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陶鍋和煮食發明以後,部落聯盟的工作熱情仿佛被完全點燃了,效率大大提高,眾人仿佛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確實,煮食方式比烤食消化吸收更徹底,對大腦、肌肉和身體各器官的發育和生長都有莫大的好處。新城內的木屋不斷建立,居住區和匠作區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擴展(在我的強烈要求下,首領大殿的建設推遲,先讓眾人住進城再說);城牆上端的平整工作接近尾聲,護城河已經引水灌滿,吊橋也已安裝完畢,整個防禦體係基本成型;一座座新的陶窯、炭窯建立起來,連日燒製新的陶器,將部落聯盟的每個家族都擺得滿滿當當,並按我的要求燒製了遠遠超過聯盟所有人用量的一大批陶器存儲起來。


    隨著交流的逐漸深入複雜,現有的100多個字已滿足不了部分需求,我又根據眾人的反饋意見造了二三十個字,並發全部落學習,同時將整本字典、詞典和句典分別刻石留存,供今後人數激增後學習,或字典不足時應急,整個刻石工作由11名石匠負責,預計要耗時一整年。


    文化的傳播、複製和存儲果然是最難的事情,漫說現在的原始社會,哪怕中國發展到秦漢兩晉,由於傳播緩慢,藏書、抄書艱難,知識被各世家大族壟斷,形成門閥治理體係,全國的人才都由藏書多、能夠教授自家子弟知識的世家大族提供,重要崗位也全都是門閥世襲,直到雕版印刷術出現,知識的複製和傳播開始加速,寒門地主階級才開始擁有獲取知識的能力,從而真正登上曆史舞台,並推動科舉製—考官製最終統治中國。我不禁懷念起前世的電腦和優盤,到了信息時代,信息的獲取、複製和傳播已基本沒有任何障礙後,各類“人才出寒門”的事情才開始普及,即便是大山裏的孩子,隻要用心學習,提升自己,都有較高概率過上體麵的生活,甚至出人頭地,那時,平民的時代才真正到來。


    但是,由於尼安德特人不能說話,想要交流就得識字,想表達自己的想法還得會寫字,這使得過去一段時間,部落聯盟整體“文盲率”急劇降低,即使按照後世“能認能寫就不算文盲”的標準,文盲率也降到了50%以下。這種“全民強製”性的文字普及,使尼安德特族群在一開始,就發展出了比曆史上智人更加領先的文化水平,本位麵整個世界人類發展的“科技樹”開始傾斜……


    居住區基本完工後,我組織四個部落的全部“非農人口”開始搬進城,接連幾天,北城門處亂哄哄一片,各個家族分別按照此前抽簽抽中的房屋開始搬遷,工業人口挨著匠作區住,其他倉儲人員和普通市民挨著倉儲區和交易區住,長老們則挨著中央的首領大殿(尚未開建)居住。木屋的內部結構跟以前的四角方帳篷其實差別不大,各家族搬入後即按照以前家中的布局開始重新布置新居,並開始研究新的廚房、廁所的使用方法。一些大的家族由於一間木屋住不下,還“分到”了兩套房,緊挨著也能互相通氣。


    我下令嚴禁物品“占道”,把路都空出來,但這兩天路上還是七零八落擺了一堆家具,嚴重阻礙交通……算了,等都搬完了就好了,早知道讓他們分批搬家了。


    與此同時,玉石工坊、製陶工坊、製衣廠、武器鋪、木器石器加工廠等“原始手工業”的材料、器械都開始陸續在南城門進入元城東南區域的匠作區,一些安頓好自己家的工匠們開始搭建新的工廠,爭取按照首領的要求盡快投產。此外,大量“工業”成品和食物開始由軍隊的運輸兵人扛馬駝,運入倉儲區已經建好的幾個倉庫,剩餘的堆在臨時搭建的簡陋帳篷內,等倉儲區建設完畢後再歸位。


    倉儲區剩餘部分和市場也在緊張籌建,而城中央的首領大殿和辦公區的主要建築材料也陸續到位。城外的各個牧場也都全力向城中輸送著食物,確保新的居民供應充足。聽說向著我部進發的最早一批部落,以及大神山防線上各將領的使者就要抵達,我令首寶柱、佘向純和首建加快城市建設和物資囤積,務必趕在遠來客人到達前完成新城的搬遷和運轉。


    當最後一家喬遷新居完畢後,正值夜幕降臨。為慶祝人口搬遷完畢,我為每家每戶都配發了一些燈,用動物脂肪做的簡陋油燈點燃後,昏黃的光線填滿了整個城內居住區的每間屋子,如有人能從天上俯瞰元城,會發現整個城區的西北,在夜空中星星點點,閃著隱約的光,開始點亮著這個時代的夜晚數十億年不變的黑暗大地。


    第一次點起燈火的眾人舍不得吹滅,就在燭光搖曳中沉沉睡去,在堅實的遮風避雨的木屋裏,在安全堅固的城牆裏麵,所有人度過了此生最安心的夜晚,過去的顛沛流離、挨餓受凍、與天地野獸鬥爭、寄居洞穴、數十人擠在搭建帳篷裏的日子逐漸遠去,以天為蓋地為廬的思慮也開始淡化。新的元城,作為部落聯盟的棲息地,也逐步成為眾人的精神圖騰,“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思想深入人心,而部落聯盟居民心中的家國情懷,也在安定和發展中悄然形成……


    第三章《文明之花綻南疆》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夢迴尼安德特時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義凱司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義凱司令並收藏夢迴尼安德特時代最新章節