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返迴西安的火車,踏上迴家的路程,唐小綸心裏多少有些不是滋味。幹活沒幹個所以然,還被人誤會自己是個尖酸刻薄,勾心鬥角,謀取私利之人,罷罷罷不如歸去。


    坐上火車,不一會就看到了秦嶺,唐小綸感受著秦嶺的巍峨。


    巍巍丹鳳三十丈,秦嶺黃河共輝煌。


    在昆侖山脈收住腳步的青藏高原東緣,有一座蒼茫突兀的山嶺拔地而起,它攜萬千山峰逶迤東去,綿延1600多公裏,將中國內陸分為南北兩麵。這條如奔騰巨龍橫亙在中國內陸中央的山嶺,就是秦嶺,也是中國南北分界嶺。


    五月的秦嶺,細雨蒙蒙,原野散發著淡淡的幽香。一路走進康縣、勉縣、馳縣三縣,三縣所轄鄉村自然分布在秦嶺深處,這裏的鄉親們不辭辛勞,適時耕作,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譜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秦嶺人家祖祖輩輩守護著秦嶺,秦嶺也在極力涵養這方福田沃土。極目遠眺,巍巍大秦嶺,蔥蘢疊翠,雲霧繚繞。仔細打量,秦嶺的溝溝壑壑似乎充滿了神秘感,它那巨大的綠色磁場,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列車穿行在群山之中,看著窗外的景色讓人遐想無限。然而關於秦嶺深處的故事我們每個人又了解多少呢?那麽,是不是應該像讀黃河、長江一樣,也用心讀一讀秦嶺!哪怕隻讀懂了秦嶺的一座山峰,一條河流,一片森林,一束風中搖曳著的頑強而聰慧的野花,一隻采擷花蜜的辛勤而勇敢的蜜蜂,也好。


    秦嶺的綠


    “綠”,本義是草和樹葉壯盛時的顏色,在中國文化裏有生命的含義,代表自然、生態、環保等。


    陝西境內秦嶺段,森林覆蓋率為82%。可見秦嶺的綠多麽名副其實。秦嶺的綠,是講格局、講品位、講成色的。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王維一生曾四次歸隱,其中三次選擇了秦嶺。在王維的眼中,秦嶺的綠是那麽空明而濃鬱,連空氣中都充滿了綠色。


    行進在秦嶺深處,感覺無比的溫潤,親切,愜意。仿佛滿山的草木都知人情懂冷暖,它們不停地在向我們打招唿。田野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群山是綠的,河流是綠的,村莊是綠的,莊稼是綠的,樹木是綠的,人的精神狀態也是綠的,就連淳樸古老的民情村風也是碧綠碧綠的,純淨得無一點瑕疵。


    我見過北方的綠,也見過南方的綠,可我沒見過地理上屬於“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這個地方的綠。


    這有區別嗎?當然。


    借助這段科普文字,咀嚼一下秦嶺的植被特點:“秦嶺具有極高的植被多樣性,主要源自因子的複合影響:地理位置的影響,海拔高差的影響,地貌的影響。秦嶺山體北仰南俯,東低西高,北坡陡峻,南坡緩長,被多條峽穀深切為南北並列的山嶺,峭壁林立,多山間構造盆地,多樣化的生態環境造就了多樣化的植被類型。秦嶺南坡,以落葉闊葉林和常綠混交林為基帶,自下而上分布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呈現北亞熱帶森林植被景觀;而北坡自下而上的落葉櫟林帶、樺木林帶、針葉林帶和高山灌叢草甸帶,構成了典型的暖溫帶山地森林植被景觀。”


    就我們所看到的北坡的植被而言,不高不矮,不薄不瘦,細膩,緊湊,均勻。那綠,是分層的,立體的,有深綠,淺綠,墨綠,寶石綠;綠得厚重,綠得綿密,綠得深沉,綠得飽滿。我想象得出,秋天裏,那些個綠該是怎樣的雀躍!它們在極度興奮後會很快分蘖成五彩斑斕層林盡染的世界,那時的秦嶺又是一派別樣的風光。


    秦嶺的綠始終被大自然嗬護著,上麵有陽光的沐浴,周圍有雲霧的撫愛,地下有中草藥的滋養。《黃帝內經》裏講到的名貴中藥材在秦嶺幾乎都可找到,北柴胡、黃芩、黃芪、甘草、天麻、豬苓、板藍根、遠誌、旱半夏、桔梗、秦艽、杜仲、黃精、北蒼術、山茱萸、絞股藍、沙苑子、何首烏等。我想這些中草藥的精華或許會融入各種植物的根脈,參與它們的循環,被它們吸收後化為生命的色彩吧。


    麥子上場,核桃半瓤。山腳的核桃樹綠樹成蔭,已結出湯圓大小的果實。由於是矮化品種,枝葉垂至地麵,偌大的秦嶺腹地分布著的核桃樹已完全將山腳包裹起來,那綠,將大地遮蔽得嚴嚴實實。


    秦嶺的嶺


    “一條龍脈,橫亙在那裏,提攜了黃河長江,統領著北方南方。這就是秦嶺,中國最偉大的山。”


    在被稱為“秦嶺誌”的長篇小說《山本》中,賈平凹是這樣描述秦嶺的。


    如果說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那被長江、黃河左右相擁的秦嶺,或可說是中華民族的父親山。秦嶺為中華地理文明與自然文明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


    李白在他膾炙人口的長詩《蜀道難》中所描述“有鳥道”的太白,指的就是秦嶺最高峰——太白山。通過李白的詩句可以想象這樣一種景象:絕高的峰嶺矗立於澎湃的河流之間,巍峨隻可仰視的崇山峻嶺鎮守著盛唐的腹地。


    秦嶺之尊,貴在群山。有了群山就有了巨大儲備,能夠囤積和容納更廣博的寶貴資源。嶺,是指相連的山,坡度和緩、連綿,一望無際;而峰,是高而尖的山頭。秦嶺執掌著千山萬壑。


    中國的山,中國的水,肩負著重大的曆史使命。於是,在建設美麗中國、美麗鄉村的實踐中,誕生了“兩山”理論。


    秦嶺深處,“兩山”理論的實踐深入人心,商洛多縣實現了從“靠山吃山”向“養山富山”的轉變,探索出一條實現經濟與生態互融共生、互促共進的新路子。我們每到一處都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


    這裏且不說廣義的秦嶺,單就狹義的秦嶺而言,即限於陝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穀為界,西止於嘉陵江一帶——這樣一個區域的綠水青山也會給商洛帶來太多的機遇和財富!


    秦嶺綿延的群山造福百姓,連片的金山銀山蔭及子孫。


    秦嶺的水


    秦嶺的水主要來自陝西境內5.82萬平方公裏範圍的廣闊山體。百溪爭流,奔騰不息。


    水生萬物,萬物複歸於水。大自然百轉千迴,循環往複,使秦嶺上空的雲,及時化為天上的雨以滋潤秦嶺的萬物,“何必奔衝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於是,秦嶺的萬千溝壑便匯成了一條漢江、一條渭河,最終歸附於長江、黃河。


    許多人故鄉的家門前或許都有一條母親河,或涓涓細流,或波瀾壯闊。春來江水綠如藍,風吹稻花香兩岸。每個人,都有總也傾訴不完的關於母親河的衷情與思念。


    秦嶺水資源儲量220多億立方米,約占黃河水量的三分之一、陝西水資源總量的一半,是陝西省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


    秦嶺肩負著一項偉大的使命:保證秦嶺的水順暢流向首都北京,以源源不斷地供應這個擁有兩千萬常住人口的現代大都市。我們可能隻知道“南水北調”,但原始水源發自哪條溝,哪條河,哪個地方?


    調往北京的水屬“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來自丹江和漢江。丹江源頭為秦嶺的主脊。漢江幹流發源於秦嶺南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為中源、沮水為北源、玉帶河為南源。漾水,源出陝西省寧強縣北嶓塚山;沮水,發源於陝西省勉縣、留壩縣、鳳縣交匯處的紫柏山南麓黃花坪;玉帶河,發源於陝西省寧強縣陽平關鎮曹家壩村。


    為了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陝西通過移民搬遷、小流域治理、取締汙染企業、加大環保投入等,換來6.27萬平方公裏漢江、丹江流域的河湖水質和生態環境安全。


    “吃水不忘挖井人”。北方缺水問題,毛主席早有考慮,1952年,毛主席去黃河視察,提出“南水北調”的構想。1958年9月1日,作為一期工程的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16年後,初期工程建成。改革開放後,二期工程被提上議事日程。經50多個方案比選,2002年9月,國務院正式批複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


    如今,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江河相互連通,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布局,三條調水線路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裏。其中已經建成的東線、中線一期工程幹線總長近三千公裏,比珠江的長度還要長。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投資額度最大、涉及麵最廣的戰略性工程,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國家發展之基。南水北調最受矚目的當屬中線工程。通過它,一江清水才送到了京津。漢江和丹江是陝南最重要的兩條河流,徑流長、流域麵積大、支流眾多、水量豐沛。漢江流經的安康市有大小河流近千條。正因為擁有眾多的河流,才有了丹江口水庫充足的水資源,為京津提供了充分水源。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涵養地,在陝南,守護河湖水源安全已經成為全民共識。守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這是陝西人民的一份榮耀、一份自豪,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


    作為一名西安人,我感恩秦嶺!感恩漢江和丹江!


    秦嶺的人


    秦嶺山高水長,這裏要說的是屬於秦嶺東半段的商洛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活在秦嶺群山中的鄉親們,嚴格遵循祖輩傳承下來的準則和規矩,秉持著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念。社會在變,環境在變,人的思想意識在變,人的活動半徑在加大。時代需要大批商洛人走出商洛,外麵的人又跨進商洛,他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在漫長的磨合過程中,人的觀念又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


    秦嶺人或是西安人,給人總的感覺,厚樸,溫潤,沉穩。他們說得少,做得多。一切從實踐做起,忌諱空談。他們善良,任勞,肯動腦,善思考,真實不虛。遇事辦事,茶壺裏煮餃子,心裏有數。


    秦嶺出名人。商洛也出名人,遠說,有商鞅,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軍事家,法家代表人物。近說,作家賈平凹就是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人,還有另一位文學才俊陳彥是商洛市鎮安縣人。在這個不大的地方,居然出了兩位“茅盾文學獎”得主,可見商洛的文學土壤有多厚重,文學植被有多豐茂。


    秦嶺的文化、曆史也在影響著秦嶺人。這裏的詩意村落、田園人家、人文宅院、農莊小舍、書齋老屋,就像一顆顆珍珠、瑪瑙鑲嵌在秦嶺深處的溝溝岔岔,熠熠生輝。它們的主人很多都是古老曆史的傳承者或文化分支的延續者,矜持儒雅,氣韻豐饒。


    秦嶺人勤儉節約,善於吃苦。從苦日子中走過來,當然就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商洛人說話鏗鏘有力,爽直豪放,有秦人的堅強與樂觀,喜歡吼秦腔,喜歡唱大戲。


    看看秦嶺人是怎麽借秦嶺談秦人的。陳彥在他的《秦人的性格》一文中寫道:“秦嶺,不張揚,不趨時,不爭寵,不浮躁;秦嶺,能高能低,能貴能賤,能伸能去,能剛能柔;秦嶺,耐得寂寞,忍得寒霜,木訥處厚,高瀑善下,它不是我的‘道’又是什麽呢?”


    秦嶺的綠,秦嶺的嶺,秦嶺的水,秦嶺的人,它們是秦嶺的內核所在,精神所在,靈魂所在。


    仰望秦嶺,心生敬畏。秦嶺是神州的驕傲,華夏的榮耀,它偉岸,它含蓄,它神秘,它值得每一位中國人深度閱讀。


    唐小綸感受著秦嶺的波瀾壯闊巍峨聳立。心裏卻五味雜陳,最想趕緊迴到西安,看看張羽菲到底怎麽了,也不和自己聯係,著實著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夏日摩天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安清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安清達並收藏夏日摩天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