
彼得羅夫的手頓住了,然後才笑著開口:“我還記得我們曾經有過約定,每一次見到你,我都要喜笑顏開的唱一首《喀秋莎》。”
喀秋莎深吸一口氣,遞上籃子。
彼得羅夫輕聲:“記住了,隻有午夜過後,看到時間到了兩點,才點燃柴火。”
“要不然這點柴火堅持不到最冷的時候。”
“千萬不要凍著。”
喀秋莎點頭。
彼得羅夫:“行吧,快迴家去吧,外麵冷。”
外麵冷,家裏也冷。
鏡頭跟隨喀秋莎迴到了家裏。
喀秋莎家裏,幾乎已經沒有了木製品。
就連地板也撬出來了大半,隻有少量的地方還留著地板。
比如餐桌下方。
不過餐桌也不是木頭的,而是廢墟一樣的石頭堆成的。
雖然上麵放著一塊紅白格的布,但依舊看得出這是某座房屋傾倒後的廢料。
畫麵往天空移動。
整座城市映入眼簾。
再然後,能看到城市外,大量的帳篷有軍人在活動。
屏幕上打出了字幕。
“1941年冬,聖彼得,圍城第80天。”
畫麵切換,廣場上,彼得羅夫正在劈砍塌陷房屋的斷裂木料。
還是那些人在領取木材。
“1942年春,聖彼得,圍城第180天。”
彼得羅夫依舊在吟唱。
依稀可以聽見,是《喀秋莎》。
畫麵再次切換。
這一次,彼得羅夫身上有很多傷痕,他隻能看著戰友砍木材。
他依舊唱著《喀秋莎》。
“1942年冬,聖彼得,圍城第三百八十天。”
畫麵再一次切換,這一次,排隊領取木材的居民少了一半。
但是寒冷更甚了。
所以木材還是那些木材的數量。
而廣場周圍的房子,已經傾倒了一半以上。
“1943年春,聖彼得,圍城第四百八十天。”
畫麵再次切換。
彼得羅夫失去了左臂,他已經練就了單手劈砍木材的本事。
身邊劈柴的小夥兒少了三分之二。
領取木材的人也隻剩下三分之一。
彼得羅夫帶著笑臉,高唱《喀秋莎》。
周圍的人,都帶著笑臉,高唱《喀秋莎》。
【令人窒息的圍城戰爭,四百八十天,終於要結束了麽?】
【原來,喀秋莎是高歌勝利的歌曲。】
【是這樣啊,明白了。】
但是,畫麵並沒有停止。
這一切隻不過是苦中作樂罷了。
“1943年夏,聖彼得,圍城第六百八十天。”
“1943年秋,聖彼得,圍城第七百八十天。”
“1943年冬,聖彼得,圍城第八百八十天。”
這一天,所有人都沉默著。
其實也沒有幾個人。
廣場周圍的房屋全部塌陷。
白雪皚皚覆蓋住了殘垣斷壁。
砍柴的小夥兒隻剩下當初的十分之一。
領取柴火的居民也隻剩下十分之一。
街道上,廖無人跡。
鏡頭拉高。
這座雄偉的城市,在幾百天之前還看得清楚模樣,如今已經看不出是一座城市了。
更像是散落在皚皚白雪中的一個個村落。
“1944年春,聖彼得,圍城第八百八十八天。”
彼得羅夫癱劈砍柴火,一言不發。
周圍的人群都在高歌:
“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
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
駐守邊疆的年輕戰士,
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
勇敢戰鬥保衛祖國,
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似乎,這首歌,是唱給彼得羅夫的。
所以……那個叫做喀秋莎的女孩兒呢?
當年那個小男孩兒,已經帶上了帽子,拿上了斧頭,正在劈柴。
彼得羅夫的天空中,一張清澈的臉龐就此永久定格。
嗚嗚的防空警報拉響。
當年的小男孩如今的小戰士:“彼得羅夫長官,我們要反攻了!”
彼得羅夫看向了周圍,無法說話。
“反攻,反攻。”
事實上,距離上麵確定的反攻日子還差十幾天。
但是,現如今的城裏,沒有柴火了。
如果不反攻,不衝出圍城,那麽所有人都將會死在城裏。
也許還有第二種方案,那就是死掉的人足夠多後,就不需要柴火了。
那些房屋的梁柱,那些鋼琴,那些木盆,那些桌子,那些窗框。
甚至是小孩子的木偶玩具,都早已經在爐火裏化作了灰燼。
但同時,也留下了無盡的希望。
第八百八十八天,城未破。
第八百八十九天,彼得羅夫手握著沒有木柄的鐵鍬。
畫麵閃過,原來鐵鍬的木柄,早就丟進了爐火裏。
聖彼得的寒冬,如此的恐怖。
無法出城,沒法砍柴,城市裏的一切都燃燒幹淨了。
甚至舊時代沙皇的油畫相框也已經丟進了爐火。
圖書館裏的詩歌,,典籍,也未曾幸免。
更不要說鐵鍬的木柄了。
【這個戰士,沒有槍麽?他不是一個長官麽?】
就算是空運空投點軍火,也應該要至少讓一個長官有槍啊!
畫麵中寫下了文字。
“衛國戰爭,毛熊聯一方軍隊大量都是普通青年和不識字的農戶,需要指導員來引導戰爭。”
“於是,德意誌方麵下令,抓到毛熊國指導員,就地槍斃,不允許留俘虜。”
“為了保護他們,毛熊聯發布軍令,不允許指導員持槍。”
“所以各地戰場上出現了這樣的畫麵。”
畫麵中,一個毛熊國指導員端著木板凳,跑的飛起,比每一個戰士都跑得快,從在隊伍最前麵!
上麵不允許指導員拿槍是吧?我一個堂堂的指導員,怎麽能龜縮在後方呢?
於是,端著木板凳的指導員跑得比誰都快,衝上前,飛過戰壕,一凳子給一個德意誌士兵開了瓢。
畫麵切迴。
彼得羅夫手持沒有木柄的鐵鍬,單手緊緊握住,另一隻袖子,空空如也。
在不知道圍城的哪一次防禦戰之中,他失去了左手。
但更讓彼得羅夫絕望的是,在不知道哪一天的圍城中,他永遠是去了他的喀秋莎。
彼得羅夫掄起鐵鍬,衝進了麵前的德意誌豺狼之中。
鐵鍬瘋狂輪動。
近身戰之中,德意誌人端著刺刀和彼得羅夫的鐵鍬較量。
一把白閃閃的刺刀紮進了彼得羅夫的腰際。
拔出來的時候,變得血紅。
彼得羅夫吐著血沫突然笑了起來。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畫麵再次切換,1939。
彼得羅夫穿著軍裝,戰白雪之中帶著自己的隊伍往前行走。
此時他們還手腳齊整,心誌高昂。
他斜眼看到一個漂亮的姑娘,正在樹下摸索。
彼得羅夫上前:“你在找什麽?”
漂亮的姑娘開口:“我的鏡子掉進了樹洞。”
彼得羅夫疑惑:“為什麽鏡子會掉進樹洞?”
漂亮的姑娘臉紅撲撲的:“因為有人告訴我,可以把悄悄話告訴樹洞,樹洞不會告訴任何人。”
“結果,兜裏的鏡子不小心掉進去了。”
彼得羅夫脫下軍裝,將手伸進樹洞,拿出了鏡子。
一邊拿出鏡子,一邊哈哈大笑:“可愛的姑娘,我叫彼得羅夫,你叫做什麽?”
“喀秋莎。”
彼得羅夫笑著唱起了《喀秋莎》。
喀秋莎紅著臉:“你取笑我。”
彼得羅夫哈哈大笑:“不是取笑,這首新歌很厲害的,莫希科那邊的人很喜歡這首歌呢,不久之後就會傳遍全毛熊聯。”
喀秋莎:“你分明就是在取笑我。”
彼得羅夫拍了拍胸脯:“我保證,這不是取笑,《喀秋莎》是唱給心愛的姑娘的。”
喀秋莎紅著臉:“那你敢保證每一次見到我都喜笑顏開的唱《喀秋莎》嗎?”
“可以!”彼得羅夫:“我保證!”
畫麵切迴了戰場。
彼得羅夫的肩膀,胸膛,大腿,以及那不存在左手的左手衣袖,都被紮穿。
彼得羅夫嘴角淌著血沫,嘴角上翹,笑了起來: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這一刻,所有觀眾都知道,彼得羅夫在彌留之際,見到了喀秋莎。
我來了,我的喀秋莎。
“1944年春,圍城第九百天,德意誌戰敗,聖彼得解圍。”
畫麵中,那些殘缺臂膀,沒有紗布可以裹,所以裹著麻布的青年,神情肅穆: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隨著高歌,這群軍人低落的情緒越來越高漲。
無數人高唿著,歡笑著。
揮動著軍帽。
“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
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
駐守邊疆的年輕戰士,
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
勇敢戰鬥保衛祖國,
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任何人,哪怕是五音不全的一群人,隻要一起高歌時,歌聲都要比最牛叉的歌手更好聽。
當喀秋莎的歌聲震散了天空的戰爭陰霾。
喀秋莎,到此為止。
觀眾席上,鏡頭捕捉到了這樣的畫麵。
一小群人站起身來,齊聲高歌喀秋莎。
他們流著眼淚,他們感同身受。
他們是藍星世界毛熊國的人。
他們,懂了喀秋莎。
【如此激烈的戰爭,一座城市幾乎全部被毀,長達九百天,這是多麽恐怖的戰爭!】
【在第八十天時,城市裏就已經沒有了木柴可以燒,但是第九百天,他們終於勝利了。】
【每一個死去的人都留給了活著的人希望。】
木材,在這場戰爭中,具有象征意義。
也具有最實際的意義。
每一個無辜被空襲被炮彈襲擊的居民死亡後,都留下了房子支架木材,分給其他人燃燒。
星星火光,未曾斷續。
喀秋莎,在這場戰爭中,具有象征意義。
也具有最實際的意義。
這場戰爭中死去了無數個喀秋莎,這個名字在毛熊國太常見了。
這場戰爭中,也有無數人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喀秋莎。
但每一個死去的喀秋莎,都讓更多的喀秋莎活了下去。
現場八萬人,聽著體育場裏那不足兩千的毛熊國觀眾高歌《喀秋莎》。
這就是毛熊國民謠。
民謠,從詩歌中脫胎而出的各民族各國家最真摯的情感。
這就是《喀秋莎》。
那一年,毛熊聯從被全麵壓製,死亡了無數士兵後,又征召了無數士兵。
毅然決然,踏上了反攻之路。
那一年,毛熊聯打敗了一個又一個的德意誌鐵血師,拔掉了一個又一個的營地,一路攻入林柏城。
許多年後,米國人說:最先攻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是米國人。
要知道,奧斯維辛被攻下前四年,後五十年內,沒有一個米國人去過這個地方。
為什麽攻下前四年米國人去過?
因為建立奧斯維辛的鋼鐵是米國人賣給德意誌的。
米國人是真的會發財。
米國人也是真的不要臉。
此刻,無數喀秋莎和無數喀秋莎犧牲的愛人,齊聲告訴米國人:放你嗎的屁,不!要!臉!
搞不好許多年後,米國人會說:是我們偉大的米國隊長衝進聖彼得,在‘兇殘’的毛熊聯士兵手中救出了喀秋莎們。
藍星的毛熊國,和地星毛熊國的困境是一樣的。
所以,毛熊國的觀眾已經忍不住了。
忍不住落淚。
忍不住顫栗。
忍不住將眼睛望向了不知道在何方的平行世界地星。
現場的毛熊國觀眾收聲,林軒才拿起話筒:“讓我們有請毛熊國的歌手演唱另外兩首毛熊國的民謠。”
“《莫希科郊外的晚上》。”
“《伏爾加河船夫曲》。”
“深夜花園裏四處。靜,悄,悄。
樹葉也不再沙沙響,
夜色多麽好,
令人心神往,
多麽幽靜的晚上。”
“哎嗒嗒哎嗒,
哎嗒嗒哎嗒,
穿過茂密的白樺林。
踏開世界的不平路!”
毛熊國的民謠,又是另外一種風格。
蘇特蘭聖歌風格,意呆利美聲風格。
毛熊國的民謠,是詩歌。
正對應了那些偉大的毛熊國詩人和作曲家。
毛熊國的民謠,也是鄉音。
而同時,毛熊國的民謠,也是軍樂。
無論是抒情,還是激烈,還是戀愛,或是勞作,萬物皆可軍樂。
當兩首歌表演結束的時候,毛熊國那邊的新聞實時更新。
同時段,毛熊國內,地星版本《喀秋莎》,下載量三千四百萬次。
毛熊國一共就一億三千萬人。
音樂的力量,總是那麽強大。
曾經,意呆利的遊擊小組也曾經把《喀秋莎》改成了隊歌,指引隊伍的戰鬥。
如今,在藍星,《喀秋莎》再次成為了毛熊國人心中的熱愛。
我之於我愛,異世又怎能變。
我之於我信,異世亦然而已。
現場,無數人為之落淚,為之鼓掌。
彈幕無數人正在緬懷。
他們記住了那個帶著歡聲笑臉高唱喀秋莎的彼得羅夫。
僅此就夠了。
等上台的林軒舉起話筒。
“不知不覺,今天的民謠之夜已經過半。”
“僅剩兩個板塊,龍國民謠與米國鄉村樂。”
“讓我們先聆聽一首由米國音樂家作曲,龍國詞人填詞的世紀民謠。”
“《送別》。”
送別,由米國作曲家約翰於十八世紀作曲。
由龍國詞人李叔同於十九世紀填詞。
這位著名的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龍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的全能藝術家。
也是一位偉大的教師。
曾經教育出過豐子愷這位漫畫締造者。
不過,他留給龍國最深刻的一課,正是《送別》。
世上無人能不分別,世上無人不聽過《送別》。
悠揚的鋼琴響起,一群小孩出現在主舞台上。
半遮蔽的體育場上,少見的出現了些許星星。
在燕京這樣的大都市,偶然見到星星是多麽幸運的事情。
不知道這些星星是喀秋莎們,還是龍國的先代音樂精靈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