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
環視眾人,等眾人安靜下來之後,王允頗為憂慮的說:“現在我們來到關中已經旬月有餘,如今什麽情況,你們也都很清楚,我想請問諸位,今後我等當何去何從?”
壽宴僅僅隻是個借口,王允之所以把大夥請來,就是為了商議下一步的打算。
這麽多公卿大臣,總不能整日吃閑飯,在關中混吃等死啊。
黃琬性情耿直,率先發言,喝了一口酒,不冷不熱的說:“如今朝廷在南陽,而我們卻在關中,說再多也沒用。”
楊彪點點頭,“子琰言之有理,楊凡僅僅是河東太守,總不能讓我們在他身邊效力吧。”
眾人紛紛附和,“說的是。”
王允看了看大夥,說道:“即便朝廷在南陽,可現在全天下人都看清楚了董卓的真麵目,難道諸位還想委身侍賊,聽命老賊擺布嗎?”
黃琬冷笑道:“老夫寧願辭官不做,歸隱山林,也不會為董卓效力。”
司馬防插了一句,“子琰兄,可這裏是關中,即便想辭官迴鄉,我們也迴不去啊。”
這些朝臣公卿幾乎都出自世家名門,除了楊彪的家在弘農,其他人大都在關東。
王允憂心忡忡的說:“諸位都是朝中股肱,社稷之棟梁,如今漢室傾頹,天子被老賊操控,各地分崩離析,我等理當為國盡忠,重複社稷,早日迎迴天子還於舊都。”
楊彪看了王允一眼,反駁道:“子師說的容易,可我們在這裏什麽都做不了,難道要像袁紹他們整日置酒清談嗎?”
“我倒是有個提議。”
衛覬站了起來,他是河東衛家的人,說起來,跟楊凡還有一些過節,因為楊凡派人把衛仲道的新娘子給搶走了。
“說說看。”眾人都把目光投向衛覬。
衛覬提議:“楊凡的所作所為,有目共睹,除宦官、討董卓,為民請命,替天行道,此人不惜傾巢出兵,打敗了董卓,差一點就把天子救出虎口。楊凡的能力和威望舉世矚目,我覺得日後重整社稷,營救天子的重任,非此人莫屬!”
王允點點頭,“衛覬所言跟我不謀而合,諸位!現在即便我們想離開,也難以如願,黑山張燕舉兵幾十萬攻占了司隸,子琰前不久被黑山軍所擒,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張燕是絕不會允許我們安全離開的。而通往漢中和武關的山道,也很難行得通。退一步說,即便我們能夠離開關中,諸位怕也沒有更好的抉擇。”
“是啊,子師說的對,袁紹、袁術等人討董時遲疑不進,整日置酒清談,能指望得上嗎?”衛覬讚同的說。
楊彪擔心的皺起了眉頭,“楊凡的表現是不錯,可諸位不要忘了,他是黃巾出身,剛剛迎娶了張角的女兒,他的將士到現在依然頭上還裹著黃巾,這說明什麽?楊凡究竟是不是忠於漢室?不得不令人懷疑。”
眾人都驚訝的看著楊彪,沒想到他竟然公開質疑楊凡,這麽多人聚在一起,難保不會傳到楊凡的耳朵裏。
楊彪卻不以為然,無有懼色,義正言辭的說:“我等都是漢室臣僚,世受皇恩,若忠奸不辨,助紂為孽,日後有何顏麵去麵列祖列宗?”
楊彪態度剛硬,大大出乎眾人的意料。
楊彪做過司空,後來又做了司徒,楊家四世三公,論聲望,論地位,並不會輸給袁家。
楊彪的態度讓那些替楊凡說好話的人,都沉默了下來。
王允的壽宴最終不歡而散。
當天夜裏,楊凡便得到了消息,現在到處都有他安排的細作,這麽多大臣聚在一起,想一點風都不透,簡直癡心妄想。
“哈哈!楊家忠義名門,楊彪更是耿介忠義之士,難得啊!”楊凡非但沒有生氣,反而還當著賈詡等人的麵,稱讚了楊彪。
賈詡勸道:“主公!他們的擔心不無道理,不如主公適當的退讓一步,讓將士們把頭上的黃巾去掉。”
楊凡半開玩笑的說:“那是不是還要讓我把張寧休掉?”
賈詡搖了搖頭,“那倒不用,這無關大局,再說了,世人都知道主公出身草莽,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身,就憑主公殺了宦官,打敗了董卓,主公的名聲便不會輸給袁紹等人,過去的那些事情,沒人會計較。可是這數萬名將士,整日在別人眼前出現,難免惹人非議。”
見楊凡沒有動怒,賈詡接著又說:“這頭上的黃巾不過是身外之物,凡事重在其心,不在其形,主公以為如何?”
這個話題比較敏感,賈詡並不敢當麵指責楊凡的立場,有些話不便明說。
即便楊凡不忠於漢室,執意要開創一番新的霸業,也未必非讓將士們裹上黃巾,難道沒有黃巾,就不能做某些事了嗎?
再說了,楊凡身為黃巾的統帥,自己也沒有裹上黃巾啊。
“好一句重在其心,不在其行!”楊凡點點頭,別有深意的看了賈詡一眼。
楊凡馬上傳令,讓下麵的將士去掉頭上的黃巾。
至於王允這些人,楊凡繼續冷落在一旁,任由他們四處閑逛,隔三差五的聚在一起商議。
楊凡把練兵的地方設在距離安邑五十裏的涑水河穀,兵營附近有山有水,還有一望無際的草原,既可以練習騎兵衝殺,也適合山地演習,是個絕佳的練兵場。
一有時間,楊凡便會來到兵營,跟將士們一同訓練,免不了跟黃忠等人切磋武藝,一來二去,楊凡的本領也在不斷的提升。
因為訓練量越來越大,往往不到飯點,大家便會腹中饑餓,沒了力氣,楊凡不僅改善了大夥的夥食,也把兩餐製公改為了三餐製。
放在後世,即便是普通人,一天也吃三頓飯,可在當時,卻普遍的流行兩餐製。
兩餐製,早餐在7點左右,吃的多些,稱為“大食”;下午三四點再吃一頓,吃得比較少,稱為“小食”。
但在上層貴族和士人階層,三餐製已經逐漸開始普及,但底層的百姓和士兵,卻普遍還是兩餐製。
不僅改善夥食,楊凡還一再增加將士的軍餉,當兵領響,在當時楊凡絕對是首開先河,獨一無二!
環視眾人,等眾人安靜下來之後,王允頗為憂慮的說:“現在我們來到關中已經旬月有餘,如今什麽情況,你們也都很清楚,我想請問諸位,今後我等當何去何從?”
壽宴僅僅隻是個借口,王允之所以把大夥請來,就是為了商議下一步的打算。
這麽多公卿大臣,總不能整日吃閑飯,在關中混吃等死啊。
黃琬性情耿直,率先發言,喝了一口酒,不冷不熱的說:“如今朝廷在南陽,而我們卻在關中,說再多也沒用。”
楊彪點點頭,“子琰言之有理,楊凡僅僅是河東太守,總不能讓我們在他身邊效力吧。”
眾人紛紛附和,“說的是。”
王允看了看大夥,說道:“即便朝廷在南陽,可現在全天下人都看清楚了董卓的真麵目,難道諸位還想委身侍賊,聽命老賊擺布嗎?”
黃琬冷笑道:“老夫寧願辭官不做,歸隱山林,也不會為董卓效力。”
司馬防插了一句,“子琰兄,可這裏是關中,即便想辭官迴鄉,我們也迴不去啊。”
這些朝臣公卿幾乎都出自世家名門,除了楊彪的家在弘農,其他人大都在關東。
王允憂心忡忡的說:“諸位都是朝中股肱,社稷之棟梁,如今漢室傾頹,天子被老賊操控,各地分崩離析,我等理當為國盡忠,重複社稷,早日迎迴天子還於舊都。”
楊彪看了王允一眼,反駁道:“子師說的容易,可我們在這裏什麽都做不了,難道要像袁紹他們整日置酒清談嗎?”
“我倒是有個提議。”
衛覬站了起來,他是河東衛家的人,說起來,跟楊凡還有一些過節,因為楊凡派人把衛仲道的新娘子給搶走了。
“說說看。”眾人都把目光投向衛覬。
衛覬提議:“楊凡的所作所為,有目共睹,除宦官、討董卓,為民請命,替天行道,此人不惜傾巢出兵,打敗了董卓,差一點就把天子救出虎口。楊凡的能力和威望舉世矚目,我覺得日後重整社稷,營救天子的重任,非此人莫屬!”
王允點點頭,“衛覬所言跟我不謀而合,諸位!現在即便我們想離開,也難以如願,黑山張燕舉兵幾十萬攻占了司隸,子琰前不久被黑山軍所擒,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張燕是絕不會允許我們安全離開的。而通往漢中和武關的山道,也很難行得通。退一步說,即便我們能夠離開關中,諸位怕也沒有更好的抉擇。”
“是啊,子師說的對,袁紹、袁術等人討董時遲疑不進,整日置酒清談,能指望得上嗎?”衛覬讚同的說。
楊彪擔心的皺起了眉頭,“楊凡的表現是不錯,可諸位不要忘了,他是黃巾出身,剛剛迎娶了張角的女兒,他的將士到現在依然頭上還裹著黃巾,這說明什麽?楊凡究竟是不是忠於漢室?不得不令人懷疑。”
眾人都驚訝的看著楊彪,沒想到他竟然公開質疑楊凡,這麽多人聚在一起,難保不會傳到楊凡的耳朵裏。
楊彪卻不以為然,無有懼色,義正言辭的說:“我等都是漢室臣僚,世受皇恩,若忠奸不辨,助紂為孽,日後有何顏麵去麵列祖列宗?”
楊彪態度剛硬,大大出乎眾人的意料。
楊彪做過司空,後來又做了司徒,楊家四世三公,論聲望,論地位,並不會輸給袁家。
楊彪的態度讓那些替楊凡說好話的人,都沉默了下來。
王允的壽宴最終不歡而散。
當天夜裏,楊凡便得到了消息,現在到處都有他安排的細作,這麽多大臣聚在一起,想一點風都不透,簡直癡心妄想。
“哈哈!楊家忠義名門,楊彪更是耿介忠義之士,難得啊!”楊凡非但沒有生氣,反而還當著賈詡等人的麵,稱讚了楊彪。
賈詡勸道:“主公!他們的擔心不無道理,不如主公適當的退讓一步,讓將士們把頭上的黃巾去掉。”
楊凡半開玩笑的說:“那是不是還要讓我把張寧休掉?”
賈詡搖了搖頭,“那倒不用,這無關大局,再說了,世人都知道主公出身草莽,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身,就憑主公殺了宦官,打敗了董卓,主公的名聲便不會輸給袁紹等人,過去的那些事情,沒人會計較。可是這數萬名將士,整日在別人眼前出現,難免惹人非議。”
見楊凡沒有動怒,賈詡接著又說:“這頭上的黃巾不過是身外之物,凡事重在其心,不在其形,主公以為如何?”
這個話題比較敏感,賈詡並不敢當麵指責楊凡的立場,有些話不便明說。
即便楊凡不忠於漢室,執意要開創一番新的霸業,也未必非讓將士們裹上黃巾,難道沒有黃巾,就不能做某些事了嗎?
再說了,楊凡身為黃巾的統帥,自己也沒有裹上黃巾啊。
“好一句重在其心,不在其行!”楊凡點點頭,別有深意的看了賈詡一眼。
楊凡馬上傳令,讓下麵的將士去掉頭上的黃巾。
至於王允這些人,楊凡繼續冷落在一旁,任由他們四處閑逛,隔三差五的聚在一起商議。
楊凡把練兵的地方設在距離安邑五十裏的涑水河穀,兵營附近有山有水,還有一望無際的草原,既可以練習騎兵衝殺,也適合山地演習,是個絕佳的練兵場。
一有時間,楊凡便會來到兵營,跟將士們一同訓練,免不了跟黃忠等人切磋武藝,一來二去,楊凡的本領也在不斷的提升。
因為訓練量越來越大,往往不到飯點,大家便會腹中饑餓,沒了力氣,楊凡不僅改善了大夥的夥食,也把兩餐製公改為了三餐製。
放在後世,即便是普通人,一天也吃三頓飯,可在當時,卻普遍的流行兩餐製。
兩餐製,早餐在7點左右,吃的多些,稱為“大食”;下午三四點再吃一頓,吃得比較少,稱為“小食”。
但在上層貴族和士人階層,三餐製已經逐漸開始普及,但底層的百姓和士兵,卻普遍還是兩餐製。
不僅改善夥食,楊凡還一再增加將士的軍餉,當兵領響,在當時楊凡絕對是首開先河,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