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不再,西子湖畔。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這是一首寫在臨安城一家旅店牆壁上的小詩,詩的名字叫做《題臨安邸》,是宋代詩人林升創作的一首七絕。林升,字夢屏,溫州平陽人,約生活於宋孝宗年間,南宋詩人。
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當時是南宋的都城。公元1127年正是靖康二年,金人攻陷了北宋都城汴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兩個皇帝,中原國土被金人侵占,史稱“靖康之恥”。趙構“泥馬渡江”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史稱南宋。
南宋小朝廷並沒有接受北宋滅亡的慘痛教訓而奮發圖強,當政者不思收複中原失地,隻求苟且偏安,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殘酷迫害嶽飛等愛國人士。在政治上更是腐敗無能,達官貴人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西湖歌舞,無休無止。
這首《題臨安邸》就是針對這種黑暗現實所做,它傾吐了鬱結在廣大人民心頭的義憤,也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
明初的杭州,與宋、元時期相比,市區萎縮,人口減少,經濟蕭條。一直到明朝中葉以後,杭州的經濟才得到了恢複,同時對西湖的治理和建設也逐步展開,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木青雲和水含月二人騎著白馬,慢慢地行走在西子湖畔。此時的西湖,由於長期得不到治理,到處雜草叢生,許多地方變成了池田桑埂,大量的西湖水麵被一些豪紳所占,宋元時期的西湖美景早已不再。
放眼望去,隻見水麵之上有數十頭水牛泡在水裏,悠閑地閉著眼睛。遠遠地有一個聲音傳來,唱的正是那昔日的杭州。“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原來是唱的一曲白樂天的《憶江南》。
木青雲看著眼前的西子湖畔輕歎一聲說道:“月兒你看,昔日的西子湖畔竟然成了這般模樣,好不讓人心痛。”而水含月則是搖頭說道:“雲哥哥,我不知道以前的西湖是什麽樣子,但是現在看來也確實不是什麽好玩的地方。”
兩個人朝著歌聲飄來的方向慢慢走去,循著歌聲傳來的方向望去,那聲音卻是來自湖心的一個小島上。兩個人翻身下馬,施展開雪落無痕輕身功夫,朝著那小島如蜻蜓點水般而去。
兩人飛身落地之後才發現,原來在不遠處有一條長長的堤壩通往這裏,早知如此,何不騎馬而來?兩個人相視一笑,朝著歌聲飄來的方向慢慢走著,發現原來這島上還有一座不太高的小山。
其實木青雲和水含月都沒有想到,二人所在的位置正是孤山,那是西湖中心的一個小島。島上草木豐茂,奇花異草,怪石嶙峋,幽美至極。兩個人慢慢走著,發現不遠處的小山頂上還有個亭子,歌聲正是從那個小亭子裏傳了出來。
木青雲二人雙腳一點,縱身而起,落到小亭子外麵,才看清楚有一個人正在亭子裏麵煮茶高歌,唱的正是那一曲《憶江南》。隻見眼前這人一襲粗布白衫,頭頂一個非常大的鬥笠,看不清長相和年紀。
隻見他一邊唱著一邊將泡好的茶湯倒入三個小瓷茶盞中,然後放下茶壺,將靠外的兩個茶盞輕輕一彈,兩個盛滿茶湯的茶盞便朝著木青雲和水含月穩穩飄來,在半空中未滴出一滴茶水。
兩盞茶飄到木青雲和水含月二人跟前,突然之間開始下墜,二人急忙伸手一托,將兩個茶盞托住。木青雲端著茶盞先到鼻子前聞了聞,然後一邊搖頭一邊說道:“觀其色,嗅其味,便可知道這是西湖的龍井。好茶,好茶!”那頭戴鬥笠之人聞言也停止了歌唱,端起自己麵前那一盞茶,慢慢的呷了一口。
木青雲喝了一小口後繼續說道:“嗯,果然是好茶。不過這西湖龍井茶雖好,但是也比不過這茶盞好。”說完之後,頓了一頓,又慢慢喝了一小口。水含月見木青雲喝了兩口,自己也喝了一小口,感覺芳香甘冽,直沁心脾,馬上又連著喝了兩口。
那頭戴鬥笠之人將自己的茶盞放下後說道:“沒想到公子也是茶道中人,倒是不知道公子所說的茶好但不如茶盞好又是何意?”
木青雲哈哈笑道:“這西湖龍井雖然名貴,但是每年都會采上一茬,但是這舊官的茶盞可是再難得見上一見了。”那白衫人聞言一頓,也是哈哈笑道:“沒想到公子果真是眼力非凡,請繼續說下去。”
木青雲將盞中茶湯一口喝下去後,右手三指撐著盞底舉在眼前仔細端詳了一陣後說道:“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一直以來都是皇家宮廷專用之物,真沒想到竟然能在這裏看到如此精致的北宋官窯,難得,難得啊!”
粗布白衫人聞言問道:“公子為何說這是北宋的官窯,而不是南宋的官窯呢?”
木青雲聞言點頭說道:“北宋的官窯直到宋徽宗時才開始燒造,沒過幾年便有了‘靖康之難’。高宗南渡之後,在臨安另設新窯。為了做出區分,北宋官窯被稱為‘舊官’,南宋官窯就稱為‘新官’。其中‘舊官’厚重,‘新官’輕薄,我手中的這茶盞厚重溫雅,不是‘舊官’又是什麽?當年靖康之亂以後,‘舊官’難尋至極,所以難得。”
那頭戴大鬥笠的粗布白衫人聞言左手一擺說道:“公子見多識廣,見識超群,才是難得。如蒙不棄,請二位坐到前來一起品茶如何?”
木青雲和水含月二人聞言拱手說了一句“恭敬不如從命”,而後對視一眼,走到亭子裏的石桌之前,坐到到石桌前的石凳上。
木青雲和水含月二人坐下,才看清楚大鬥笠下麵的人的模樣和年紀。隻見此人鶴發童顏,白發銀髯,額下一縷長須潔白無瑕,無一點點黑色。再看這老者膚色如玉,麵如朱砂,修眉星目,精神矍鑠,宛似一個活脫脫的神仙一般。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這是一首寫在臨安城一家旅店牆壁上的小詩,詩的名字叫做《題臨安邸》,是宋代詩人林升創作的一首七絕。林升,字夢屏,溫州平陽人,約生活於宋孝宗年間,南宋詩人。
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當時是南宋的都城。公元1127年正是靖康二年,金人攻陷了北宋都城汴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兩個皇帝,中原國土被金人侵占,史稱“靖康之恥”。趙構“泥馬渡江”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史稱南宋。
南宋小朝廷並沒有接受北宋滅亡的慘痛教訓而奮發圖強,當政者不思收複中原失地,隻求苟且偏安,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殘酷迫害嶽飛等愛國人士。在政治上更是腐敗無能,達官貴人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西湖歌舞,無休無止。
這首《題臨安邸》就是針對這種黑暗現實所做,它傾吐了鬱結在廣大人民心頭的義憤,也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
明初的杭州,與宋、元時期相比,市區萎縮,人口減少,經濟蕭條。一直到明朝中葉以後,杭州的經濟才得到了恢複,同時對西湖的治理和建設也逐步展開,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木青雲和水含月二人騎著白馬,慢慢地行走在西子湖畔。此時的西湖,由於長期得不到治理,到處雜草叢生,許多地方變成了池田桑埂,大量的西湖水麵被一些豪紳所占,宋元時期的西湖美景早已不再。
放眼望去,隻見水麵之上有數十頭水牛泡在水裏,悠閑地閉著眼睛。遠遠地有一個聲音傳來,唱的正是那昔日的杭州。“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原來是唱的一曲白樂天的《憶江南》。
木青雲看著眼前的西子湖畔輕歎一聲說道:“月兒你看,昔日的西子湖畔竟然成了這般模樣,好不讓人心痛。”而水含月則是搖頭說道:“雲哥哥,我不知道以前的西湖是什麽樣子,但是現在看來也確實不是什麽好玩的地方。”
兩個人朝著歌聲飄來的方向慢慢走去,循著歌聲傳來的方向望去,那聲音卻是來自湖心的一個小島上。兩個人翻身下馬,施展開雪落無痕輕身功夫,朝著那小島如蜻蜓點水般而去。
兩人飛身落地之後才發現,原來在不遠處有一條長長的堤壩通往這裏,早知如此,何不騎馬而來?兩個人相視一笑,朝著歌聲飄來的方向慢慢走著,發現原來這島上還有一座不太高的小山。
其實木青雲和水含月都沒有想到,二人所在的位置正是孤山,那是西湖中心的一個小島。島上草木豐茂,奇花異草,怪石嶙峋,幽美至極。兩個人慢慢走著,發現不遠處的小山頂上還有個亭子,歌聲正是從那個小亭子裏傳了出來。
木青雲二人雙腳一點,縱身而起,落到小亭子外麵,才看清楚有一個人正在亭子裏麵煮茶高歌,唱的正是那一曲《憶江南》。隻見眼前這人一襲粗布白衫,頭頂一個非常大的鬥笠,看不清長相和年紀。
隻見他一邊唱著一邊將泡好的茶湯倒入三個小瓷茶盞中,然後放下茶壺,將靠外的兩個茶盞輕輕一彈,兩個盛滿茶湯的茶盞便朝著木青雲和水含月穩穩飄來,在半空中未滴出一滴茶水。
兩盞茶飄到木青雲和水含月二人跟前,突然之間開始下墜,二人急忙伸手一托,將兩個茶盞托住。木青雲端著茶盞先到鼻子前聞了聞,然後一邊搖頭一邊說道:“觀其色,嗅其味,便可知道這是西湖的龍井。好茶,好茶!”那頭戴鬥笠之人聞言也停止了歌唱,端起自己麵前那一盞茶,慢慢的呷了一口。
木青雲喝了一小口後繼續說道:“嗯,果然是好茶。不過這西湖龍井茶雖好,但是也比不過這茶盞好。”說完之後,頓了一頓,又慢慢喝了一小口。水含月見木青雲喝了兩口,自己也喝了一小口,感覺芳香甘冽,直沁心脾,馬上又連著喝了兩口。
那頭戴鬥笠之人將自己的茶盞放下後說道:“沒想到公子也是茶道中人,倒是不知道公子所說的茶好但不如茶盞好又是何意?”
木青雲哈哈笑道:“這西湖龍井雖然名貴,但是每年都會采上一茬,但是這舊官的茶盞可是再難得見上一見了。”那白衫人聞言一頓,也是哈哈笑道:“沒想到公子果真是眼力非凡,請繼續說下去。”
木青雲將盞中茶湯一口喝下去後,右手三指撐著盞底舉在眼前仔細端詳了一陣後說道:“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一直以來都是皇家宮廷專用之物,真沒想到竟然能在這裏看到如此精致的北宋官窯,難得,難得啊!”
粗布白衫人聞言問道:“公子為何說這是北宋的官窯,而不是南宋的官窯呢?”
木青雲聞言點頭說道:“北宋的官窯直到宋徽宗時才開始燒造,沒過幾年便有了‘靖康之難’。高宗南渡之後,在臨安另設新窯。為了做出區分,北宋官窯被稱為‘舊官’,南宋官窯就稱為‘新官’。其中‘舊官’厚重,‘新官’輕薄,我手中的這茶盞厚重溫雅,不是‘舊官’又是什麽?當年靖康之亂以後,‘舊官’難尋至極,所以難得。”
那頭戴大鬥笠的粗布白衫人聞言左手一擺說道:“公子見多識廣,見識超群,才是難得。如蒙不棄,請二位坐到前來一起品茶如何?”
木青雲和水含月二人聞言拱手說了一句“恭敬不如從命”,而後對視一眼,走到亭子裏的石桌之前,坐到到石桌前的石凳上。
木青雲和水含月二人坐下,才看清楚大鬥笠下麵的人的模樣和年紀。隻見此人鶴發童顏,白發銀髯,額下一縷長須潔白無瑕,無一點點黑色。再看這老者膚色如玉,麵如朱砂,修眉星目,精神矍鑠,宛似一個活脫脫的神仙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